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征选择开展群体活动的路径对大学生思想特征的塑造、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特征; 群体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143-001
一、开展大学生群体活动的意义
群体活动是以群体形式参加的、需要与他人进行互动、直接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的活动。群体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体活动的自主选择性、组织的灵活性、教师的导向性、同伴的激励性等特点区别于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束缚,把传统的活动加以创新和发展。群体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思想特征的塑造、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的思想特征
1.价值观出现“功利化”“多元化”倾向
大学生思维活跃,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和洞察力。大学生价值观极易受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呈健康向上的趋势。但是由于我国当前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大学生价值取向中消极因素呈增长趋势,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大学生中“个人主义”思想也有所抬头。
2.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在最近的几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中精神行为检出率为16%,心理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占30%。诸多的数据和事实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
3.当代大学生的个性极强
当代大学生的个性表现为有主见,不盲目服从,不人云亦云。他们思考的触角不再只是指向一些具体、切近的事物,而几乎是指向所有的问题。他们的思维具有较好的变通性和灵活性,对新事物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有些时候又因为大学生的个性极强容易产生偏激心理。
4.当代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
家长对孩子的娇宠,加之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不知道管理自己什么,以及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容乐观,其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不能给自己很好的定位,心理承受力较弱,生活方式不健康,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身体素质下降,消费缺乏理性,经济支配盲目随意。
三、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征选择开展群体活动的路径
1.充分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大学生之所以缺乏对政治理论学习兴趣,主要在于政治理论本身较为枯燥,且不够形象较难理解,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开展群体活动激发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加以形象化和具体化,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一些变化较大的村镇、厂矿进行参观,听取一线党员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政治理论的经验。从而将枯燥的理论变为鲜活的画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开启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之门,之后定期组织关于政治理论知识的征文竞赛或知识竞答促进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
2.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由学生自主开展群体活动
群体活动开展的成功与否不仅和活动的谋划、组织有关,而且和学生的兴趣有直接的关系。教师要把握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学生组织设计的活动内容加以引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学与同学之间相互接触和相互了解要比老师容易,学生自主地开展群体活动能够更好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多的学生才能参与到活动中来,群体活动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3.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群体活动
目前,独生子女在大学生当中的比例越来越大,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但是在生活方面对孩子比较娇宠。这种现象造成部分学生性格孤僻,思想偏激,依赖性较强,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自己不能很好地处理,影响到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大学生中进行野外拓展训练。
4.群体活动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不可能脱离群体、脱离社会而存在,大学生每天的生活一般都固定在三点一线上,宿舍、教室、食堂,与外界社会的接触较少,以至于毕业后进入社会总要走很多弯路。基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把学校作为一个小的社会,通过开展群体活动的形式,来模拟社会生活,还原社会生活的真实场景。
5.增强群体活动内容的弹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群体活动多以各类比赛的形式出现,形式比较呆板。一般是以院系为单位组队参赛,更多的是各院系自筹组办的活动,比赛对学生的运动技能要求较高,这样大多数学生就成了看客,使其成为少数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无法实现群体活动的价值。所以说,群体活动的开展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这就要求群体活动内容富有弹性,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
四、建议
围绕学生的思想特征开展群体活动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性。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对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加以塑造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组织开展群体活动时注重学生思想特征的变化,通过对活动规则、活动内容、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奖励等活动要素的精心设计和巧妙组合,使学生的思想特征在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加以塑造,另外,要提高群体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才能真正发挥群体活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诸红威,丁泽峰.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探析[J].教育园地,2011(2):92
[2]陈兰兰.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表现及培养路径探索[J].实践与探索, 2011(32):312
[3]祝明慧.高校群体活动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07(3):79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特征; 群体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143-001
一、开展大学生群体活动的意义
群体活动是以群体形式参加的、需要与他人进行互动、直接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的活动。群体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体活动的自主选择性、组织的灵活性、教师的导向性、同伴的激励性等特点区别于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束缚,把传统的活动加以创新和发展。群体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思想特征的塑造、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的思想特征
1.价值观出现“功利化”“多元化”倾向
大学生思维活跃,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和洞察力。大学生价值观极易受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呈健康向上的趋势。但是由于我国当前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大学生价值取向中消极因素呈增长趋势,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大学生中“个人主义”思想也有所抬头。
2.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在最近的几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中精神行为检出率为16%,心理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占30%。诸多的数据和事实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
3.当代大学生的个性极强
当代大学生的个性表现为有主见,不盲目服从,不人云亦云。他们思考的触角不再只是指向一些具体、切近的事物,而几乎是指向所有的问题。他们的思维具有较好的变通性和灵活性,对新事物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有些时候又因为大学生的个性极强容易产生偏激心理。
4.当代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
家长对孩子的娇宠,加之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不知道管理自己什么,以及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容乐观,其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不能给自己很好的定位,心理承受力较弱,生活方式不健康,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身体素质下降,消费缺乏理性,经济支配盲目随意。
三、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征选择开展群体活动的路径
1.充分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大学生之所以缺乏对政治理论学习兴趣,主要在于政治理论本身较为枯燥,且不够形象较难理解,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开展群体活动激发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加以形象化和具体化,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一些变化较大的村镇、厂矿进行参观,听取一线党员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政治理论的经验。从而将枯燥的理论变为鲜活的画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开启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之门,之后定期组织关于政治理论知识的征文竞赛或知识竞答促进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
2.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由学生自主开展群体活动
群体活动开展的成功与否不仅和活动的谋划、组织有关,而且和学生的兴趣有直接的关系。教师要把握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学生组织设计的活动内容加以引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学与同学之间相互接触和相互了解要比老师容易,学生自主地开展群体活动能够更好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多的学生才能参与到活动中来,群体活动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3.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群体活动
目前,独生子女在大学生当中的比例越来越大,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但是在生活方面对孩子比较娇宠。这种现象造成部分学生性格孤僻,思想偏激,依赖性较强,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自己不能很好地处理,影响到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大学生中进行野外拓展训练。
4.群体活动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不可能脱离群体、脱离社会而存在,大学生每天的生活一般都固定在三点一线上,宿舍、教室、食堂,与外界社会的接触较少,以至于毕业后进入社会总要走很多弯路。基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把学校作为一个小的社会,通过开展群体活动的形式,来模拟社会生活,还原社会生活的真实场景。
5.增强群体活动内容的弹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群体活动多以各类比赛的形式出现,形式比较呆板。一般是以院系为单位组队参赛,更多的是各院系自筹组办的活动,比赛对学生的运动技能要求较高,这样大多数学生就成了看客,使其成为少数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无法实现群体活动的价值。所以说,群体活动的开展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这就要求群体活动内容富有弹性,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
四、建议
围绕学生的思想特征开展群体活动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性。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对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加以塑造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组织开展群体活动时注重学生思想特征的变化,通过对活动规则、活动内容、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奖励等活动要素的精心设计和巧妙组合,使学生的思想特征在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加以塑造,另外,要提高群体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才能真正发挥群体活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诸红威,丁泽峰.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探析[J].教育园地,2011(2):92
[2]陈兰兰.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表现及培养路径探索[J].实践与探索, 2011(32):312
[3]祝明慧.高校群体活动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0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