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谱写脱贫奋进歌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ishi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夏时节,黎川县德胜镇新店村云屯洲村小组村民周秀娥又忙碌起来,每天清晨,她便来到菇棚内采摘新鲜的茶薪菇。自从摆脱了贫困,周秀娥的心情也格外好了起来,她觉得,这一朵朵开得正盛的菇花分外入眼,也正是这栽植的一株株“脱贫花”,让她圆了脱贫致富梦。
  地处赣闽边际的黎川县,是山区农业县,全县有3390户贫困户。自2013年以来,该县按照中央和省、市的部署,全面铺开脱贫攻坚工作,大力培育发展壮大产业,大力实施就业脱困工程以及民生兜底保障等一系列脱贫攻坚政策,持续谱写脱贫奋进的强劲音符。至2020年底,全县339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如今,行走在黎川的田间地头,处处可见脱贫后一派奋进和谐的新气象。
  优势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坐落于黎川县湖坊乡的江西红都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以洋芋为生产原料,生产洋芋粉丝。自从企业获得扶贫产业资金的扶持后,企业发展很快,洋芋粉丝生产能力达到年产量50万斤,年产值达650万元。公司每年为227户贫困户发放入股分红资金共14.75万元,3年来累计为在公司务工脱贫户和村民发放务工工资100多万元。湖坊乡先后有100多户贫困户摘掉了“贫困帽”。
  发展优势产业,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是黎川县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据统计,近年来,全县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3200多万元来培育优势农业扶贫产业。全县现有胭脂柚、黎米、船屋白茶、洋芋粉丝、盛丰水产等一系列扶贫支柱产业。蓬勃发展的产业,带动了各类农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该县采取入股分红的方式,让贫困户通过折股量化的形式获得分红。此外,该县贫困户还通过以生产资料如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合作社的分红。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县培育扶贫经营主体218个,其中扶贫龙头企业18家、扶贫合作组织29家、致富带头人171人,共带动2200余户贫困户增收。
  多渠道就业解贫脱困
  “绣布要绷紧,出针后线尾要拉紧。”在黎川荷源乡扶贫车间内,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会仙在刺绣师傅指导下,很快掌握了刺绣的基本要领,在照顾家庭的同时,每月还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稳就业,脱贫更有底气,才能确保脱贫不返贫。近年来,黎川县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精确瞄准就业扶贫对象。一是依托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平台就业资源,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户,提供一个合适的就业岗位,并采取“基地+合作社+贫困户”合作模式,积极主动吸纳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户加入合作社,解决贫困户就业难题,确保贫困户有稳定收入。目前全县已建成了新庄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洲湖船屋白茶示范基地、森冠香榧示范基地等40多个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有效吸纳了1600余贫困户就业,人均增收4000余元。二是依托乡镇扶贫车间平台,安置贫困群众就业。据统计,“十二五”以来,该县已累计建成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24个,集中安置贫困群众6800多人。至2020年底,全县已建成扶贫车间24个,安置贫困户就业达1500余人,人均增收3000余元。三是依托县工业园区企业平台,带动贫困群众就业。该县充分发挥县工业园区企业带动优势,对吸纳贫困户就业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目前,已有贫困户1100余人在工业园区企业实现稳定就业。
  兜底保障政策助力脱贫
  黎川县日峰镇联盟村九源村小组村民卢光荣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双手残疾无力,干不了重体力活。其妻左手残疾,也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黎川县民政部门了解情况后,及时将他们纳入低保。3个孩子出生后,卢光荣一家的开支更大了,县乡两级及时将其子女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现在他们全家每月可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2000余元,并享受了残疾补助、教育补助等政策扶持,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据了解,针对弱残贫困户,该县采取兜底保障政策,按照“精准、便捷、聚焦、质优”规范化要求,围绕“兜得住、兜得实、兜得好、兜得牢”,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统筹发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综合保障作用,全面落實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社会保障政策,保障贫困群众基本生活。2020年,全县共发放临时救助资金26.8万元、物价补贴11.5万元、防控物资38.7万元,下拨临时救助备用金40万元;对340户、750人建档立卡人口进行提标提补;新增贫困户低保对象94户、147人;对因疫情影响的114户、195人低保对象实施了低保延退。目前,全县共有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临时救助对象共计1133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53%。
  脱贫攻坚政策的实施,让黎川县困难群众摆脱了贫困的束缚,生活有了保障。他们充分享受到党的阳光,更坚定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而今,脱贫后的群众正自信满满地踏上了共奔小康之路。
  作者简介:熊云、吴维纲,黎川县扶贫办公室。
  责任编辑:邵猷芬
其他文献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了头,改革开放、解放思想迈出新路头。党的富民政策露了头,亿万农民个个有奔头。国税免征到田头,扶贫帮困到户头。新型合作医疗到人头,晚年生活个个有靠头。百姓生活人人过上好日头,举国上下歌颂党的好领头。”“党的政策是春风,吹得人心暖融融,吹得山清水又绿,吹得小康日子红。”这些流传在乡村闾巷的歌谣,生动而又形象地赞美了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广大农村蓬勃发展的欣欣向荣景象,是亿万农民的心灵
期刊
坐落在江西省宜春市明月山脚下的温汤镇水口村,是个美丽的小村落。这里道路干净,种满鲜花,村庄内的赣西夯土老屋建筑群保存完好。村里不仅有无人售卖点,还有庭院咖啡馆,融合田园风光与民宿用餐体验的“日落晚餐”,一经推出便受到很多年轻游客的追捧,常常一桌难求。  这些新鲜点子,都来自村里的大学生专职村干张拯。他年纪不大,经历却很丰富。大学毕业后,他用了9年时间,实现儿时环游世界的梦想,之后选择回到家乡,发展
期刊
资溪县融媒体中心张银华同志从2017年7月担任高阜镇莒洲村驻村第一书记以来,以“当有情怀的扶贫干部、做有温度的扶贫工作”为座右铭,用实际行动“做贫困户的贴心人、做留守老人的守护神、做传统古村的宣传员”,通过精准施策,实现整村贫困户提前脱贫,带出为民团结的村班子,发展了集体经济,推进了文明实践活动,山区古村从基础设施到乡风民俗发生了巨大改变。张银华先后被评为高阜镇优秀第一书记和资溪县“四进四联四帮”
期刊
在江西赣南,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曾是热血青年,身着戎装,在国防事业中建功立业;脱下军装回到地方,恪守忠诚,甘于奉献,勇做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一張张黝黑的脸上,写着坚毅;一双双布满老茧的双手,充满力量。身上有泥土、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这群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兵支书”。  乡村振兴“领头雁”  2016年,宁都县竹笮乡侧排村“大老板”崔春林,舍下手头年创利税200余万元的公司,担任村党支
期刊
周六一早,接到电话:“明哥,今天回来摘枣吧!再迟,就只有晒好的红枣干了!”打电话的是老家村里的老邻居田浩。  “秋来红枣压枝繁,堆向君家白玉盘。”夏末初秋,田浩枣园枣园里的枣由青转黄,由黄变红,此时也是他一家最忙的收枣之季。因之前,我与田浩有约定,连续三年,每当收枣之时,他都电话通知我回村摘枣。我也有叫必到,不仅感受收获的喜悦,也想看看他的枣园和村子的变化。  驾车一个半小时,回到老家赣县白鹭,来
期刊
玉峰村是江西省玉山县西北部怀玉乡的一个行政村,为名震浙赣的儒佛名山怀玉山所在地,是怀玉山旅游的核心区,平均海拔1100多米,年均气温12至16摄氏度,森林覆盖率达90%,空气质量优良率100%。怀玉书院、三清朝旭、玉琊擎天、十八龙潭、灵岩飞瀑、龙岗松涛、孽龙遁踪等成为具有玉峰特色的自然景观,史称“奇峰耸立、古松华盖”的神山福地。  受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发育程度制约,加之山区农民观念上的差异,与绿
期刊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驻泗溪镇洋港村工作队自2021年7月进驻以来,走村串户、“号脉”村情,不断推动落实“党建引领固成果、为民服务建新村”的乡村振兴任务,全面开启驻村“新征程”。  初下村部,凝心聚力抓党建  为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驻村工作队制作了党支部党史学习记录本,在村部开辟了“党员学习角”,积极参加泗溪镇的“周二学习课堂”、洋港村党员大会和支部书记的党课,进一步提升党性修养,加强党性意识。  “乡
期刊
周塘村,位于江西省鹰潭市信江新区,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村落。漫步周塘,清泉流水、烟雨长廊间展现出江南古村的韵味。沿路铺展的茶学院、西餐厅等商铺透出现代的气息,自然景观与现代文明巧妙地融合,构成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周塘村规划打造文商旅融合的特色文化小镇,伴随着产业项目落地,村内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村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增长,周塘的“颜值”和“内涵”显著提升,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江
期刊
近年来,共青团江西省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精准聚焦“受教育、稳就业、创好业”,“三举措”助力服务脱贫攻坚大局和青少年成长,切实担起为党育人的政治责任,全面提升团的大局贡献度。全省结对贫困户1200余户,点亮“微心愿”7万余个,“千校万岗”行动创造就业岗位81.4万余个,帮助2.75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点亮原产地”直播活动拉动扶贫消费2000余万元,开展“抵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引领下,中国的脱贫攻坚有了创新举措,世界的减贫事业有了“中国方案”!全面建成小康一个都不能少,脱贫攻坚帮扶中有“现代人”的力量。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全面贯彻落实上级要求,选派精兵强将赴江西最东南角的寻乌县南桥镇团红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派驻的驻村工作队扎实开展帮扶工作,吃苦耐劳、积极创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