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恩施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教育与新技术、新思维的融合,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全州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战略进行部署。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让大山深处的传统教育发生了“化学反应”,彻底改变了“一间屋子一块板,一张桌前站一年;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巴说一天”的传统教学方式,引发了教育各个领域的变革与创新。
“同步课堂”同享优质资源
“我们学校的同学已经认识这些新学习的词语了,老师看到店子槽小学也有同学举手了,下面我们请他们班上的同学来朗读一下,好不好?”这是今年4月10日,恩施市龙凤镇武商小学张宗丽老师主讲的一节二年级语文课。
这是一堂与众不同的语文课,店子槽小学的学生通过宽带网络实时视频与武商小学的课堂进行全程互动,实现“同步课堂”。
那么这种跨校“同步课堂”究竟是怎样运行的?原来,这堂课的独特之处在于分隔两地的两间教室都装上了摄像头,摄像头将教室内的实况拍摄后,通过宽带网络传输,实现了实时视频与对话,两间教室的师生都可以通过教室内安装的高清电视看到对方教室内的实时画面。这样,分隔两地的两所学校的学生就可以同时听到同一位老师讲课,并与这位老师和教室里其他的学生互动。教学中,以龙凤镇武商小学为主课堂,店子槽小学同年级师生一起参与,实现了同上一堂课。
笔者从完整高清影像记录上看到,张宗丽老师提问时,店子槽小学的学生与武商小学的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她分别选取了每个学校的3名学生完成这项任务,并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语速、语调作出点评。在这堂40分钟的语文课上,她还设置了多个比赛环节,如看哪边的学生能运用这些词造句,哪边的学生能想到更多相近的词语等,结果两个班的学生踊跃抢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整堂课,老师亲切提问,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师生交流和谐,课堂气氛热烈。下课时间到
了,可学生意犹未尽。
新技术催生新模式
恩施市白杨坪镇初级中学教师龙沁,对教育信息化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变化深有感触。“首先,利用‘班班通’教学,把教师从‘粉笔 黑板’的单一形式中解放出来,这样最大的好处是节约了老师板书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快节奏、多元化。同时,还减轻了粉笔末满天飞的状况,使教室环境变得更健康。其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抽象、陌生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为深刻。最后,‘班班通’拓展了学习资源,使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有用的学习资源,也可以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强调了参与、讨论与合作,便于更好地建设高效课堂。”说起信息化教学带来的好处,她如数家珍。
“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是唯一信息源,学生属于被动式学习,互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而‘电子白板’等信息化教学方式创造出的智慧课堂,能够全面丰富课堂内容,增加课堂中的互动交流,让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宣恩县万寨乡中心小学教师张礼燕告诉记者。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张礼燕对教育信息化十分推崇。“‘班班通’是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电脑、网络等,实现现代教育教学设备和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电子白板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于一体,是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以前上课只能是我在台上讲,学生在下边听,课堂很乏味。现在用电子白板,只要提前备好课,可以配有情境演示,形象生动,学生的兴趣更高,学习轻松高效。”
信息化加速教育均衡发展
鹤峰县中营乡高原小学位于大山深处,由于办学条件落后,孩子们对外界的了解只能通过课本和教师的讲述,对山外的世界充满好奇。近年来,政府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让该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利用“班班通”等设备教学已蔚然成风。说起学校的改变,该校副校长邓丽心里乐开了花,“自从使用了信息化手段教学后,老师花在写教案上的时间少了,研究教材、钻研教法的时间多了起来。”
邓丽说,教育信息化让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到边远落后地区的农村学校,拓宽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共享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距。教育教学彻底打破了教室、教师、校园的界限,实现了局域、城域无界限。校校互通、班班互联、资源共享,激发教师的实践激情和学习需求,探索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层次整合的模式与方法,提升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性,最终全面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作为城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早、基础较好,对教育信息化应用的要求也更高。该校校长袁敏说,除了“班班通”等信息化设备广泛应用于教学以外,该校还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平台,即教育云平台。“在这个云平台上,有办公平台、课件平台、考核平台、作业监控平台等,除了可以进行日常教学交流、共同备课,学校管理层还可以在平台上发布消息、进行教学管理等。”
2013年,恩施州以“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实施为契机,全面启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在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教育局制订了《恩施州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明确了近3年全州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三大”目标、“十项”任务和“六条”保障措施,确定了试点区域和试点学校。2013年,筹资2亿多元,重点加强了‘三通一中心’建设,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一是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各县(市)与各通信企业合作,组建了教育城域网和VPN教育虚拟专网。全州743所中小学中有485所接入了互联网,504个教学点中有78个接入互联网。二是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全州各县(市)共配备“班班通”设备6738套,有449个教学点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三是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有9298名教师、219625名学生和家长进入了“课内网云教育平台”。四是推进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建设。加强州、县(市)教育局、学校三级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建设,目前已建州级教育信息网络中心1个,县(市)级教育信息网络中心8个,学校网络中心131个。
“设备到位了,推广应用摆上了议事日程,因此人的问题就成为最重要的了。”为此,恩施州教育局多次召开“班班通”应用现场推进会和培训会,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班班通”的应用;探索出城乡间学校“支教式”、学校间“协作式”、优质学校与教学点间“同体式”同步课堂模式;组织教学比赛等各种活动促进应用。
(作者单位:《恩施晚报》;恩施州教育技术装备站)
“同步课堂”同享优质资源
“我们学校的同学已经认识这些新学习的词语了,老师看到店子槽小学也有同学举手了,下面我们请他们班上的同学来朗读一下,好不好?”这是今年4月10日,恩施市龙凤镇武商小学张宗丽老师主讲的一节二年级语文课。
这是一堂与众不同的语文课,店子槽小学的学生通过宽带网络实时视频与武商小学的课堂进行全程互动,实现“同步课堂”。
那么这种跨校“同步课堂”究竟是怎样运行的?原来,这堂课的独特之处在于分隔两地的两间教室都装上了摄像头,摄像头将教室内的实况拍摄后,通过宽带网络传输,实现了实时视频与对话,两间教室的师生都可以通过教室内安装的高清电视看到对方教室内的实时画面。这样,分隔两地的两所学校的学生就可以同时听到同一位老师讲课,并与这位老师和教室里其他的学生互动。教学中,以龙凤镇武商小学为主课堂,店子槽小学同年级师生一起参与,实现了同上一堂课。
笔者从完整高清影像记录上看到,张宗丽老师提问时,店子槽小学的学生与武商小学的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她分别选取了每个学校的3名学生完成这项任务,并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语速、语调作出点评。在这堂40分钟的语文课上,她还设置了多个比赛环节,如看哪边的学生能运用这些词造句,哪边的学生能想到更多相近的词语等,结果两个班的学生踊跃抢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整堂课,老师亲切提问,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师生交流和谐,课堂气氛热烈。下课时间到
了,可学生意犹未尽。
新技术催生新模式
恩施市白杨坪镇初级中学教师龙沁,对教育信息化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变化深有感触。“首先,利用‘班班通’教学,把教师从‘粉笔 黑板’的单一形式中解放出来,这样最大的好处是节约了老师板书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快节奏、多元化。同时,还减轻了粉笔末满天飞的状况,使教室环境变得更健康。其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抽象、陌生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为深刻。最后,‘班班通’拓展了学习资源,使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有用的学习资源,也可以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强调了参与、讨论与合作,便于更好地建设高效课堂。”说起信息化教学带来的好处,她如数家珍。
“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是唯一信息源,学生属于被动式学习,互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而‘电子白板’等信息化教学方式创造出的智慧课堂,能够全面丰富课堂内容,增加课堂中的互动交流,让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宣恩县万寨乡中心小学教师张礼燕告诉记者。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张礼燕对教育信息化十分推崇。“‘班班通’是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电脑、网络等,实现现代教育教学设备和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电子白板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于一体,是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以前上课只能是我在台上讲,学生在下边听,课堂很乏味。现在用电子白板,只要提前备好课,可以配有情境演示,形象生动,学生的兴趣更高,学习轻松高效。”
信息化加速教育均衡发展
鹤峰县中营乡高原小学位于大山深处,由于办学条件落后,孩子们对外界的了解只能通过课本和教师的讲述,对山外的世界充满好奇。近年来,政府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让该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利用“班班通”等设备教学已蔚然成风。说起学校的改变,该校副校长邓丽心里乐开了花,“自从使用了信息化手段教学后,老师花在写教案上的时间少了,研究教材、钻研教法的时间多了起来。”
邓丽说,教育信息化让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到边远落后地区的农村学校,拓宽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共享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距。教育教学彻底打破了教室、教师、校园的界限,实现了局域、城域无界限。校校互通、班班互联、资源共享,激发教师的实践激情和学习需求,探索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层次整合的模式与方法,提升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性,最终全面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作为城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早、基础较好,对教育信息化应用的要求也更高。该校校长袁敏说,除了“班班通”等信息化设备广泛应用于教学以外,该校还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平台,即教育云平台。“在这个云平台上,有办公平台、课件平台、考核平台、作业监控平台等,除了可以进行日常教学交流、共同备课,学校管理层还可以在平台上发布消息、进行教学管理等。”
2013年,恩施州以“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实施为契机,全面启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在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教育局制订了《恩施州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明确了近3年全州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三大”目标、“十项”任务和“六条”保障措施,确定了试点区域和试点学校。2013年,筹资2亿多元,重点加强了‘三通一中心’建设,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一是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各县(市)与各通信企业合作,组建了教育城域网和VPN教育虚拟专网。全州743所中小学中有485所接入了互联网,504个教学点中有78个接入互联网。二是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全州各县(市)共配备“班班通”设备6738套,有449个教学点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三是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有9298名教师、219625名学生和家长进入了“课内网云教育平台”。四是推进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建设。加强州、县(市)教育局、学校三级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建设,目前已建州级教育信息网络中心1个,县(市)级教育信息网络中心8个,学校网络中心131个。
“设备到位了,推广应用摆上了议事日程,因此人的问题就成为最重要的了。”为此,恩施州教育局多次召开“班班通”应用现场推进会和培训会,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班班通”的应用;探索出城乡间学校“支教式”、学校间“协作式”、优质学校与教学点间“同体式”同步课堂模式;组织教学比赛等各种活动促进应用。
(作者单位:《恩施晚报》;恩施州教育技术装备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