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关于曹操的评价,“乱世之枭雄”似乎是基本的定论,倒也简洁明了。而易中天在《品三国》中则认为曹操的性格是最为复杂的。但是人们终究要认识曹操,客观地评价曹操。事实上,从曹操做过的几件小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曹操不同寻常的智慧。从望梅止渴中,可以看出曹操用不寻常的素质和魄力进行了巧妙的激励;从割发代首中,可以看出曹操用机智的权宜做出了兼顾两全的决断;从绝妙好辞中,可以看出曹操用独到的眼光一直关注看到事情背后的事情。
关键词:小事;曹操;智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22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1.139
关于曹操的评价,“乱世之枭雄”似乎是基本的定论,倒也简洁明了。而易中天在《品三国》中则认为曹操的性格最为复杂:大气,深沉,豁达,豪爽,洒脱,风趣,机敏,随和,诡谲,狡诈,冷酷,残忍;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曹操,无疑是最让人难读懂的人。
但是人们终究要认识曹操,客观地评价曹操。“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一夜风云散,变幻了时空。”历史的天空已经翻过了那一页,后人以古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事实上,从曹操做过的几件小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曹操不同寻常的智慧。
一、望梅止渴:不寻常的素质和魄力——巧妙的激励
望梅止渴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曹操有一次带兵出征,行军途中一直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口渴难耐。这个时候,曹操就下命令传话给后面的士兵们,说:“道路的前面不远有一大片上好的梅林,结了许多上好的梅子,又甜又酸,大家走到那里就可以解渴了。”士兵们听了之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他们就凭借着这个,终于走到了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出曹操激励的智慧。但是如果从这个故事中只看出望梅止渴本身的意义,就埋没了曹操的智慧。有的人甚至质疑,可能只是曹操开了一个玩笑,是后人把曹操神化了。但是不能否认,既然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毕竟和曹操有着直接的关系。
士兵口渴难耐,行军艰难,就算曹操当时真的是讲了一个笑话,这也不是一个普通的笑话:(1)曹操当时身为带兵的统帅,手里握着生杀大权,士兵如果行军缓慢,他完全有权力军法从事。但是,曹操没有,他讲了一个笑话,或者说他虚构了一片梅林。这样的话,就已经不仅仅是智慧的问题了,这里就有水平和素质的问题了。(2)曹操撒了一个大谎,身为一个主要领导,他知道自己讲话的分量,但他还是严肃地撒了一大谎。下命令,传话,正儿八经地把这一句谎话在全军传下去。这样的话,也不仅仅是智慧的问题了,这里就有魄力和胆识的问题了。(3)曹操当时肯定也又渴又热,就算搞特殊,可能有水喝,但也不是舒服地坐在空调车里喝着冰镇饮料。古代行军打仗的条件,如果他以为前面有水,早早把备的水喝光了,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他没有急躁,或大发脾气,而是告诉大家前面有梅林。这样的话,难道仅仅是智慧的问题吗?
凡成大业者,必有过人之处,连鲁迅都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就从望梅止渴这件小事来看,这么巧妙的激励,难道他不是一个英雄吗?
二、割发代首:兼顾两全的决断——机智的权宜
割发代首的故事早就编进过小学课本,说的是曹操带兵打仗纪律严明:曹操有一次率领军队经过麦田,看到麦子长势很好,不忍践踏,就下令说:“大家都不要踩坏了麦子,如果有违反的,立即处死!”于是,军中凡是骑马的人都下了马,小心地穿过麦田。没想到曹操的马却意外受到了惊吓,竟然冲进了麦田。于是,曹操找来负责的官员前来论罪。官员引用了春秋的典故,回答他说:自古以来刑法是不对尊贵的人使用的,意思是说不能治曹操的罪。曹操却说:“自己制定的法律自己却违反,怎么能够服人呢?但是我是全军的统帅,是不能够死的,然而可以对我施予刑法。”于是,曹操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扔到地上,以此代替斩首。
反复看这个故事,确实纪律严明。但换一个角度,真的为曹操捏了一把汗:(1)他不是知法犯法,他是立法立刻犯法。他刚刚宣布了严厉的命令,违者立即处死,他就犯了。杀了自己,不能这么办;不杀自己,无法面对全军的将士。这种尴尬和两难,让人捏了一把汗。(2)事发突然,大庭广众,众目睽睽,根本没有周旋的余地,曹操也没有心理准备,这也不能不让人捏一把汗。(3)必须立即处理,这样的事情不能找人讨论,不能开几天会研究一下,必须立马当下就进行处治,这汗是捏定了。但是,曹操的智慧仿佛让所有捏汗的人羞愧,就好像曹操早就准备好了一样,他从容不迫地处理了这件事儿,而且就算写到史书里,也让前人和古人对他的处置无话可说。
有人说,这是曹操的奸诈,既然违者立即处死,那就应该处死。仔细想想,如果曹操当时真的拔刀刎刭,那他才真是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二货”。
三、绝妙好辞:看到事情背后的事情——独到的眼光
绝妙好辞这个故事流传得不如前两个故事广泛:一是这个故事比较深奥,虽不至于难懂,但要讲这个故事,还真得多认识几个字;二是这个故事文学的色彩太浓,可能文人们比较喜欢这个故事。
曹操曾经和杨修一起途经曹娥碑下,石碑的背面题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就问杨修说:“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说:“知道。”曹操说:“你先别说,等我想一想。”走出三十里远的时候,曹操才说:“我已经知道了。”于是命令杨修单独写出他所知道的,曹操也写下了自己的想法,和杨修是一样的。于是,曹操赞叹杨修说:“我的才能比不上你啊,我走了三十里路才明白碑文的意思。”
这个故事并不复杂,除了那个绝妙的谜语,仿佛没有曹操多少事情。但是,事情还是没有那么简单:(1)曹操没有问杨修答案,坚持自己想。因为曹操觉得自己能够想出来,这里似乎有点小孩子脾气。(2)想出来以后,不明说,还要写出来。曹操这样做,这里就有点考试的意思了。(3)曹操对杨修的赞叹,就大有文章了。本来两个人都猜出来了,应该皆大欢喜,一笑而过,但是曹操却得出了自己比不上杨修的结论。
这正是曹操独到的眼光,表面上他在猜谜语,实际上他一直在关注事情背后的事情。如果能看懂这个绝妙好辞的小故事,就不难理解后面的《杨修之死》了。可能有人又要从道德上去评判曹操和杨修之间的故事,自然会有一番结论,但如果从智慧上来讲,曹操真是深得很啊!
参考文献:
[1] 肖佳杰.曹操的用人智慧[J].领导科学论坛,2014(8X):61-62.
[2] 吕志雄.曹操的智慧[J].思维与智慧,2001(10):48.
关键词:小事;曹操;智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22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1.139
关于曹操的评价,“乱世之枭雄”似乎是基本的定论,倒也简洁明了。而易中天在《品三国》中则认为曹操的性格最为复杂:大气,深沉,豁达,豪爽,洒脱,风趣,机敏,随和,诡谲,狡诈,冷酷,残忍;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曹操,无疑是最让人难读懂的人。
但是人们终究要认识曹操,客观地评价曹操。“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一夜风云散,变幻了时空。”历史的天空已经翻过了那一页,后人以古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事实上,从曹操做过的几件小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曹操不同寻常的智慧。
一、望梅止渴:不寻常的素质和魄力——巧妙的激励
望梅止渴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曹操有一次带兵出征,行军途中一直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口渴难耐。这个时候,曹操就下命令传话给后面的士兵们,说:“道路的前面不远有一大片上好的梅林,结了许多上好的梅子,又甜又酸,大家走到那里就可以解渴了。”士兵们听了之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他们就凭借着这个,终于走到了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出曹操激励的智慧。但是如果从这个故事中只看出望梅止渴本身的意义,就埋没了曹操的智慧。有的人甚至质疑,可能只是曹操开了一个玩笑,是后人把曹操神化了。但是不能否认,既然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毕竟和曹操有着直接的关系。
士兵口渴难耐,行军艰难,就算曹操当时真的是讲了一个笑话,这也不是一个普通的笑话:(1)曹操当时身为带兵的统帅,手里握着生杀大权,士兵如果行军缓慢,他完全有权力军法从事。但是,曹操没有,他讲了一个笑话,或者说他虚构了一片梅林。这样的话,就已经不仅仅是智慧的问题了,这里就有水平和素质的问题了。(2)曹操撒了一个大谎,身为一个主要领导,他知道自己讲话的分量,但他还是严肃地撒了一大谎。下命令,传话,正儿八经地把这一句谎话在全军传下去。这样的话,也不仅仅是智慧的问题了,这里就有魄力和胆识的问题了。(3)曹操当时肯定也又渴又热,就算搞特殊,可能有水喝,但也不是舒服地坐在空调车里喝着冰镇饮料。古代行军打仗的条件,如果他以为前面有水,早早把备的水喝光了,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他没有急躁,或大发脾气,而是告诉大家前面有梅林。这样的话,难道仅仅是智慧的问题吗?
凡成大业者,必有过人之处,连鲁迅都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就从望梅止渴这件小事来看,这么巧妙的激励,难道他不是一个英雄吗?
二、割发代首:兼顾两全的决断——机智的权宜
割发代首的故事早就编进过小学课本,说的是曹操带兵打仗纪律严明:曹操有一次率领军队经过麦田,看到麦子长势很好,不忍践踏,就下令说:“大家都不要踩坏了麦子,如果有违反的,立即处死!”于是,军中凡是骑马的人都下了马,小心地穿过麦田。没想到曹操的马却意外受到了惊吓,竟然冲进了麦田。于是,曹操找来负责的官员前来论罪。官员引用了春秋的典故,回答他说:自古以来刑法是不对尊贵的人使用的,意思是说不能治曹操的罪。曹操却说:“自己制定的法律自己却违反,怎么能够服人呢?但是我是全军的统帅,是不能够死的,然而可以对我施予刑法。”于是,曹操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扔到地上,以此代替斩首。
反复看这个故事,确实纪律严明。但换一个角度,真的为曹操捏了一把汗:(1)他不是知法犯法,他是立法立刻犯法。他刚刚宣布了严厉的命令,违者立即处死,他就犯了。杀了自己,不能这么办;不杀自己,无法面对全军的将士。这种尴尬和两难,让人捏了一把汗。(2)事发突然,大庭广众,众目睽睽,根本没有周旋的余地,曹操也没有心理准备,这也不能不让人捏一把汗。(3)必须立即处理,这样的事情不能找人讨论,不能开几天会研究一下,必须立马当下就进行处治,这汗是捏定了。但是,曹操的智慧仿佛让所有捏汗的人羞愧,就好像曹操早就准备好了一样,他从容不迫地处理了这件事儿,而且就算写到史书里,也让前人和古人对他的处置无话可说。
有人说,这是曹操的奸诈,既然违者立即处死,那就应该处死。仔细想想,如果曹操当时真的拔刀刎刭,那他才真是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二货”。
三、绝妙好辞:看到事情背后的事情——独到的眼光
绝妙好辞这个故事流传得不如前两个故事广泛:一是这个故事比较深奥,虽不至于难懂,但要讲这个故事,还真得多认识几个字;二是这个故事文学的色彩太浓,可能文人们比较喜欢这个故事。
曹操曾经和杨修一起途经曹娥碑下,石碑的背面题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就问杨修说:“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说:“知道。”曹操说:“你先别说,等我想一想。”走出三十里远的时候,曹操才说:“我已经知道了。”于是命令杨修单独写出他所知道的,曹操也写下了自己的想法,和杨修是一样的。于是,曹操赞叹杨修说:“我的才能比不上你啊,我走了三十里路才明白碑文的意思。”
这个故事并不复杂,除了那个绝妙的谜语,仿佛没有曹操多少事情。但是,事情还是没有那么简单:(1)曹操没有问杨修答案,坚持自己想。因为曹操觉得自己能够想出来,这里似乎有点小孩子脾气。(2)想出来以后,不明说,还要写出来。曹操这样做,这里就有点考试的意思了。(3)曹操对杨修的赞叹,就大有文章了。本来两个人都猜出来了,应该皆大欢喜,一笑而过,但是曹操却得出了自己比不上杨修的结论。
这正是曹操独到的眼光,表面上他在猜谜语,实际上他一直在关注事情背后的事情。如果能看懂这个绝妙好辞的小故事,就不难理解后面的《杨修之死》了。可能有人又要从道德上去评判曹操和杨修之间的故事,自然会有一番结论,但如果从智慧上来讲,曹操真是深得很啊!
参考文献:
[1] 肖佳杰.曹操的用人智慧[J].领导科学论坛,2014(8X):61-62.
[2] 吕志雄.曹操的智慧[J].思维与智慧,2001(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