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的课程——从小学至高中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之一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置,无疑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然而,它的成熟与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在当前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误区。
1. 研究性学习课程就是科技类活动课程
许多学校和教师片面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科学研究,研究性学习课程就是科技类活动课程,从而把学生引向运用理科知识探究科技类问题的轨道。这种观点的消极影响不外乎有二:首先是造成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窄化。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涉及面很广,不仅包括科学,还包括艺术和道德;所涵盖的内容不仅包括自然,还包括社会与自我。其次是造成了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局限性,使学生注重沿袭获得科学结论需要遵循的程序和方法,而封杀了探究的个性化。我们应该认识到,把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科学家的研究性学习,只会导致新的机械学习和灌输教育;研究性学习课程应该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的,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2.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培养“尖子生”的捷径
应试教育迫使教师把学生按成绩分为“优、中、差”三等,为了应付考试,教师的教学工作不停围绕着“培优、辅中、转差”进行。于是,不少教师就将研究性学习课程等同于培养“尖子生”乃至小科学家的课程,大多数的普通学生自然就成了旁观者。这实质是把研究性学习当作应试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借研究性之名,行应试之实。研究性学习课程植根于学生的本性,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因此,它必然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以所谓“尖子生”为尺度。
3. 研究性学习课程需要专任教师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成功实施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对于习惯了教学生的教师而言,往往易将“指导”与“教”等同起来。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应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探究方式。研究性学习课程提倡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将指导权只赋予某一位教师专门从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指导,而应集众人之智慧,对研究性学习课程进行协同指导。所以,研究性学习课程既不能由专人来教,又不能脱离每位教师的指导。
4. 研究性学习课程需要固定的课时和课堂
如果将研究性学习课程同其它学科一样,每周安排固定课时,显然不合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要求,因为研究性学习课程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与主动探究。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时间应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可以把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甚至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某周的某一天,或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另外,研究性学习课程应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框限制,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有机整合起来,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体现研究性学习课程“自然即课程”、“自我即课程”、“生活即课程”的基本理念。
5. 研究性学习课程需要考试评价
新课改要求建立新的评价理念与方式,作为重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更需要有新的评价机制,尤其反对通过考试对学生分等划类。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价值取向应更看重过程,课程评价应注重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与发展,并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追求考试评价的方式,只会促使学生弄虚作假,影响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的养成,并对研究性学习课程产生惧怕、抗拒的心理。
1. 研究性学习课程就是科技类活动课程
许多学校和教师片面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科学研究,研究性学习课程就是科技类活动课程,从而把学生引向运用理科知识探究科技类问题的轨道。这种观点的消极影响不外乎有二:首先是造成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窄化。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涉及面很广,不仅包括科学,还包括艺术和道德;所涵盖的内容不仅包括自然,还包括社会与自我。其次是造成了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局限性,使学生注重沿袭获得科学结论需要遵循的程序和方法,而封杀了探究的个性化。我们应该认识到,把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科学家的研究性学习,只会导致新的机械学习和灌输教育;研究性学习课程应该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的,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2.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培养“尖子生”的捷径
应试教育迫使教师把学生按成绩分为“优、中、差”三等,为了应付考试,教师的教学工作不停围绕着“培优、辅中、转差”进行。于是,不少教师就将研究性学习课程等同于培养“尖子生”乃至小科学家的课程,大多数的普通学生自然就成了旁观者。这实质是把研究性学习当作应试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借研究性之名,行应试之实。研究性学习课程植根于学生的本性,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因此,它必然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以所谓“尖子生”为尺度。
3. 研究性学习课程需要专任教师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成功实施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对于习惯了教学生的教师而言,往往易将“指导”与“教”等同起来。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应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探究方式。研究性学习课程提倡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将指导权只赋予某一位教师专门从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指导,而应集众人之智慧,对研究性学习课程进行协同指导。所以,研究性学习课程既不能由专人来教,又不能脱离每位教师的指导。
4. 研究性学习课程需要固定的课时和课堂
如果将研究性学习课程同其它学科一样,每周安排固定课时,显然不合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要求,因为研究性学习课程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与主动探究。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时间应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可以把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甚至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某周的某一天,或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另外,研究性学习课程应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框限制,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有机整合起来,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体现研究性学习课程“自然即课程”、“自我即课程”、“生活即课程”的基本理念。
5. 研究性学习课程需要考试评价
新课改要求建立新的评价理念与方式,作为重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更需要有新的评价机制,尤其反对通过考试对学生分等划类。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价值取向应更看重过程,课程评价应注重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与发展,并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追求考试评价的方式,只会促使学生弄虚作假,影响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的养成,并对研究性学习课程产生惧怕、抗拒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