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记者的印象中,巴丹吉林应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大漠,然而,当我们不久前走进这里时,却惊奇地发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创造基尼斯纪录的沙漠车手
带领我们走进巴丹吉林沙漠的向导叫徐守虎,36岁,中等个儿,浓眉大眼,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额肯呼都格镇巴丹吉林嘎查的牧民。但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位看上去普普通通的牧民小伙子,竟是“人类首次穿越巴丹吉林沙漠”纪录的创造者。
徐守虎6岁时,他爸就将他扶上驼背,带着他在巴丹吉林沙漠里放牧。后来,家里买了车,他学会了驾车,每年搭载旅游者进出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十多次,因而练就了绝好的沙漠驾车技术和识路本领。正因为如此,两年前他被选为创造“人类首次穿越巴丹吉林沙漠”纪录的向导。
说起那次创纪录,徐守虎至今津津乐道:那是2001年3月17日,我们一行16人分乘5辆汽车、4辆摩托,从额肯呼都格镇出发,终点为中蒙边境的雅干,全长九百多公里,历时一个多星期,终于完成了此次创举。
徐守虎说:“虽然我经常进出巴丹吉林沙漠,可跑这么远的路还是第一次。途中,我们多次经历了沙尘暴、车辆抛锚等困难,但我们都一一克服了,这主要靠的是大家的勇敢,敢于向大自然挑战。这也是我参加人类首次穿越巴丹吉林沙漠最大的收获。”
这次经历使徐守虎成了旗里的名人,现在,只要有人到巴丹吉林沙漠探险或旅游,首选的向导就是徐守虎。对于这一切,徐守虎心态平静,他仍然不声不响地从事着他自己的工作。没有游客时,便帮助家里放牧。
徐守虎家现有4口人,家中有母亲、妻子和儿子,养二百多只羊,十多峰驼,年收入一万多元。
沙漠中的海子
不进巴丹吉林,不知大漠的神奇。在这片黄沙唱主角的世界里,竟有许多充满生机的湖泊,当地牧民称之为海子。
巴岱海子便是我们此行遇到的一个人畜兴旺、水草丰美的海子。居住在海子旁的牧民查干扣讲,最早在这里的居民是一位叫巴岱的老婆婆,老人90多岁去世,为纪念她,就把这里叫巴岱海子。巴岱海子也是巴丹吉林之名的由来,其中吉林是指沙漠中有水草、沙山的地方。
如今,巴岱海子已被承包给查干扣一家,海子周围生长着一尺多高的牧草,查干扣将其用网围栏围起来,作为冬季打草场留给牲畜过冬时喂。他告诉我们,这片草场每年可打两三万公斤牧草,足够他家五百多只羊和四十多峰骆驼补饲。
巴岱海子只有足球场那么大,虽说不算大,但碧波轻漾,卤虫繁生,而且里面还有鱼。我们到这里时,正赶上查干扣的两位朋友从里面钓了两袋子鱼。据说,这里的鱼是20世纪70年代生产队放的鱼苗。
海子里的卤虫也令人称奇不已。这种形如小虾、体色美丽的小虫子学名叫丰年虫,雌性呈紫红色,雄性红中泛蓝,生活在内陆盐水湖中。别小看这种体长一厘米多一点的小虫子,它给查干扣一家每年带来的收入有近两万元。
查干扣不知道海子中的卤虫发源于何时,只知道这种红虫子到了秋季便浮到水面上,整个海子都被染红了。虫子拉的“屎”很厚,随风飘到岸边,一垄一垄的。这种漂浮在海子面上的虫“屎”就是十分珍贵的卤虫蛋,一公斤可卖一百元左右。
巴岱海子周围还有许多海子,登上巴岱沙峰,便可看到周围的13个湖泊,他们同巴岱海子一样,充满了勃勃生机。
大漠深处有人家
在茫茫的巴丹吉林沙漠中,生活着许多牧人,查干扣便是其中的一位。中午时分,我们带着自备的午餐,来到他家“打尖”。
头发花白的查干扣将我们迎进屋,接着便端上奶茶。我们仔细打量着他的家,他家共有7间砖房,房上安装了太阳能发电机和卫星地面接收器,院里还停着一辆吉普车。
查干扣说,他的祖先是从伏尔加河回归的土尔扈特人,在这里已生活了四代。1983年包产到户时,他承包了这里方圆6平方公里左右的沙漠,在这里放牧,2002年收入四万多元,生活得很不错。
查干扣共有兄弟姐妹10人,2人当干部,其他人放牧,都在本旗。他自己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女儿20岁,从内蒙古工商学校毕业后在家待业,儿子13岁,在旗蒙中上学。
说话间,查干扣的家人抓出一只羊,十几分钟就宰完下了锅。手把肉是用海子里的咸水煮的,味道相当好,特别是煮肉的清汤,更是鲜美,用这种羊肉汤泡方便面,别有风味。
本来想简单吃点我们自备的午餐,不料却受到了查干扣一家的热情款待。感激之中,旗委副书记郭秀兰热情地为大家唱了一首《大漠深处有人家》:
朋友们要问我,沙漠人家在哪里,听我唱支传奇的歌,用他来回答;走过黄沙,再过黄沙,大漠深处有一簇鲜花,不是天涯胜似天涯,大漠深处有一户人家。风沙吹不垮他,黄沙埋不了他,朋友们啊,请加快步伐,不要让亲人久等,他们早就准备好了奶酒和哈达……
大漠兴起探险旅游热
这次进入巴丹吉林沙漠,是由阿拉善右旗旅游局局长王布和安排的,他不但为我们挑选了向导,还亲自驾车陪同。
一路上,王布和向我们介绍了一些巴丹吉林沙漠的情况。他说,巴丹吉林沙漠总面积4.7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四大沙漠。其中阿拉善右旗境内有3.5万平方公里。这里的沙峰相对高度300米至500米,是世界上沙峰最高的沙漠,其中距沙漠南缘90公里的沙峰相对高度为530米,海拔高度1617米,是世界最高的沙峰,有“沙海珠峰”之称。
在这个沙漠里,有80%的沙山是鸣沙,鸣沙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响声之大,在当今世界绝无仅有,被有关专家誉为“世界鸣沙王国”。巴丹吉林沙漠中还分布着113个湖泊,有咸有淡。此外,大漠内还有建于1755年的巴丹吉林庙,每年农历六月初九和十月廿五开两次庙会,周围的牧民从四面八方赶来,祈求风调雨顺。
正因为巴丹吉林沙漠有这些独特的风光,近年来到这里探险旅游的人日渐增多,兴起了沙漠探险旅游热。2002年,进巴丹吉林沙漠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达三百多人,其中来自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奥地利、法国的游客就有一百多人。与此同时,到这里探险的探险队也不少,除2001年人类首次穿越巴丹吉林沙漠探险外,每年都有两三支探险队进入巴丹吉林。
创造基尼斯纪录的沙漠车手
带领我们走进巴丹吉林沙漠的向导叫徐守虎,36岁,中等个儿,浓眉大眼,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额肯呼都格镇巴丹吉林嘎查的牧民。但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位看上去普普通通的牧民小伙子,竟是“人类首次穿越巴丹吉林沙漠”纪录的创造者。
徐守虎6岁时,他爸就将他扶上驼背,带着他在巴丹吉林沙漠里放牧。后来,家里买了车,他学会了驾车,每年搭载旅游者进出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十多次,因而练就了绝好的沙漠驾车技术和识路本领。正因为如此,两年前他被选为创造“人类首次穿越巴丹吉林沙漠”纪录的向导。
说起那次创纪录,徐守虎至今津津乐道:那是2001年3月17日,我们一行16人分乘5辆汽车、4辆摩托,从额肯呼都格镇出发,终点为中蒙边境的雅干,全长九百多公里,历时一个多星期,终于完成了此次创举。
徐守虎说:“虽然我经常进出巴丹吉林沙漠,可跑这么远的路还是第一次。途中,我们多次经历了沙尘暴、车辆抛锚等困难,但我们都一一克服了,这主要靠的是大家的勇敢,敢于向大自然挑战。这也是我参加人类首次穿越巴丹吉林沙漠最大的收获。”
这次经历使徐守虎成了旗里的名人,现在,只要有人到巴丹吉林沙漠探险或旅游,首选的向导就是徐守虎。对于这一切,徐守虎心态平静,他仍然不声不响地从事着他自己的工作。没有游客时,便帮助家里放牧。
徐守虎家现有4口人,家中有母亲、妻子和儿子,养二百多只羊,十多峰驼,年收入一万多元。
沙漠中的海子
不进巴丹吉林,不知大漠的神奇。在这片黄沙唱主角的世界里,竟有许多充满生机的湖泊,当地牧民称之为海子。
巴岱海子便是我们此行遇到的一个人畜兴旺、水草丰美的海子。居住在海子旁的牧民查干扣讲,最早在这里的居民是一位叫巴岱的老婆婆,老人90多岁去世,为纪念她,就把这里叫巴岱海子。巴岱海子也是巴丹吉林之名的由来,其中吉林是指沙漠中有水草、沙山的地方。
如今,巴岱海子已被承包给查干扣一家,海子周围生长着一尺多高的牧草,查干扣将其用网围栏围起来,作为冬季打草场留给牲畜过冬时喂。他告诉我们,这片草场每年可打两三万公斤牧草,足够他家五百多只羊和四十多峰骆驼补饲。
巴岱海子只有足球场那么大,虽说不算大,但碧波轻漾,卤虫繁生,而且里面还有鱼。我们到这里时,正赶上查干扣的两位朋友从里面钓了两袋子鱼。据说,这里的鱼是20世纪70年代生产队放的鱼苗。
海子里的卤虫也令人称奇不已。这种形如小虾、体色美丽的小虫子学名叫丰年虫,雌性呈紫红色,雄性红中泛蓝,生活在内陆盐水湖中。别小看这种体长一厘米多一点的小虫子,它给查干扣一家每年带来的收入有近两万元。
查干扣不知道海子中的卤虫发源于何时,只知道这种红虫子到了秋季便浮到水面上,整个海子都被染红了。虫子拉的“屎”很厚,随风飘到岸边,一垄一垄的。这种漂浮在海子面上的虫“屎”就是十分珍贵的卤虫蛋,一公斤可卖一百元左右。
巴岱海子周围还有许多海子,登上巴岱沙峰,便可看到周围的13个湖泊,他们同巴岱海子一样,充满了勃勃生机。
大漠深处有人家
在茫茫的巴丹吉林沙漠中,生活着许多牧人,查干扣便是其中的一位。中午时分,我们带着自备的午餐,来到他家“打尖”。
头发花白的查干扣将我们迎进屋,接着便端上奶茶。我们仔细打量着他的家,他家共有7间砖房,房上安装了太阳能发电机和卫星地面接收器,院里还停着一辆吉普车。
查干扣说,他的祖先是从伏尔加河回归的土尔扈特人,在这里已生活了四代。1983年包产到户时,他承包了这里方圆6平方公里左右的沙漠,在这里放牧,2002年收入四万多元,生活得很不错。
查干扣共有兄弟姐妹10人,2人当干部,其他人放牧,都在本旗。他自己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女儿20岁,从内蒙古工商学校毕业后在家待业,儿子13岁,在旗蒙中上学。
说话间,查干扣的家人抓出一只羊,十几分钟就宰完下了锅。手把肉是用海子里的咸水煮的,味道相当好,特别是煮肉的清汤,更是鲜美,用这种羊肉汤泡方便面,别有风味。
本来想简单吃点我们自备的午餐,不料却受到了查干扣一家的热情款待。感激之中,旗委副书记郭秀兰热情地为大家唱了一首《大漠深处有人家》:
朋友们要问我,沙漠人家在哪里,听我唱支传奇的歌,用他来回答;走过黄沙,再过黄沙,大漠深处有一簇鲜花,不是天涯胜似天涯,大漠深处有一户人家。风沙吹不垮他,黄沙埋不了他,朋友们啊,请加快步伐,不要让亲人久等,他们早就准备好了奶酒和哈达……
大漠兴起探险旅游热
这次进入巴丹吉林沙漠,是由阿拉善右旗旅游局局长王布和安排的,他不但为我们挑选了向导,还亲自驾车陪同。
一路上,王布和向我们介绍了一些巴丹吉林沙漠的情况。他说,巴丹吉林沙漠总面积4.7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四大沙漠。其中阿拉善右旗境内有3.5万平方公里。这里的沙峰相对高度300米至500米,是世界上沙峰最高的沙漠,其中距沙漠南缘90公里的沙峰相对高度为530米,海拔高度1617米,是世界最高的沙峰,有“沙海珠峰”之称。
在这个沙漠里,有80%的沙山是鸣沙,鸣沙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响声之大,在当今世界绝无仅有,被有关专家誉为“世界鸣沙王国”。巴丹吉林沙漠中还分布着113个湖泊,有咸有淡。此外,大漠内还有建于1755年的巴丹吉林庙,每年农历六月初九和十月廿五开两次庙会,周围的牧民从四面八方赶来,祈求风调雨顺。
正因为巴丹吉林沙漠有这些独特的风光,近年来到这里探险旅游的人日渐增多,兴起了沙漠探险旅游热。2002年,进巴丹吉林沙漠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达三百多人,其中来自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奥地利、法国的游客就有一百多人。与此同时,到这里探险的探险队也不少,除2001年人类首次穿越巴丹吉林沙漠探险外,每年都有两三支探险队进入巴丹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