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在基础设施、重点行业、政策性住房投资的带动下,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平稳增长态势。2012年1—6月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25.1亿元,同比增长11%,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76%,略低于历史同期平均水平。尽管9月份与三季度数据显现积极信号,但经济向上的势头并不显著。预计随着年初以来各项预调微调政策逐步发挥作用,加之北京“7.21”暴雨特大灾害后重建项目的推动,北京市投资的所有制结构、动力结构、产业结构均有望继续优化,带动我市投资呈现前高后稳的走势,预计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00亿元,同比增长12%左右。
一、政策环境相对宽松,为投资实现平稳运行提供保障
今年以来,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多次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预调微调,频繁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并出台多项促投资的政策。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为北京市全年投资,尤其是下半年投资实现平稳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方面,央行连续两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下调人民币基准利率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同时还放宽利率浮动范围、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的积极调整不仅有利于引导信贷融资成本下降、有助于改善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也意味着降息通道的打开,预示2013年银行系统流动性将逐步释放,资金环境较上半年相对宽松。另一方面,自二季度以来,为了防止经济过度下滑,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国家陆续出台多项保增长的措施,包括公布对节能项目的补贴计划、对地方投资项目加快审批进度,加快落实“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任务。1—6月份北京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本年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4.1%,增速高于全社会投资3个百分点,也远高于前两年平均增速。在保续建、保竣工的原则指导下,新开项目投资快速增长预示了后期续建投资需求较大,不仅有利于保障后续投资平稳增长,而且有利于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夯实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资金来源依然趋紧,投资增长难以提速
在年初以来央行多次为市场注入流动性的影响下,二季度末北京投资资金状况较年初有所改善,1—6月份,北京城镇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本年到位资金同比分别下降0.6%和9.9%,降幅虽较一季度分别收窄了18个和23个百分点,但总量持续下降,反映出资金状况整体依然趋紧。下半年及明年,虽然政策环境将保持宽松,但受制于宏观经济低位运行、地方投融资平台依然受限、企业效益不佳、土地收益锐减等因素影响,对于旺盛的投资需求而言,资金来源依然偏紧。
三、民间投资迎来新的机遇期,为未来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自2010年国务院出台“新非公36条”以来,民间投资呈现持续向好迹象,今年上半年,北京民间投资累计完成852.4亿元,同比增长15.7%,增速高于全社会投资4.6个百分点,占投资比重达到32.5%。目前,在42个部委已出台“新非公36条”的实施细则背景下,民间资本将迎来新的机遇。多项细则中,此前民间投资的禁区有望“破冰”,民间投资的领域和空间大大拓宽。结合我市去年发布的“新36条”细则,未来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热力场站等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医疗、教育、政策性住房等公共事业,将成为我市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的重点。民间投资被激活,一方面,有利于缓解我市投资资金来源持续紧张的局面,改善由于国家清理地方投融资平台带来的融资困境,保障投资平稳增长;另一方面,有助于推动我国及我市投融资体制进一步向多元化、市场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长期来看,民间投资必将成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引擎。
同时也要看到,众多细则中并没有对民资能否进入相关领域、如何进、进入后如何管理、如何退出等具体细节予以具体明确;国企已经在能源、金融、电信等多行业形成了天然垄断,资金、技术、人才都集中在国企手中,民营企业要想真正打破“玻璃门”依然很难;而且在外部环境较弱的情况下,民间投资积极性难以提高,短期内民间投资集中释放的可能性较小。因此,为切实打破瓶颈加速民间投资落地,我市应尽快完成各领域39个重点方面可操作的实施细则的制定工作;在轨道交通、给排水、能源、教育、医疗、养老等行业实施引入民间资本的试点,建议以养老地产、旅游地产等需求较多、可操作性强的行业项目作为首批试点;同时加快推动一批已有民资项目开工建设。
四、基础设施依然是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
自年初以来,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成为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1—6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完成713.1亿元,同比增长39.1%,占全社会投资比重升至27.2%,同比提高5.5个百分点,对投资新增量的贡献率高达77%,均是2005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在“稳增长、保民生”的思路指导下,基础设施投资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一方面,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功能正在逐步恢复,预计今年公联公司、京投公司的融资能力有望逐步恢复,适度缓解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国家及我市均将加大对面向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十二五”规划项目的审批力度,集中力量实施便民惠民工程,系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和广覆盖。
从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构成来看,明年各领域新建、续建投资需求依然较大。一是在多条轨道交通、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建设的带动下,占比50%左右的交通运输续建投资需求持续旺盛;首都二机场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也会给交通运输投资带来新建需求。二是面临“7.21”特大暴雨灾害后暴露出的城市承载能力的不足,有望加大城市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等改造工程建设力度,占比四成以上的公共服务业投资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三是在热电中心、天然气输配体系、节能环保等能源项目建设的带动下,占比10%左右的能源投资需求不减。综上所述,2012年下半年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依然旺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都将是我市全社会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预计全年实现32%左右的增长。
五、第三产业内部投资结构调整,成新的增长点
今年上半年,北京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262.4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高于全社会投资近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内部投资结构持续改善,与去年同期相比,房地产业投资占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下降4.2个百分点;信息计算机软件、科研地质勘查业、金融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25.84%、34.8%、43.18%,占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比分别上升1.66、0.28、0.12个百分点。2013年,在各项政策引导下,第三产业内部投资结构将继续优化。一方面9月份开始实施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启动,有利于减轻我市现代服务业的负担,增加企业自主投资能力;另一方面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1+3”政策和中关村“1+6”政策的继续实施,有利于本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吸引更多投资。
从行业来看:一是随着住房政策持续调控影响的持续,房地产业投资将保持低速增长,占第三产业投资比重继续回落。二是我市积极申请中关村新的试点政策并延长“1+6”政策期限、扩大“1+3+N”模式股权投资基金覆盖领域、加快中关村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有助于北京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环境得到优化。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和实施细则、鼓励中小企业发行私募债券、加大对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资本金投入等政策有助于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发展环境尤其是融资环境的改善有利于这些生产性服务业提高自身再投资能力,也有利于行业保持较好发展态势,引领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稳健增长。
总之,2012年,受国内外整体经济环境放缓影响,北京增速明显放缓。主要是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资源环境约束,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科学发展的障碍因素较多。下一步深化改革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就业、教育、社会保障、住房、医疗、生态环境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目前,在载体建设有序推进以及新增亮点逐渐明朗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在金融业持续向好和房地产业转暖回升的带动下,年内经济增速将呈现趋稳走势。展望2013年,在国内外利于经济向好的因素逐渐增多,政策环境逐步完善、载体建设有序推进、新增亮点逐渐明朗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北京市将进一步扭转回落态势并逐渐趋稳。同时,在十八大新一届的党中央领导的引领下,北京经济增长必将实现长期的稳定增长。
(作者单位:北京市发展改革委)
一、政策环境相对宽松,为投资实现平稳运行提供保障
今年以来,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多次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预调微调,频繁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并出台多项促投资的政策。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为北京市全年投资,尤其是下半年投资实现平稳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方面,央行连续两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下调人民币基准利率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同时还放宽利率浮动范围、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的积极调整不仅有利于引导信贷融资成本下降、有助于改善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也意味着降息通道的打开,预示2013年银行系统流动性将逐步释放,资金环境较上半年相对宽松。另一方面,自二季度以来,为了防止经济过度下滑,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国家陆续出台多项保增长的措施,包括公布对节能项目的补贴计划、对地方投资项目加快审批进度,加快落实“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任务。1—6月份北京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本年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4.1%,增速高于全社会投资3个百分点,也远高于前两年平均增速。在保续建、保竣工的原则指导下,新开项目投资快速增长预示了后期续建投资需求较大,不仅有利于保障后续投资平稳增长,而且有利于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夯实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资金来源依然趋紧,投资增长难以提速
在年初以来央行多次为市场注入流动性的影响下,二季度末北京投资资金状况较年初有所改善,1—6月份,北京城镇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本年到位资金同比分别下降0.6%和9.9%,降幅虽较一季度分别收窄了18个和23个百分点,但总量持续下降,反映出资金状况整体依然趋紧。下半年及明年,虽然政策环境将保持宽松,但受制于宏观经济低位运行、地方投融资平台依然受限、企业效益不佳、土地收益锐减等因素影响,对于旺盛的投资需求而言,资金来源依然偏紧。
三、民间投资迎来新的机遇期,为未来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自2010年国务院出台“新非公36条”以来,民间投资呈现持续向好迹象,今年上半年,北京民间投资累计完成852.4亿元,同比增长15.7%,增速高于全社会投资4.6个百分点,占投资比重达到32.5%。目前,在42个部委已出台“新非公36条”的实施细则背景下,民间资本将迎来新的机遇。多项细则中,此前民间投资的禁区有望“破冰”,民间投资的领域和空间大大拓宽。结合我市去年发布的“新36条”细则,未来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热力场站等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医疗、教育、政策性住房等公共事业,将成为我市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的重点。民间投资被激活,一方面,有利于缓解我市投资资金来源持续紧张的局面,改善由于国家清理地方投融资平台带来的融资困境,保障投资平稳增长;另一方面,有助于推动我国及我市投融资体制进一步向多元化、市场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长期来看,民间投资必将成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引擎。
同时也要看到,众多细则中并没有对民资能否进入相关领域、如何进、进入后如何管理、如何退出等具体细节予以具体明确;国企已经在能源、金融、电信等多行业形成了天然垄断,资金、技术、人才都集中在国企手中,民营企业要想真正打破“玻璃门”依然很难;而且在外部环境较弱的情况下,民间投资积极性难以提高,短期内民间投资集中释放的可能性较小。因此,为切实打破瓶颈加速民间投资落地,我市应尽快完成各领域39个重点方面可操作的实施细则的制定工作;在轨道交通、给排水、能源、教育、医疗、养老等行业实施引入民间资本的试点,建议以养老地产、旅游地产等需求较多、可操作性强的行业项目作为首批试点;同时加快推动一批已有民资项目开工建设。
四、基础设施依然是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
自年初以来,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成为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1—6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完成713.1亿元,同比增长39.1%,占全社会投资比重升至27.2%,同比提高5.5个百分点,对投资新增量的贡献率高达77%,均是2005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在“稳增长、保民生”的思路指导下,基础设施投资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一方面,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功能正在逐步恢复,预计今年公联公司、京投公司的融资能力有望逐步恢复,适度缓解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国家及我市均将加大对面向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十二五”规划项目的审批力度,集中力量实施便民惠民工程,系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和广覆盖。
从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构成来看,明年各领域新建、续建投资需求依然较大。一是在多条轨道交通、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建设的带动下,占比50%左右的交通运输续建投资需求持续旺盛;首都二机场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也会给交通运输投资带来新建需求。二是面临“7.21”特大暴雨灾害后暴露出的城市承载能力的不足,有望加大城市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等改造工程建设力度,占比四成以上的公共服务业投资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三是在热电中心、天然气输配体系、节能环保等能源项目建设的带动下,占比10%左右的能源投资需求不减。综上所述,2012年下半年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依然旺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都将是我市全社会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预计全年实现32%左右的增长。
五、第三产业内部投资结构调整,成新的增长点
今年上半年,北京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262.4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高于全社会投资近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内部投资结构持续改善,与去年同期相比,房地产业投资占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下降4.2个百分点;信息计算机软件、科研地质勘查业、金融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25.84%、34.8%、43.18%,占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比分别上升1.66、0.28、0.12个百分点。2013年,在各项政策引导下,第三产业内部投资结构将继续优化。一方面9月份开始实施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启动,有利于减轻我市现代服务业的负担,增加企业自主投资能力;另一方面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1+3”政策和中关村“1+6”政策的继续实施,有利于本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吸引更多投资。
从行业来看:一是随着住房政策持续调控影响的持续,房地产业投资将保持低速增长,占第三产业投资比重继续回落。二是我市积极申请中关村新的试点政策并延长“1+6”政策期限、扩大“1+3+N”模式股权投资基金覆盖领域、加快中关村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有助于北京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环境得到优化。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和实施细则、鼓励中小企业发行私募债券、加大对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资本金投入等政策有助于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发展环境尤其是融资环境的改善有利于这些生产性服务业提高自身再投资能力,也有利于行业保持较好发展态势,引领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稳健增长。
总之,2012年,受国内外整体经济环境放缓影响,北京增速明显放缓。主要是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资源环境约束,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科学发展的障碍因素较多。下一步深化改革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就业、教育、社会保障、住房、医疗、生态环境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目前,在载体建设有序推进以及新增亮点逐渐明朗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在金融业持续向好和房地产业转暖回升的带动下,年内经济增速将呈现趋稳走势。展望2013年,在国内外利于经济向好的因素逐渐增多,政策环境逐步完善、载体建设有序推进、新增亮点逐渐明朗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北京市将进一步扭转回落态势并逐渐趋稳。同时,在十八大新一届的党中央领导的引领下,北京经济增长必将实现长期的稳定增长。
(作者单位:北京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