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学术生态环境与学术网络结构研究

来源 :现代情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in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意义]从社会网络视角构建图书馆理想的学术网络,促进图书馆学术研究,从而提高图书馆员知识服务的能力。[方法/过程]通过8种图书情报专业期刊的载文分析图书馆当前的学术生态环境,对比自然科学的学术网络结构,总结出图书情报学常见的网络结构,以网络结构洞理论的视角结合知识图谱对机构、研究主题、作者学术网络作全面的解读。[结果/结论]设置合理“K-丛”值约束学术凝聚子群网络,配合相应的科研政策,不仅适合图书馆的学术科研发展,也适用于整个图书情报学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图书馆;社会网络;学术生态环境;学术网络;结构洞;中介中心度;突发性
  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教学科研对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教育部在2015年制定了最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对高校图书馆角色的定位,除了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外,指出图书馆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专业馆员的人数规模应控制在全体馆员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而规程对专业馆员的学历要求是研究生或者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规程还首次提出要重视学术带头人和图书馆高层次专家的培养。在我国,图书馆教育与执业由于缺少类似美国ALA认证标准、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以及不高的图书馆入行标准,导致图书馆从业人员的学历、业务素质高低不平。图书馆的学术研究一直是图书馆的薄弱环节。近十年,新从业的图书馆员学历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由于图书馆缺乏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要达到规程的要求尚有不小的距离。
  1图书馆的学术生态环境
  源自古希腊语言的“生态”一词意指“家”,或者“环境”。学术生态环境是科研工作者、决策管理者和相关的学术人员共同形成的系统,是由研究者、学术以及学术环境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它包括硬件和软件环境,制约、影响着学术研究的进行。绝大多数高校的图书馆在硬件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包括经费的逐年增加、图书期刊资料、数据库的快速建设;而软性的科研政策、学术研究氛围、学术交流环境,以及整个学校层面的重视程度却不尽如人意。只有在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中,不同的学术研究活动互相促进、彼此影响,才能使学术研究得以良性循环,图书馆才能在大数据时代提供更高层次的知识服务。
  1.1学术传播路径的收缩
  学术传播主要是通过文献出版物的出版途径来完成。尽管开放获取、数字出版,以及各种网络形式的社交方式为学术的传播拓宽了渠道;替代计量学提出了多种手段来评价学术研究的影响力和价值,但现阶段还是主要以公开出版的期刊论文和图书专著的形式得到高校管理部门的认可,尤其是对核心期刊以及各种权威索引收录工具的高度认可。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载文数量进行分析(在知网上可以检索到的8种期刊全部电子文献),图书馆员与非图书馆馆员的学术研究情况如表1。非图书馆具体指图书情报类专业院系与社会相关科研团体,比值为后者与前者的商。在8种期刊中,有5种的比值大于1。比值大于1某种意义上可以表明非图书馆员学术研究能力大于图书馆员,图书馆员学术传播路径相对狭小;另一方面也代表着期刊对论文研究方向与主题的倾向性。
  选取期刊近10年的文献数据做进一步的分析,由于近10年高校图书馆的新入职人员正常情况下都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在学术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动力,同时也掌握了图书情报的前沿知识,从这点而言图书馆员与非图书馆员的研究能力没有本质的区别。图1的4种期刊在2013年之前的论文比值都小于1,这些期刊的论文比值大体稳定。在2013年后比值开始增大,《大学图书馆学报》甚至超过了1;图2代表的4种期刊在2013年左右论文比值也开始大幅度地上升,说明2013年后图书馆员的学术成果传播路径进一步缩小。
  这种现象的产生固然有宋书星指出的某些期刊学术规范的缺失这个外因,更主要是高校对专业院系的科研要求的提高以及图书馆自身的情况有关。2016年,教育部的学科评估对科研学术的评价指标仍然以论文和专著为主。因此,专业院系借助自身的科研学术优势,在有限的专业期刊中进一步挤压了图书馆员的学术成果发表空间;另一方面,图书馆是业务服务单位,学校对图书馆岗位聘期内的科研要求并不高,图书馆员的学术研究大多出于专业职称评定的需求,学术研究的动力显得不足。
  1.2缺乏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
  一个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是图书馆学术研究提升的必要条件。环境直接影响着学术研究主体馆员的学术信念、动力与价值取向;研究主体反过来对学术生态环境的优化和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几乎每个高校图书馆都设置了自己的学术委员会。然而,学术委员会的功能大多退化与萎缩,只在图书馆职称评定时投票,并没有对图书馆学术研究的规划、馆员的学术研究起到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大多数的馆员忙于具体的业务工作,加上缺乏学术带头人的提携、帮助,图书馆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科学研究自然与专业院系的距离越来越大。
  学术委员会本应是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能力的专业馆员组成,在现实中主要是高级職称的馆员组成,这些高级职称的馆员大多在自己职称评定后不再或很少从事学术研究活动。除了表2列出的数据,这130所高校图书馆中,有些图书馆的正高职称人数最高比例能达到12%,有7所超过10%;拥有副高职称人数最高51.2%,15所超过30%。图书馆无论在学历、从事的专业还是职称,都堪比相关专业院系,却和学术科研产出极不匹配。公共图书馆的情况也大抵如此,杨爱华在论文中指出其接触的84名具有高级职称的馆员中,进行学术研究的尚不到10位。
  图书馆的学术研究大多基于工作实践,传统的图书馆员学术研究范围主要是图书的编目、排架;文献的检索、阅览行为的研究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各种商业数据库日益增加的功能,各种自动化系统的完善与应用,使得图书馆员的学术研究范围与空间变得更加狭小。
  同行的学术交流是促进学术研究的重要方式之一,图书馆员之间的交流大多属于业务的互访。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会的机会并不多,尤其是青年馆员更加缺乏走出去交流的机会,学术交流会在很多高校图书馆成为一种变相的“福利”。这些现象综合影响着图书馆学术研究的生态环境。   1.3学术研究范围的狭小与论文质量问题
  图书情报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涉及到图书馆的各种业务与情报信息学。图书馆在高校中相较于专业院系的学术地位并不高,图书情报专业的招生情况也不理想,大多是其它专业调剂而来。图书馆学从1998年的50多所本科教学点缩减至20余个,有些曾经独立的图书情报系并入了其它学院,比如南开大学的图书情报学系1994年变更为信息资源管理系,后并入南开大学商学院。截至2015年,全国的图书馆学硕士点虽然增加到40多个,但80%以上仍然隶属于其它学院,其培养方案也显得较为单一,研究方向大多集中在信息检索、信息咨询、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文献计量等相对分散的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图书馆学理论与图书馆文献整理进一步边缘化。培养目标的雷同,必然导致学术研究范围的单一化,这些学生毕业后在具体的图书馆工作中由于业务的简单重复性,必然加剧这种现象。金贞燕等通过研究39所985高校图书馆10年的学术论文发表情况,证实了除了少数的几所重点大学,大多数大学图书馆论文的质量不高,整体学术研究水平分布不均。只有大约30%的图书情报学专业论文刊载率,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学术创新性不足、深度不够。
  图3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展示了图书馆员的研究范围,可以看出大多集中在实践層面。图书馆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对资源的检索利用、培训服务,学术研究围绕信息检索和文献计量两个大的聚类。各大数据库系统近年都利用自身掌握的海量数据推出了各种文献分析计量系统与在线学习平台,图书馆员在这两个领域很难有学术研究上的突破,论文研究的主题大多集中在对这些已有系统的介绍、推广和使用。
  2图书情报学的学术网络
  参照社会网络的定义,科学研究同样也是一种“社会网络”。肇始于英国人类学的社会网络理论,经过上世纪60年代的快速发展,以社会统计学、社会计量学、图论为基础,产生了利用“社群图”来研究社会结构的各种关系和属性,尤其是知识图谱与互联网大数据的结合,使得探究科研学术团体(社会网络)的规律,归因各种学术的社会现象成为可能。从学术社会网络的视角,寻找解决学术研究桎梏的突破点,构建合理的学术网络结构,是必要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2.1结构洞、关系力量与中介中心度
  理想的社会网络应该是完全联通的结构,所有的节点之间都可以直接联系,信息在这样的结构中可以任意传播,而不会出现失真,但这样的网络并不会真正的存在。社会网络中节点的位置在不完全贯通的网络中的地位如何;信息在这样的网络中是否会受到结构的影响和约束;信息在传递通信的过程中和时间维度有怎样的关系,罗纳德·博特在1992年针对这种社交网络结构上的不完备提出了结构洞理论,即两个不直接连接的主体(players)或者聚类(clusters)形成一个非冗余联系之间的分割,用于研究社会价值和社会网络的关系。
  社会生活与学术研究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即都处于一定的社会网络关系中,每个学者(节点)是否占据结构洞、结构洞是否有较高的优化度,关系到整个学术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原因很简单,由于结构洞的存在,结构洞附近的学术研究人员具有更大的信息获取优势。如果对某一学科同一出版年的同一文献类型以及引文做结构上的分析,就可以清楚地展现其结构洞的情况。具体可分为作者、主题、机构的结构洞,从而揭示不同作者之间、不同研究聚类之间是如何连接的;随时间的发展,这些结构洞的变化与消失是否会影响到学科的发展或者新兴研究热点的生长规律。
  关系力量是美国学者Mark Granoventter提出的概念:关系分为强和弱。“强”是社群、机构内部关系的维系;“弱”是社群和机构之间联系的纽带。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弱关系”可以充当信息桥的角色,通过该“桥”可以跨越其社群界限,方便地获取知识信息以及其它资源。“弱关系”除了桥梁的作用,更大的意义在于联接分裂的结构。
  中心性是一个节点在社会网络(群)中位置的表述,用中心度(Centrality)来计量(即点度中心度)。中心度是与某节点联接的线的数量,这个值越大,表明该节点处于重要的位置。中心度大的节点可以理解为核心专家、学者,是组织中知识流动的关键人物,对网络中成员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其影响力存在于一个强关系的子群中。
  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也称为中间中心性,它是探测结构洞的常用算法。该数值越高,表明该节点拥有越多的结构洞,通过其位置优势获得更多的竞争与创新机会。与中介中心性密切相关的是接近中心度。在知识网络中,可以根据它迅速找到处于关键位置的节点,从而了解学科领域的知识结构、知识资源、学术带头人,进而分析该学科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拥有较大中介中心性的节点在学术网络中的作用非常大,一旦该节点消失,就会改变所有经过该节点的最短路径,知识学术的传播就需要更多的步骤甚至是不能达到。通过有时问维度的结构洞分析,可以了解结构洞的各种变化规律,分析产生的原因、以及学术生命周期。
  只有良好结构洞的学术网络才能使得弱关系的子群形成关联,通过强关系聚类的结构洞促进信息的加速流动,因此培养中介中心性高的节点是最佳的策略。如图4所示,A、B节点分属于各自子群的核心,中心度都是3。如果没有Bridge点的弱联接,两个子群之间不会有信息的流动。在学术网络中,Bridge可以理解为跨学科的科研人员。Bridge作为两个团体的纽带(结构洞),对开拓思路,跨学科跨组织合作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这个“关系力量”网络中,Bridge的中心度只有2,不及A、B两个节点的值,显然这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节点。“完美”的节点应该是具有高中介中心性值与高中心度值。
  2.2图书情报学结构洞的缺失
  一个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和科研机构的整体实力以及各种横向联系息息相关。在学科高度融合的今天,机构只有形成良好的结构洞,才会带动整个机构的学术研究发展。   选取表1中比值最高的《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2016文献数据),进行机构结构洞与学术研究主题结构洞分析(表3)。图书馆的共现频次明显低于专业的院系,但不管是图书馆员还是专业院系的研究人员,也不论其共现频次有多高,所有的中介中心性经CiteSpace的Path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ks[151算法进行分析,得出的数值都为0。这在知识图谱中表现为离散的冗余图,不具备良好的结构洞关系,意味着该期刊收录的图书情报学科的学术研究在机构层面缺少结构洞,即在机构之间的合作方面缺少“桥梁”,这和自然科学良好的机构结构洞大相径庭。虽然这和学科本身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但任何学科在当下的环境或多或少都应该有横向合作的现象,尤其是综合性较强的图书情报学,这种机构间的学术研究独立恰恰影响着学术研究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专业院系的“突发性”值远高于图书馆,表明专业院系引领着学术前沿、热点研究,与各种学科评估的排名正相关。从表4主题词分布与中介中心性的对比中可以得出,图书情报学的研究主题同样缺乏结构洞;图书馆研究人员侧重实践而专业院系侧重理论,两者的共通点是情报学的比重大大超过图书馆学。这种现象表明图书情报学研究内容的耗散性,研究主题受其它学科影响较大,容易分散学术研究力量与研究深度。情报学在互联网时代,过渡到信息学、知识的组织、管理、分析与检索。传统图书馆纸质文献的数字化(归结为信息的研究),也使得图书馆学的研究与情报学殊途同归。在主题词突发性的表现上,与表3的分析一致。
  2.3学术带头人网络结构分析
  学术带头人对一个学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对整个学科领域有着深入透彻的领悟,对学术前沿有敏銳的感知和独到的见解,掌握着一定的学术话语权,是学术规则的制定者。由于其处于学术团体的中心,掌握着大量的学术资源。与其相关的团队人员可以优先获得信息,获得学术上的指导与引领,从而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科学研究的发展就是在周而复始的信息觅食过程中得以螺旋式的进行。新的学术带头人、专家在这个过程中成长,最终也达到较高的中心度。对学术带头人或者学术权威的传统认知大多集中在他们自身的学术成果、学术影响力方面,鲜有从社会网络结构的视角来界定其在整个学术网络中应有的位置。
  学术带头人不仅仅是自身具有很强的学术研究能力,还起着整个学科持续性发展,提携后来者的作用。因此,整个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不仅应该具有较高的中心度值,还应该和子群内其它研究人员形成良好的结构洞形式,才能保障学术研究的可持续性发展。学术带头人在整个社群网络中起着子群核心和不同子群之间的联接作用,是强弱关系的统一体。
  表5统计了图书情报学和化学某分支学科的文献,列出频次较高(学术成果较高)的作者中介中心性,考察其结构洞的情况。图书情报学的7位学术带头人的中介中心性都为0,其中前4个为非图书馆学者,后3个为图书馆研究人员;而化学的4个专家学者都有较高的数值,初步判断图书情报学科在作者层面也缺乏合理的结构洞。以知识图谱的方式比较这些不同的结构形式,得到图5。图书情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网络结构大致有4种形式。
  1)Qiu(A)的结构与结构洞的形式非常像,但与结构洞有本质的区别。该结构本质上仍然是一个独立封闭的网络,属于一个强凝聚子群。一旦点度中心度最大的节点A消失,与之相关的其它节点不是成为单独的点就是成为更小的子群。
  2)Liu(B)虽然有较高的学术成果,但是没有形成任何的学术网络,以独立作者的形式出现。这种形式的学者在图书情报领域大量的存在。
  3)Pang(c)为代表的学术网络是个高度冗余的结构形式,这些学者之间只是互相合作,充其量只是其研究成果较其他学者多,在其所属的子群中没有引领其它人员的作用,更遑论联接不同的学术网络。
  4)Wang(D)、Wang(E)、Li(F)、Leng(G)大致属于脆弱的n一派系,一旦这些节点的消失,其余的点大多形成离散的点。图5中A、B、C、D(专业院系)与E、F、G(图书馆)在网络结构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这4种缺乏良好结构洞的网络结构,可以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得出图书情报学科发展迟滞的基本原因:学术权威自身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却没有形成学术梯队,缺少横向合作:中介中心性为0,在学术网络中没有“桥”这样的弱关系存在。
  5)Wang XL、Wang YY、Bu XH、Hou HW 4名学者构成一个完美的结构洞。Wang XL占据结构洞的顶端,引领着学科领域的发展,带动下一级的节点发展。即便是Wang XL的消失,也不会影响其它节点的稳定性。相反,这些中介中心性略小的节点(也属于结构洞)可以随时问的推移,不断成长与壮大;不直接相联的节点也可以通过其它关键节点得以互通,反映在学术研究上就是跨领域或者跨学术分支与跨组织跨网络的合作,而不是独自发展。
  一个网络拥有的结构洞越多,嵌入在其中的信息资源就越丰富,同时也利于网络规模的扩展,获得多样性的学术资源。对网络中的个体发展,学术声誉的获得起到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获得更大的网络中心性与中介中心性。3图书馆学术网络的理想结构
  综上,根据K-丛经验值:k值对应的子群规模为2k-1。图书馆理想学术网络结构应该具有图7的形式。就图中列举的4个子群形成的大群而言,为了避免脆弱子群,按照这一原则,图书馆学术网络起码应该有2个居于结构洞顶端的学术带头人;每个子群也应设置合理的下级学术带头人。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院系以及相关的科研单位也应该符合这一原则,才能很好地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
  学术研究在新的形式下变得日益复杂,单个科研人员很难胜任一个前沿的学术研究,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合作成为必然。占居结构洞位置的学术带头人,在完成自身的科学研究、引导学术前沿的发展之外,还应该建设和谐的学术团队,联通不同的子级团体。合理分配和控制学术资源,发挥自己的号召力,使得子级学术人员快速成长。
  管理部门还应该制定合理的学术研究与激励政策,避免由于图书馆分属不同行政管理体系而带来的合作困难、共识缺乏现象,促进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与实践。增加各种学术互动交流,提倡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研究。馆员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视野,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进行信息服务的研究。
  4结论
  图书馆的学术研究能力与对教学科研的贡献需要数据来说明,社交网络与互联网 的兴起、在线出版等出版方式的出现、常态化的用户驱动模式的电子书采购以及改变知识传递方式的移动平台,对图书馆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图书馆信息门户的地位尽管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但其作为信息服务机构,仍然处于知识传播和信息传递的结构洞位置,即便是读者和学术研究者越过结构洞直接联系,在某些方面仍然对图书馆有着先天的依赖。因为图书馆拥有的用户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学术知识网络中的高密度区。深度挖掘这些资源,合理配置学术网络,控制好网络的结构洞;为共享知识、共享空间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努力改善图书馆的学术生态环境,必将促进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
  限于篇幅,图书情报学的网络结构分析只选取了部分代表性核心期刊作为数据来源;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网络结构分析还应考虑学科不同的学术传播途径和学术研究规律,以及成果评价的方式。社会网络分析与结构洞、强弱关系的研究,在企业管理、知识管理、学科服务、知识管理等领域已经证实其可行性。为更加全面地分析图书馆与图书情报学科的学术网络结构与出现的问题,数据样本的选择应该继续扩大,考虑更多的影响因素。从前文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图书馆的学术生态环境与专业院系的情况相似,只是强度的不同,互有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具有测量速度快、统计学精度高、可在分析的同时把具有指定特征的细胞分选出来等特点,已广泛应用到微生物(细菌、酵母、噬菌体和杆状病毒等)表面展示文库的
将出生时接种过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131名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种COMVAXTM,另一组接种单价乙肝疫苗和单价流感嗜血杆菌偶联疫苗,出生时第一针乙肝疫苗接
心血管内科是护患纠纷高发的科室.引起护患纠纷的原因很多,主要源自服务态度、业务水平及护理操作技巧、业务素质、医疗收费、法律意识、沟通等方面.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今
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从HIV-1gag基因中扩增出衣壳蛋白P24截短体(tp24)基因,插入质粒pGEX-4T3中构成重组表达质粒pGEX-tp24将pGEX-tp24转化大肠杆菌BI21后区获得了高效表达,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量为34.38%,经Glutathione-Sephasrose4B亲和层析纯化的截短体P24纯度为92.77%,纯化
为更替第二批人凝血因子VⅢ浓制剂国家标准品,以WHO97/616批重组人凝血因子VⅢ浓制剂国际标准品为对照,采用一期法协作标定第三批人凝血因子Ⅷ浓制剂二个候选国家标准品X和Y,并
BCG不仅是一种活疫苗,而且还是外源基因的表达载体和较强的免疫佐剂,随着研究的深入,很多外源蛋白在BCG中获得表达,有的获得了较好的免疫效果.虽然BCG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目的:考察祛风止痹(QFZB)凝胶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效作用。方法:采用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观察本品的抗炎作用;用小鼠扭体法考察其镇痛作用。结果:本品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的炎急
隧道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往往比较复杂,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渗漏水或涌水,其会填塞巷道、淹没设备,危及到隧道施工及后期运营安全。因此,加强对隧道涌水灾害的预测及治理,对于保
通过对注射用肝复肽稀释后,采用细菌内毒素试验对其进行检测,并与家兔热原试验相比较。结果表明,细菌内毒素试验可以替代家兔热原试验用于注射用肝复肽的检测。
通过对技术竞争情报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发展回顾与分析,认为它的表现形式和重点内容经历了由专利或技巧情报、技术情报和战略技术情报再到技术竞争情报的演变过程,在实践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