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遗址在推进防震减灾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kao0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震遗址是对地震灾难的历史见证,是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唐山的防震减灾文化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特色文化,是唐山文化的品牌。作为这一品牌的鲜明的文化符号,地震遗址在防震减灾文化建设中起着强有力地推动作用。
  关键词:地震遗址;灾害;防震减灾;文化;抗震精神
  中圖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18.013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在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 防震减灾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特色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作为城市灾害中最严重灾害之一的地震,具有突发性强、波及面广、危害程度大、难以预测等特点,给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存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地震给人们留下的不只是灾害的文化符号,更重要的是人们在与地震灾害抗争的过程中创造出了博大的防震减灾文化,为中华文化宝库描绘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 第一个保留地震遗址的城市,为防震减灾文化提供了最有力的实物佐证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一场举世罕见的大地震降临在唐山,震级为里氏7.8级,如同400枚广岛原子弹在距地面11公里的地壳中猛然爆炸,霎时间,地光闪射,震声轰鸣,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数秒之内,将唐山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百万人口的城市顷刻间夷为平地。24万人死亡,16万人重伤,轻伤而需治疗者达36万之众,7200多个家庭全家震亡,4204个孩子成为孤儿,城市功能全部瘫痪。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以上,成为20世纪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页。
  就像唐山地震一样,地球上曾经有多次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地震不仅给城市建筑带来了严重破坏,而且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震后城市重建是各国政府面临的关键性问题。在城市重建过程中,保留地震遗址、遗迹的城市,中国唐山市是第一个!震后,时任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地震工程学的奠基人、已故刘恢先教授,以及河北省地震局,分别向国家地震局提出建议,在唐山地震现场保留地震遗址、遗迹。1980年国家地震局组织专家,会同国家建委、河北省地震局、河北省建委,在唐山市政府的配合下,经过现场考察,反复分析研究,从地震造成的地表破坏、建筑物破坏和仅受到轻微破坏的建筑物中选出10处。1982年,根据实际情况报请国务院批准将10处地震遗址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最终确定了7处并进行了围圈和加固,以确保这些珍贵的地震遗址、遗迹不再遭受损坏。保留的7处地震遗址遗迹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关地表断裂的遗迹3处:包括唐山市原第十中学院内的一块场地,地震中发生房基、小路、地下排水管错位;吉祥路一段树行地震时发生错位;唐柏路原牛马库院内的树行、房基、电线杆错位。第二类作为研究建筑抗震问题的遗址2处:包括河北理工学院原图书馆楼;唐山机车车辆工厂原铸钢车间。第三类地震中受损较轻,对研究抗震有价值建筑遗址2处:包括唐山钢铁公司俱乐部;唐山陶瓷厂原办公楼。这些有形的遗迹在向世人展示着唐山防震减灾文化的独特的物质形态特点,已经成为防震减灾文化的强有力的实物佐证。
  凡是到过唐山地震遗址考察的专家、学者以及参观者,对唐山市在重建城市中保留地震遗址遗迹这一非凡举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前苏联地震预报委员会主席苏勃洛夫教授考察地震遗址、参观地震展览后说:“我到过很多发生过大地震的国家,只有中国唐山市,在重建的城市里保留地震遗址,并在新建城市中心建造地震纪念性建筑,这样的事情,只有社会主义的中国才能够做到。”
  2 地震遗址为科研考察提供了理想的场所,为防震减灾文化建设注入了科技含量
  没经历过地震的人对地震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图片、影像等资料,虽具有一定的震撼力,但是缺少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而地震遗址用其痕迹感、残破感、废墟感来表现和传达大自然的破坏力和对人类社会的冲击力,因此地震遗址是人们了解地震、感受地震最直观、最有效的途径。
  唐山保留的7处地震遗址是唐山大地震的原始现象的记忆和对那段历史的见证,是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科研和教育价值,成为唐山防震减灾文化的符号和科普宣传的“活教材”。高大的车间厂房中屋架全部落地;坚固的书库底层全部破碎,剪切移动1米;笔直的树行被错位平移1.5米;在11度烈度区的办公楼竟然只轻微破坏……这些不可思议的场景深深吸引了国内外地震地质专家的目光,他们不远万里来到唐山,来研究地震发震机制、地震成因、分布规律、各类型建筑物的具体震害形式及机理等一系列课题,地震遗址给他们提供了难得的宝贵的资源。此外地震遗址已作为不同学科不同门类科学研究的现场,为建筑学、土木工程学、材料力学等学科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科研教学资料。中国地震局等单位均以此作为培养专业人员、研究生的基地。正是在唐山地震遗址,中国地震局与各国地震部门合作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的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足以说明唐山地震遗址在国内外地震科学研究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其为防震减灾文化建设注入的丰富的科技含量。
  3 地震遗址是弘扬抗震精神的阵地,成为防震减灾文化建设的精神源泉
  伤害起于生理,止于精神,这是一个必然要经历的漫长的过程。既然灾难不可回避,那就必须选择抗争的路径。地震把唐山夷为平地,把无数唐山人的生命无情地夺去,然而大自然的残酷并不能把唐山人击垮,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唐山人民表现出了 “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精神。灾区人民共用一个炉灶、同住一个窝棚、有饭大家吃,有水大家喝,互帮互助,共渡难关。在家园被毁或痛失亲人的境遇下,唐山人民以无比强大的勇气和信心夺取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之后又历经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十年发展,十年跨越,建设成了一座现代化的新型城市。   在“防震减灾文化”的定义中我们能够解读出精神元素的重要性,唐山的防震减灾文化是唐山人民在抗震救灾斗争和震后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特色文化。在同地震灾难抗争的过程中唐山人民表现出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形成了唐山所特有的防震减灾文化。
  作为人类历史自然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震遗址将物质形态的防震减灾文化资源转化为无形的精神资源。地震遗址已经成了为我们教育子孙后代,弘扬抗震精神的重要阵地。无数的参观者在惊叹于地震的惨烈的同时,又被唐山抗震精神所深深地感染。唐山抗震精神不仅教育了无数国民,同时也为世界各国人民称道。参观完遗址后,美国驻华大使馆副参赞比尔·蔡瑞德感言:“我深深地被唐山人民的精神所感动,正是这种精神使唐山再次崛起。”加拿大、新西兰驻华大使深情地写道:“唐山人民的精神和能力无疑是超过了7级地震的能量,前面是一片光辉灿烂的明天。”
  唐山抗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慷慨壮歌,也是我们时代的精神史诗。
  4 地震遗址成为了与各国友好往来的媒介,积极推动了防震减灾文化事业的传播
  唐山大地震发生之后,世界各国从事地震科学、工程抗震、建筑设计、防灾减灾以及社会学界的专家学者,纷纷要求到唐山地震现场,进行科学考察与合作研究。1980年5月,经中央批准,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人的高斯(GHDSH)先生,作为第一个外国人踏入了唐山地震现场。1982年7处地震遗址确定保留后,唐山开始接待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到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的上万名从事地震、抗震、城市建设、防灾救灾的专家、学者,以及众多的旅游者到唐山地震遗址参观考察。唐山地震遗址对外开放后,为了充分利用、开发唐山大地震现场,中国地震局与美国、德国、日本、朝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多年、多项地震科学研究与合作项目,取得了令各国地震、抗震、救灾等学术领域专家瞩目的研究成果。
  同时,地震遗址还接待了国际大型会议的与会专家。包括1982年首届“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的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英国等20多个国家以及联合国救灾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与会国外代表一行45人;1986年参加“中美双边砖结构抗震性能学术研讨会”的美国地震工程专家艾布拉姆斯教授; 1988年“地震对策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来自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前苏联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129名外国代表;1996年“国际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协会亚洲区域大会”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其它行业的代表团如:墨西哥革命制度党代表团,伊朗建筑代表团,泰国内务部代表团,韩国建设学会代表团,法国公安代表团、罗马尼亚军人代表团以及世界各国的各界人士包括欧盟副主席雅克·巴洛特、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局长等等。
  唐山地址遗址已经成为了唐山与世界各国人士友好往来的重要媒介,对防震减灾文化事业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唐山的防震减灾文化已经成为了与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并将继续产生不可小觑的国际影響。
  5 加强地震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创新防震减灾文化建设的形式
  地震遗址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一旦消失便不复存在,这就要求我们提高保护地震遗址的意识。多年来国家、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唐山地震遗址进行了 保护性维护。地震部门深入调研、扩大宣传,积极谋划、精心组织,力求将地震遗址打造成为防震减灾文化的精品。2004年3处地震遗址(河北理工大学原图书馆楼、原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原唐山十中地震遗址)被中国地震局命名为全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2006年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而对地震遗址的合理利用则可以更好地促进对地震遗址的保护。因此,在对地震遗址保护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地利用是实现遗址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唐山从长远目标着手,编制了现存重要地震遗址整体保护规划,提出开发、保护的规划方案。以国家地震遗址保护开发相关政策为指导,遵循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精密设计、突出特色、持续发展等原则,借助唐山现有防震减灾文化资源包括地震遗址公园、抗震纪念馆及我市的其他展馆,全力打造集展览、科普、演艺、旅游为一体,涵盖展览调整、遗址保护、文化产品开发、宣传演艺项目的,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的唐山防震减灾文化产业。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时间的流逝,灾难性事件往往成为一个特定时期记忆,沉淀在历史长河的深处,而对地震遗址保护与利用,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从不同视觉、不同层面学习科学知识和防震减灾技能最直观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达到了丰富创新防震减灾文化建设形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董国余.唐山地震文化及其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
  [2]袁素娟.唐山地震遗址现状分析与思考[J].城市与灾害,2013,(4).
  [3]王文军.遗址博物馆的文化性表达模式探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5.
其他文献
摘 要:企业想要提质、增效就必须重视一线技术员工问题。研究得出“工匠精神、成就导向、组织认同”等七项制造型企业一线技术员工的关键内隐胜任力素质,构建了制造型企业一线技术员工绩效评价指标;通过熵权TOPSIS法确定了这一指标体系的权重和评价结果;最终将其运用于员工绩效考评工作中,从而帮助企业建立完善了一套客观、公正、科学的一线员工绩效考评系统。  关键词:熵权TOPSIS;绩效评价;内隐胜任力  中
期刊
摘 要:高校资助工作不仅要满足家庭困难学生的基本生活需要,还要实现他们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能力的提升。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功能的研究,要以人为本,将物质援助和德育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成为拥有综合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学生真正走出贫困。 因此以广东金融学院会计学院过去十年资助工作数据为例,浅谈育人资助工作成果。  关键词:高校;资助工作;贫困生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doi:10.
期刊
摘 要:自从马云2016年在云栖大会面向公众提出“五新”,即: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资源,2017年正式作为新零售元年,被赋予更多的意义。而五新中首当其冲的新零售正在影响着千万商户,其中传统便利店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传统夫妻便利店应该在供应链服务半径线上线下三位一体结合的方向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  关键词:新零售;传统便利店;供应链;服务半径;线上线下结合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严重的“空心村”现象。随着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就业,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村落中缺乏青年勞动力、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萎缩、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衰落的破败局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于2006年由县转区,经济发展进程加快,区中心周边村落逐渐出现空心化现象,通过对阿城区三个典型村落的调查研究,探寻阿城区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变化对不同区位条件的村落中居民的经济文化生活的影响情况;了解阿
期刊
摘 要:基于自媒体平台建设的国际金融微课堂是交互式教学模式的一次革新和尝试,充分利用了现代化信息技术,是互联网移动辅助教学的重要方式。根据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课程特点,探讨并提出了国际金融微课的设计思路及具体运用。 同时阐述了这种交互式教学模式给教与学带来的优势,并提出了促进该教学模式不断完善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自媒体;交互式教学模式;国际金融微课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自21世纪以来,技术创新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拉动消费增长的关键性日益明显;另一方面,人们日新月异的消费需求也促使科学技术不断地创新升级。技术创新与消费结构升级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若能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必然会为经济增长带来极大的推动力。而通过供给侧改革可以有效地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所以我国应当规范市场供给、增加优质产品数量,同时构建多层次的消费体系以及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来更好地实现技
期刊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陶瓷文化艺术品对沿线市场的供给和沿线市场对陶瓷文化艺术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未来我国与沿线国家陶瓷文化艺术品的贸易潜力较大。对此,基于我国陶瓷文化艺术品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据构建引力模型,实证分析我国陶瓷文化艺术品出口潜力和贸易效率,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一带一路”;陶瓷文化艺术品;贸易潜力;引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doi:
期刊
摘 要: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阐述了高职物流管理工学结合的重要意义,并以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并从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整合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设计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教学改革的实施内容和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物流管理;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成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
期刊
摘 要:大型节会活动品牌是衡量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经营和形象提升的重要手段。基于节会活动品牌的价值和郑州举办大型节会活动品牌的条件、机遇、现状和问题分析,提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加大文化资源整合、促进节会活动品牌国际进程等措施,助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大型节会活动品牌;培育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doi:10
期刊
摘 要:创建绿色高校是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表现,目前我国的高校生态文明建设主要以各级科研立项为主,对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带动作用有限。同时,这些研究得出的垃圾分类相关制度和技术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在分析高校固体废弃物分类回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之后, 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分析,对安徽财经大学固体废弃物分类回收进行了探索,希望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固体废弃物分类回收的路径,使我国高校的固体废弃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