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广州开发区在发展中启动了外力(FDI)和内力(自主创新)双引擎,这使得开发区快速增长、效益提升,产业结构升级呈现阶段性特征。但开发区内源性产业升级动力不足、产业发展后劲乏力,因此需要在新的条件下从制度、自主创新以及双引擎互动方面加快产业转型与升级。
[关键词] FDI 自主创新 产业升级 广州开发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其根本途径是外商直接投资(FDI)推动和自主创新。本文以广州开发区为案例,重点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长期表现:FDI和自主创新双向推动作用。
一、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与经济绩效考察
广州开发区是综合型开发区。1984年12月,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设立,成为沿海14个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保税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则先后于1991年3月、1992年3月、2000年5月设立;1998年以后,上述四个经济功能区陆续合署办公,建立起“四区合一”的管理架构,统称“广州开发区”。2005年8月,广州市萝岗区正式设立,并且与广州开发区合署办公。这样,广州开发区(萝岗区)实际上成为功能区与行政区合二为一的综合型区域。全区管辖5个街道和1个中心镇,功能区规划面积为78.9平方公里。其发展按照国务院特区办1991年12月提出“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资金结构以外商投资为主,产品销售以出口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三为主一致力”和2005年4月,国家商务部确立的 “以提高吸引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国家级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发展”的“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这两个原则来推动,形成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格局。
1.经济总量快速成长。广州开发区以加工贸易起步,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全区经济总量快速扩张,成为广州市经济增长极。截止2009年底,全区GDP年均增长33.39%,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8.57%,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长21.21%,税收收入年均增长24.16%。
2.产业结构升级呈现阶段性态势:⑴初级阶段(第一阶段)以加工贸易为主(1985年—1991年):以港资为主的简单加工制造业(前店后厂模式),具有较强的OEM特征。⑵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建设现代工业园区阶段(1992年—2000年):以港资为主,并向吸引欧美资本发展精深加工制造业转变,加工贸易由OEM开始向ODM功能提升。⑶深化阶段(第三阶段),主要是推进综合型经济区形成阶段(2001年至今):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兼有自主创新企业的新技术产业发展,突出产业升级的科技动力、综合发展和功能互动。
3.产业结构升级带来显著成效。集约化发展明显。2009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189.6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9.13%;6大支柱产业对全区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接近8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超过97%;经济效益和效率位居全国开发区前列。2009年全口径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为21.8%、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5.8万元/人年;产业集聚已经形成12个组团,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区比重达到80%以上,对全区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90%。
二、产业结构升级模式:外力与内力并举发展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永恒主题[4]。广州开发区通过外力(FDI)与内力(自主创新)并举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由此形成特有的“双引擎”发展格局。
1.适应经济发展阶段,产业及结构目标采取动态定位。第一阶段采取较为低端型产业项目引进办法,以取得快速积累的目标;第二阶段依靠技术进步、要素积累和经济实力,向技术层次高的产业推进;第三阶段则把引进与自主创新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引进研发中心和研发型企业,实施科技招商、产业关联招商,以此促进升级。
2.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用制度创新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整合空间结构,致力于产业集群和特色园区建设;并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与催生机制,形成3个“100万”,即已建成100万平方米孵化器、100万平方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00万平方米高科技产业加速器。该区采取大部门制改革,致力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形成产业发展集聚和产业高度化发展的重要环境。
3.外力与内力并举,实施技术撬动。一方面用招商引资起步,持之以恒抓引進。截止到2009年底,全区累计FDI实际投资99.8亿美元,其中工业项目79.8亿美元,外商独资项目68.7亿美元。另一方面构建了政府(管委会)—企业—学研机构三者协同互动的三螺旋创新空间,培育产业升级新动力。
4.集聚高端要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区累计引进或设立各类研发机构300家,与75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互动机制,与32家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共享机制;每年引进20名国际水准项目带头人,每名领军人才配套资金最高为1500万元;投入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到43.66亿元,其中研发经费支出就达40.6亿元。
5.搭建平台,建设载体。开发区不断优化空间结构,采取“一区带一片”、“一区多园治理”、打造“产业组团”方式,形成12大特色突出的产业规划园区。特别是倾力打造“五园一岛”:科学城、民营科技园、资讯科技园、黄花岗科技园、天河科技园、国际生物岛,用这些园中园载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三、双引擎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1.关于产业升级互动方面。广州开发区的经验表明,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每个阶段产业发展条件、环境与要求明显不同,这就必须根据形势变化要求,以适应性策略调整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作为带领广州发展龙头的广州开发区,面临着如何通过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实现“外引”向“内创”转型,理应站在广州乃至广东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前列,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重要任务,充分重视并一以贯之推动产业互动发展。
2.关于双引擎互动发展方面。作为后发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关键的是要借用外力,尤其是借用外部技术,通过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但随着自身的发展,逐步把扶持自主创新提高到重要位置。注重利用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并以此促进内、外源性产业经济升级。在产品配套、合作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以政策促进内、外源性产业融合,以龙头企业构建内外源性融合的产业链,在上下游产业和关联产业中进行合作。“外引”(引进外资)发展到一定程度,则需要向“内创”(自主创新)转型。“外引”(外力)是落后地区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而“内创”(内力)应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要求。在新型工业化模式引导下,需要更加重视“价值”和“价值链”,推动“产值”全面向“价值”升级。
3.关于双引擎的政府与制度层面。从广州开发区的实践看,创造优越的制度环境对于产业结构升级极为关键。在发展之初,政府的直接参与、主动主导发展尤为关键,之后必须转型职能,用良好的制度创新环境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政府与制度层面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规制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产业规制应突出产业结构升级方向,既要瞄准效益型产业,更要发展环保型产业。发展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应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方向,这也是新型工业化模式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姜泽华:《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与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10期
[2]吴进红:《开放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秦远建:《试论开发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J].《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1期
[4]王岳平:《开放条件下的工业结构升级》[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5]《广州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实践》[J].广州开发区《决策研究》2009年第1期
[6]李悦:《产业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二版)
[7]UNIDO: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port 2009,Breaking In and Moving Up:New Industrial Challenges for the Bottom Billion and the Middle-Income Countries, from UNIDO Web
[8]广州开发区历年统计资料
[关键词] FDI 自主创新 产业升级 广州开发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其根本途径是外商直接投资(FDI)推动和自主创新。本文以广州开发区为案例,重点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长期表现:FDI和自主创新双向推动作用。
一、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与经济绩效考察
广州开发区是综合型开发区。1984年12月,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设立,成为沿海14个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保税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则先后于1991年3月、1992年3月、2000年5月设立;1998年以后,上述四个经济功能区陆续合署办公,建立起“四区合一”的管理架构,统称“广州开发区”。2005年8月,广州市萝岗区正式设立,并且与广州开发区合署办公。这样,广州开发区(萝岗区)实际上成为功能区与行政区合二为一的综合型区域。全区管辖5个街道和1个中心镇,功能区规划面积为78.9平方公里。其发展按照国务院特区办1991年12月提出“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资金结构以外商投资为主,产品销售以出口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三为主一致力”和2005年4月,国家商务部确立的 “以提高吸引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国家级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发展”的“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这两个原则来推动,形成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格局。
1.经济总量快速成长。广州开发区以加工贸易起步,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全区经济总量快速扩张,成为广州市经济增长极。截止2009年底,全区GDP年均增长33.39%,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8.57%,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长21.21%,税收收入年均增长24.16%。
2.产业结构升级呈现阶段性态势:⑴初级阶段(第一阶段)以加工贸易为主(1985年—1991年):以港资为主的简单加工制造业(前店后厂模式),具有较强的OEM特征。⑵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建设现代工业园区阶段(1992年—2000年):以港资为主,并向吸引欧美资本发展精深加工制造业转变,加工贸易由OEM开始向ODM功能提升。⑶深化阶段(第三阶段),主要是推进综合型经济区形成阶段(2001年至今):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兼有自主创新企业的新技术产业发展,突出产业升级的科技动力、综合发展和功能互动。
3.产业结构升级带来显著成效。集约化发展明显。2009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189.6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9.13%;6大支柱产业对全区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接近8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超过97%;经济效益和效率位居全国开发区前列。2009年全口径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为21.8%、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5.8万元/人年;产业集聚已经形成12个组团,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区比重达到80%以上,对全区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90%。
二、产业结构升级模式:外力与内力并举发展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永恒主题[4]。广州开发区通过外力(FDI)与内力(自主创新)并举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由此形成特有的“双引擎”发展格局。
1.适应经济发展阶段,产业及结构目标采取动态定位。第一阶段采取较为低端型产业项目引进办法,以取得快速积累的目标;第二阶段依靠技术进步、要素积累和经济实力,向技术层次高的产业推进;第三阶段则把引进与自主创新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引进研发中心和研发型企业,实施科技招商、产业关联招商,以此促进升级。
2.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用制度创新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整合空间结构,致力于产业集群和特色园区建设;并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与催生机制,形成3个“100万”,即已建成100万平方米孵化器、100万平方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00万平方米高科技产业加速器。该区采取大部门制改革,致力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形成产业发展集聚和产业高度化发展的重要环境。
3.外力与内力并举,实施技术撬动。一方面用招商引资起步,持之以恒抓引進。截止到2009年底,全区累计FDI实际投资99.8亿美元,其中工业项目79.8亿美元,外商独资项目68.7亿美元。另一方面构建了政府(管委会)—企业—学研机构三者协同互动的三螺旋创新空间,培育产业升级新动力。
4.集聚高端要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区累计引进或设立各类研发机构300家,与75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互动机制,与32家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共享机制;每年引进20名国际水准项目带头人,每名领军人才配套资金最高为1500万元;投入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到43.66亿元,其中研发经费支出就达40.6亿元。
5.搭建平台,建设载体。开发区不断优化空间结构,采取“一区带一片”、“一区多园治理”、打造“产业组团”方式,形成12大特色突出的产业规划园区。特别是倾力打造“五园一岛”:科学城、民营科技园、资讯科技园、黄花岗科技园、天河科技园、国际生物岛,用这些园中园载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三、双引擎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1.关于产业升级互动方面。广州开发区的经验表明,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每个阶段产业发展条件、环境与要求明显不同,这就必须根据形势变化要求,以适应性策略调整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作为带领广州发展龙头的广州开发区,面临着如何通过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实现“外引”向“内创”转型,理应站在广州乃至广东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前列,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重要任务,充分重视并一以贯之推动产业互动发展。
2.关于双引擎互动发展方面。作为后发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关键的是要借用外力,尤其是借用外部技术,通过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但随着自身的发展,逐步把扶持自主创新提高到重要位置。注重利用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并以此促进内、外源性产业经济升级。在产品配套、合作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以政策促进内、外源性产业融合,以龙头企业构建内外源性融合的产业链,在上下游产业和关联产业中进行合作。“外引”(引进外资)发展到一定程度,则需要向“内创”(自主创新)转型。“外引”(外力)是落后地区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而“内创”(内力)应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要求。在新型工业化模式引导下,需要更加重视“价值”和“价值链”,推动“产值”全面向“价值”升级。
3.关于双引擎的政府与制度层面。从广州开发区的实践看,创造优越的制度环境对于产业结构升级极为关键。在发展之初,政府的直接参与、主动主导发展尤为关键,之后必须转型职能,用良好的制度创新环境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政府与制度层面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规制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产业规制应突出产业结构升级方向,既要瞄准效益型产业,更要发展环保型产业。发展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应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方向,这也是新型工业化模式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姜泽华:《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与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10期
[2]吴进红:《开放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秦远建:《试论开发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J].《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1期
[4]王岳平:《开放条件下的工业结构升级》[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5]《广州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实践》[J].广州开发区《决策研究》2009年第1期
[6]李悦:《产业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二版)
[7]UNIDO: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port 2009,Breaking In and Moving Up:New Industrial Challenges for the Bottom Billion and the Middle-Income Countries, from UNIDO Web
[8]广州开发区历年统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