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he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事关党的生死存亡。苏联解体、苏共亡党无不昭示着党的执政党能力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如何从中吸取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我们党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分析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基本原因与教训,反思对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执政能力;苏联解体;苏共亡党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也是世界一些执政党特别是苏共亡党、丧失政权、国家解体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1917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开创了世界历史新纪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建国70年来,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苏联和社会主义经历了国内白卫军和 14 个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进攻,以及希特勒法西斯入侵的生死考验,但“苏共”的执政地位没有动摇,党组织还日益壮大。而自从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竭力宣扬其所谓“新思维”,推行民主社会主义路线即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在短短6年多的时间里,“苏共”逐渐丧失了执政地位,一步步走向放弃马列主义、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放弃社会主义制度的深渊,庞大地超级大国土崩瓦解,从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强国变成了向西方乞求外援的国家。列宁亲自缔造的苏联共产党亡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解体,给我们以强烈的思想震憾,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
  
  一、苏共亡党的原因与教训
  
  关于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原因,在史学界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苏联解体、苏共亡党,关键在于国家自身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和教训在于没有坚持不懈地把执政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政治建设、理论建设和组织建设抓紧好。
  1.理论上的教条和思想上的僵化。列宁去世后,苏共党内思想开始僵化,逐渐陷入了教条主义的泥潭,对马列主义长期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没有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正确提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本國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用以统一全党的思想。此后,苏共各领导人一方面不断放弃马列主义的指导原则,取消无产阶级专政和民主集中制,走政治多元化、多党制的议会民主道路,搞西方式的市场经济和私有化经济制度等来改造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另一方面又对马列主义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把科学的、生机勃勃的、富有战斗性和与时俱进的马列主义变成了封闭的、僵硬的、脱离实际的教条。
  2.官僚主义盛行,党风严重不正。个人迷信与腐败现象蔓延,引起党内不满,执政党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丧失人心,党群关系恶化。广大党员干部长期脱离群众,不想、不愿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放弃了自身的阶级基础,失去了先进性和代表性,导致在关键时刻广大人民群众放弃、抛弃了党。这给反对派起来造反夺取政权提供了口实和炮弹,给煽动反共情绪、影响大选提供了藉口和条件。正如黄苇町在《苏共亡党十年祭》中所说:“苏联共产党不仅被国内外的反动势力搞垮,还被她一直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而这后一点,是导致苏共亡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3.党政关系没有理顺。长期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党干了许多不应该干的事,力不从心,而自己该管的事情又没有管好,苏维埃成了相当程度上的傀儡,政府形同虚设,从而逐渐丧失了治理和应变能力,因为它们没有找到一条执政党如何正确参与管理国家的渠道。这样,一方面西方攻击执政党“独裁”;另一方面,一旦社会出现了问题,党又逃脱不了责任,而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应由政府负责。
  4.党内民主没有保障,斗争方法不正常,削弱了苏共的社会基础。苏共长期存在把分歧和意见视为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对持不同意见的人从组织上开除,甚至肉体上消灭,尤其是30年代的大清洗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和无穷的后患。
  5.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搞多党制。戈尔巴乔夫主张放弃党的领导,推行西方那样的两党轮流执政的多党制。其目的就是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允许和鼓励夺取共产党的权力,把共产党撵下台。
  
  二、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启示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议中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党的建设没有搞好。由鉴于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全面、深刻、认真总结和汲取苏共丧失政权的历史经验教训,对我党增强忧患意识和执政意识,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因此,认真研究历史教训,深刻认识党执政后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规律与特征,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启示:
  1.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无产阶级政党取得执政地位后,要始终不渝地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的发展经济力量,从多方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建设强大的物质基础,提高综合国力。对于执政的共产党来说,经济建设搞好了,其他一切问题都好办。经济搞不好,群众不拥护,就有丧失政权的危险。党的十六大已经作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千方百计加快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决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与时俱进的坚持和继承对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和指导实践,也就是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尤其是十六大以后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武装头脑和指导实践,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科学理论指导和坚强思想保证。
  3.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共产党作为现实中的新生事物,并非天生就有执政能力,只能在执政的实践中逐步提高。所以,改善党的领导、完善我国的政党体制,决不是意味着放弃党的领导的原则,相反是为了加强党的领导,使党能集中精力制定好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并切实地保证和监督其贯彻执行。总之,共产党领导中国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责无旁贷,当仁不让。其本身的失误或外部环境的影响都不足以使党放弃这一原则,政党制度建设必须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原则不动摇。
  4.必须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列宁曾经指出,执政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最大的危险在于脱离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执政基础,能否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的兴衰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攸关党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剥削阶级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长期执政的根本保证。历史证明: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正是基于这种战略思考,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全面部署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时,着重强调要以保持党的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
  5.必须高度重视党内和群众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缺乏有效监督和有力制衡的权力易于产生极权政治和政治腐败,并导致经济腐败这已为苏联历史所证明,在缺乏民主传统和民主政治体制极不完善的国家尤其重要。
  6.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生命。大力加强作风建设,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学风作风和工作作风,发扬我党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坚决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端正工作指导思想,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教科书。以史为鉴,吸取教训,我们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始终成为立党为民、执政为国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进、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鲜红的五星红旗将永远飘扬在中华大地上。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3-09-27(1)
  [2] 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
  [3]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 林炎志:关于苏东剧变十年以来的一些反思[J].郑州大学学报,2000.4:25-27.
  [5]姬志勇:我国政党制度建设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增刊.
其他文献
摘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心理成长的关键阶段。作为人生普遍而必然的阶段,成长具有很强的文化隐喻,成为各时期作家的创作主题。《百舌鸟之死》通过一个小女孩的回忆性叙述,展示了美国南方20世纪30年代的风土人情,同时揭示了主人公思想,心理和道德趋向成熟的主题,是一部反映青少年心路历程的成长小说。依据成长小说的重要特征,本文从主题、人物、结构、叙事和结局五方面阐释作品成长小说的性质。  关键词:成
期刊
摘要: 何申长期生活工作在塞北山乡,因此他的小说创作多以塞北山乡为题材。他以严肃的现实主义态度叙写发生在那片土地上的故事,热切关注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农民的生活和命运。对农民深厚的爱是他作品最基本的思想倾向。  关键词:何申; 乡镇干部;农民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小说创作,有人划分为这样两个派别:一是以苏童、莫言等为代表的先锋派小说,其特点是走向往事和语言,逃避现实生活;一是以池莉、方方等为代表
期刊
摘要:电影《再见爱丽丝》是 20世纪70年代新女性主义流行时期的作品。影片中,女主人公爱丽丝的三次婚恋以及成长着的女性意识引人深思。本文主要从女性成长的角度出发,揭示出女性由自发的依赖、顺从到自觉的自1我意识的觉醒,自我价值肯定的成长过程,并试图分析了在男权社会里阻碍女性自我意识成长的诸方面原因。  关键词:《再见爱丽丝》;女性成长;自我意识    《再见爱丽丝》从题材上讲是一部女性电影,影片反映
期刊
摘要: 郁达夫,五四时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性作家,在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同时,更表现出与东方文化不可割舍的联系。他面对现实世界采用儒道互补的形式,建构审美的艺术世界。本文试从其作品中渗透的儒道思想分析之。  关键词:郁达夫;道家思想;儒家思想     雨果曾经说过:“未来仅仅属于有风格的人!”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能长留人们的记忆的只有那些卓而不群、风格别致的佳作,郁达夫的创作就属于这种情况。在20世
期刊
摘要:男性和女性在语言使用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差异早在17世纪就引起了语言学家的注意。本文着重从语音、语调、词汇、言语行为、语言学习等方面就男性与女性使用语言的不同表现进行了描述。而这些由于性别原因而形成的差异与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不同,她的成因十分复杂,不同的学者对其成因也持不同的看法。本文也从生物、语言本身、社会角色以及社会价值取向等方面就其成因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性别差异;表现;原因;社
期刊
摘要:新批评,主张作品本体论,摒弃历史和传记的传统方法,转向文本内部寻找意义,对文本进行语言学的解读,这种将文学从“外在研究”转向“内在研究”的方法风靡欧美长达半个世纪,其文本分析的原则和方法业已成为诗学解读的基础和常规。本文对北岛的《太阳城札记》做了新批评式细读,尝试进一步开拓本文的分析空间,加强读者对作品细节的理解。  关键词:《太阳城札记》;新批评;细读    英美新批评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期刊
摘要:隐喻是诗歌的基本特征,而且其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是解读诗歌的一个难点。本文将采用文体学的视角,从节奏韵律、文字书写和词汇语义特征等方面分析英国著名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老虎》 (The Tyger)一诗的隐喻意义。  关键词:隐喻;节奏韵律;文字书写;词汇语义;威廉·布莱克     1. 引言    我们在读英文诗歌时,几乎都会碰到隐喻,诗的美,诗的涵义,在很大程度
期刊
摘要:嘉道时期,灾荒严重。本文归纳了嘉道时期灾荒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特定时期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從自然和社会两个角度进行全面阐述。指出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盲目、过度开发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嘉道时期频繁的灾害就是这种行为的严重后果。  关键词: 嘉道时期;灾荒;灾因    在清史研究中,嘉道时期是目前史学界研究较为薄弱的一段,而灾荒史研究相对来说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此时期的研究成果不多,主要侧重于
期刊
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税收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当存在多种纳税方案可供选择时,以税收政策为导向,通过投资、理财、组织、经营等事项的事先安排和策划以达到税后财务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要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应当重视税收筹划,通过筹划达到减税的目的。  “愚者偷税,糊者漏税,粗者抗税,精者才税收筹划”。因此,纳税人通过税收筹划可以合理、合法减轻税收负担,规避纳税风险,获取资金的时间价值以及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
期刊
在后现代诗歌群体中,伊沙是备受争议的一位青年诗人,评论界对他的评论褒贬不一。有人夸其为“后现代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当然也有人骂其为“毫无责任感和艺术价值”。做于90年代的《结结巴巴》和《饿死诗人》更被视为他的代表作。事实上,伊沙80年代的诗歌中也不乏许多优秀之作,《车过黄河》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众所周知,新批评派认为诗歌包含的对立和冲突的因素越多,结构越复杂,价值就越大。下面笔者就尝试用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