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当前广为流行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丰富了课堂教学,本文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利与弊,以及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改善课堂教学,培养学员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 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1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员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员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员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员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员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员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培养学习的能力。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计算机操作类课程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样以操作软件为主的课程中,通过简单通用的任务设置,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发挥着其它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巨大效力。
1.真实的情境创设,使学员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创设情境能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了学员联想,唤起学员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员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2.任务的导向作用,使学习的目的明确,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员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问题(任务)的解决有可能使学员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培养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中不是由教员直接告诉学员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员向学员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的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强调发展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员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员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学员通过这个学习过程不但学会了如何学习,还通过彼此的交流、讨论学会如何相互学习、相互合作,最终完成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4.学习效果评价存在多样性。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员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员学习能力是否提升的评价,学员通过教学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升了学习的能力,这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双渔”的道理,具备了这样的学习能力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了学员的竞争力。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强调对即定任务的完成,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员在掌握“任务”相关知识点的同时,培养学员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协作能力,使学员学会学习。在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设置任务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弊端。
1.任务的特定性,导致学员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全面、系统。
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员会根据教学目标中所要求的知识点设置任务,很难保证知识点的全面和规律性,一会导致教学目标不能够完全实现,二会在归纳知识点的过程中显得杂乱无章。
2.学员主体地位的突显导致教学效率不高。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强调的是教员对学员的引导作用,不是教会学员知识和技能,而是引导学员如何获得这样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就会有大量的时间用来引导学员去探究,这样势必会降低学习效率,甚至会导致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
对于一位教员来讲,课堂就是舞台,以前我们是演员,而学员是观众,课堂节奏都掌握在教员手里。新的教学模式下,要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更多的时候是学员自主探究、学习合作的过程,教员往往充当着观众和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在这样的舞台上,你永远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状况,这更是对教员把控课堂能力的考验。因此,利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何驾驭课堂是每个教员都应该深思的课题。“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样的以软件操作居多的课程无疑是最适合的教学方法,但是如何将这种教学方法与其它的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留利去弊,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1.“任务驱动”与查缺补漏相结合,使课堂内容饱满
选择合适的任务将整个教学内容贯穿始终,这需要在选择任务时要慎重、全面,设定一个好的任务是授课成功的关键。任务的选择要尽量涵盖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全部知识目标,完成步骤要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这同样也是对教员能力的考验。
其它在任务中涉及不到的知识点可以采用课堂答疑、小技巧,向学员征集等方式进行,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教员内容更全面。既完成了知识目标又达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
2.将教员引导与分组协作相结合,合理把控课堂节奏。
根据课堂规模,将学员分成若干小组,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带动作用,教员的引导要与分组协作相结合,提高整个课堂的学习效率。小组长的选择既要能够有很好的带动作用,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学习能力。合适的分组和组长的选择是对课堂掌控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学相.“基于榜样的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6(2)
[2]舒松何新洲.基于任务驱动的计算机课程实例教学[J].《科技经济市场》,2009(7)
【关键词】 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1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员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员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员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员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员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员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培养学习的能力。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计算机操作类课程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样以操作软件为主的课程中,通过简单通用的任务设置,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发挥着其它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巨大效力。
1.真实的情境创设,使学员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创设情境能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了学员联想,唤起学员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员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2.任务的导向作用,使学习的目的明确,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员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问题(任务)的解决有可能使学员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培养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中不是由教员直接告诉学员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员向学员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的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强调发展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员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员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学员通过这个学习过程不但学会了如何学习,还通过彼此的交流、讨论学会如何相互学习、相互合作,最终完成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4.学习效果评价存在多样性。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员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员学习能力是否提升的评价,学员通过教学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升了学习的能力,这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双渔”的道理,具备了这样的学习能力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了学员的竞争力。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强调对即定任务的完成,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员在掌握“任务”相关知识点的同时,培养学员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协作能力,使学员学会学习。在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设置任务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弊端。
1.任务的特定性,导致学员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全面、系统。
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员会根据教学目标中所要求的知识点设置任务,很难保证知识点的全面和规律性,一会导致教学目标不能够完全实现,二会在归纳知识点的过程中显得杂乱无章。
2.学员主体地位的突显导致教学效率不高。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强调的是教员对学员的引导作用,不是教会学员知识和技能,而是引导学员如何获得这样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就会有大量的时间用来引导学员去探究,这样势必会降低学习效率,甚至会导致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
对于一位教员来讲,课堂就是舞台,以前我们是演员,而学员是观众,课堂节奏都掌握在教员手里。新的教学模式下,要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更多的时候是学员自主探究、学习合作的过程,教员往往充当着观众和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在这样的舞台上,你永远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状况,这更是对教员把控课堂能力的考验。因此,利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何驾驭课堂是每个教员都应该深思的课题。“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样的以软件操作居多的课程无疑是最适合的教学方法,但是如何将这种教学方法与其它的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留利去弊,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1.“任务驱动”与查缺补漏相结合,使课堂内容饱满
选择合适的任务将整个教学内容贯穿始终,这需要在选择任务时要慎重、全面,设定一个好的任务是授课成功的关键。任务的选择要尽量涵盖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全部知识目标,完成步骤要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这同样也是对教员能力的考验。
其它在任务中涉及不到的知识点可以采用课堂答疑、小技巧,向学员征集等方式进行,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教员内容更全面。既完成了知识目标又达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
2.将教员引导与分组协作相结合,合理把控课堂节奏。
根据课堂规模,将学员分成若干小组,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带动作用,教员的引导要与分组协作相结合,提高整个课堂的学习效率。小组长的选择既要能够有很好的带动作用,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学习能力。合适的分组和组长的选择是对课堂掌控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学相.“基于榜样的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6(2)
[2]舒松何新洲.基于任务驱动的计算机课程实例教学[J].《科技经济市场》,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