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金融资本不断进入艺术市场,艺术品金融的未来何去何从?2016年5月20日,由中国检验检疫学会艺术品产业诚信发展委员会主办,广东省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承办的中国首届艺术品产业诚信发展高峰论坛暨“艺术品产业诚信发展倡议”上,产学研多位资深学者和专家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分析了在诚信机制保障下,如何通过引^互联网金融形态,激活艺术收藏品的金融价值、文化价值,从而改变文化艺术品产业的流通难,真伪鉴定难、价值评估难等瓶颈,促进艺术品市场发展。
话题一:艺术品金融化对艺术品行业的支撑作用是什么?
董艺:德美艺嘉这几年做了艺术品基金方面的探索。大家知道,和艺术金融相关的门类是非常多的,包括艺术基金、艺术信托等。前几年,艺术信托曾占据艺术金融领域的主流,比艺术基金的比例更高。在2012-2013年,艺术信托的整体规模在50亿元以上。但实践证明,艺术信托在艺术品金融中,是不被看好的产品。
原因是什么?第一是中国的信托体制造成的。发行的成本非常高,存续期又非常短,这完全不适合艺术这个产品的特性。我认为未来艺术金融产品线中,艺术信托是最先被淘汰的。大家看到,这几年信托的市场萎缩得非常厉害,也出现了很多退出的风险,所以基本上信托是被叫停的。
第二个比较神秘的是艺术基金。目前,德美艺嘉和很多其它的公司的此项业务都以私募为主。我认为,艺术基金在中国未来相当长时间会是缓慢发展的过程。当然,我们也看到好的趋势,体现在中国的“家族财富管理”这项业务的兴起。目前富二代、富三代已经出现,很多家族在做家族传承的时候,把艺术品的配置放到一定的比例,这一条是最符合艺术品的特性,因为家族的财务管理的周期很长,以几十年二十几年计算,符合艺术品长期保值、抗通胀的特点。但这一块业务的市场规模很难估量,是非常私密的,大家很难知道一个家族拿多少钱进行艺术品的投资和收藏。同时,对专业性的要求也非常高。但我认为,这是未来艺术基金的主流。
第二块艺术基金,我认为是海外的艺术基金。由于中国税收、法律的不健全,使得以香港为基地做外币的艺术基金是更适合的。它主要得益于,首先外币的金融产品的年化收益率的要求不像人民币这么高,目前人民币的年化收益率都在10%甚至更高,而外币在6%左右。其次,它存续周期也会更长,通常是8年,这也符合艺术品交易周期很长,长期的保值和增值也会更好。所以,我认为在艺术基金领域这是主要的一块。
当然,我认为大家不可小视政府的力量。这几年,政府做了很多文化产业基金。我本人也在管理着北京某文化产业基金。我认为,未来以政府和国有形式,出台一些大型的、长期的国有艺术基金甚至基金会,更有公益性质,这应该是艺术金融领域的主流。
第三,艺术的金融产品,我认为是艺术品租赁,包含着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是我最看好的一块。从目前来看,已经为大的地产商提供融资租赁,这未来是一个百亿级的市场。是中国市场的刚性需求。
当然,我认为艺术金融很有潜力一部分的是文交所。应该说文交所是艺术金融的集大成者,是高频交易的最好体现。在定价、确真等方面为艺术品金融化提供了基础保障。在文交所发展的基础上,艺术金融才能做很多金融化产品。但比较可惜的是,整个金融化的量级和文交所的交易规模还要不断升级。去年南方文交所的交易额达到1 40亿元。未来文交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块。
西沐:中国艺术品市场经过几十年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从规模、结构、从业者都有质的提升。但是,在发展中需要有新的参与者、新的动力来推动。艺术金融经过多年发展,虽然受到的关注很高,但是发展的实际进展又并不尽如人意。那么,该如何看待艺术金融在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作用,我认为目前可以形成三个基本的判断。
第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新的动力。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三十年来,进步有目共睹,但市场中存在的基本问题这几十年来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甚至很多问题愈演愈烈。最突出的有三个问题。首先是诚信机制的建设,真假的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其次是定价机制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价格机制扭曲的局面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变。最后是交易体系比较混乱。例如一、二级市场倒挂问题,其中交易体系最核心的问题,是退出机制没有很好的解决。很多投资者、参与者进入的时候怀有美好的愿望,可是想退出时,发现退出的渠道和平台非常少。特别是面对公开金融市场的时候,这个问题非常突出。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几十年中的这三个问题,我认为非常关键,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从中我得到的第一个判断,依靠艺术品市场本身的力量是没有办法解决这些根本问题的,所以要寻找新的市场的力量,在实践中大家发现最终还是要依靠资本,依靠艺术金融的发展,来推动艺术品市场疑难问题的解决,来推动诚信机制的建设。
第二个判断,我认为中国艺术品市场诚信发展的核心是在交易的环节。市场的乱象最终还是在交易中解决,在发展中解决。大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艺术品交易如何平台化。文交所的平台化、透明化努力,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领域不断建立诚信体系的基础。随着平台+互联网这种机制的融合,也是平台化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向。其次是艺术品鉴证备案溯源。艺术品市场交易很难实时把控。但艺术品市场交易的流程、规范、管理,我们可以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再次,要积极推动标准化的建设。
第三个判断,是艺术品市场需要监管。艺术品市场提供的是一种特种服务,艺术品本身是一个非标准的业务。这种情况下监管不能滞后。而监管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第一,我们对艺术品的监管必须有手段、依据,除了行业管理的职能,更需要依靠行业的规范和标准。第二,监管需要政策、法律、法规的突破。监管说到底是带有强制性的手段。法律、法规的建立是我们艺术品市场诚信建立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第三,要把信用管理作为一个非常重要手段。其中,征信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季涛:作为拍卖业的见证者和研究者,我关注的是艺术品市场的高端部分。而文交所正在做相对低端的工艺品的市场。低端市场相对标准化容易一些,而高端的市场由于古代东西比较多,标准化程度低。刚才董艺女士已经谈到艺术信托、基金、租赁。我想谈一谈艺术品质押贷款,也是艺术金融的—部分。艺术品质押贷款这一块,这些年很多银行做了很多尝试,包括北京的民生银行、上海银行做了文化支行。就我观察,银行和艺术品金融机构都在做质押贷款但是都没有做出规模。但是,量没有放出来。去年,一家银行拿出30亿元的额度,交给一个拍卖行组成了艺术鉴定评估机构,一年的时间只做了一个亿。他们一件艺术品找很多鉴定专家,耗费的时间和成本非常高。目前,由于鉴定评估的机构不完整,国家目前没有公信力的机构。 眼下金融机构想做艺术品质押贷款,能相信的是有品牌的大的拍卖行。拍卖行能做什么?第一个是鉴定,拍卖行对于高端艺术品鉴定真伪是有经验的。第二是评估,拍卖行做市场过程中,纵向横向掌握的信息很多,对价格的评估比较准确。第三是回购,这是比较重要的一点。拍卖行做了鉴定和评估,就有这个自信对金融机构行使回购的担保责任。这一点很多研究机构、理论机构做不到。从这些年成功经验来看,北京的拍卖行和金融机构合作成功有很多范例,当然量还没有放出来,可能一年也就七八个亿的规模。举个例子,2015年5月17日晚,在嘉德春拍“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上拍出2.79亿元。当时委托方拿出来这件作品,和拍卖行提出一个条件,上拍前要抵押贷款—个亿。嘉德当时非常希望拍这件流传有序、有著录的潘天寿的精品,但马上就要回复委托方—个亿的贷款要求。嘉德和相关的金融机构在一天的时间,通过24个小时沟通,给这件东西做了担保一个亿,拍行需要承担一个亿的回购担保责任。也就是,如果拍卖不出,嘉德需要出一个亿把作品买回来。这样的回购只有大的拍行和金融长期、紧密的合作才能在一天内实现,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案例。如果金融机构希望做艺术品质押贷款业务,可以和顶尖的拍卖行合作,进行鉴定、评估、回购、保管等业务,尽快地把贷款完成。
丁方:我是一个画家,画家创作需要一定条件,特别是创作精品有一个滞后期,也不能马上变现。如果追求马上变现,那就是商品。艺术品恰恰有一个和商品不一样的价值兑现周期。金融能够起到鼓励艺术家出精品、出好的艺术杰作的作用。艺术家要创作精品,前期的准备是相当繁复的。在这个情况下,如果一些基金会的赞助机制,使得艺术家全心全意创作。我个人的感受是,我年轻时候搞创作的时候特别需要钱,但是很难一方面创作一方面又做其他工作赚钱。我想这也是青年艺术家今天仍然要面对的问题,希望通过有效的金融手段解决问题。
许彬:中国检验检疫协会今天做了一个尝试,做了一个诚信论坛,而且为艺术品的鉴定、评估都做了一些具体的工作。中国保险业在中国近几年来发展迅猛,而且成为国家的意志,最近连续出台了很多推动保险业发展的文件。从目前来看,艺术品行业发展迅速,但保险跟不上艺术行业发展,原因一个是确真、二是估价,三是缺乏数据支持。我们保险行业这方面的人才还不多。这往往要依靠三方做这个事情。尽管我们有愿望、有力量做这个事情。但是在基础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话题二:艺术品金融化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风险在哪里?
许彬:我觉得可能包括艺术品本身的真假、价值问题,艺术家的诚信问题,法律法规不健全问题,同时也缺乏一个公认的机构,缺乏很多数据的支持。这些都是问题和风险。
丁方:我认为最大的风险就看走眼了。这是一个常识问题,艺术家本身对这个问题有一些隔膜。要有一个庞大的专业群体去支撑诚信体系,防范风险。举个例子,西方大学都有修复专业,把理论和实践分开。这么年大学积累了很多数据,不存在真假问题。在中国,没有学术研究的长期积累,社会上都是根据经验吃饭的鉴定师。出错出问题的可能性就很大了。从教学来讲,我认为要积极做学科建设,弥补艺术品市场的短板。
季涛:我认为艺术品质押贷款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个是真伪的问题,银行不贷款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信任谁,假的东西比真的多得多。第二是评估问题。有些银行在给当代艺术,或者不太出名的画家做抵押贷款,这是有问题的。因为很多当代艺术家没经过十年的拍卖市场,他的市场还没有稳定,甚至还没有成形,评估价格是很难做好的。如果一个艺术家的作品还没有进过拍卖行,这样的价格是不稳定的,评估师是不能做的,银行是不能放款的。第三点是保管的问题。在保管的过程中出问题了,例如艺术品被损坏、被污染、被掉包,都有可能出现风险。第四是在艺术品交接过程,要很好地见证。因为艺术品很容易被复制、被掉包,任何机构在交接的时候要有录音录像,需要一系列的手段。
西沐:从产业层面来讲,艺术金融的风险主要有三个。一是真假问题,这始终是一个最基础的问题,也是最大的风险。第二是交易风险,交易结构的设计,交易过程的管理,包括交易技术的支撑保证,这些都是风险。互联网时代,一旦出现风险,就容易转化为一个系统的风险。第三个是政策风险。我们艺术产业的创新都是新的业态。政府不可能超前去制定监管手段和保证措施,而是在一定时候进行政策的出台。所以,政策风险是我们需要防范的一个风险。
董艺:我曾经做过金融行业,后跨入艺术行业。我想提醒大家,金融的本质,是在实业的基础上的皮和毛的关系。那么艺术金融的风险是什么?艺术品的品类非常多,我认为艺术品行业的风险是基础性风险,而这个基础性风险来自于大家对于艺术品价值的判断。今天在艺术交易所交易的产品,我们很难用一个绝对的数字来衡量它的价值,一个产品在不同的人眼中,价值和风险是不一样的。但是交易所的股民们并不理解它的核心价值。很多人在谈到艺术品交易的时候,说我们是在炒作。那么我们交易的艺术品的核心价值到底能不能了解和判断?如果不能理解和判断,我认为整个中国的艺术金融体系就是建立在沙漠上的高楼,是站不住脚的。今天,我们有非常先进的交易手段,实现艺术品的高频交易,提供足够的流动性。但是我们对投资者教育显得非常重要。今天所有的证券交易所,都有一个投资者教育部门,它的职责是满世界去宣讲证券投资的风险,同时也教会了股票投资者如何看待股票的价值。股票上下波动,但是人们心里有底,那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而对价值的判断是金融领域防范风险最核心的手段。反观艺术品金融领域,我们严重缺失这一块,老百姓对于艺术品交易的产品的价值并不了解,就找不到风险的控制点。所以在讨论艺术金融风险的时候,我认为要做更多基础性的工作,包括艺术教育工作,让交易者懂得艺术的价值、艺术品的价值,那么艺术金融的风险才能有效地化解。今天,南方文交所开户人群超过50万,南京文交所开户超100万人,如果我们不让他们真正懂得艺术的价值,他们的风险就是极大的。所以,我更希望大家关注艺术市场的基础性工作,今天讨论了追溯、确真、确权,估值、包括艺术教育,这都是我们未来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艺术品金融发展就会非常非常难。
(编辑/董萍)
话题一:艺术品金融化对艺术品行业的支撑作用是什么?
董艺:德美艺嘉这几年做了艺术品基金方面的探索。大家知道,和艺术金融相关的门类是非常多的,包括艺术基金、艺术信托等。前几年,艺术信托曾占据艺术金融领域的主流,比艺术基金的比例更高。在2012-2013年,艺术信托的整体规模在50亿元以上。但实践证明,艺术信托在艺术品金融中,是不被看好的产品。
原因是什么?第一是中国的信托体制造成的。发行的成本非常高,存续期又非常短,这完全不适合艺术这个产品的特性。我认为未来艺术金融产品线中,艺术信托是最先被淘汰的。大家看到,这几年信托的市场萎缩得非常厉害,也出现了很多退出的风险,所以基本上信托是被叫停的。
第二个比较神秘的是艺术基金。目前,德美艺嘉和很多其它的公司的此项业务都以私募为主。我认为,艺术基金在中国未来相当长时间会是缓慢发展的过程。当然,我们也看到好的趋势,体现在中国的“家族财富管理”这项业务的兴起。目前富二代、富三代已经出现,很多家族在做家族传承的时候,把艺术品的配置放到一定的比例,这一条是最符合艺术品的特性,因为家族的财务管理的周期很长,以几十年二十几年计算,符合艺术品长期保值、抗通胀的特点。但这一块业务的市场规模很难估量,是非常私密的,大家很难知道一个家族拿多少钱进行艺术品的投资和收藏。同时,对专业性的要求也非常高。但我认为,这是未来艺术基金的主流。
第二块艺术基金,我认为是海外的艺术基金。由于中国税收、法律的不健全,使得以香港为基地做外币的艺术基金是更适合的。它主要得益于,首先外币的金融产品的年化收益率的要求不像人民币这么高,目前人民币的年化收益率都在10%甚至更高,而外币在6%左右。其次,它存续周期也会更长,通常是8年,这也符合艺术品交易周期很长,长期的保值和增值也会更好。所以,我认为在艺术基金领域这是主要的一块。
当然,我认为大家不可小视政府的力量。这几年,政府做了很多文化产业基金。我本人也在管理着北京某文化产业基金。我认为,未来以政府和国有形式,出台一些大型的、长期的国有艺术基金甚至基金会,更有公益性质,这应该是艺术金融领域的主流。
第三,艺术的金融产品,我认为是艺术品租赁,包含着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是我最看好的一块。从目前来看,已经为大的地产商提供融资租赁,这未来是一个百亿级的市场。是中国市场的刚性需求。
当然,我认为艺术金融很有潜力一部分的是文交所。应该说文交所是艺术金融的集大成者,是高频交易的最好体现。在定价、确真等方面为艺术品金融化提供了基础保障。在文交所发展的基础上,艺术金融才能做很多金融化产品。但比较可惜的是,整个金融化的量级和文交所的交易规模还要不断升级。去年南方文交所的交易额达到1 40亿元。未来文交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块。
西沐:中国艺术品市场经过几十年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从规模、结构、从业者都有质的提升。但是,在发展中需要有新的参与者、新的动力来推动。艺术金融经过多年发展,虽然受到的关注很高,但是发展的实际进展又并不尽如人意。那么,该如何看待艺术金融在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作用,我认为目前可以形成三个基本的判断。
第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新的动力。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三十年来,进步有目共睹,但市场中存在的基本问题这几十年来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甚至很多问题愈演愈烈。最突出的有三个问题。首先是诚信机制的建设,真假的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其次是定价机制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价格机制扭曲的局面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变。最后是交易体系比较混乱。例如一、二级市场倒挂问题,其中交易体系最核心的问题,是退出机制没有很好的解决。很多投资者、参与者进入的时候怀有美好的愿望,可是想退出时,发现退出的渠道和平台非常少。特别是面对公开金融市场的时候,这个问题非常突出。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几十年中的这三个问题,我认为非常关键,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从中我得到的第一个判断,依靠艺术品市场本身的力量是没有办法解决这些根本问题的,所以要寻找新的市场的力量,在实践中大家发现最终还是要依靠资本,依靠艺术金融的发展,来推动艺术品市场疑难问题的解决,来推动诚信机制的建设。
第二个判断,我认为中国艺术品市场诚信发展的核心是在交易的环节。市场的乱象最终还是在交易中解决,在发展中解决。大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艺术品交易如何平台化。文交所的平台化、透明化努力,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领域不断建立诚信体系的基础。随着平台+互联网这种机制的融合,也是平台化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向。其次是艺术品鉴证备案溯源。艺术品市场交易很难实时把控。但艺术品市场交易的流程、规范、管理,我们可以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再次,要积极推动标准化的建设。
第三个判断,是艺术品市场需要监管。艺术品市场提供的是一种特种服务,艺术品本身是一个非标准的业务。这种情况下监管不能滞后。而监管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第一,我们对艺术品的监管必须有手段、依据,除了行业管理的职能,更需要依靠行业的规范和标准。第二,监管需要政策、法律、法规的突破。监管说到底是带有强制性的手段。法律、法规的建立是我们艺术品市场诚信建立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第三,要把信用管理作为一个非常重要手段。其中,征信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季涛:作为拍卖业的见证者和研究者,我关注的是艺术品市场的高端部分。而文交所正在做相对低端的工艺品的市场。低端市场相对标准化容易一些,而高端的市场由于古代东西比较多,标准化程度低。刚才董艺女士已经谈到艺术信托、基金、租赁。我想谈一谈艺术品质押贷款,也是艺术金融的—部分。艺术品质押贷款这一块,这些年很多银行做了很多尝试,包括北京的民生银行、上海银行做了文化支行。就我观察,银行和艺术品金融机构都在做质押贷款但是都没有做出规模。但是,量没有放出来。去年,一家银行拿出30亿元的额度,交给一个拍卖行组成了艺术鉴定评估机构,一年的时间只做了一个亿。他们一件艺术品找很多鉴定专家,耗费的时间和成本非常高。目前,由于鉴定评估的机构不完整,国家目前没有公信力的机构。 眼下金融机构想做艺术品质押贷款,能相信的是有品牌的大的拍卖行。拍卖行能做什么?第一个是鉴定,拍卖行对于高端艺术品鉴定真伪是有经验的。第二是评估,拍卖行做市场过程中,纵向横向掌握的信息很多,对价格的评估比较准确。第三是回购,这是比较重要的一点。拍卖行做了鉴定和评估,就有这个自信对金融机构行使回购的担保责任。这一点很多研究机构、理论机构做不到。从这些年成功经验来看,北京的拍卖行和金融机构合作成功有很多范例,当然量还没有放出来,可能一年也就七八个亿的规模。举个例子,2015年5月17日晚,在嘉德春拍“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上拍出2.79亿元。当时委托方拿出来这件作品,和拍卖行提出一个条件,上拍前要抵押贷款—个亿。嘉德当时非常希望拍这件流传有序、有著录的潘天寿的精品,但马上就要回复委托方—个亿的贷款要求。嘉德和相关的金融机构在一天的时间,通过24个小时沟通,给这件东西做了担保一个亿,拍行需要承担一个亿的回购担保责任。也就是,如果拍卖不出,嘉德需要出一个亿把作品买回来。这样的回购只有大的拍行和金融长期、紧密的合作才能在一天内实现,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案例。如果金融机构希望做艺术品质押贷款业务,可以和顶尖的拍卖行合作,进行鉴定、评估、回购、保管等业务,尽快地把贷款完成。
丁方:我是一个画家,画家创作需要一定条件,特别是创作精品有一个滞后期,也不能马上变现。如果追求马上变现,那就是商品。艺术品恰恰有一个和商品不一样的价值兑现周期。金融能够起到鼓励艺术家出精品、出好的艺术杰作的作用。艺术家要创作精品,前期的准备是相当繁复的。在这个情况下,如果一些基金会的赞助机制,使得艺术家全心全意创作。我个人的感受是,我年轻时候搞创作的时候特别需要钱,但是很难一方面创作一方面又做其他工作赚钱。我想这也是青年艺术家今天仍然要面对的问题,希望通过有效的金融手段解决问题。
许彬:中国检验检疫协会今天做了一个尝试,做了一个诚信论坛,而且为艺术品的鉴定、评估都做了一些具体的工作。中国保险业在中国近几年来发展迅猛,而且成为国家的意志,最近连续出台了很多推动保险业发展的文件。从目前来看,艺术品行业发展迅速,但保险跟不上艺术行业发展,原因一个是确真、二是估价,三是缺乏数据支持。我们保险行业这方面的人才还不多。这往往要依靠三方做这个事情。尽管我们有愿望、有力量做这个事情。但是在基础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话题二:艺术品金融化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风险在哪里?
许彬:我觉得可能包括艺术品本身的真假、价值问题,艺术家的诚信问题,法律法规不健全问题,同时也缺乏一个公认的机构,缺乏很多数据的支持。这些都是问题和风险。
丁方:我认为最大的风险就看走眼了。这是一个常识问题,艺术家本身对这个问题有一些隔膜。要有一个庞大的专业群体去支撑诚信体系,防范风险。举个例子,西方大学都有修复专业,把理论和实践分开。这么年大学积累了很多数据,不存在真假问题。在中国,没有学术研究的长期积累,社会上都是根据经验吃饭的鉴定师。出错出问题的可能性就很大了。从教学来讲,我认为要积极做学科建设,弥补艺术品市场的短板。
季涛:我认为艺术品质押贷款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个是真伪的问题,银行不贷款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信任谁,假的东西比真的多得多。第二是评估问题。有些银行在给当代艺术,或者不太出名的画家做抵押贷款,这是有问题的。因为很多当代艺术家没经过十年的拍卖市场,他的市场还没有稳定,甚至还没有成形,评估价格是很难做好的。如果一个艺术家的作品还没有进过拍卖行,这样的价格是不稳定的,评估师是不能做的,银行是不能放款的。第三点是保管的问题。在保管的过程中出问题了,例如艺术品被损坏、被污染、被掉包,都有可能出现风险。第四是在艺术品交接过程,要很好地见证。因为艺术品很容易被复制、被掉包,任何机构在交接的时候要有录音录像,需要一系列的手段。
西沐:从产业层面来讲,艺术金融的风险主要有三个。一是真假问题,这始终是一个最基础的问题,也是最大的风险。第二是交易风险,交易结构的设计,交易过程的管理,包括交易技术的支撑保证,这些都是风险。互联网时代,一旦出现风险,就容易转化为一个系统的风险。第三个是政策风险。我们艺术产业的创新都是新的业态。政府不可能超前去制定监管手段和保证措施,而是在一定时候进行政策的出台。所以,政策风险是我们需要防范的一个风险。
董艺:我曾经做过金融行业,后跨入艺术行业。我想提醒大家,金融的本质,是在实业的基础上的皮和毛的关系。那么艺术金融的风险是什么?艺术品的品类非常多,我认为艺术品行业的风险是基础性风险,而这个基础性风险来自于大家对于艺术品价值的判断。今天在艺术交易所交易的产品,我们很难用一个绝对的数字来衡量它的价值,一个产品在不同的人眼中,价值和风险是不一样的。但是交易所的股民们并不理解它的核心价值。很多人在谈到艺术品交易的时候,说我们是在炒作。那么我们交易的艺术品的核心价值到底能不能了解和判断?如果不能理解和判断,我认为整个中国的艺术金融体系就是建立在沙漠上的高楼,是站不住脚的。今天,我们有非常先进的交易手段,实现艺术品的高频交易,提供足够的流动性。但是我们对投资者教育显得非常重要。今天所有的证券交易所,都有一个投资者教育部门,它的职责是满世界去宣讲证券投资的风险,同时也教会了股票投资者如何看待股票的价值。股票上下波动,但是人们心里有底,那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而对价值的判断是金融领域防范风险最核心的手段。反观艺术品金融领域,我们严重缺失这一块,老百姓对于艺术品交易的产品的价值并不了解,就找不到风险的控制点。所以在讨论艺术金融风险的时候,我认为要做更多基础性的工作,包括艺术教育工作,让交易者懂得艺术的价值、艺术品的价值,那么艺术金融的风险才能有效地化解。今天,南方文交所开户人群超过50万,南京文交所开户超100万人,如果我们不让他们真正懂得艺术的价值,他们的风险就是极大的。所以,我更希望大家关注艺术市场的基础性工作,今天讨论了追溯、确真、确权,估值、包括艺术教育,这都是我们未来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艺术品金融发展就会非常非常难。
(编辑/董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