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个知识点都有产生发展的过程。数学是人类生产生活重要的工具,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在运用数学知识的同时,离不开我们的思维能力。因此,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生思维能力的特点
1.直观形象思维能力强
小学生总是对自己见到、摸到、嗅到、听到的事物感兴趣,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5岁的孩子你问他1+1等于几他可能不知道,但如果你给他一块糖,然后再给他一块糖,这时你问他一共有几块糖,他马上就会回答有两块糖。其实,小孩并不是不知道1+1等于几,而是他们的认识和思维过程总与具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使用直观教具,有助于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2.抽象概括能力弱
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弱,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总是借助于对直观事物的了解。例如:在二年级时,讲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这节课时,学生对“平均”不理解,我在教学中正是利用直观的教具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的。我拿来20根粉笔,分给4个人,我是按照8、4、5、3的顺序分的,然后我问同学们“这是平均分吗?”学生回答“不是”。后来,我一个一个的分,正好每人都分得5根粉笔。学生说:“这就是平均分,就是每个人分得的粉笔同样多。”学生对“平均分”这一抽象的概念的理解正是借助直观的实物粉笔来实现的。
3.有效思维的时间短
由于小学生思维品质的特点,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那么学生有效思维的时间就较短。所以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就能够较长时间的保持学生的有效思维能力。
4.小学生的思维浅显,不深入
由于小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不强,在遇到困难时不能深入的思考,只考虑表面。例如在教学找规律时,2、4、8、14、22__44、58中间的数应该填几,有很多同学找不到规律,就放弃了,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在他的印象中像2、4、6、8、10、12、14这样的等差数列,才算有规律,因为它们每相邻两个数之间差2。而2、4、8、14、22 44、58它们的差是2、4、6、8、10、12、14具有一定的变化,学生学习起来困难较多,这与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分不开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5.小学生的思维缺乏灵活性
小学生往往不考虑客观条件的变化,常以旧经验来解决新问题。比如,在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中,由于学生刚刚学习直角∟,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了思维定势,认为只有这样∟的角才是直角,而变换位置时,在学生生思维中与以前学过的直角不一样。所以,误以为那样的角不是直角。正是由于学生思维的这种定势,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练习。
二、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的听力
让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边听边记,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训练学生的听力,我们可以把口算题,通过教师口述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也可以口述应用题,让学生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凡是学生通过自己想,自己看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者适当点拨。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观察的材料,观察的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求知欲望浓,想象力丰富,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去想问题,教师要启发学生,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情境。例如,在讲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时候,我出示应用题“小红和妈妈去书店买《少儿百科全书》全套16本,每本15元,?让学生把问题补充完整,再列式计算,这样既给了学生思维的时间,又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让孩子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5.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只有学生动手参与才能记得牢,因为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不仅是身体的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脑支配人体的各个器官进行协调的工作。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认识”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我继续追问:“这些面有什么特点?”有的学生用手摸,有的学生用尺量,有的把两块长方体拼在一起进行比较,有的学生把长方体相对的边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实践探索得出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记得扎实,正是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三、创设和谐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1.师生要平等
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参与学习。
2.教师要努力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只有教师真正的全面的理解学生,学生才能真正的敬佩你,当你真正的理解学生,那么学生所犯的一切错误你都能包容,理解学生的教师首先是大度的教师,俗话说“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小学生具有明显的“向师性”,教师应抓住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3.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一、小学生思维能力的特点
1.直观形象思维能力强
小学生总是对自己见到、摸到、嗅到、听到的事物感兴趣,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5岁的孩子你问他1+1等于几他可能不知道,但如果你给他一块糖,然后再给他一块糖,这时你问他一共有几块糖,他马上就会回答有两块糖。其实,小孩并不是不知道1+1等于几,而是他们的认识和思维过程总与具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使用直观教具,有助于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2.抽象概括能力弱
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弱,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总是借助于对直观事物的了解。例如:在二年级时,讲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这节课时,学生对“平均”不理解,我在教学中正是利用直观的教具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的。我拿来20根粉笔,分给4个人,我是按照8、4、5、3的顺序分的,然后我问同学们“这是平均分吗?”学生回答“不是”。后来,我一个一个的分,正好每人都分得5根粉笔。学生说:“这就是平均分,就是每个人分得的粉笔同样多。”学生对“平均分”这一抽象的概念的理解正是借助直观的实物粉笔来实现的。
3.有效思维的时间短
由于小学生思维品质的特点,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那么学生有效思维的时间就较短。所以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就能够较长时间的保持学生的有效思维能力。
4.小学生的思维浅显,不深入
由于小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不强,在遇到困难时不能深入的思考,只考虑表面。例如在教学找规律时,2、4、8、14、22__44、58中间的数应该填几,有很多同学找不到规律,就放弃了,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在他的印象中像2、4、6、8、10、12、14这样的等差数列,才算有规律,因为它们每相邻两个数之间差2。而2、4、8、14、22 44、58它们的差是2、4、6、8、10、12、14具有一定的变化,学生学习起来困难较多,这与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分不开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5.小学生的思维缺乏灵活性
小学生往往不考虑客观条件的变化,常以旧经验来解决新问题。比如,在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中,由于学生刚刚学习直角∟,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了思维定势,认为只有这样∟的角才是直角,而变换位置时,在学生生思维中与以前学过的直角不一样。所以,误以为那样的角不是直角。正是由于学生思维的这种定势,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练习。
二、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的听力
让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边听边记,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训练学生的听力,我们可以把口算题,通过教师口述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也可以口述应用题,让学生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凡是学生通过自己想,自己看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者适当点拨。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观察的材料,观察的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求知欲望浓,想象力丰富,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去想问题,教师要启发学生,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情境。例如,在讲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时候,我出示应用题“小红和妈妈去书店买《少儿百科全书》全套16本,每本15元,?让学生把问题补充完整,再列式计算,这样既给了学生思维的时间,又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让孩子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5.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只有学生动手参与才能记得牢,因为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不仅是身体的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脑支配人体的各个器官进行协调的工作。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认识”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我继续追问:“这些面有什么特点?”有的学生用手摸,有的学生用尺量,有的把两块长方体拼在一起进行比较,有的学生把长方体相对的边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实践探索得出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记得扎实,正是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三、创设和谐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1.师生要平等
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参与学习。
2.教师要努力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只有教师真正的全面的理解学生,学生才能真正的敬佩你,当你真正的理解学生,那么学生所犯的一切错误你都能包容,理解学生的教师首先是大度的教师,俗话说“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小学生具有明显的“向师性”,教师应抓住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3.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