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语境作文教学的经典范例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wellerym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我国情景语境作文教学经典范例,洪宗礼先生的《你看他(她)像谁》,与发达国家交际语境作文教学研究进展同步。该课为我们提供了利用情景语境因素激活写作欲望,根据情景语境作文需要教学写作知识,依据课堂情景进行情景评价等先进的作文教学经验。
  关键词:洪宗礼 《你看他(她)像谁》 情景语境作文教学 经典范例
  1988年,洪宗礼先生的作文教学《你看他(她)像谁》[1]横空出世。对于该课的研究,韩雪屏先生先后发表了《一堂充满教育睿智和教育爱的课》、《真实·充实·教育爱》,曹兰发表了《在引写中达成“链”的精彩》,分别从教育心理学、对话教学、语文教育链等理论视角阐述了该课的价值。这些看法自有其道理。但似乎还缺少一种宏观的写作教育发展的国际背景。本文试图将该课放在国际写作课程范式转换的视野里,观照该课在我国作文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从中发现该课作为早期情景语境作文教学课例,堪称引领我国中学作文教学范式转变的经典之课。
  一、从作文教学范式转变看课例的价值
  从世界范围看,荣维东先生认为,作文课程经历了三大范式转换:20世纪60年代前为文章中心,70年代后进入作者中心,80年代开始出现读者中心倾向[2]。
  文章中心重在结果,意在写出好文章。其教学内容主要是主题、结构、语言等,写的文章注重文采,强调要有健康的主题。文章中心的问题在于缺乏语境意识,写作过程指导简单,主题单调,空话、套话、假话和大话充斥整个文章。
  作者中心强调过程指导,按写作过程教给学生相关写作知识。一般分预写、写作、修改、编辑出版四个步骤进行指导。其中每一步骤的完成都有一定的方法供学生选择。但和文章中心一样,缺乏语境意识,学生写作积极性不高。而且不管什么文体都是同样的写作过程,容易导致写作教学程式化。
  到了读者中心(交际语境作文)阶段,则力求避免上述两个范式存在的问题,强调写作是特定语境中的书面表达交际行为。目的、读者、话题、作者、语言等语境因素制约着文章的风貌,并贯穿写作过程的每一环节。在交际语境写作范式中,写作成了一种有目的、有读者对象的言语交际行为,是一种生活需要,因而学生写作积极性空前高涨。
  目前,西方各国正走进读者中心(交际语境作文)范式。而在我国,尽管三大范式都有存在,但仍以文章中心为主导,与西方国家处于交际语境作文范式阶段相比,至少落后了三十年。
  洪宗礼先生的《你看他(她)像谁》,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正是世界作文教学开始出现交际语境作文范式苗头的时候。该课运用情景语境教学法,指导学生写作,恰与世界同步。其贡献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洪先生所处的时代,交际语境写作思想还未传入我国,在洪先生的“引写”理论中,只是提到情境引写法,也未提到交际语境写作。但是我们细细思量,洪先生这里的情境引写,与李吉林的情境教学似有联系,却又大不相同。李吉林的情境,是要人为创设典型场景,并非自然情境。而洪先生的情境,首先是一种自然情境,即情景语境。也就是说洪先生的情境引写,已经孕育着交际语境写作的做法,是一种情景语境写作。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你看他(她)像谁》创造性地预示着、孕育着中国中学作文教学的一场革命——交际语境写作范式悄然来临。
  因此,当我们读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版)》中有言:“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3],“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4]这些语境写作教学思想时,我们不得不佩服洪先生的写作教学实践之早,认识到洪先生的作文教学早就进入了交际语境写作时代。
  将该课例置于世界作文教学范式演变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作文教学的创造性实践并不比西方落后。
  二、利用情景语境因素激活写作欲望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这一书面表达过程是在特定语境下进行的一种双向互动的对话过程,是具有特定读者对象、特定的时空背景、具体的写作目的和功能的书面语言表达行为,因而“写作思维的每一步,必须考虑将自己思维出来的文章材料、内容让读者、时空背景进行‘审核’,如果不能被读者、时空背景所接受,就要进行调整和撤换。”[5]这表明写作是在特定语境制约下完成的,写作教学要根据写作语境运用语境教学法,即运用情景语境教学法、虚拟语境教学法、上下文语境教学法和认知语境教学法等。
  在《你看他(她)像谁》中,洪先生着重运用了情景语境教学法,注意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提供真实的写作任务和真实的读者对象。
  情景语境教学法是利用情景语境理论来指导教师教的语文教学方法。课堂情景语境包括课堂交际目的、交际话题、交际对象、交际关系、交际时间、交际地点、交际氛围和交际过程中的附着符号束等因素,它们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都有重要影响[6]。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课堂交际目标,将学习任务变成特定情景中学生的语文生活的真实需要;把握课堂交际话题,使教学内容具体、真实、集中;了解课堂交际对象,始终做到因材施教;确立恰当的课堂交际关系,使民主、平等、宽容的交际关系成为课堂交际的主旋律;顺应课堂交际时间,使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课堂交际时间要求相一致;利用课堂交际空间效应,调整师生人际距离,发挥空间物的理解和启示作用;揣摩课堂交际氛围,使情感表达与课堂气氛相一致;运用附着符号束,恰当地选择教具并适时地使用,正确使用态势语。
  根据情景语境教学法,写作教学应自觉遵守情景语境的有关要求,坚持动态生成原则,主动地利用和发挥情景语境因素的相关功能对教学活动产生的正面影响,根据情景语境的客观需要进行表达训练,帮助学生确立任务意识和读者意识。
  在《你看他(她)像谁》中,写作目的、读者对象、写作话题均源自于课堂情景。该教学借助于课堂情景语境因素,从而将写作变为学生的需要,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先看实录开头:   师:请坐下。同学们,本次写作训练我们要写一个人。写谁?(停顿,微笑)要写的人应在你们当中。
  生:(悄悄议论)是谁呀?
  师:可能是你,也可能是他(她)。
  生:(讨论纷纷)会是谁?究竟是谁?
  师:(板书作文题)
  “人物速写”
  你看他(她)像谁?
  ——为本班一位同学画像
  写谁?清楚了吧。你们每个人既是写作者,要写本班的一位同学;又有可能成为其他同学的写作对象,有同学要写你。
  生:(笑)哦,原来这样。
  洪老师一开场便吊起了学生的写作胃口:“同学们,本次写作训练我们要写一个人。写谁?(停顿,微笑)要写的人应在你们当中。”在学生急切想知道究竟写的是谁时才出示作文题目。而正是这个作文题目,引出了写作的任务和读者对象。
  首先,《你看他(她)像谁?——为本班一位同学画像》点出了写作任务:通过写作让人猜到写的是谁。这种通过口头或书面描述让人猜猜究竟是谁的做法,是生活中常见的交际方式。这样,本次作文与生活接轨,成了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的需要,也成了学生为了做事必须完成的交际行为。
  在日常写作教学中,任务不清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写,感受不到写作的乐趣和价值,因而习作成了没有目的的一种受折磨行为。而洪先生的做法,命题中隐含了写作任务,将描述同学行为和外貌变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需要,使学生意识到写作就是在做事。
  其次,这一题目本身还隐含着读者对象:现场的本班同学。写作本是一种交际行为,是要有真实的读者对象的。读者是写作情景语境中的交际对象,他不仅以阅读主体的身份存在于文本之外,而且以“隐含读者”的方式潜藏于文本之中。读者对象制约着学生在习作时注意选择不同的语体和语言的表达方式。
  洪先生的命题充满读者意识。读者意识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设定并贴近读者对象的意识。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读者的某种反应,这种预期反应能否实现,取决于作者是否关注他心目中的读者,并努力使文章从整体构思到细节设计,从材料选择到语言表达都能为“假想的读者”所认可和接受。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能使学生自觉地认识到作文是自己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认识到写作时要以读者的眼光,衡量自己的构思,考虑读者的解读心理和解读习惯,关注、理解读者的感受,注意笔下的语言对读者产生的影响, 注意不同的写法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洪先生的命题,让人看到习作的读者对象就是现场的同学,是现场的同学读后猜测写的究竟是谁。这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作文表达样式、结构、语言及表现手段产生影响。
  20世纪80年代,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提倡读者意识的并不多见,而在教学实践中如此自然地令人感受到读者对象是谁的,则更是少见。那时的作文,没有读者对象,没有写作目的,因而学生写作兴趣很低也就不难想象。
  因此,写作教学应该让学生明确“我们为谁写作”、“作文写给谁看”,要规定种种现实的或假想的读者。这是《你看他(她)像谁?——为本班一位同学画像》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一。
  再次,《你看他(她)像谁?——为本班一位同学画像》还体现出写作话题的真实性。该文写作话题是为本班一位同学画像,即现场情景中的某位同学。用洪先生的话说,就是“你们每个人既是写作者,要写本班的一位同学;又有可能成为其他同学的写作对象,有同学要写你”。写作的内容来源于现场人物,因而是学生熟悉的,是真实的。这就为学生的有话可写提供了基础和方便。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就可以随便写,拣进篮里就是菜。具体的写作内容还受到写作任务和读者对象的制约。那就是所写的内容不仅是习作者所熟悉的,而且是在场的同学所熟悉的。否则,同学就无法猜出写的是谁,写作交际的任务就无法达成。
  由上可见,本次写作提供了真实的写作任务、真实的读者对象和真实的写作话题等情景语境因素,让此次习作有充实的内容可写,写了还有用,因而可以在最大限度的范围内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三、根据情景语境作文需要学习写作知识
  我国写作教学的问题之一是教师不知道教什么。一般的作文教学教的知识就是抽象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文体知识,以及如何审题、选材、结构、表达等知识。这些由于过于抽象而脱离具体的写作语境需要,因而对学生写作指导意义不大。教师的教一般也就是出个题目,指导学生审一下题目就算完结了。这正如王荣生所言,中小学几乎无作文教学,中小学作文教学普遍处于不作为状态。
  洪先生的作文教学不是这样的。洪先生强调写作教学要通过知识引写,重视引进合宜的写作知识,特别是与具体的写作语境相关的写作知识。在本课中,教师突出的是和具体的写作情景语境相关的人物速写知识。
  通过人物描写让现场的同学迅速猜到写的是哪位同学,这里的写作任务和读者对象决定了写作的文体样式最好是人物速写。因而教师在本节课将写作知识定位为人物速写规则教学就有了合理依据。换句话说,这样的知识教学就成了一种真实的需要,而非可有可无的点缀。
  当然,洪先生教授写作知识,并不是通过灌输、讲授来硬教给学生,而是根据学生的现有起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背景,结合所学的相关课文,通过学生的自主归纳,总结出相关规则。学生先是明白“人物速写”是用简练的笔法寥寥几笔就把人物的主要特征迅速勾画出来。接着在相互讨论中明确人物速写的要领:目力——敏锐的观察力;心力——深刻的思考力;笔力——运用简练的语言迅速描写人物的表达力。为了能够具体运用这个规则,教师又让学生现场描述戴茘同学讲故事的情景,具体感受如何运用这些写作知识。这样,由现象到抽象再到具体运用,学生通过归纳、概括、迁移掌握了相关写作知识。
  这里,洪先生的做法至少给我们带来三点启示:一是作文教学必须教给学生写作知识,没有写作知识作支撑的写作教学质量很难保证;二是写作知识必须与特定的写作语境相一致,特定的写作语境决定了学习什么样的写作知识最有效,决定了什么样的写作知识才是学生最需要的;三是写作知识的提取需要学生参与,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写作知识才能发挥效应。   四、根据课堂情景进行情景评价
  作文评价对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传统的作文评价大都缺少语境意识,不顾写作目的、不顾读者对象、也不顾具体作文,致使这一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但在该课中,洪先生创造性地根据课堂情景运用情景评价法,当堂评价学生作文,避免了上述问题。情景评价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对学生作文进行随机口头评价,直接了解学生写作的动机、目的以及用语的依据,具有即时、亲切感强的特点。我们来看评价姚逊作文的片段。
  在这个评价片段中,出现了突发事件,那就是被写者李响对文中写到他缺颗门牙非常生气,当堂和姚逊顶撞起来,顿时课堂气氛紧张起来。对此情景,洪先生沉着冷静,走到姚逊、李响的桌旁,面带微笑,语气和缓地对他们说:“别急,别争,请你们先坐下。我想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同学们也评价不一,有认为确实不好,有损同学的形象;有认为写得好,写出了人物的特征。针对这两种看法,洪先生利用学生已有的语文经验,联系《三国演义》中描绘张飞的外形描写“身材高大,豹头环眼”,《一面》中鲁迅先生的外形“黄里带黑的脸”,“竹枝似的手指”,“胡须很扎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引导学生认识到“豹头环眼”写出张飞一副威风凛凛、英武凶猛的样子,展现出他的粗犷美;而鲁迅的外貌描写突出了大病初愈的鲁迅先生给人斗志顽强的美感。基于此,再引导学生分析姚逊同学描绘李响同学的缺颗门牙、一对虎眼、两个酒窝、白白的皮肤等外形特征,感受到这些描写写出了一个阳光少年的一种特殊的美感——稚气未脱的童真美,反映出作者对他所写的人物的赞赏之情,从而帮助李响真正弄清姚逊的写作意图,认识到三次“缺颗门牙”的细节描写不仅成为人物外形的鲜明特征,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而且它又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这不仅令李响与姚逊同学握手言和,而且还在写作中加深了友谊。在评价过程中,洪先生紧扣人物速写的基本要求,从目力、心力和笔力三个方面引导同学互评、自评,准确判断学生的写作情况,在评价中能够以诚待生,坦诚相对,不说假话,不说没有根据的话;最小限度地贬低学生,最大限度地赞扬学生;力求求同存异,减少分歧,促进相互理解;高度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待生,对学生呵护有加,使评价既富有针对性,在评价中进一步巩固写作知识,又显得真诚自然,促进课堂和谐发展。
  不仅如此,洪先生随机现场评价能够因材施教,巧借自己发出的声气息与面向身势,做到评价语言和声气息一致,评价语言和面向身势一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生情怀,达到“一切尽在不言中”的评价效果。
  综上所述,在洪先生的《你看他(她)像谁?——为本班一位同学画像》一课中,情景语境教学法运用得那么自然无痕,令人获益无穷。尤其是当我们把这个案例还原到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去,更能感受到该课例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洪宗礼.洪宗礼文集6.[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64-174.
  [2]荣维东.谈写作课程的三大范式.课程·教材·教法[J].2010(5).
  [3][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12.
  [5]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
  [6]孔凡成.语境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2页.
  (孔凡成,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223300)
  责任编辑:颜莹
其他文献
常熟市塔前小学始创于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是常熟创办的第一所新学。从2001年起先后并入城东小学、虞阳小学、辛峰小学。2005年,地方政府投资5000万元置换原市六中学校,实现整体搬迁。学校占地面积21518平方米,建筑面积15784平方米。目前学校拥有41个教学班,1907名学生,教职工总数114人,专任教师110人,其中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学历93人。苏州市名教师1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1
编者按: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开放和发展,老师们外出考察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了,也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在瞭望了世界的风景之后,有着不得不一吐为快的思考和冲动。特别开辟“域外来风”栏目,希望外出走了一回的老师们,回来以后也能想一想,说一说,让更多还没能走出去的老师能看一看、想一想。江苏省天一中学的沈茂德校长访美归来,写下了二万多字的访美散记,让我们对美国教育的状况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因篇幅较长
摘要:职业学校创新文化建设对于培养新时期高素质技术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职业学校非常重视创新文化的实践活动或创新文化建设,不断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人事制度、教育教学制度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激发师生创新活力,有力推进了创新文化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职业学校;创新文化;制度;路径;建设;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C-0104-02
摘要:职业学校应将技能大赛与日常的技能教学有机融合,真正做到赛教融合,进而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秉承赛教融合理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职业学校;赛教融合;高素质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7C-0069-03  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扬州高职校”)秉
摘要:教育的全球化为小学班主任专业成长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班主任应该努力开拓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学会团队合作学习,自觉更新教育理念,改变行走方式;学会处理各种伙伴关系,提高促进儿童成长的专业领导力;发挥网络的独特作用,改进班级管理的方式;关注学生生命成长,提升生命化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关键词:全球化;小学班主任;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
摘要: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有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推动学校的特色建设,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南京市宁海中学在课程基地的建设中,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创新课程设置,改善办学条件,改革评价机制,努力构建挖潜学生美术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多样化办学;特色发展;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2-00
著名哲学家、作家周国平说:“我相信许多人在回首往事时会和我有同感:一个人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读书,相比之下,课堂上的收获显得微不足道。”[1]人有两种成长,一种是躯体的成长,一种是精神的成长。躯体的成长靠的是食物,精神的成长靠的是阅读。一个人的人生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精神的质量。要使一个人的精神长期处于一种饱满、奋进、愉悦的状态,除了一小部分需要食物的保证,绝大部分是由阅读来提供“能量”的。
经常批阅学生的作文,每每看到学生作文中少年老成的表达,天马行空的虚构,抑或是狗尾续貂式的哲理性结尾,心里总是充满了矛盾和困惑。很多时候我们老师为了追求高分,将最应该表现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最应该是自由表达的习作教学,变成了规范的程式,设定一个个框架结构让学生去套。联合国生态环境保护组织一位科学家曾经说过:“真正的好园丁,不会天天提着花木剪刀为花木修建枝叶,应该让花草有一个自由发展成型的空间。”同样,
摘要:教师教育、教师发展亟待从“技术关怀”走向“生命关怀”。“在职场和非职场生活双向建构中成就教师的研究”,主要通过“教师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的对比研究”、“生命关怀视野下的教师发展个案研究”以及“教师职场和非职场生活正向互促的行动研究”,来转变教师职业心态,培育教师积极思维、快乐生活的心智模式;引领教师改变“行走方式”,在学、思、研及创造性劳动中发现价值与意义;鼓励教师创造适合自己的非职场生活,经
坚定  2009年年底,江苏省第五届教育家论坛决定由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和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承办。记得在一个温暖而晴朗的冬日,我和我的同事杨孝如先生作为主办方——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代表,与琅小戚韵东校长及她的团队坐下来商谈论坛具体事宜。根据以往的经验,论坛的主题最难确定,有的甚至要反反复复几个来回,所以一上来我就提议先讨论论坛主题。  没想到,我的提议才抛出,戚韵东校长即非常坚定地说要以“快乐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