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做足绪言课的功夫,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堂化学课是尤为重要的,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因此应由生动活泼的绪言课揭开学习化学的序幕。兴趣不同于有趣,是高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再发展的前提。有趣即化学教学富有趣味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化学知识以特殊的方式变得富有魅力;二是传授和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趣并不等于兴趣,因为有趣不属于人的个性心理品质,而仅属于对形成兴趣起作用的对象和动作的品质。鉴于有趣对高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应努力挖掘化学教材,尤其是化学知识中现有的和潜在的趣味性,力求采用趣味性强的、易引起警觉的、激发情绪的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为他们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要想上好绪言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在教案设计过程中,要把绪言课的教学难点定在激发兴趣和树立信念上,对于高一新生来说,很多人都是酬躇满志的,都想在高中把化学再学好或者曾经没有学好的现在想学好的,老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这样一种心态。
二、加强对话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旧课程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偶尔的学生活动也多是配合性的思考和回答问题。学生被动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少,积极性不高。而学生能否进行有效学习关键在于学生是否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情境,组织对话教学,使学生由被动的接收者、听课者转变成与师完全平等的、相互开放的对话者。在积极对话中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高涨。例如,在学生做完“钠与水反应”的随堂实验之后,学生提出了很多他们所看到的现象:钠浮在水面上、变成小球、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溶液变红、有烟生成等。对于产生种种现象的原因,学生七嘴八舌讲了很多。前几个现象的解释,学生比较顺利地解决了.但对有烟生成,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不是烟,而是雾。顿时原本不怎么热闹的课堂,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学生纷纷参与到讨论中来。教师适时地加以解释,看似简单的“钠与水反应”的教学,改变了以往由教师问、学生答的一问一答的模式;而是让学生自行归纳。在归纳中学生又发现问题,并讓学生继续讨论试着解答问题。教师只在一旁,加以适时的引导和解释。通过这样的对话不但活跃了课堂;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激烈的对话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
三、创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赵宁同志主编的《新课程典型课案例与点评(初中化学)》中对新课标下的师生关系的定位、教师的定位、学生的定位都有了全新的诠释,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单纯的学习被动者和接受者,而在新课标下学生的定位也是主体。在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教学的被动者和接受者,而是在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的主体,因此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愿意学”
化学是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的,在教学中我注重采用各种方式努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我们学校的老师面对的学生层次相对较低,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很差,对学习化学缺乏信心,有的几乎要放弃。但是我发现,即使这样的学生也很喜欢一门课——化学实验。化学实验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从而激发其对学科知识的探究。在讲到《铝的性质》时,我们进行了铝热反应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看到镁条剧烈燃烧,三氧化二铁粉末和铝粉在较高的温度下发生反应,形成象烟花一样的火焰,都高兴的欢呼起来。看到这么活跃的场面,我趁机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分析铝热反应的成因并分析产物,最终过渡到应用。通过这样的教学,减少了和学生的距离感,使学生知道化学其实是一门和生活密不可分的科学,并由此喜欢上化学,愿意学习化学。
五、积极鼓励合作,提倡学生“相互学”
在学生对化学感兴趣之后,我们开始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除了实现全班的合作之外,分小组教学和个别生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方式。尤其在个别化教育方面,它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期望效应。在这个教学层次上,我们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引导他们从讨论中得出自己的答案。如做“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时,只给大家一根铜丝和酒精灯,让学生自己思考,设计方案,解释原理,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实践,领略成功的滋味。在这个过程中对基础薄弱的同学及时关注,不断地给予鼓励;还要随时观察、及时辅导。在刚刚进行同分异构体的学习时,很多同学感觉困难,这源于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中存在的问题,于是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小组成员分别扮演戊烷分子中的5 个碳原子,然后在讲台上表演出他们可以有多少种结合方式,这时你可以看到肢体运动型的学生愿意表演,逻辑思维型的学生愿意充当导演,而语言型的学生充当解说,也许这中间还会出现一两个小小的“领导”。以上两个教学片段即是充分考虑多元智能因素的教学活动设计,同学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每个小组都希望得到展示交流的机会,作为教师听到同学们独到的创意,看到同学们之间平等地交流与质疑,感受到同学们迸发出的创造的火花, 利用这种方法,我们许多学生都不再惧怕化学,甚至喜欢化学,爱上化学
六、利用课外亲身感受,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对书本上某些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促成教材、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习乙烯时,学生了解到:乙烯是一种植物生长的调节剂,用它可以催熟果实。我可以感觉到这知识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组织学生阅读有关的课外资料,并要求学生完成教材里的家庭小实验:用熟苹果催熟未完全成熟的青香蕉。学生们兴趣很高,有些学生把这个家庭小实验带到学校里做。以上都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生产和社会,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展了自己的思路,在加深了知识学习的同时,感受了化学的奇妙,兴趣自然也高了。
总而言之,教师应积极采用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新课标下的学习理念,提高学习效率。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堂化学课是尤为重要的,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因此应由生动活泼的绪言课揭开学习化学的序幕。兴趣不同于有趣,是高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再发展的前提。有趣即化学教学富有趣味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化学知识以特殊的方式变得富有魅力;二是传授和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趣并不等于兴趣,因为有趣不属于人的个性心理品质,而仅属于对形成兴趣起作用的对象和动作的品质。鉴于有趣对高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应努力挖掘化学教材,尤其是化学知识中现有的和潜在的趣味性,力求采用趣味性强的、易引起警觉的、激发情绪的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为他们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要想上好绪言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在教案设计过程中,要把绪言课的教学难点定在激发兴趣和树立信念上,对于高一新生来说,很多人都是酬躇满志的,都想在高中把化学再学好或者曾经没有学好的现在想学好的,老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这样一种心态。
二、加强对话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旧课程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偶尔的学生活动也多是配合性的思考和回答问题。学生被动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少,积极性不高。而学生能否进行有效学习关键在于学生是否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情境,组织对话教学,使学生由被动的接收者、听课者转变成与师完全平等的、相互开放的对话者。在积极对话中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高涨。例如,在学生做完“钠与水反应”的随堂实验之后,学生提出了很多他们所看到的现象:钠浮在水面上、变成小球、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溶液变红、有烟生成等。对于产生种种现象的原因,学生七嘴八舌讲了很多。前几个现象的解释,学生比较顺利地解决了.但对有烟生成,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不是烟,而是雾。顿时原本不怎么热闹的课堂,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学生纷纷参与到讨论中来。教师适时地加以解释,看似简单的“钠与水反应”的教学,改变了以往由教师问、学生答的一问一答的模式;而是让学生自行归纳。在归纳中学生又发现问题,并讓学生继续讨论试着解答问题。教师只在一旁,加以适时的引导和解释。通过这样的对话不但活跃了课堂;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激烈的对话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
三、创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赵宁同志主编的《新课程典型课案例与点评(初中化学)》中对新课标下的师生关系的定位、教师的定位、学生的定位都有了全新的诠释,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单纯的学习被动者和接受者,而在新课标下学生的定位也是主体。在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教学的被动者和接受者,而是在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的主体,因此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愿意学”
化学是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的,在教学中我注重采用各种方式努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我们学校的老师面对的学生层次相对较低,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很差,对学习化学缺乏信心,有的几乎要放弃。但是我发现,即使这样的学生也很喜欢一门课——化学实验。化学实验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从而激发其对学科知识的探究。在讲到《铝的性质》时,我们进行了铝热反应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看到镁条剧烈燃烧,三氧化二铁粉末和铝粉在较高的温度下发生反应,形成象烟花一样的火焰,都高兴的欢呼起来。看到这么活跃的场面,我趁机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分析铝热反应的成因并分析产物,最终过渡到应用。通过这样的教学,减少了和学生的距离感,使学生知道化学其实是一门和生活密不可分的科学,并由此喜欢上化学,愿意学习化学。
五、积极鼓励合作,提倡学生“相互学”
在学生对化学感兴趣之后,我们开始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除了实现全班的合作之外,分小组教学和个别生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方式。尤其在个别化教育方面,它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期望效应。在这个教学层次上,我们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引导他们从讨论中得出自己的答案。如做“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时,只给大家一根铜丝和酒精灯,让学生自己思考,设计方案,解释原理,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实践,领略成功的滋味。在这个过程中对基础薄弱的同学及时关注,不断地给予鼓励;还要随时观察、及时辅导。在刚刚进行同分异构体的学习时,很多同学感觉困难,这源于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中存在的问题,于是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小组成员分别扮演戊烷分子中的5 个碳原子,然后在讲台上表演出他们可以有多少种结合方式,这时你可以看到肢体运动型的学生愿意表演,逻辑思维型的学生愿意充当导演,而语言型的学生充当解说,也许这中间还会出现一两个小小的“领导”。以上两个教学片段即是充分考虑多元智能因素的教学活动设计,同学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每个小组都希望得到展示交流的机会,作为教师听到同学们独到的创意,看到同学们之间平等地交流与质疑,感受到同学们迸发出的创造的火花, 利用这种方法,我们许多学生都不再惧怕化学,甚至喜欢化学,爱上化学
六、利用课外亲身感受,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对书本上某些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促成教材、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习乙烯时,学生了解到:乙烯是一种植物生长的调节剂,用它可以催熟果实。我可以感觉到这知识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组织学生阅读有关的课外资料,并要求学生完成教材里的家庭小实验:用熟苹果催熟未完全成熟的青香蕉。学生们兴趣很高,有些学生把这个家庭小实验带到学校里做。以上都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生产和社会,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展了自己的思路,在加深了知识学习的同时,感受了化学的奇妙,兴趣自然也高了。
总而言之,教师应积极采用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新课标下的学习理念,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