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家对职业类院校的教育已不再是继续以往的只针对某门专业技能的培训,在现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是普通的文员还是作为毕业生的为自己设计简历,亦或是为自己的艺术作品搜索素材,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已成为人们的基本技能,因此,在越来越多的艺术类中职院校,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都纳入了学生公共课的重点环节,尤其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迄今为止,本人担任艺术类中职计算机教师已有17个年头,在此,对历年的教学过程进行了一些总结和思考。
【关键词】:艺术类;中职;计算机
一、当前艺术类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1.学生文化课基础差。
学艺术的学生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小就有艺术天分,父母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往这方面培养,在入学前已经进行过周末培训之类的系统一点的艺术学习。这类的学生家境通常不错,父母如果要求严格,那么基本上文化课的学习也抓得比较紧,但是学生的兴趣更多的投入到了艺术学习,所以文化课的基础比那些每天课内课外都扑在学习上的学生要差一些,这类学生文化基础课差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对文化课的兴趣缺失。另一类学习艺术的学生大部分在入学前并没有接触过正规的艺术学习,许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并不在身边,多数由爷爷奶奶照看,他们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由于缺少严格的监督与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许多人的文化课从三年级开始就无法跟上正常的学习,因此,在小学或者初中毕业后,对于老年人已经无法对他们进行约束的现状,不少父母考虑让孩子进入全封闭式的学校进行学习,由于他们文化基础差,进入普通中学文化学习肯定是跟不上,那么选择艺术类的中职,学习一门多用体力少用脑力的一门技能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2.学生对文化公共课不重视对计算机课的理解偏差
进入艺术类中职进行学习的学生,除了极少数的父母是希望孩子以后走专业艺术道路,避开普通高考走艺考的道路外,大部分都是因为文化基础差,而进入社会年龄又太小,所以急需掌握一门相对容易学习的技术,从而选择了学习艺术。
历年来的高考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艺术类的文化分数线相对于普通高考的分数线低出了很大一截,而对专业要求的考试成绩是排在文化考试之前的,也就是说,如果你前期专业考试无法过线,那么无论文化成绩多好也是无法进入艺术类的大学,而历年从艺术类中职毕业出去走向社会的许多师哥师姐也给学弟学妹们灌输了一个思想,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单位更看重的是他们的艺术专业水平,这就导致无论是以高考为目的的学生还是以就业为目的的学生,他们都把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艺术专业的学习,对文化公共课极不重视。
现在许多家庭里本身也配置了电脑,但是多数时间孩子们是用它来上网聊天,看视频。大部分的小学虽然也开始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本来应该是给他们在小学就对计算机有个正确的认识和接触的,但是多数学校根本没有专业的計算机老师,信息课上课就是开机让学生瞎玩的状态。所以进入中职后许多学生觉得自己已经会使用计算机了,哪里还有必要来听你老师唠唠叨叨的上专门的计算机课呢。
3.学校对艺术专业课和文化课的态度不同,重视度不够,对计算机课程的基础配置投入不够
艺术类的中职学校和其他的中职学校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艺术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理论性的课程,它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且它的学习更强调的是每天的大量时间的训练,所以,艺术类的中职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往往是专业课时和文化公共课时对半分,甚至专业课时多于文化公共课时,而为了满足需要参加艺术类高考的学生,除了物理、化学、生物这类纯理科的课程没有开设外,需要参加高考必考的语文、英语、历史等科目都必须要开设,这些课程自然又成了文化公共课的重点课时安排对象,那么又不参加高考,又不要中职统考的计算机课,自然就成了所有课中的点缀而已。所以,一周能留给计算机的课时也就最多不能超过3节了。而计算机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大多数的时间是在计算机房里进行实际操作的练习,对计算机机房里的硬件设施的要求就必须要能够及时更新换代,以适应新课程体系的要求。但是,现在计算机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的快,这就需要学校进行不定时的大批量的资金投入,而大部分的艺术类中职,对于这方面的投入都是省之又省,根本无法达到及时的对硬件设备进行更新换代,所以上课的时候机房的机器经常出现问题,而在中国大部分的计算机装的都是盗版软件,有的学校电脑中需要使用的软件有的功能都是无法使用的,这就导致教师还要在上课的时候频繁的去解决机器的问题,讲课的时候还必须跳过机房的盗版软件无法进行的一些相关操作。
4.教材对艺术类学生没有偏重性
艺术类的中职无论在学生的能力倾向上还是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上都有很大的区别,但是现在中职,对于所有的学生都是采用的统一的计算机教材,即使是计算机基础课,在教材内容上对艺术类的学生没有偏重性。而本文之前提到过,艺术类的学生往往在文化基础方面就本身比较薄弱,所以对大部分的艺术类学生来说,计算机的许多理论知识太深奥,太难理解,比如数制和编码,学生学起来简直是云里雾里。许多OFFICE当中比较深层次的操作他们也无法理解。
二、对课堂教学的探索
1、对教材难度与使用度的操作
前文已经提到过,由于艺术类的中职生本身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而中职使用的教材是针对大部分文化水平还不错的中职生,而且艺术类的学校计算机的课时比普通中职课时量少了很多,所以要在计划的时间内使他们掌握好计算机的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那么,就必须把握好授课时候的难度。所以,对于每学期的计算机的学习时间,我尽量减少单纯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把授课重点和学生的掌握重点放在机房里的实践操作上,对于书本上各种相关的理论知识,我只要求他们掌握生活中会经常用到的部分,比如计算机的各种基本配置,各种硬件的相关的基本参数,以及如果我们自己去买一台组装电脑,如何判断电脑公司给出的各种配置有没有忽悠你等。在实践课堂中,有些知识学生在自己日常接触电脑的过程中已经掌握的部分,在授课的时候我可能就会不再花更多的时间去讲授,比如汉字的输入,现在大部分的学生都已经熟练掌握了一种自己喜欢的输入方法,所以我就不再特地花更多的时间去让他们学习五笔输入方法,而是每节课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去练习自己的指法,纠正他们只习惯用食指和中指打字的坏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输入效率。又比如OFFICE当中的WORD和EXCLE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比较广泛,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更侧重于让他们掌握好这些比较大众化和基础的应用。 2、对提高课堂趣味性的尝试,教与练,做与学的配合
艺术类的学生尤其活泼好动,在教学的过程中,面对那些枯燥毫无意义的文件名、销售统计表、数据透视表之类的东西,他们会觉得和平时接触到的计算机知识相去甚远,那么在一开始就会产生一种计算机课太无聊,太枯燥的主管想法,这样就不利于提高他们后面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如何将枯燥的各种操作变得有趣呢?这一直是我在教学中努力探索的。我在教学WINDOWS的基本操作中通常会事先大量的艺术生比较喜欢的图片或者音频文件,在教学的开始播放给学生看,引发他们对这些文件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如果你看到了别人电脑中或者别人的文件夹中有喜欢的这些艺术素材,你如何才能为自己保留下来方便自己以后使用呢?像这样在每堂课的开始给出一系列有趣的成果吸引,学生基本上就会产生浓厚的创作欲望,那么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他们就会乐于去尝试,也会勇于动手。
我往往会鼓励学生把自己设想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电脑高手,让他们对于给出的目标,自己先进行操作动作的猜测与尝试;考虑到艺术类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能力,在讲授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教师演示,然后演示完毕让学生操作,而是在我演示的时候让学生同步打开同样的文件,和我一起操作,我演示一个操作,他们照样练习一次,这样不仅是可以让他们看到老师的具体操作,也可以自己领会各种操作带来的后果,而且多数情况下,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粗心和观察不仔细遇到一些错误的状况,那么他们随时提出,我随时指导他们解决,也便于他们记住自己错误的地方,从而避免再犯,这样对各种操作的规范性就有了好的提高,也培养了他们细致的学习态度。
3、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探索,分组学习法和比较教学,选取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示范,刺激学生的表现欲,提高她们钻研的兴趣。
艺术类的学生大部分其实都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但是之所以他们文化成绩都不好,是因为他们只会单纯的模仿,没有很好的领会各种方法的目的和效果,同时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懂得自主思考。如何刺激学生去自己探索每一个教学任务,是我每堂課的重点,对于我所教的每一个班,在前面几次的接触中,我基本上可以确定出班级中哪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计算机基础能力比较强,然后我会有意识的对学生在机房里的座位进行编排,我们学校的机房电脑是4台一排,通常我会在每一排中安排一到两个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学艺术的学生表现欲都是比较强的,当一个实践任务在模拟和练习的过程中,这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往往都会能很快的完成任务,那么,他们就会非常乐于充当他这一小组的指导者,会非常积极的去指导本组的其他同学。同样,当有的问题他们一个人无法解决的时候,他们往往就会乐于集体交换各自掌握到的知识,共同合作来完成同一个任务,我通常会鼓励他们在机房里互相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索目标任务。同时,我会经常让那些在课堂练习中很快找到突破点的学生或者小组来进行全班的演示。比如在PPT的制作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艺术类学生对美感的优势就体现得非常明显,她们都会尽力用学过的知识将自己的作品做得美轮美奂,那么我会挑出一些做得非常好的作品进行全班演示,在全班展示的过程中,那些被展示作品的同学就会从中获得很大的成就感,这也促进了她们对计算机学习的浓厚兴趣。也激起了学生之间的互相竞争的心理,从而刺激他们积极主动的抢着掌握老师刚讲授的知识,并且愿意去思考老师布置下来的每一次目标任务,以期在全体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成果。
4、让学生参与进教学素材的设计,让理论和她们实际生活相联系
那么,如何避免学生一下课所学知识就忘光了的情况,我尝试过一些方法,比如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我会开放学校的网络,布置一些下次上课所需要的素材让学生在两次课的间隔中去收集或者设计,这些素材通常需要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相关的编辑与设计,也需要对下堂课的知识有所了解。这样,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教学的设计,不仅可以让他们复习了所学知识,也相当于让他们对下一堂课进行了一个预习,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就无意中加强了。又比如在EXCLE的运用中,我会把各班上学期的各科成绩汇总表或者一些同学设计的自己的月消费的账单发给她们进行各种相关计算的练习,她们在面对和自己相关的素材的时候通常会更有兴趣去尝试与探索。
十七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深深的感到“因材施教”+“兴趣激发”的重要性,对于艺术类的学生来说,兴趣是她们最好的老师,只有从学生本身的能力和兴趣着手,才能让一堂普通的课成为一门学生真正喜欢的课。以上是我个人从教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与探索,希望与各位同行共同交流与探讨,为中职计算机教育事业继续共同努力。
【关键词】:艺术类;中职;计算机
一、当前艺术类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1.学生文化课基础差。
学艺术的学生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小就有艺术天分,父母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往这方面培养,在入学前已经进行过周末培训之类的系统一点的艺术学习。这类的学生家境通常不错,父母如果要求严格,那么基本上文化课的学习也抓得比较紧,但是学生的兴趣更多的投入到了艺术学习,所以文化课的基础比那些每天课内课外都扑在学习上的学生要差一些,这类学生文化基础课差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对文化课的兴趣缺失。另一类学习艺术的学生大部分在入学前并没有接触过正规的艺术学习,许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并不在身边,多数由爷爷奶奶照看,他们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由于缺少严格的监督与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许多人的文化课从三年级开始就无法跟上正常的学习,因此,在小学或者初中毕业后,对于老年人已经无法对他们进行约束的现状,不少父母考虑让孩子进入全封闭式的学校进行学习,由于他们文化基础差,进入普通中学文化学习肯定是跟不上,那么选择艺术类的中职,学习一门多用体力少用脑力的一门技能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2.学生对文化公共课不重视对计算机课的理解偏差
进入艺术类中职进行学习的学生,除了极少数的父母是希望孩子以后走专业艺术道路,避开普通高考走艺考的道路外,大部分都是因为文化基础差,而进入社会年龄又太小,所以急需掌握一门相对容易学习的技术,从而选择了学习艺术。
历年来的高考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艺术类的文化分数线相对于普通高考的分数线低出了很大一截,而对专业要求的考试成绩是排在文化考试之前的,也就是说,如果你前期专业考试无法过线,那么无论文化成绩多好也是无法进入艺术类的大学,而历年从艺术类中职毕业出去走向社会的许多师哥师姐也给学弟学妹们灌输了一个思想,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单位更看重的是他们的艺术专业水平,这就导致无论是以高考为目的的学生还是以就业为目的的学生,他们都把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艺术专业的学习,对文化公共课极不重视。
现在许多家庭里本身也配置了电脑,但是多数时间孩子们是用它来上网聊天,看视频。大部分的小学虽然也开始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本来应该是给他们在小学就对计算机有个正确的认识和接触的,但是多数学校根本没有专业的計算机老师,信息课上课就是开机让学生瞎玩的状态。所以进入中职后许多学生觉得自己已经会使用计算机了,哪里还有必要来听你老师唠唠叨叨的上专门的计算机课呢。
3.学校对艺术专业课和文化课的态度不同,重视度不够,对计算机课程的基础配置投入不够
艺术类的中职学校和其他的中职学校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艺术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理论性的课程,它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且它的学习更强调的是每天的大量时间的训练,所以,艺术类的中职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往往是专业课时和文化公共课时对半分,甚至专业课时多于文化公共课时,而为了满足需要参加艺术类高考的学生,除了物理、化学、生物这类纯理科的课程没有开设外,需要参加高考必考的语文、英语、历史等科目都必须要开设,这些课程自然又成了文化公共课的重点课时安排对象,那么又不参加高考,又不要中职统考的计算机课,自然就成了所有课中的点缀而已。所以,一周能留给计算机的课时也就最多不能超过3节了。而计算机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大多数的时间是在计算机房里进行实际操作的练习,对计算机机房里的硬件设施的要求就必须要能够及时更新换代,以适应新课程体系的要求。但是,现在计算机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的快,这就需要学校进行不定时的大批量的资金投入,而大部分的艺术类中职,对于这方面的投入都是省之又省,根本无法达到及时的对硬件设备进行更新换代,所以上课的时候机房的机器经常出现问题,而在中国大部分的计算机装的都是盗版软件,有的学校电脑中需要使用的软件有的功能都是无法使用的,这就导致教师还要在上课的时候频繁的去解决机器的问题,讲课的时候还必须跳过机房的盗版软件无法进行的一些相关操作。
4.教材对艺术类学生没有偏重性
艺术类的中职无论在学生的能力倾向上还是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上都有很大的区别,但是现在中职,对于所有的学生都是采用的统一的计算机教材,即使是计算机基础课,在教材内容上对艺术类的学生没有偏重性。而本文之前提到过,艺术类的学生往往在文化基础方面就本身比较薄弱,所以对大部分的艺术类学生来说,计算机的许多理论知识太深奥,太难理解,比如数制和编码,学生学起来简直是云里雾里。许多OFFICE当中比较深层次的操作他们也无法理解。
二、对课堂教学的探索
1、对教材难度与使用度的操作
前文已经提到过,由于艺术类的中职生本身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而中职使用的教材是针对大部分文化水平还不错的中职生,而且艺术类的学校计算机的课时比普通中职课时量少了很多,所以要在计划的时间内使他们掌握好计算机的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那么,就必须把握好授课时候的难度。所以,对于每学期的计算机的学习时间,我尽量减少单纯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把授课重点和学生的掌握重点放在机房里的实践操作上,对于书本上各种相关的理论知识,我只要求他们掌握生活中会经常用到的部分,比如计算机的各种基本配置,各种硬件的相关的基本参数,以及如果我们自己去买一台组装电脑,如何判断电脑公司给出的各种配置有没有忽悠你等。在实践课堂中,有些知识学生在自己日常接触电脑的过程中已经掌握的部分,在授课的时候我可能就会不再花更多的时间去讲授,比如汉字的输入,现在大部分的学生都已经熟练掌握了一种自己喜欢的输入方法,所以我就不再特地花更多的时间去让他们学习五笔输入方法,而是每节课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去练习自己的指法,纠正他们只习惯用食指和中指打字的坏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输入效率。又比如OFFICE当中的WORD和EXCLE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比较广泛,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更侧重于让他们掌握好这些比较大众化和基础的应用。 2、对提高课堂趣味性的尝试,教与练,做与学的配合
艺术类的学生尤其活泼好动,在教学的过程中,面对那些枯燥毫无意义的文件名、销售统计表、数据透视表之类的东西,他们会觉得和平时接触到的计算机知识相去甚远,那么在一开始就会产生一种计算机课太无聊,太枯燥的主管想法,这样就不利于提高他们后面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如何将枯燥的各种操作变得有趣呢?这一直是我在教学中努力探索的。我在教学WINDOWS的基本操作中通常会事先大量的艺术生比较喜欢的图片或者音频文件,在教学的开始播放给学生看,引发他们对这些文件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如果你看到了别人电脑中或者别人的文件夹中有喜欢的这些艺术素材,你如何才能为自己保留下来方便自己以后使用呢?像这样在每堂课的开始给出一系列有趣的成果吸引,学生基本上就会产生浓厚的创作欲望,那么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他们就会乐于去尝试,也会勇于动手。
我往往会鼓励学生把自己设想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电脑高手,让他们对于给出的目标,自己先进行操作动作的猜测与尝试;考虑到艺术类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能力,在讲授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教师演示,然后演示完毕让学生操作,而是在我演示的时候让学生同步打开同样的文件,和我一起操作,我演示一个操作,他们照样练习一次,这样不仅是可以让他们看到老师的具体操作,也可以自己领会各种操作带来的后果,而且多数情况下,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粗心和观察不仔细遇到一些错误的状况,那么他们随时提出,我随时指导他们解决,也便于他们记住自己错误的地方,从而避免再犯,这样对各种操作的规范性就有了好的提高,也培养了他们细致的学习态度。
3、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探索,分组学习法和比较教学,选取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示范,刺激学生的表现欲,提高她们钻研的兴趣。
艺术类的学生大部分其实都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但是之所以他们文化成绩都不好,是因为他们只会单纯的模仿,没有很好的领会各种方法的目的和效果,同时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懂得自主思考。如何刺激学生去自己探索每一个教学任务,是我每堂課的重点,对于我所教的每一个班,在前面几次的接触中,我基本上可以确定出班级中哪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计算机基础能力比较强,然后我会有意识的对学生在机房里的座位进行编排,我们学校的机房电脑是4台一排,通常我会在每一排中安排一到两个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学艺术的学生表现欲都是比较强的,当一个实践任务在模拟和练习的过程中,这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往往都会能很快的完成任务,那么,他们就会非常乐于充当他这一小组的指导者,会非常积极的去指导本组的其他同学。同样,当有的问题他们一个人无法解决的时候,他们往往就会乐于集体交换各自掌握到的知识,共同合作来完成同一个任务,我通常会鼓励他们在机房里互相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索目标任务。同时,我会经常让那些在课堂练习中很快找到突破点的学生或者小组来进行全班的演示。比如在PPT的制作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艺术类学生对美感的优势就体现得非常明显,她们都会尽力用学过的知识将自己的作品做得美轮美奂,那么我会挑出一些做得非常好的作品进行全班演示,在全班展示的过程中,那些被展示作品的同学就会从中获得很大的成就感,这也促进了她们对计算机学习的浓厚兴趣。也激起了学生之间的互相竞争的心理,从而刺激他们积极主动的抢着掌握老师刚讲授的知识,并且愿意去思考老师布置下来的每一次目标任务,以期在全体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成果。
4、让学生参与进教学素材的设计,让理论和她们实际生活相联系
那么,如何避免学生一下课所学知识就忘光了的情况,我尝试过一些方法,比如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我会开放学校的网络,布置一些下次上课所需要的素材让学生在两次课的间隔中去收集或者设计,这些素材通常需要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相关的编辑与设计,也需要对下堂课的知识有所了解。这样,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教学的设计,不仅可以让他们复习了所学知识,也相当于让他们对下一堂课进行了一个预习,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就无意中加强了。又比如在EXCLE的运用中,我会把各班上学期的各科成绩汇总表或者一些同学设计的自己的月消费的账单发给她们进行各种相关计算的练习,她们在面对和自己相关的素材的时候通常会更有兴趣去尝试与探索。
十七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深深的感到“因材施教”+“兴趣激发”的重要性,对于艺术类的学生来说,兴趣是她们最好的老师,只有从学生本身的能力和兴趣着手,才能让一堂普通的课成为一门学生真正喜欢的课。以上是我个人从教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与探索,希望与各位同行共同交流与探讨,为中职计算机教育事业继续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