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体育观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

来源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_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近年来我国人文体育观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归纳、分析,揭示出当前体育认识中存在的工具理性与价值性的冲突、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对立、体育的科学技术与体育文化精神相脱节等问题。认为:人文体育观价值体系的建立,将使人们意识到体育所蕴含的人性意义,并使体育重新和人生联系在一起,推动体育真正走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轨道。我国的体育理论研究需要从人学的高度,以人的发展为价值尺度,对人文体育观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探讨。
  关键词:人文体育观;价值取向;人学
  中图分类号:GSO—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1—0025—03
  人文体育观是以人文的观照去阐释体育、指导体育发展的思想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实践进程,体育价值观日益显示出差异性和多样性。人文体育观通过对多元体育思想的反思,在批判和宽容的原则基础上形成了对其它多元体育价值观的统摄,逐渐上升为当代体育的主导价值观。人文体育观作为主导价值观的存在以承认多元化体育价值观的合理性为前提,体现了一种平等精神;人文体育观与其它价值观在平等基础上的竞争与对话,则体现出一种宽容性的原则。当代人文体育观价值体系的建立,将使人们意识到体育所蕴含的人性意义,并使体育重新和人生联系在一起,推动体育真正走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轨道。
  
  1 人文体育观理论研究的命题及其进展
  
  1.1 “人文体育观”的阐发及其与“生物体育观”之辨 胡小明(1999)提出:“人文体育观,指在对体育的认识中倾注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生物体育观,则把注意力集中在体育对人的生物性效果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世纪呼唤体育以人为本,体育不能无‘人’”,的主张。“人文体育观”相对于“生物体育观”的提出,引起了一系列理论争鸣。吴翼鉴(1999)对把“体育是增强体质的教育”这一观点视为“生物体育观”提出异议,并对人文主义、人文精神等相关用语提出疑问。曹卫(2003)则通过对体育人文理念的理解及其重要性的分析,指出生物体育观指导下的体育有其局限性。胡小明(2000)提出“新世纪的体育将发生两个重要转变:从群体的需要转向人类的根本需要;从社会的强制性需要转向个体幸福生活的主动需要”的观点,在论述中提到“人文精神”“文化内涵”,因为没有明确的释义再次受到了质疑。此外,毕世明(2002)就体育界对人文、人本、人文精神等相关用语的理解进行了辨析,指出中国体育不是欧洲军国民主义体育思想的延续”。周西宽(2002)在对体育基本观念的研究中指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体育生物科学是体育的两大科学基础。前者的应用往往影响体育发展的方向,后者的应用则往往决定体育发展的实际效果和水平”。这一提法在利学与人文分离的前提下,肯定了体育的人文价值对体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表明了体育领域科学与人文的界限分明。
  1.2 “以人为本”的体育发展理念 宋继新(2000)提出体育运动要由“物化”转向“人化”,首先要转变人的观念,扬弃地建立“以人为本的体育新观念——学校体育要‘强身育人’、群众体育要‘健身育人’、竞技运动要‘夺标育人’。”体育的根本宗旨是增强体质,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将从竞技、大众、学校体育方面促进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裴立新(2001)对“以人为本”作为新世纪体育发展理念的背景和理论基础进行了理性思考。肖焕禹(2001)指出,“新世纪的体育将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更加尊重生命,重视健康,保护环境,提升体育文化素质和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综上所述,对体育“以人为本”的研究,使“人的问题”在体育发展理论中凸现出来。
  1.3 “体育与人的发展”研究中对体育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的思考 把人的发展问题作为体育研究的起点,其根本意义在于认识到人作为体育活动的主体具有的价值存在,从而淡化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于体育的工具价值取向,突出了体育的人文价值取向,体现了新时期体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对体育人文精神的探索。刘次林(1999)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指出人的活动是超越了植物性和动物性的基于理性的活动,论述了人的身心内在统一的体育观”。周登嵩(2002)对我国学校体育领域中体育教学的人文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体育教学要素的人文价值和属性”。杨文轩(2003)从“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发展可以预见的目标,是人的发展在当代的体现”的角度,探讨了体育和人的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指出“体育以其特有的精神内涵(以人为本)和运行方式(教育与文化),在促进入的全面现代化(素质、职业和组织现代化)的三个组成部分中起到重要的中介转化作用”。上述研究表明我国的体育理论研究渐转变为运用哲学、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相关理论,探讨体育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1.4 “人文奥运”理念的传播对大众人文体育观念的影响彭永捷(2002)把对于“人文奥运”理念的理解和阐释加以归纳,总结出三种有代表性的理解,分别是:1)人文的解释即“人文的奥运”。在这种理解中,人们侧重探讨的是体育与人文的关系,亦即强调入文体育和体育的人文化;2)人本的解释,即“奥运以人为本”;3)文化的解释。
  北京2008年“人文奥运”的“文化”主题确定后,针对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文化内涵分析的研究层出不穷,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包括,黄彬,周宁(2003)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人文”主题的文化内涵研究,指出:“人道”是北京2008年奥运人文主题文化内涵的核心,“人道主义,即包含‘使人成为人’的人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深层次的狭义人道主义;也包含‘把人当作人’的尊重所有的人基本人权的广义人道主义。”文章从“尊重所有人的自由”、“公正对待每一个人”、“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三个方面诠释了“人道主义”这一人文奥运理念的文化核心。这篇文章从“人道”的角度论证人文奥运的文化内涵,是从对“人”的认识出发进行的关于人文奥运的文化阐释,深化了“人文奥运”的理论研究。韩晓东等人(2003)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倾向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人文特质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沦述,进一步丰富了对“人文奥运”的文化内涵研究,”胡春雷(2004)继续对人文奥运的“人文的”、“人本的”和“文化的”三种角度进行比较和分析,指出:“‘人本’更偏于强调思想态度,‘文化’更偏于强调物化的物质与精神产品,而‘人文’虽也涉及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是更偏于强调文化之精神,……从体现人文奥运的‘新’、缓解当今奥运的人文危机和让世人清楚中国、北京的贡献等角度来看,从‘人文的’角度理解和诠释‘人文奥运’最为妥当。”这类研究的涌现表明,当前人文奥运研究已经从北京奥运会的发展战略性研究转入到更深层面的奥运思想理论 的研究层面。
  
  2 当代中国人文体育观的实践领域及其进展
  
  2.1 体育认识的演进: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 建国以来人们对体育的认识过程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1)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属于卜层建筑。2)体育属于自然科学范畴。1979年体育界开始对体育概念、属性等问题的重新认识和讨论,逐步纠正了“体育是上层建筑”的论断。在随后的讨论中,逐渐形成了“真义体育观”和“大体育观”的两大不同派别。3)体育属于社会科学范畴。4)体育的人文社会科学属性的确立。1992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社会转型空前加剧。社会转型中人的发展问题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如终身体育思想的提出反映了体育刘人的发展问题的关注。1996年中国把体育学列为一级学科,从而体育学正式从教育学中独立出来。随后,体育学在研究生层次下设了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在内的四个二级学科,体育的人文社会科学属性确立。
  2.2 体育主体关系的渐变: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建国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两次重大的制度变革,这一变革过程使体育主体关系发生了渐变,体育中的国家主体与个人主体的利益逐步由一方压制一方走向双赢的统一。第一次制度变革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逐步形成了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格局下个人对于国家和集体具有相当的人身依附关系,国家、集体的绝对权威成为制约个体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这种社会生活的网络中所形成的体育,也必然体现了明显的社会本位意识,国家主体在体育价值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体育缺乏对个人的独立性和主体意识的弘扬。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发生了第二次重要的制度变革,变革的基本动力是改革开放,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社会变革,实现了个体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重新定位。
  2.3 体育文化的整合:体育科学体系的建立与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归 自从17世纪西方第一次科技革命以来,科学理性精神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文化财富,形成了建立在“万能的科学理性”之上的西方文明,并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向东方各国渗透。在体育领域,人们在科学理性的影响下致力于按照最科学的力学原理和人体解剖、生理规律来更快地掌握运动技术和改善人的体质,这种唯科学主义的体育价值取向一方面推动了体育科学体系的迅速建立,另一方面则造成了对人文体育精神的忽视。
  虽然我国体育科学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是现代体育的科学化发展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体育的科学体系不完善,体育的科学手段发展不平衡,因此推动体育现代化的发展仍需要加强体育的科学文化建设。与此同时,我们需要了解,体育科学的价值中不仅包含了重要的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还包含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归将有利于体育科学体系的完善。
  
  3 人文体育观理论与实践研究展望
  
  3.1 人文体育观在新的条件下有了新的时代内涵,需要从理论上予以阐释 我国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为体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重新认识体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提供了积极的社会背景。人文体育观在新的条件下有了新的时代内涵,需要从理论上予以重新阐释。我国对人文体育的内涵和外延研究得很不够,需要结合实际从学理上论证人文体育观的深刻涵义。当前,虽然大多数研究已经认识到以人为本的体育发展观的重要性,但由于人文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对人文体育思想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在体育实践领域缺乏明确的实践指向性,在实践中仍旧存在大量的“人的问题”。人们对人文体育还存在各种各样的误解,既影响了体育自身的发展,也影响了人通过体育获得自身存在的价值体认,从而掩盖厂体育对人的发展的应有贡献。
  3.2 人文体育观研究应体现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一致性  单纯生物体育观,是从社会本位出发,把人看作社会发展的工具,把体育作为培养社会工具的手段,注重对劳动力的培养,注重对人的生物学改造。因而,人体作为体育活动改造的对象,体育活动的效果落实在生物性指标的改进上,而人在体育活动中失去了主体性,成为“物化的人”。与此同时,现有人文体育观在批判生物体育观把人当作物进行机械改造的同时,忽略了科学性和技术性是体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弘扬体育的人文精神和人在体育中存在的主体价值,并不应该以排斥体育的科学性和技术特性为前提。
  3.3 人文体育观研究应对体育的人文属性和人文精神的理解做出基于人学思考的回答 体育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是体育发展的终极目标已成为普遍共识。在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新人文体育观的认识前提下,需要对体育的人文精神做出基于人学的解释和思考。其目的是避免出现体育的“物化”,另外,为了追求增强体质的科学效果,而严重忽视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价值追求,极端的结果是把人等同于生物;或者为了人以外的其它目的而盲目追求锦标或商业利益,结果把人等同于追求物质利益的工具。因此,我国新时期的人文体育科学研究需要对体育的人文价值和体育人文精神进行学理上的探究,从观念上澄清对体育的认识。
  
  4 结 语
  
  人文体育观的意义表现在,促进体育运动与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教育相结合,遏制竞技运动的不断异化和物化。只有使体育真正成为“人”的体育的时候,才获得了体育与人的双向可持续发展。21世纪我国的体育理论研究应从入学的高度,以人的发展为价值尺度,探索建立在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相互融通基础上的人文体育观。
其他文献
理学疗法称为“physical therapy”,意思为“利用自然能量进行治疗的方法”,是使用运动疗法(therapeutic exercise)、物理疗法(physical agents)和辅助用具等使身体丧失或低
研究了在职教集团框架下,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基于促进产教融合而开展的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途径.主要阐述了双方如何开展校企一体化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合作
【摘要】 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将我国证券市场推入了后股权分置时代。在后股权分置时代,证券市场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困难,对股东权益尤其是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难度会更大。  【关键词】 后股权分置时代;股东权益保护    一、股东权益保护面临的新挑战    1.控股股东的角色多重化、行为方式复杂化。在后股权分置时代,控股股东既是公司经营决策的控制者,又是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其投资收益既可通过持续的经营
前年,突然接手一个高二的班主任工作,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充分地理解和相信每一位学生,但无论我如何努力,都收效甚微。不仅收效甚微,还发生了几件让人无法理解的事。现选取两
一、电子商务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变化    电子商务是指采用电子形式开展商务活动。  1.企业集团从封闭式财务管理走向开放式财务管理。电子商务一方面使得在企业集团内部各种信息传送更加便捷,促进了集团内部供应链上各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内部信息化的进程,企业集团控制企业的能力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大为增强。这些都促使企业集团管理的视野不仅仅是局限在企业内部,而是更多的扩展到了企业外部。因此
当前,在我国各种类型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存在比较普遍的盈余管理现象,经过盈余管理处理后的会计信息是失真的信息,盈余管理危害了会计信息质量,损害的是相关经济人的利益
昌平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在北京16个区中,昌平区是唯一一个涉及“三个文化带”的区,同时拥有明十三陵、居庸关等世界文化遗产和大运河——白浮泉、银山塔林等全国重点文物保
期刊
8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在8月26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委主
WHO的国际性共同研究显示,初级医疗保健的初诊患者中约24%存在精神障碍,而不完全达到诊断标准的阈值下精神障碍占9%.
一、会计职业判断的基本概念解析    判断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就是给带有不确定性的事项寻找结论。将判断的这种思维过程应用到人们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就是职业判断。职业判断存在于各行各业,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各个行业的人们从事本职工作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所谓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根据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充分考虑企业现实与未来的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以及对经济业务性质的精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