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从如何创设情境——创设有吸引力的“锚”,如何提出问题——“锚”怎么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围绕“锚”组织教学这三方面,对“抛锚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实际应用做了探索。
关键词:高中地理抛锚式课堂应用
一、如何创设情境——创设有吸引力的“锚”
创设情境要求教师把握地理主干内在联系以及学生的已有经验及智能水平。这样创设情境才会符合从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原则,符合学生探索的问题的思维规律。
1.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 创设真实的地理情境。例如,在学习“自然带”时,创设的情境是:路桥中学所种的两棵常绿的榕树叶子冬天枯死了。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创设情境。学生倍感亲切,而且很多学生已经对这个现象产生了思考,当问题在课堂上提出以后,学生马上迸发出探究问题原由的激情。
2.对地理规律的演变过程进行模拟, 创设直观的地理情境。例如,学生在学习“锋面系统”中,书本表达比较抽象,学生很难接受,我就让一个比较高大的同学和一个比较矮小的同学分别模拟冷气团和暖气团,然后让其表演互推,这样来模拟冷锋“恨”暖锋。这样的情境比较形象,易于接受。
3.利用多媒体再现国内外的热点新闻、经典故事等创设形象的地理情境。例如,在学习热力环流时,我们截取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上方谷的视频,让学生一下子进入到战争情境中,战争出乎意料的结果一定会引起学生极大的探索激情。
4.利用地理图表,创设相对抽象情镜。比如,教学“气候类型判断”时,我提供了不同的气候统计图,让学生获得相应的降水和温度信息,进而判断某地的气候类型。
二、如何提出问题——“锚”怎么抛
1.抛矛盾式的“锚”。矛盾式的“锚”在我们地理学科中有很多,如上面所说的“我国寒冷的冬季是处在近日点”“日光城拉萨却是一个寒冷的地方”等等。
2.抛陷阱式的“锚”。陷阱式的锚是指教师在创设的情境中故意设置陷阱,让学生从自己的知识结构出发,得出一个与原来经验完全矛盾的结论。错误是改进建构的契机,我们通过改进错误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比如,在教学“世界气候类型”时,学生在学习了三圈环流对气候类型影响后,很容易根据所学规律,得出在北纬30度附近的地方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将是非常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但是浙江恰恰是在北纬30度附近,而这里却一点也见不到沙漠的影子。陷阱式的“锚”就这样抛出了。学生跳入这个陷阱,马上会意识到肯定什么地方出了问题,然后学生围绕这个“锚”找原因。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带领学生来探索季风环流的知识。
3.抛问题引领式的“锚”。抛问题引领式的“锚”就是指在解决了一定的问题之后再通过一个一个具体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接近学习的目标。如学习“三圈环流”时,在学习了热力环流后,那么赤道和两极的大气会怎么运动呢?在学生得出存在单圈环流后,教师指出在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要偏离原来的方向。那么,空气从赤道上空向北极上空运动过程中会怎么样呢?学生通过探索,会得出单圈环流变成三圈环流。
三、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围绕“锚”组织教学
1.学会自主探究的学习。自主性学习就是改变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地理问题的传统的地理教学,改为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辅助材料,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例如,在学习“洋流”这一内容中关于洋流的模式图和季风洋流的探究:教师可提前发给学生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逐步探究,直至画出洋流的模式,然后给出南亚的季风图,让学生探究北印度洋的洋流季节变化情况。
2.学会小组合作的学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每个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都会有自己的见解,而对相对复杂的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的精力有限,这就需要进行小组合作。例如,在学习“自然环境的差异”时, 可以综合使用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首先让学生选择两条不同的路线去旅游,即路线A:从海南到漠河,路线B:从连云港到乌鲁木齐。全班分为“路线A”和“路线B”两大组,一起探究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然后在课堂上,轮流发言,用讲解、展示资料等方法说明观点。
参考文献:
[1] 段玉山主编,《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2] 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1
关键词:高中地理抛锚式课堂应用
一、如何创设情境——创设有吸引力的“锚”
创设情境要求教师把握地理主干内在联系以及学生的已有经验及智能水平。这样创设情境才会符合从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原则,符合学生探索的问题的思维规律。
1.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 创设真实的地理情境。例如,在学习“自然带”时,创设的情境是:路桥中学所种的两棵常绿的榕树叶子冬天枯死了。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创设情境。学生倍感亲切,而且很多学生已经对这个现象产生了思考,当问题在课堂上提出以后,学生马上迸发出探究问题原由的激情。
2.对地理规律的演变过程进行模拟, 创设直观的地理情境。例如,学生在学习“锋面系统”中,书本表达比较抽象,学生很难接受,我就让一个比较高大的同学和一个比较矮小的同学分别模拟冷气团和暖气团,然后让其表演互推,这样来模拟冷锋“恨”暖锋。这样的情境比较形象,易于接受。
3.利用多媒体再现国内外的热点新闻、经典故事等创设形象的地理情境。例如,在学习热力环流时,我们截取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上方谷的视频,让学生一下子进入到战争情境中,战争出乎意料的结果一定会引起学生极大的探索激情。
4.利用地理图表,创设相对抽象情镜。比如,教学“气候类型判断”时,我提供了不同的气候统计图,让学生获得相应的降水和温度信息,进而判断某地的气候类型。
二、如何提出问题——“锚”怎么抛
1.抛矛盾式的“锚”。矛盾式的“锚”在我们地理学科中有很多,如上面所说的“我国寒冷的冬季是处在近日点”“日光城拉萨却是一个寒冷的地方”等等。
2.抛陷阱式的“锚”。陷阱式的锚是指教师在创设的情境中故意设置陷阱,让学生从自己的知识结构出发,得出一个与原来经验完全矛盾的结论。错误是改进建构的契机,我们通过改进错误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比如,在教学“世界气候类型”时,学生在学习了三圈环流对气候类型影响后,很容易根据所学规律,得出在北纬30度附近的地方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将是非常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但是浙江恰恰是在北纬30度附近,而这里却一点也见不到沙漠的影子。陷阱式的“锚”就这样抛出了。学生跳入这个陷阱,马上会意识到肯定什么地方出了问题,然后学生围绕这个“锚”找原因。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带领学生来探索季风环流的知识。
3.抛问题引领式的“锚”。抛问题引领式的“锚”就是指在解决了一定的问题之后再通过一个一个具体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接近学习的目标。如学习“三圈环流”时,在学习了热力环流后,那么赤道和两极的大气会怎么运动呢?在学生得出存在单圈环流后,教师指出在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要偏离原来的方向。那么,空气从赤道上空向北极上空运动过程中会怎么样呢?学生通过探索,会得出单圈环流变成三圈环流。
三、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围绕“锚”组织教学
1.学会自主探究的学习。自主性学习就是改变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地理问题的传统的地理教学,改为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辅助材料,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例如,在学习“洋流”这一内容中关于洋流的模式图和季风洋流的探究:教师可提前发给学生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逐步探究,直至画出洋流的模式,然后给出南亚的季风图,让学生探究北印度洋的洋流季节变化情况。
2.学会小组合作的学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每个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都会有自己的见解,而对相对复杂的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的精力有限,这就需要进行小组合作。例如,在学习“自然环境的差异”时, 可以综合使用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首先让学生选择两条不同的路线去旅游,即路线A:从海南到漠河,路线B:从连云港到乌鲁木齐。全班分为“路线A”和“路线B”两大组,一起探究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然后在课堂上,轮流发言,用讲解、展示资料等方法说明观点。
参考文献:
[1] 段玉山主编,《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2] 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