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预先镇痛和预防性镇痛

来源 :实用疼痛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5661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先镇痛(preemptive analgesia,或称超前镇痛)是指在切皮前给予镇痛药物或神经阻滞等方法以缓解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用量,其机制是防止中枢和周嗣敏化所产生的痛觉过敏.但预先镇痛措施不能只在切皮前而应贯穿于术中和术后初期,并且要采用多模式镇痛以期达到围术期的完全镇痛.这种概念的更新称之为预防性镇痛(preventive analgesia).本文对于此种镇痛方法的临床应用及其结论的不一致进行分析讨论.
其他文献
1981年9月至1986年7月就读于广州第一军医大学;1986年7月至1989年8月在吉林空军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学医院麻醉科任住院医师;1989年9月至1992年7月为哈尔滨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
临床资料患者,男,40岁。主因双侧臀部及左足散在皮损2月余、加重3 d,于2012年12月21日就诊。患者2个月余前曾去泰国旅游,在海边游泳,回国1周后于双侧臀部及左足部出现红色皮
乳头埋没于乳晕平面之下甚至向下凹陷呈火山口状,临床上称之为乳头内陷,是常见的乳头畸形.1974年,RG Schwager等报道在成年女性中其发生率为2.00%;1999年,HS Park报道发病率约
应诗达,男,1929年4月出生于上海市.1947年上海国立同济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后,进入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六年制医疗系学习,1951年在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中美医院实习.1952年7月毕业
中国现代麻醉学的先驱者与奠基人--吴珏、李杏芳、尚德延、谭蕙英、谢荣、王源昶.二十世纪中期,吴珏、李杏芳、尚德延、谢荣在美国学习麻醉学专业知识;谭蕙英在法国巴黎医科
目的 检测经强度为300 W超声处理后的脱细胞血管支架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无菌条件下,采取新鲜兔股动脉反复冻溶+超高压处理后,利用核酸酶进行消化,脱去残留细胞碎片形成脱细胞
中国麻醉学的历史虽可追朔到1 700多年前的华佗应用麻沸散时代,在国内战争年代也曾有应用乙醚全身麻醉的记载,但现代麻醉学的起步应该从上世纪50年代初算起.当时在新中国建立
随着肥胖者尤其是老年人,糖尿病和高血压发生率增高,心功能衰竭(HF)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有报道已影响了2.3%的人群[1].HF患者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相当高,肾小球滤过率(GFR)<60
目的:探讨外周血X-100B蛋白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XE)水平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贵港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3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
目的通过荟萃分析系统评价平阳霉素注射治疗体表静脉畸形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在PubMed、Embase、CNKI、CBM、VIP检索平阳霉素注射治疗体表静脉畸形的文献,用改良后的Jadad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