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课堂导入设计的目的与价值的追问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47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一位青年教师参加市里的优课评比活动,选择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学校教研组参与了整个磨课过程。而尤其引起笔者关注的是,两次试教中课堂导入方式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引发了笔者对数学课堂导入设计的目的与价值的追问的思考。现将两种导入描述如下:
  第一次试教:
  (教师出示天平称图,天平的左边放置2个重x克的物体和1个重y克的物体,右边放重150克的砝码,天平保持平衡)
  师:你能知道两个物体各重多少克吗?(由于题目中含有两个未知量,学生均表露出困惑的神情)
  (教师出示第二幅天平图,天平的左边放置2个物体,每个重x克,右边放一个物体,重y克,天平保持平衡)
  师:我们可以说这两个量是倍数关系。(板书:倍数关系)
  师:把这两架天平结合起来,你知道这两个物体各重多少克吗?(学生交流解决方法,教师相机演示,而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另一种替换的方法,揭示课题)
  第二次试教:
  师:同学们喜欢打篮球吗?(喜欢)在标准男子比赛中,篮球和排球的质量有这样的关系(课件出示图1),你从这里看出篮球和排球的质量有怎样的联系?
  生1:一个篮球的质量相当于两个排球的质量。
  生2:一个排球的质量是一个篮球质量的。
  师:不错,我们把篮球和排球之间这样的质量关系称之为倍数关系。现在咱们再加一个条件(课件出示图2),现在你能求出篮球和排球的质量分别是多少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3:我把一个篮球换成两个排球,这样4个排球的总质量是1120克,就可以求出一个排球的质量了,再用排球的质量乘2就得到篮球的质量了。
  生4:还可以把两个排球换成一个篮球,这样2个篮球的总质量是1120克,就可以求出一个篮球的质量,再用篮球的质量除以2就得到排球的质量了。
  ……
  比较两种导入的教学效果:
  从实际的效果来看,教师第一次试教中所选取的问题情境并没有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而陌生的未知数x、y也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学生思维过程的展开显得有些困难,学生不想说、不懂说的情绪比较明显,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在第二次试教中,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状态和理解问题情境,对问题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展开分析、思考,借助图形说出解题的思路,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充分实现了课堂导入的预热作用。
  教学思考:
  1.两种导入设计思路有何不同?
  事实上,两种导入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在于两种导入设计思路上的差异。比较两种导入的问题情境,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已知两种未知量的和,以及两种未知量的倍数关系,要求两种未知量。第一次试教中的天平称图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x、y两个未知量的出现也造成学生分析思考时的障碍,原因在于六年级学生面对陌生情境,思维水平还不具有这样的抽象性。因此,以这样的天平图创设的情境虽然能够与初中的二元一次方程教学建立联系,孕伏消元的思想方法,但并不适合六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第二次试教中的篮球、排球图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借助这个图可以唤醒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替换意识,数形结合也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过程的展开。
  2.数学课堂导入设计的目的与价值在哪里?
  在本课的教学内容编排中,例1呈现的是这样的问题情境:“720毫升果汁倒入1个大杯和6个小杯,正好倒满。小杯容量是大杯的,你能求出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分别是多少吗?”这是一个倍数关系的替换问题,而“试一试”教材中安排了一个相差关系的替换问题。教师应该思考的是,本课导入设计的目的与价值在哪里?笔者以为,课堂导入的设计目的与价值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为学习新知服务。同时,导入的问题情境既要与例题有内在联系,同时难度又应小于例题,这样才能让课堂导入实现其“铺路石”和“脚手架”的作用。上述案例一中的问题情境,其内容完全可以替代例题,而其抽象程度、思维难度则超过例题,以这样的情境来导入新课显然是不可取的。而案例二中的情境,学生容易理解,其数量之间的关系简单,呈现方式直观简洁,思维难度低于例题,因此实现了快速切入课题的功效。
  3.数学课堂导入设计该如何展开?
  上述案例的比较还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即教师怎样展开课堂的导入。笔者以为,设计课堂的导入,教师既要有一种“儿童立场”,即站在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上来设计导入,使得课堂导入贴近学生的认知起点;又要有一种“潜伏意识”,即所设计的问题情境既能够唤醒学生的旧知识,又孕伏着新知识,让新知在旧知中延伸拓展;还要有一种“追溯本源”的精神,即追溯教学内容的源头和本质,理清知识之间的脉络,使得课堂导入能够远离浮华,贴近本质,进而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展开起到“敲门砖”的作用。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研究性课堂是南京市力学小学全体教师构建起的心目中的理想课堂,即依靠全体教师的行动研究,用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改造学科课堂,从而改变传统的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课堂现状,构建起符合学校实际及小学生身心特点的课堂。研究性课堂是优质的课堂,它应该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体现师生的探究性,最大限度地体现课堂的创生性。它是创造性的课堂,是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不断生成的课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允许学
期刊
“阅读”一词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在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中。因为数学也是一种语言,是所有学科的通用语言。正如著名数学家斯托利亚尔所说,“数学教学其实也就是数学言语的教学”。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时刻注重言语间的阅读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学生持久高效的数学阅读习惯和能力。  一、重视阅读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永恒动力。因此,我们要先培养起学生数学阅读的
期刊
数学教学中,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反思习惯,对于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常常有事半功倍之效。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反思习惯,谈一点做法。  一、反思知识联系,找到学习切入点  数学知识之间联系密切,互为铺垫。在学习新知识前,可先让学生观察反思与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或有相似之处,搭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从而降低学习难度。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鸡兔同笼”问题,是一道古代趣题,难度较大,原来只在奥赛题
期刊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生活中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其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科学猜想、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过程】  一、寻找排列的规律  1.认识“一一间隔排列”  师:我这里有一些乒乓球。我准备把它们按一定的规律穿成一串。想看看我怎么穿吗?  生:想!  教师
期刊
现代有效课堂追求的是——实,突出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并根据教学内容留给学生一些启发、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励他们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通过拓展,取得更多的学习收获,丰富知识视野,拓宽学习的领域,从而解决更多的问题。  《认识角》是苏教版二年级教材上的一个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
期刊
近年来,我听了不少关于“用字母表示数”的公开课、观摩课以及教研课(包括网上教研),发现有些教师对“用字母表示数”意义与理解水平的把握有较大的偏差和缺失。为了改变现状,我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对“用字母表示数”意义与理解水平进行“以专业的视角作剖析,用专家的观点细解读,依专题的研讨来实践,按专门的理论鉴效果”的具体解读和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以专业的视角作剖析,偏差较大  无论在校际教研
期刊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数学学习中,良好的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前提与重要保证。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十分重视学生课堂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那么,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哪些内容呢?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在学习了“圆的周长与面积”这一知识后,学生对二者还是有些混淆,如何让学生准确地掌握这两个知识点呢?那就要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发现事物之间的相同点,更要发现事物之
期刊
即时评价是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一种有生命力的主要评价形式,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所表现出的种种信息的处理,即对学生学习活动作出的立即反应,帮助学生调整、控制后继续学习的行为。因此,课堂中即时评价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因其鲜明的随机、瞬时特性,成为及时调控教学、激励引导学生的“导航仪”。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即时评价,使它真正成为精彩课堂的“导航仪”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
期刊
教学目标:  1.借助有趣、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初步形成统计意识。  2.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能与同伴交流、合作。  教学过程:  师(谈话导入):过几天我们班要举行元旦晚会,需要买一些水果,老师想了解同学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  活动一:个人绘画,激发兴趣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4页,举手说说书上有哪些水果,把你最喜欢
期刊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每节内容都配有大量形象、生动、直观、极富儿童情趣的情景插图。这些情景图紧扣教材内容,构思新颖直观、生动有趣,富有启迪性,不仅使教材内容在表达形式上图文并茂、新颖活泼、情趣横生,而且注重以图代文,简明直观;它不仅是数学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完善,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第二语言”。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情景图蕴含的思想方法和认知价值,引导学生与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