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企“三位一体”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协同育人模式探究

来源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smos_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培养符合新时代社会需求的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联合北京维德维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重庆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以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为试点,理论强基、实践赋能,形成校内外双循环模式,积极探索培养应用性、实践性、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政校企“三位一体”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协同育人模式。
  关键词:政校企“三位一体”;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协同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上作出重要指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为适应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解决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探索具有时代特色的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刻不容缓。此外,受新冠疫情影响,研究生扩招的政策导向,社会对高校食品专业学生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为宗旨,为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能够独立承担相关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新时代下,探究新的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模式,构建政府、高校、企业联合培养、校内外双循环模式迫在眉睫。因此,本文根据西南大学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的实践经验,探索政校企“三位一体”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协同育人模式。
  一、打造双导师师资队伍
  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是导师指导学生选课,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进行培养,一年课程学习结束后,再在实验室开展导师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随着时代发展,理论学习与实践分段进行的培养模式不利于学生全面系统掌握专业技能,无法适应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要求以及行业的实践需求。
  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以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为试点,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学院严格按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等,选拔本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副高以上职称的导师作为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则涵盖来自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企业生产、研发、销售、管理人员、政府机构的顾问人员等。在双导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校内外导师要明晰责任,各司其职,发挥专业特长弥补现有高校师资相关能力短缺的不足,形成1+1>2的效果。校内导师全面负责研究生的培养与指导,带领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帮助企业解决产品研发、加工技术难题,促进学科和行业发展。校外导师侧重在专业实践、项目研究及生产实际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指导,让研究生定岗实习,深入了解产品加工,全面提升研究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
  二、融合校内外实践平台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不仅需要校内实验科研平台的支撑,更需要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高水平的联合培养基地[1]。学院选择一批在行业内具有较好影响力、地方政府重点支持、良好合作基础的大型企业,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学校企业共同参与,建立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联合培养基地。通过深度融合,高校师生和企业在设备、仪器、技术鉴定、技能培训等方面实现基地平台共享。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養质量为目标,借助企业的科研和市场敏感性优势以及政府监管机构的政策和行政能力,引导学生在参与企业实际生产的过程中把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有效结合,避免传统实习实训中的“走马观花”、“走过场”现象,给学生创造接触生产一线的条件,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行业,提高综合能力。
  其次,通过校内外实践平台,高校提前将大量的人才资源输送至企业,一方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提升企业生命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倒逼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
  最后,高度融合的实践模式,为企业和学生之间搭建良好的桥梁,满足就业市场上供求双方的需要。双导师指导的实践,有助于学生提高专业能力,做好职业规划,缓解就业压力;对企业来说,提前培养实习生,有利于企业挑选到合适的人才,满足人才需求,真正实现共赢。
  三、改革专业培养方案
  传统的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为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践两个阶段。校内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校外实践多是学校统一安排到食品企业实习。在这种模式下,师资队伍、课程知识和实践体系都无法全方位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需求,实践过程中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双方融合度不深入,未能真正形成良性互动。基于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实践经验,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政校企人员互通互融进行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评价,促进课程、实践体系贴合实际生产需求并满足学生实际需要,让更具应用性、针对性的食品专业知识融入到人才培养中。
  一是优化课程体系。根据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发展方向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和修订教学大纲,把最新的产业前沿知识,如互联网+食品、食品安全等融入课程体系;加大跨校、跨专业的教学团队合作与交流,加大学科交叉和整合,如食品与物流信息技术、企业管理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2];聘请政府、企业中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丰富工程经验的技术人员到高校担任兼职导师,以专题报告、讲座等形式为学生介绍相关领域最新技术、法律法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技术难题等,帮助学生了解产业现状;从一流课程申报入手,积极推进课程建设步伐,加速打造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农业硕士研究生系列课程。
  二是改革教学方式。根据国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调整教学方式、教育内容和考试考核方法;针对不同课程及学生个体需求,开展在线教学,多种形式指导研究生,保证教学质量不缩水,培养质量不降低。   三是创新实践模式。政府、企业人员协助指导实训、创新创业实践;积极贯彻落实服务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实践基地建设、平台条件建设等重点工作;强化实践课程体系建设,联合培养基地的互融和深度协作,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针对学生个体需求的不同,精准匹配到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实践锻炼,强化个性化需求的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四、政校企“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培养模式试行效果
  2015年至今,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与北京维德维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重庆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合作关系。打造双导师师资队伍,共享高水平、开放式实验科研平台,构建联合培养基地,最终形成政企校“三位一体”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协同育人模式。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研究生定期前往联合培养基地开展案例分析、调研活动,从专业认识、技能训练、工程实践等方面提高了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政企校“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整合政府、高校及企业的资源,充分利用三者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同优势,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结合起来,是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模式[2]。2019年-2021年,联合启动研究课题6余项;促进肉蛋奶中药物残留筛选研发检测技术成果转化2项,推动快速检测产品产业化生产;在20余家食品生产企业推广应用,检测样品3000余批次,大大缩短了企业检测时间,提高了检测效率。发表研究论文6篇(其中SCI论文3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获得专利1项;技术培训3000人次,促进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30余人。以上成果在政校企“三位一体”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育人模式下达成,获得成果能够为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政校企“三位一体”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育人模式总结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中心、三个着力点”。其具体内容为:以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应用性、实践性、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生实际需求和产业发展为中心,构建2-3个高校、企业、政府三个主体参与的协同育人联合培养基地,实现高校、学生、企业、政府四个方面的共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挥协同育人联合培养基地在“师资、课程、平台”三个方面的互融互通,构成一个整体,切实服务于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为农业振兴与农村发展贡献智力资源。
  五、结语
  面对当前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研究生培养背景下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实际,该模式融合了校内、校外资源,并且提出深度协作,互融互通的理念,最终实现政府、学校、企业、学生等各方利益的需求。然而,科研课题和论文写作可能会占据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学生与企业无法真正达到良性互动;全国各地食品类院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政策等方面存在差異,该模式实施可能存在一些困难。因此,该模式在全国各地食品类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推广时,各学校可以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进行真正有利于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罗兰,梁生旺,王淑美,乐智勇.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建设的探索.中医教育[J].2018,37(02):57-9+64.
  [2]张淑林,钱亚林,裴旭,李金龙.产教融合标尺下我国工程硕士联合培养的现实审视与推进路径——基于全国108家联合培养基地的实证分析.中国高教研究[J].2019,03):77-82.
  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193033)。
其他文献
摘要:在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需要进行自我叙事,反思教育教学工作,形成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成果,克服教育挑战。学校则需要为教师教育叙事提供支持,以便教育叙事有效推进。  关键词:教育叙事;专业发展;作用  1理论研究  1.1教育叙事研究的概念界定  教育叙事指的是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的叙事,并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与分析,揭示出隐含在这些事件与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与观念,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作为教书育
期刊
摘要: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弘扬新时代大国工匠精神,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身为职业学校基层教师,我尝试探索与改变,力求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教育,改变传统课堂枯燥灌输的模式,促进专业与综合素质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电工实训;角色扮演;情景化教学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律师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重大转变,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践领域仍然存在著一定的问题。律师队伍作为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的重要力量,需要善加管制,这就需要国家采取有效的措施,在律师队伍中展开全面依法治国教育,引导律师依法执业、诚信执业、规范执业。在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指引下,律师形成对依法治国的信仰,保证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耀到每个人的心上。  关键
期刊
摘要:伴随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现代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社会各个行业均产生巨大影响。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已成为国内课程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本文基于对大数据技术的含义进行解读,而后总结出具体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应用  引言  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力量已对学校教育发展及创新产生直接影响,尤其是学生学
期刊
摘要:认证类机械专业人才培养中包含了非技术因素的需求,艺术类因素是非技术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有机械类专业中艺术类因素课程较少,制约了认证类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给认证机械专业学生增开艺术类课程,有利于给学生增加艺术视角,培养审美特质,同时提升学生在设计中的造型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等,增强学生适应专业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认证类;机械专业;艺术类因素  前言  为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
期刊
摘要: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社会之中的方方面面都有了相应的完善。对于教育行业来说,因为要紧随着社会的发展,来进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特别的是对于中职教育,更加的要贴近社会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学徒制度逐渐的进入了中职教育的体系之中。在中职汽车维修专业中,现代学徒制的运用与实践使得学生的知识、技能都获得了提高,发展了现代职业教育,加强了中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的内涵建设,提升了人才的培养质量,使得
期刊
摘要:数学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科目,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学习技巧,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必须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以及教学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脱颖而出。此外,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在本文中我针对如何提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
期刊
摘要:创新思维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具备更高的创新能力,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贯彻落实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在今后的发展和学习能够提供更加有效的帮助。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小学数学课改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对策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改;创新思维;培养对
期刊
摘要:家乡情感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幼儿园教育中,应该引导幼儿对家乡产生更加深厚的感情。而家乡美食是家乡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幼儿们感兴趣的内容,所以在幼儿园教育中,可以通过家乡的美食文化来感染幼儿,并激发幼儿对家乡的浓厚感情。  关键词:家乡美食;饮食文化;幼儿教育;家乡情感  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外面的世界,即使是年小的幼儿,也是从小就接触网络,这样可以有
期刊
摘要: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拥有重要作用,能够通过代数与图形的变换,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数形结合思想能够帮助解题过程顺利进行,因此需要数学教师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加以重视,从而使学生加强对抽象问题的理解,用直观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数形结合思想渗透到数学学习中。本文对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关键词:小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