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垃圾信息”

来源 :经典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8日下午,在“宁波市第二届全民读书月”开幕式上,余秋雨一开口就说:“在我看来,现在我们接受的大部分信息都是无用的文化垃圾,我们没必要知道这么多,读书一定要有选择!”这一说法,受到了网民普遍的质疑。因为余秋雨既自称“我没有手机,不会上网,不看报纸”,并以不上网为荣,他就没有作出这个判断的基础。网友们称,余秋雨这句话本身就是文化垃圾。
  对于信息,鉴别比获得更重要,就这个意义而言,余秋雨的话也并非毫无道理。余秋雨所说的文化垃圾确实并不少见。
  比如说,余秋雨1946年出生,1957年小学毕业,他说“我读书早,九岁就小学毕业了”(《我等不到了》90页),这句话虽没有文化却很垃圾。按照他的这个说法,余秋雨是个三岁读书的神童,十五岁就是读大学的少年班了,他的父亲听了也会惊奇得从坟墓里笑出声来。
  比如说,上海戏剧学院是余秋雨曾经就读过的学校,他就说,“我不幸抽到文科,那年全国最难考的文科高校是上海戏剧学院”(《我等不到了》102页)。李小林的母亲萧珊在信中说,“大学报名,她报的是北大、复旦、人大、南开……(老师帮她填的志愿),我多希望她能进北大!如果考取剧校,高校不再作考虑(不管你考得如何好,也没有录取希望,就是说,不再占一个录取名额了)”(《萧珊文存》第17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萧老太太的话表明,这个提前招生的艺术院校根本就不在正常的文科高校之列!她甚至习惯性地把这个刚从艺专升格不久的学校称为“剧校”,余秋雨竟说什么上海戏剧学院是全国最难考,在《借我一生》中还说它是全国最好,你说垃圾不垃圾!
  比如说,他这样表扬自己演黄梅戏的妻子:“我的职业使我对戏剧界比较了解,因此可以毫无偏心地断言:在目前国内各大剧种首席演员中,她无疑是付出演出辛劳最重的人”(《霜冷长河》434页)。中国的婚姻制度决定了余秋雨不可能和其他“国内各大剧种首席演员”日夜生活在一起,他是无法知道别人付出的辛劳有多重的。我也“可以毫无偏心地断言”,这“无疑”是一条垃圾信息。
  比如说,余秋雨曾经混迹其中的《鲁迅传》编写组(笔名“石一歌”)叫做“文科教材编写组”,是按照周恩来总理的布置成立“重建文化教育”的,任务只是编教材。于是,“这就与我有点关系了”(《我等不到了》153页),他成了周恩来麾下的一员。已经有举不胜举的人证物证,证明余秋雨的话是不折不扣的垃圾。
  比如说,余秋雨说,“后来,上海市文化局来向我征询意见,我还推荐他(沙叶新)做了一个剧团的团长”(《我等不到了》199页)。沙叶新当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是在1985年,而余秋雨所说的推荐,按文章的意思,应在1989年之后。这种时序颠倒不成立的信息,只能是垃圾。
  一条鲜为人知的信息是关于余秋雨父亲余学文先生的:“我的爸爸余学文,因为议论过‘文革’之类莫须有的罪名被打成右派,十年蒙冤”(《我赶上了这巨大的历史机遇》,《我这三十年――10位文化名人口述改革开放》陈志红、陈志主编,花城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从不曾听说有人因为议论‘文革’被劃为右派。要划的话,“踢开党委闹革命”的红卫兵就个个都是右派了。造反派把人打成“漏网右派”是有的,但那是两码事,算的还是1957年的账。难道上海情况特殊,“文革”运动中还裹套了个“反右”运动?退一步说,即便余学文先生是我神州大地反“文革”第一人,也只能被打成现行反革命,怎么可能被打成右派呢?难道真如7月18日《东方早报》的一篇文章题目,《余老师病了》吗?
  余秋雨应该记得,他曾经告诉过我们,父亲余学文在“文革”时被打倒的罪名是“阶级异己分子”,此前他一直都是这样说的。在他的2004年出版的记忆文学《借我一生》登录的大批判简报中,有下列字句:
  “罪行累累、混入党内的阶级异己分子余学文,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发动后就靠了边”、“打倒混入党内的阶级异己分子余学文”。(《借我一生》588页)为了给历史立此存照,他还把大批判简报附列书后,据说这些简报已经陈列在故居供人“瞻仰”了。
  四年之后,2008年12月,余秋雨忽然嘴巴叭嗒一下,蹦出的说法既新鲜又怪异:因为议论过“文革”之类莫须有的罪名被打成右派。
  说真话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不必记住过去说过的话,不会有穿帮的危险。很遗憾,余先生享受不到这个好处。
  垃圾信息的误导结果是明显的,连这篇口述文章的作者郭珊也被误导,在该文的延伸阅读(《我这三十年》68页)上赫然写着这样的字句:“文革”时期,余秋雨的父亲被错划为右派。如此说来,中国在“文革”时期的确曾经划过右派。请研究“反右”和“文革”历史的专家们注意这条新出现的史料,共和国的历史需要改写。
  余学文是历史,但不是小姑娘,可以任人打扮,历史不能与时俱进随意改写。余学文也不是《道士塔》中的王道士,可以恣意想象。他是余秋雨他爹,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尽管余学文先生已经故去,但即使是儿子,即使这个儿子是个学者,前面还加著名,也无权乱写他的历史。
   《借我一生》面世之后,邓宾善在《档案春秋》2005年第1期撰文《有关余秋雨父亲的几件往事》。作者曾经是余学文的同事,1966年至1972年同在静安区糖业烟酒公司。他如是说:“由于自己很早就离开了泰昌中心店,因此对余秋雨书中写到的余经理进一步受审查的情况,也是闻所未闻。”邓宾善是“在运动开始后不久就借调到公司搞通讯报导工作”,他特别强调“在余秋雨书中被述及的与他父亲一案有关的一些人,不是我的朋友,就是我的同事”。用的词竟是“闻所未闻”,质疑的含义自在其中。可见连原来余秋雨关于父亲的种种说法是否真实尚且不得而知,更不要说新冒出来的“右派”之论了。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其真伪的鉴别确实十分重要,对余秋雨尤其要一百倍的小心。
  “读书一定要有选择!”余秋雨这句话真的说对了!
  窦文涛讲过一个笑话:拍年画华南虎的周正龙告诉邻居,他在动物园看到了老虎,居然没有人愿意相信。余秋雨先生可曾想过,以后即便他告诉人们现在几点钟,怕也有人不敢相信的。
  当撒谎成为习惯,诚信就会遭遇危机。最近热议的某些名人涉嫌抄袭、学历造假事件表明,社会有权拷问公众人物的诚信。
   摘自《文学报》
其他文献
美国四星上将巴顿在提拔下属之前,通常会把所有的候选人集中到一起,然后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  一次,巴顿说:“伙计们,今天我要在仓库后面挖一条八英尺长,三英尺宽,六英寸深的战壕。”说完,他就走开了。其实这只是装装样子,在那帮候选人旁边,有一个带着窗户的仓库,巴顿就待在里面悄悄观察外面的人。  那些人领到工具以后议论纷纷,他们奇怪为什么要挖这样一条战壕。  “六英寸深,连个人都藏不住!”
期刊
充从孩提时代起就憧憬有朝一日拥有亿万财富。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在朋友和老师面前夸口说,自己总有一天会成为大富豪。  一次,老师问他:“你希望拥有多少财富呢?”   充说:“我希望拥有1万亿日元。”   “那么,我问你,如果你每天花400万日元的话,1万亿日元得花多少年?”   对普通人来说,400万日元可不是小数目。充的父亲辛苦工作一年的收入也只有400多万日元。不过,充并不能完全理解这点。充想,要
期刊
读到一位台湾作家的讲佛笔记,其中一段,他讲自己人到中年,有了第二次婚姻后,很珍惜这次机缘,再三提醒自己,要开始一种“微型人生”,而非“线型人生”的实践。  “线型人生”――顾名思义,就是把人生之路像线条一样规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一路走来,各个时期各有侧重。少年时重学业,为未来打基础;青年时第一要事是享受恋爱,成家生子;中年时要为积累财富全力以赴;老年安心退休,颐养天年,照顾家庭。乍一看,这样
期刊
我们公司老总喜欢把他看上了的人,放到他身边,给他当几个月的秘书,通过实时、实地、实事的考察后,行的,再通过培训、锻炼后,委以重用;不行的,要么让他走人,要么放到基层自生自灭。  有一年,公司招进了10多名大学生,董事长开始挑了两名大学生,长得漂亮,名牌大学毕业,专业也好,可是通过试用后不满意。此两人也知趣,董事长不满意,他们就“三十六计走为上”。后来董事长又让一名长得平平,而且只是大专生的颖芸当秘
期刊
我常看深圳卫视的《直通港澳台》和央视的《海峡两岸》,看多了便发现一个问题,台湾的官方场合比如“总统府”、“议会”等地方,不再挂蒋介石的像。陈水扁当政时不挂可以“理解”,因为他要“去蒋化”搞“台独”。而马英九上台后也仍然不挂。体现公权的地方不挂也就算了,而国民党的一些庄重场合也不挂。刚刚过去的国民党十八大,我看得分明,主席台上还是没有悬挂蒋的像。党内党外,清一色挂的都是孙中山的画像。要知道,蒋介石可
期刊
最近,我到表弟家玩,只见他们夫妻正为立家规而讨价还价。家规立好后我拿来一看,大意是,今后弟妹出门的时候,着装覆盖率必须达到70%以上,如有违规将罚款。  我感到可笑,便问为啥。表弟說:“我媳妇本来就漂亮,偏偏她又喜欢穿得太露,几次陪她上街见很多男士向她投去贪婪的目光,让我产生一种危机感。”  一周过后,我到表弟家串门,又遇他们在修改家规。弟妹对我说:“你表弟现在变本加厉,他嫌我原来的着装覆盖率低,
期刊
周末,从超市买了东西回家,发现女儿正蹲在楼下仰头看着什么。我仰头一瞧,原来,树上有一只麻雀。这时节,常有麻雀飞来小栖。我拉了拉女儿,让她跟我一起上楼。她却朝我“嘘”了一声。我笑了,轻声说道:“走啦,麻雀哪天不能来看啊。”没想到,她连连摇头:“明天来的可能就不是这只麻雀了啊。”  我不禁哑然而笑,为孩子单纯的执着和童真的悟性而感动。是啊,这擦肩而过的缘份,一辈子或许也就这么一次吧。于是,我也坐下来,
期刊
我刚跳槽到一家公司的行政部,正赶上公司办公室装修改造的尾声。行政部主管命我为各个办公区想些适合装裱的词句,并做好挂起来。  没多久,我的方案就出炉了。老总的办公室,挂个“宁静致远”最合适不过;员工办公区,挂个“天道酬勤”来勉励大家;至于公司精英聚集商讨公司大事的会议室,就用一句“会当凌绝顶”来表现大家的豪情与壮志……  等所有装饰字安装完成后,主管一一检查,都对我选用的词句非常满意。最后,他却站在
期刊
有一种傻是会传染的。不是先天智力低下,或者后天得了病摔着脑导致的傻,那种傻可能会遗传,不会传染。会传染的傻是正常人听了什么话,然后牢记在心,身体力行,整一个懵懂人。人都有懵懂的时候,不奇怪,但长时间的懵懂就变成了傻。  我得先说说焦炭。焦炭是我从小玩到大又玩到老的朋友,彼此无私奉献,无话不谈。这家伙近两年迷上了养生,我们碰到一起时,话没说几句他就扯到养生,吃什么能治病,不吃什么也能治病。走在街上,
期刊
小赖在学校办公室从事文书工作,不是吹的,绝对是一支笔。他有句“名言”,在单位里流传甚广:一天不写稿就手痒;两天没有收到稿费单,就要反思问题到底出在哪;三天没有文章发表,就坐不住了。几年下来,他是吃了不少“外快”,但兼带着也把学校的知名度冲到了全国,因此深得张主任的赏识。  今年,老校长高升,新调来一位校长走马上任,兼任书记。主任还继续当主任,还姓张;小赖还继续写材料,还是文书。一天,新校长兼书记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