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诗右手画:插图助推学生语言习得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k_win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插图,将非视化的资讯运用图片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便是视觉文化。好的插图,使文章增色不少。它不是抽象语言符号的具体化,不是平淡文字的生动化,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可视化表现,还蕴含着丰富的寓意,是按照小学生的感性认知特性而载入教材书的。缺少了插图的教科书,如同一幅缺少颜色的油画,暗淡无光。插图的妙用,即在于其在文字与学生之间架起的五彩斑斓的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世界。
  一、功夫在诗外——文配图相映成辉
  插图虽然作为课本的“配角”出现,但它绝非配菜,而是地地道道的主菜。成功的插图往往独立于文字之外,既可单独成篇,又与课本内容相映成辉。
  (1)识图。小学生尚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于图像一类的视觉文化有着极大的兴趣。课本配有相应插图,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人、事、物的能力。插图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解释,更是对文字的二度创作。看插图,意不局限于“看”,而在于“读”懂它。首先要分辨出图中描绘的是人物还是景物,是真实故事还是虚拟的景观。景色为主的插图,引导学生弄懂实景与虚景之间的关系,如实景中所展示的季节、虚景中所描绘的意境;人物为主的插图,从人物的体貌特征、所处的环境、动作举止等方面,了解人物,对插图形成整体印象;故事类的组图,要分析每幅插图的内容,插图与插图之间的关联,所展示的故事情节;以意境为主的图,多用于童话、寓言类的课文,以虚景為主,虽然画面简洁,但意蕴深刻。对于插图的整体感知,有助学生了解插图的全貌及寓意。
  (2)解意。具备了基础的识图能力后,接下来要深入观察画面细节,明了作者寓意。观察是形象描绘的前提,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而图画往往反映的是生活中的场景,运用了形象化的语言表达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对于学生来说是意境的集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细节着眼,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如《滴水穿石的启示》,即为组图形式展现,一为画家齐白石、一为药圣李时珍、一为发明家爱迪生,三人都是执着于各自领域的传奇人物,为人类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最醒目的当数课文开篇时的插图,那一方中间凹陷大洞的奇石。这样组合插图,意在告诫学生,人生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聚沙才能成塔,滴水亦可穿石。
  二、故事在图中——引申义联系生活
  阅读离不开生活,与其说学生在阅读文字,不如说学生在阅读生活。插画中展现的故事,是文字的视象化,是生活的影像化。也就是说,学生在插图中阅读着生活的影子。
  (1)挖掘深意。对于插图的剖析,要做到由表及里,明辨主次,确定核心寓意。每幅图画要表达的主体与客体,学生通常不易分辨出来,需要教师从旁启发引导,给学生观察的主体方向,帮助学生激发想象力。如图中的人、景、物,彼此之间有什么关联?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观察分析图画各部分之间或图与图之间的关联,并找出潜藏在画面中的时间、地点等,弄清图画所表达的主要事件;观察图画中人物的体貌、表情、动作,判断故事的主题与深意。如上面所提到的滴水穿石组图,三个人物貌似没有关联之处,但从人物的精神层面剖析,彼此之间却有很多相通之处,都是锲而不舍地追求心中的真理,这便是课文的主旨深意所在。
  (2)联系生活。想象力是人的天性,丰富的想象力是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基础。引导学生逐步贴近图画的主题,剖析图画的深层寓意,形成视觉感知,便于学生挖掘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启发想象力。学生凭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认知,来解构插图的寓意,很自然地与生活联系起来。这一联系的过程,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将课文与生活连接起来,在阅读的同时,知识在不断地内化。如《掌声》的插图,正在向大家鞠躬的小女孩,正是主人公英子。插图所展现的场景,正是学生们正在经历的课堂,因此英子的形象一下子亲切起来,与学生拉近了距离。学生仿佛在阅读身边的故事,英子仿佛成了课堂中的一员,使人物形象鲜活立体。
  三、读说在书外——勤交流激活课堂
  读与说,是语文教学中的两大主题。语言学习的目的是运用,是消除沟通的壁垒,增进情感交流的纽带。通过交流,有效激活课堂教学,刺激学生思考,加速知识的内化。
  (1)勤思考。插图依课文而“生”,带有强烈主题性。而视象会先于文字步入学生的眼帘,也会先于文字在学生的大脑中产生“震动”。如《牧童和狼》中,插图用虚景,描绘出生动的故事。主人公张大口似在呐喊,他的表情充满了恐惧,而身后狼惊讶的表情,对比强烈,谐趣横生,激起了学生的疑问——狼为何吃惊?而主人公在喊什么?学生的目光很自然地转移到课文中去,探寻问题的答案。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图画的特点,透过观察剖析故事的本质,尽量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便于立体地分析画外意境、画内深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拓宽思维意识。
  (2)多动口。插图的一大好处,是提供了课堂交流的主题。教师就所学课文中插图,开展课前讨论。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总结归纳本组的意见,然后选出一名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言。若发言中,思路有失偏颇之处,教师可及时引导学生,回归插图的主题。通过这一活动,迫使学生多动口、勤思考,在教师的辅导下,理清发言思路,培养学生思考的条理性。如上面提到的插图,学生在讨论中,对主人公的想法进行多种揣测,甚至讨论主人公最终是如何摆脱狼的。这些发言,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活跃了课堂。最后教师在点评中,对发言给予总结、鼓励,树立学生主动开口表达内心感受的信心。
  四、作文在画中——解画意联想迁移
  阅读是知识内化的过程,而作文是知识外化的过程,是语言习得效果的综合体现,是衡量学生文字运用能力的尺子。小学阶段的作文多为命题作文,其中插图是最常见的命题形式。因此,插图的解读直接关乎作文的成败。
  (1)切题。图意是对题目要求的最好诠释,可见审明图意是动笔写作的前提。如何审明图意呢?即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力一方面来源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来源于有策略的解图方法。首先,从视觉角度来看,要按教材中插图的罗列顺序解图,对组图形成整体感知。如四年级下册习作7中,关于《家燕》的几幅图,先是母燕躺在路中央,其次是幼燕跑来“看”母燕,随后是幼燕在推搡母燕,再后是幼燕告别母燕,最后展现幼燕离开。其次,观察图中细节,包括人、事、物的特征,用一两个词概括其意。如第一幅图主题为奄奄一息,第二幅图主题为呼叫,第三幅图主题为救治,第四幅图主题是抚慰,最后一幅图主题是惜别。在解图的同时,写作的脉络也逐渐清晰起来。
  (2)联想。写作需要联想,但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学生调动自己平时的所见所感,在解构图意的同时,发挥联想,联系生活,使图意合乎情理,联想恰如其分。如上面所示的图中(图略),学生首先会联想起生活中常常出现的情景,母燕可能是意外致死的。在分别解构每幅图的主题后,需要将插图串起来,从整体上去串想整个故事。当母燕发生意外后,幼燕赶过来察看它的伤势,想尽办法救治它,呼叫它,推搡它,然后母燕最终没能醒来,幼燕只能无能为力地告别母燕。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选取这一写作视角,展现了母燕与幼燕之间浓浓的亲情,也是学生熟悉的情感之一,因此很容易引发联想,实现情感的迁移。这便是插图的魅力所在。
  纵观苏教版小学语文12册教材中,72.1%的篇幅刊印了插图。这一比例说明,插图在文字理解中的辅助地位,不断提高。插图的重要意义,越来越显现出来。有了插图,课文不再孤独,凝练的文字有了解释的空间;多彩的生活被搬上教材,教科书成了视觉文化冲击的文本。它拉近了文字与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加速知识内化,提升语言习得的效果。总之,课文与插图,左手是诗,右手是画,二者相得益彰、相映成辉。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
其他文献
一、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然性    (一)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必然要求  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只有农业的稳定发展才能使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才能保持全社会的稳定,没有农村社会保障的保障制度是不完善的。  2、公共财政职能的要求。从本质上说,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意义有两方面:一是作为一项有效的反萧条措施,以国家
灰灰一个人站在家门口发呆,特别想有个朋友和自己聊聊天。“喂,你好啊!我能和你做朋友吗?”一个声音响在灰灰的头顶,把灰灰吓了一大跳。但是左瞧瞧右看看,没人啊!“我就在你的眼前
提起刷牙习惯,恐怕很多妈妈都会发出一声叹息,因为极少有孩子愿意主动自觉地刷牙。不过,经验也表明,一旦孩子认识到了刷牙的意义,刷牙的自觉性就会大不一样,下面要推荐的就是几本有
抓握悬挂物体之后产生的身体悬垂,实际上是一种近乎天然的锻炼活动,对增进肌力、协调灵巧、提高反应能力,均有很大的作用。目前已应用在人们的健身活动之中,它对中老年人的健
目的:评价传统康复模式与快速康复模式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到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患者88例,采用抽签法的分组形
大公鸡,伸伸脖 吓得蛐蛐钻草窝 两只翅膀直发抖
志愿者服务是新生事物,特别就农村社区教育而言,这种志愿服务目前仍处于萌芽阶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志愿服务的不断推广和成熟,志愿服务活动的领域、内容和方式也在发生深刻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各地各学校都在积极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方法。我校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和探索,适时提出并践行了“导学自主”课堂教学改革,“导学自主”教学法的基本内涵是:“导”即主导,“学”即学习、学问,“自”即自悟、自得,“主”即主体、主动。总之,“导学自主”的精神实质是:激励信心,激活思维,激发潜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导学自主”教学法旨在体育课教学
人类先开始了旅行,然后又不停追问旅行的意义。起初,旅行对我而言,只是换个环境哄儿子开心,但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出发,终于明白,旅行不是我们带着孩子看世界,而是世界借由孩子的眼睛
冬婆婆,手儿巧白色“窗花”剪得妙北风伯伯做快递千家万户全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