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高校留级生管理工作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旨在为了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以期尽早帮助留级生的转化,减少高校留级学生人数,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校留级生;现状;转化;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9-0055-02
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迈向了大众化阶段,教育质量下滑、学生生源素质明显下降、或因心理疾病或身体多病或家庭困难或学业不良等问题以致很多学生因成绩原因受到留级处理,因此,各高校留级生人数和比例成逐年上升趋势。近两年,留级生比例达到近4%,个别理科院校的比例甚至达到惊人的9%。对留级生,如不加强管理,将对学校的安全维稳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留级对于高校、社会、家庭都存在着不利的一面。如何有效开展留级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安全维稳工作重要任务,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主题,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留级生的现状
据调查发现,学生留级之后,45%以上的学生都存在自卑心理。对他们而言,“留级生”这个称呼对于留级生本人来说也是个莫大的耻辱,给他们形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自知自己是留级生,而产生这种自卑感,普遍留级生担心同学看不起自己,自认为低人一等,总感到别人的眼光“怪怪的”,做什么都不舒服、自然;有的还害怕学业完不成,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对前途悲观失望,把这一切全装在自己心里,思想负担重,缺乏自信和勇气,甚至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还有的则表现为较敏感,情绪波动大。表现为:在班级中出现不合群的现象,主动地把自己和本班同学区分开。表现为:不愿意主动搬回所在年级寝室居住,与同学们有一种隔膜,离群索居,不愿意和所在班级同学交流,导致不能很好的融入到所在的年级中去。对部分留级生来说,旷课、缺课是家常便饭,班集体的互动不参加,脱离管理,成了少关爱,没人管的“野孩子”。从以上的现象分析得知,留级生这些现状,普遍高校在教育管理上没有统一的形式,他们的学习状态很难及时全面掌握,对于留级生、条例上虽然明确规定应由留级生所在班进行管理,但由于宿舍调配、证件焕发、课程安排等原因,大多数留级生实际上并没有随留级生所在的班共同学习和活动,同时如果他们与班级或同学相处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可能会产生极强的叛逆甚至背叛心理,这给辅导员对学生信息的获取、全面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给班级、年级乃至学校带来诸多潜在不稳定的因素,影响高校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因此,如何加强留级生的管理工作也变得日渐复杂,管理难以到位。
留级生留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搞清楚哪些是主观原因,哪些是客观原因;哪些是主要原因,哪些是次要原因。诸多因素当中既有学生不努力、精力投入不够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上受到各种因素制约的情况。笔者随机性从本校72名留级生抽样调查他们留级的主要原因。
二、留级生管理和教育的几个建议
1.留级生留级原因的复杂多样性,决定了留级生管理的复杂性,辅导员应该及早与留级生本人及其原所任辅导员沟通与联系,从中获悉该生第一手基本信息,针对留级生的情况,调整教育策略与指导方法,力求使新生“心”不生,留级“心”在级;如:根据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我校的实际,注意引导新生及时调整心态。加强新生教育和引导。学校、学院、班级等各级管理机构要通过各种事例,及时进行警示性教育,加强入学教育,促进大学新生角色尽快完成转换。适应能力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出现降级现象,从新生入学开始,辅导员(班主任)就要适时注意采取有力的措施,大力培养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从进一步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加强大学新生人际交往指导和引导培养新生专业兴趣等方面入手,帮助新生充分认识社会进步对大学生提出的新的要求,正确评价自己,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努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尽量避免留级现象出现。
2.应当调整理科专业的教学设置,对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控制,避免课外活动对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改进学生宿舍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宿舍的学习功能,弥补我校教室相对欠缺的不足。进行有效地学习理想教育,端正学习目的,对留级生来说,学院、班集体、辅导员和同学们的关心和支持,无疑会有助于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3.建立留级生数据库,定期录入留级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帮扶进度,必须建立科学、完备的留级生管理体系,使留级生管理系统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留级生数据库,加强对留级生的协调管理,避免管理上出现“真空”地带。定期录入留级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帮扶进度。辅导员、班主任定期谈话,了解留级生各个方面的转变状况。对留级生进行双重管理,避免“两不管”现象的发生。可以考虑再留级生中任命综合素质良好,工作负责的成员作为学生干部,让优秀的留级生管理留级生,以好帮差带动留级生尽快适应新年级,协助辅导员管理留级生工作。在年级的留级生中,建立一个Q群,通过邮件和飞信、Q群、电话的联系,一方面,可以调动留级生的积极性,促使辅导员全方位了解留级生所思所想;另一方面,可以拉近留级生与本年级的距离,加强对留级生的协调管理,避免管理上出现“真空”地带。学校各个部门统一思想,积极行动,共同关注留级生。
4.加大对留级生的帮助和关怀力度,充分发挥学校、班级和家庭三个层面上的作用,建立学习、心理、生活等专项动态档案,积极召开座谈会等。利用年级干部和班干部的群体优势进行有益的影响和引导。当然,家长的配合也是教育管理的重要力量,帮助留级生及早完成转化。
就学校而言,学校应该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帮助留级生及早融入新的环境。一方面,学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学校应尽可能的把留级学生安排在新班级宿舍住宿,使他们留级后的学习和生活处在同样的环境中,对新班级产生归属感,全面融入新的班集体。新班级的同学难以接纳留级生,辅导员主观上也“不愿意”接收留级生。应安排有经验的老师和辅导员加大对留级生关注的力度,给于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加大对留级生思想状况、学习策略、生涯规划、选课等方面的指导,以促进降级学生端正学生态度、树立目标,不断改善学习状况。另一方面,班级帮扶力度有待提高,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作用,给降级学生更多的帮助。党支部、团总支要把做好降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与家长的沟通方面。辅导员应发挥桥梁作用,定期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让他们了解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情况。可通过建议家长采用正确、合理的教育方式,多对学生进行鼓励,避免家长一味地对其责难和施压。据研究显示,91%的留级生降级之后担心受到家人责难,对家人有愧疚感,害怕达不到家长的要求,让家长在乡邻面前抬不起头来。虽然大多数留级生都不想让家人知道自己的降级情况,辅导员应该发挥桥梁作用,应把学生降级事实、学业成绩、思想情况及早、准确的反馈给家长,让家长接受这个事实,并帮助家长分析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后果。既要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又要增加他们的动力,让他们看到升学和毕业的希望,既要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又要增加他们的动力,让他们看到升学和毕业的希望。 5.多点关爱,鼓励点滴进步。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的无比热爱的炙热心灵中。”有时候,辅导员的爱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友爱、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也是一种鞭策、一种激励、一种导向,更是一种可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只有辅导员走进学生的心中,在他们的心底打上暖融融的爱的印记时,他们就会无私的奉献出他们的爱心,给需要帮助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在人的身上经常发现新的东西……。”对于进步明显、表现突出的留级生采取口头鼓励、书面表扬、网络报道、优先参与各种活动等形式。旨在使其减轻自卑、增强自信、萌发动力。留级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是朝夕能解决的。当然,真正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辅导员有更为科学的管理和引导方法,也需要引导学生干部和党员的间建立互助的关系,组织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和留级生进行学习交流,介绍好的学习方法,使留级学生经常得到帮助和鼓励。对于留级生的转化教育要对症下药、因势利导、重视心理辅导和学习方法的改进,只要我们真正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观念,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由于我国大学生大部分仅将考上大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选取专业时很少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而且,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没有能及时转变角色,没有为自己的四年学习和生活作出一个合理的计划和安排,这就势必造成学业过程中的挫折。为避免学生不走弯路,少走弯路,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必要的。可以从自我评价、确立目标、环境评价。职业定位、实施策略、评估与反馈等几个步骤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帮助大学生从兴趣、特长、性格、学识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估,以达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目的。然后据此确立自己的大学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古语讲的好,“预则立,不预则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确定奋斗目标。大学生一进校门就能树立正确的择业意识,合理地选择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潜能的职业方向,对其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总结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如何使留级生管理工作更完善地方法和途径仍然有待进一步摸索和探讨;如何合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勇于奉献的价值观,成为众多高校在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安全维稳工作顺利开展中值得思考的问题。相信,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留级生、退学生必定会更早完成心态的转化,留级人数会越来越少,有利于促进高校安全维稳工作顺利开展,构建和谐校园,这不仅对学校,对学生和家庭,对社会和国家,都将是有意义的事。相信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1]王诗堂.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及干预策略[J].江西教育研究2007,(1).
[2]任莉.大学新生留降级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37.
[3]徐西森,团体动力与团体辅导[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23-41.
李群芳(1982—)女,汉族,广东河源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关键词:高校留级生;现状;转化;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9-0055-02
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迈向了大众化阶段,教育质量下滑、学生生源素质明显下降、或因心理疾病或身体多病或家庭困难或学业不良等问题以致很多学生因成绩原因受到留级处理,因此,各高校留级生人数和比例成逐年上升趋势。近两年,留级生比例达到近4%,个别理科院校的比例甚至达到惊人的9%。对留级生,如不加强管理,将对学校的安全维稳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留级对于高校、社会、家庭都存在着不利的一面。如何有效开展留级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安全维稳工作重要任务,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主题,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留级生的现状
据调查发现,学生留级之后,45%以上的学生都存在自卑心理。对他们而言,“留级生”这个称呼对于留级生本人来说也是个莫大的耻辱,给他们形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自知自己是留级生,而产生这种自卑感,普遍留级生担心同学看不起自己,自认为低人一等,总感到别人的眼光“怪怪的”,做什么都不舒服、自然;有的还害怕学业完不成,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对前途悲观失望,把这一切全装在自己心里,思想负担重,缺乏自信和勇气,甚至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还有的则表现为较敏感,情绪波动大。表现为:在班级中出现不合群的现象,主动地把自己和本班同学区分开。表现为:不愿意主动搬回所在年级寝室居住,与同学们有一种隔膜,离群索居,不愿意和所在班级同学交流,导致不能很好的融入到所在的年级中去。对部分留级生来说,旷课、缺课是家常便饭,班集体的互动不参加,脱离管理,成了少关爱,没人管的“野孩子”。从以上的现象分析得知,留级生这些现状,普遍高校在教育管理上没有统一的形式,他们的学习状态很难及时全面掌握,对于留级生、条例上虽然明确规定应由留级生所在班进行管理,但由于宿舍调配、证件焕发、课程安排等原因,大多数留级生实际上并没有随留级生所在的班共同学习和活动,同时如果他们与班级或同学相处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可能会产生极强的叛逆甚至背叛心理,这给辅导员对学生信息的获取、全面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给班级、年级乃至学校带来诸多潜在不稳定的因素,影响高校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因此,如何加强留级生的管理工作也变得日渐复杂,管理难以到位。
留级生留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搞清楚哪些是主观原因,哪些是客观原因;哪些是主要原因,哪些是次要原因。诸多因素当中既有学生不努力、精力投入不够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上受到各种因素制约的情况。笔者随机性从本校72名留级生抽样调查他们留级的主要原因。
二、留级生管理和教育的几个建议
1.留级生留级原因的复杂多样性,决定了留级生管理的复杂性,辅导员应该及早与留级生本人及其原所任辅导员沟通与联系,从中获悉该生第一手基本信息,针对留级生的情况,调整教育策略与指导方法,力求使新生“心”不生,留级“心”在级;如:根据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我校的实际,注意引导新生及时调整心态。加强新生教育和引导。学校、学院、班级等各级管理机构要通过各种事例,及时进行警示性教育,加强入学教育,促进大学新生角色尽快完成转换。适应能力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出现降级现象,从新生入学开始,辅导员(班主任)就要适时注意采取有力的措施,大力培养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从进一步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加强大学新生人际交往指导和引导培养新生专业兴趣等方面入手,帮助新生充分认识社会进步对大学生提出的新的要求,正确评价自己,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努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尽量避免留级现象出现。
2.应当调整理科专业的教学设置,对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控制,避免课外活动对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改进学生宿舍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宿舍的学习功能,弥补我校教室相对欠缺的不足。进行有效地学习理想教育,端正学习目的,对留级生来说,学院、班集体、辅导员和同学们的关心和支持,无疑会有助于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3.建立留级生数据库,定期录入留级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帮扶进度,必须建立科学、完备的留级生管理体系,使留级生管理系统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留级生数据库,加强对留级生的协调管理,避免管理上出现“真空”地带。定期录入留级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帮扶进度。辅导员、班主任定期谈话,了解留级生各个方面的转变状况。对留级生进行双重管理,避免“两不管”现象的发生。可以考虑再留级生中任命综合素质良好,工作负责的成员作为学生干部,让优秀的留级生管理留级生,以好帮差带动留级生尽快适应新年级,协助辅导员管理留级生工作。在年级的留级生中,建立一个Q群,通过邮件和飞信、Q群、电话的联系,一方面,可以调动留级生的积极性,促使辅导员全方位了解留级生所思所想;另一方面,可以拉近留级生与本年级的距离,加强对留级生的协调管理,避免管理上出现“真空”地带。学校各个部门统一思想,积极行动,共同关注留级生。
4.加大对留级生的帮助和关怀力度,充分发挥学校、班级和家庭三个层面上的作用,建立学习、心理、生活等专项动态档案,积极召开座谈会等。利用年级干部和班干部的群体优势进行有益的影响和引导。当然,家长的配合也是教育管理的重要力量,帮助留级生及早完成转化。
就学校而言,学校应该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帮助留级生及早融入新的环境。一方面,学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学校应尽可能的把留级学生安排在新班级宿舍住宿,使他们留级后的学习和生活处在同样的环境中,对新班级产生归属感,全面融入新的班集体。新班级的同学难以接纳留级生,辅导员主观上也“不愿意”接收留级生。应安排有经验的老师和辅导员加大对留级生关注的力度,给于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加大对留级生思想状况、学习策略、生涯规划、选课等方面的指导,以促进降级学生端正学生态度、树立目标,不断改善学习状况。另一方面,班级帮扶力度有待提高,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作用,给降级学生更多的帮助。党支部、团总支要把做好降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与家长的沟通方面。辅导员应发挥桥梁作用,定期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让他们了解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情况。可通过建议家长采用正确、合理的教育方式,多对学生进行鼓励,避免家长一味地对其责难和施压。据研究显示,91%的留级生降级之后担心受到家人责难,对家人有愧疚感,害怕达不到家长的要求,让家长在乡邻面前抬不起头来。虽然大多数留级生都不想让家人知道自己的降级情况,辅导员应该发挥桥梁作用,应把学生降级事实、学业成绩、思想情况及早、准确的反馈给家长,让家长接受这个事实,并帮助家长分析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后果。既要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又要增加他们的动力,让他们看到升学和毕业的希望,既要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又要增加他们的动力,让他们看到升学和毕业的希望。 5.多点关爱,鼓励点滴进步。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的无比热爱的炙热心灵中。”有时候,辅导员的爱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友爱、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也是一种鞭策、一种激励、一种导向,更是一种可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只有辅导员走进学生的心中,在他们的心底打上暖融融的爱的印记时,他们就会无私的奉献出他们的爱心,给需要帮助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在人的身上经常发现新的东西……。”对于进步明显、表现突出的留级生采取口头鼓励、书面表扬、网络报道、优先参与各种活动等形式。旨在使其减轻自卑、增强自信、萌发动力。留级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是朝夕能解决的。当然,真正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辅导员有更为科学的管理和引导方法,也需要引导学生干部和党员的间建立互助的关系,组织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和留级生进行学习交流,介绍好的学习方法,使留级学生经常得到帮助和鼓励。对于留级生的转化教育要对症下药、因势利导、重视心理辅导和学习方法的改进,只要我们真正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观念,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由于我国大学生大部分仅将考上大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选取专业时很少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而且,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没有能及时转变角色,没有为自己的四年学习和生活作出一个合理的计划和安排,这就势必造成学业过程中的挫折。为避免学生不走弯路,少走弯路,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必要的。可以从自我评价、确立目标、环境评价。职业定位、实施策略、评估与反馈等几个步骤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帮助大学生从兴趣、特长、性格、学识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估,以达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目的。然后据此确立自己的大学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古语讲的好,“预则立,不预则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确定奋斗目标。大学生一进校门就能树立正确的择业意识,合理地选择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潜能的职业方向,对其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总结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如何使留级生管理工作更完善地方法和途径仍然有待进一步摸索和探讨;如何合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勇于奉献的价值观,成为众多高校在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安全维稳工作顺利开展中值得思考的问题。相信,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留级生、退学生必定会更早完成心态的转化,留级人数会越来越少,有利于促进高校安全维稳工作顺利开展,构建和谐校园,这不仅对学校,对学生和家庭,对社会和国家,都将是有意义的事。相信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1]王诗堂.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及干预策略[J].江西教育研究2007,(1).
[2]任莉.大学新生留降级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37.
[3]徐西森,团体动力与团体辅导[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23-41.
李群芳(1982—)女,汉族,广东河源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