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子 本子 路子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__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作为一个系统,其实施效果取决于其核心要素的运作机制。笔者认为,课堂的核心要素是班子、本子和路子。班子即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生活和学习共同体;本子即课程资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媒介;路子即如何使人与物运作起来的理念与策略。今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有开放的、民主的、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来支撑,因此,采用怎样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结构成为贯穿课堂教学、引导课堂教学走向的主线。当然,要实现课堂结构的变革,首先应有正确的理念。
  
  一、理念的变革:教师应创造使每个孩子都能发展的“学习场”
  
  当前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开始关注学生:教师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摸底,不仅备教材而且备学生;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多了,课堂上学生有了更多的发言权。这诸多的变化使课堂有了新气象,但却不是结构性变革的新气象。
  课堂中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以及课程资源。结构变革也就是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课堂教学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教师研究教材,把教材内容传递给学生,教师、教材、学生之间是完全线性的关系;第二,教师研究教材和学生,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是完全线性的关系;第三,教师拓宽视野,研究与教学相关的课程资源及学生,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仍然是完全线性的关系。目前的课堂教学,虽然各方面有新理念的气象,但学生没有规划自己发展方向的权力与机会,没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力与机会,甚至没有选择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方法的权力与机会,所以,课堂看似给予了学生很多权力,但在“小权力”的背后,“大权力”仍然控制在教育者手里。因此,在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假象背后,教师仍然是主宰者。因此,课堂教学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
  要使课堂教学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改变自己对教学功能的定位认知:教师的任务不是创造学生的成绩,教师也没有能力创造学生的成绩,成绩只能由学生自己创造,教师的任务只是给每个学生创设最适合学生个人的教育环境及“学习场”。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课堂的主角应是学生。“我的发展目标是什么?”、“我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发展?”、“我选择怎样的学习内容作为媒介?”,这些问题应是学生在学习之前必须思考的问题。每个学生都应成为自己发展的规划者和实施者,都应在教师创造的各种“场”中自由、平等、有创造性地发展。
  
  二、班子的构建:人与人之间首先应是关心信任的关系
  
  美国小型学校运动的“先锋”梅耶尔认为“对学校的成败最起作用的因素是学生与成人建立起来的关系”;诺丁斯认为“学校是关心的中心”,而“关心是一种关系”。这都启示我们,人是教育系统的核心和灵魂,作为教育者,不要只相信教育艺术、教育技巧,更要相信人所散发出来的本体魅力。
  在当前的课堂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假设只要学生坐在教室,只要教师把内容传授给学生,只要学生把作业做完,只要学生学习成绩好,学生必然会有一个好的发展。因此,教师的重心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成效上,往往忽视班子构建对学生发展的引领性、根本性、持久性的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强化自己建设和谐班集体的意识,努力把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个体组建成一个有积极的价值追求、平等、互相尊重和激励的生活和学习共同体。
  实践证明,有效的课堂活动,一般要满足下面三点:第一,孩子对活动集体有认同感,感觉到自己的行为能受到他人的尊重,并能对组织产生影响;第二,教师与学生营造了相互信任的氛围,师生都有较大的自主权并能严格要求自己,主体之间更多的是合作的关系,而不是一方压制另一方的关系;第三,教师以及学生都是有着自己个性及追求的人,而不是只有“任务”的机器。在这个集体中,他们是被共同的使命联系在一起的共同体,他们之间首先是相互关心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竞争关系和等级关系。
  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亲密的朋友关系,在此关系下,学生能够向对方无障碍地亮出自己的想法,无所顾忌地进行争论,自由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这样的共同体的构建、归属感的建立能够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高,师生关系更亲密,学生的发展更健康、全面。
  因此,教师要有效开展课堂教学,首先,应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把真实的自我投射在教育活动中;其次,要在活动中,注意把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学生组建成一个有积极的价值追求、能够互相尊重和激励的生活和学习共同体;另外,还要积极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像游戏、课外活动等,这些活动对孩子发展的影响并不比课堂小。
  
  三、本子的处理:开放的课程资源能激发、满足学生多元的兴趣与需求
  
  在目前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否认教材的重要性,但教师的眼界决不能局限于教材的编制思路与内容,而要通过扩充、整合课程资源,使相对干扁的教材内容变得丰富、开放、灵动起来,这样才能触发学生的兴趣点,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教师扩充课程资源的途径很多,如补充、整合课外资源,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意义更深刻;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作为教学切入点;与其他教师合作,共同开展相关的教学;把教学内容用故事、活动或其他情境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学习内容等都是很好的扩充途径。
  教师应该明白,教师的职责并不是把课本中的结论、事实传递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透过文字理解意义,透过意义加深体验,透过体验熏陶情感,透过情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成人教育者们永远不要借助课程把孩子丰富的精神世界挤压成乏味、枯燥的功课。
  学习的过程是自主建构的过程,自主建构的前提是学生的自主选择,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开放的教学环境和课程资源,激发、满足学生的多元兴趣与需求。
  
  四、路子的变革:一切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
  
  1.多问几个“为什么”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很少去问“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学习这个内容的意义是什么?”,更多地只是按照大纲、课文要求把内容传递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忽略学生的需求以及发展愿望,难以建立交往、互动、参与的教学过程。
  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了解每个孩子的现状、特点、需求,同时还要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层教学目标,在学生自身特点与教学目标的共同视野中设计教学活动。这样设计的教学活动,既能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是一种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
  另外,对于一位有心的教师来说,了解孩子的机会处处存在,如课间活动、晨读、课间交流、其他学科以及自己学科中学生的表现等,任何一个机会都有助于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理解。
  
  2.多给学生自我规划的机会
  在目前的课堂中,教师是学生发展的规划者,并且是整齐划一的规划。例如,都要求学生考得高分数,升入好学校。
  课堂教学前,教师根据课标设计针对所有学生的统一学习目标,根据教材和教辅材料按部就班地设计教学流程,这是教师而非学生的规划;这是着眼于教材而非着眼于学生的规划;这是只有分数没有人的规划;这是考虑了整齐划一却忽略了多元建构的规划;这是只关注教学内容却忽略了创设教学情境的规划;这是只关注学校、教师业绩而忽略了学生实际的规划。
  在当前学习环境开放、学习途径多元的时代,教师应培养学生自我规划的意识和能力。自我规划包括:了解自己的现状,知道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尝试设计自己的发展轨迹。而不能让学生在“考试追风”中习惯于把分数作为唯一的追求,习惯于被别人设计生活,并在这种习惯中失去自我。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经历多年的教育后,他们完全有能力设计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应尝试和学生一起商定分层的学习目标;应尝试让学生参与设计上课流程;应尝试把课前预习生字、生词、阅读课文等机械的课前准备转化为明确现状、目标等灵活的“课前规划”。学生只有成为自己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才能感觉到自己的责任。
  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引导下,设计出自己的学习之路,获得更好的发展。
  
  3.多给学生方法的指导
  强调学生是自己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并不是要忽略教师的作用,只不过,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思维、行为方法的指导上。
  在当前这样一个网络信息化时代,课堂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的指导。就一篇语文课文来讲,没有方法意识的教师只是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要素,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故事、课文表达的中心思想。但有方法意识的教师就会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让学生了解一种文体的要素,并引导学生按照要素去解读文本;会通过情感体验、比较、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会多维度、多细节地分析人物,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人物、看待历史。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超越“鱼”获得“渔”,而且能使学生在无形中超越文本、超越技能,获得情感和精神上的解放与愉悦。
  值得注意的是,方法的指导不仅包括学习方法的指导,还包括班级管理的方法(比如班干部如何管好班级)、事件管理的方法(比如如何处理某一件事)、活动组织的方法(比如如何组织某项活动)的指导等;方法的指导形式可以是课堂上的口头指导,也可以是张贴在教室墙壁上的文本化的方法介绍,还可以是日常交往中的即时点拨。总之,教师对学生方法的指导应是内容丰富的,也应是随时随地的。
  
  4.多给学生激励性的评价
  当前,我们习惯于对学生做出“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等整体评价,我们习惯于说“这是优等生”、“这孩子语文特好”、“这孩子数学特别差”。让我们看一下一个日本小学生与中国教师的对话。
  “你们班谁学习最好?”
  “你指的是数学还是语文?”“语文。”“你指的是古文还是现代文?”
  “古文。”
  “你指的是默写还是背诵?”
  ……
  对话中不难看出,孩子的头脑中没有谁最优秀谁最笨的想法,在孩子眼里,谁都有优势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每个人都是优秀的。这就是教育评价给孩子的价值引导。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区分三六九等,而是为了对孩子的发展进行跟踪。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评价者应避免评价过程中与被评价者地位不平等的“管理主义倾向”,评价者的价值判断一定要与被评价者的价值判断达成一致,这样才能使被评价者认真对待每一次评价,否则,被评价者可能会由于被忽视而受到心灵伤害,从而对评价以及评价者产生敌视态度;第二,评价者要赋予被评价者对评价提出质疑以及延迟评价的权力,以督促学生通过努力获得好的评价;第三,评价者要尽量多一种评价标准,因为多一种评价标准就可能多一个好学生,这样,才能体现评价促发展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编辑 杜 锐
其他文献
[摘 要]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和案例式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进行分析,给出案例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的建议,借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关 键 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案例式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
[摘 要] 项目教学法是近年来在国内兴起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迎合了高职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价值取向,有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深受高职院校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基于此,首先阐述项目教学法的内涵,然后分析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不同,并提出几条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最后提出关于项目教学法的几点思考,希望能与广大教育工作者互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能力,使其成为专业的技能型人才,从而为企事业单位提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1],同时也为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作出应有的贡献.职业教育学生技能的全面提升,是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解决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问题[2].本文以本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技能培训为研究模本,深入研究适合职业院校培养、提升学生技能质量的方法,以期提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让医学检验专业技能培训落到实处,并且能够延续下去发展壮大.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不仅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时代新要求,也能够充分挖掘中职英语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道德观,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意识,切实提升“思政能力”,有效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并行,形成协同效应.同时探究在中职英语阅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相关教学策略,以实现英语课程的教学相长.
同理论知识相比,中职学生对于实践操作普遍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然而因为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的薄弱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偏弱的实际情况,可能造成理论和实践相脱节.为了纠正这一问题,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方式,此时GeoGebra软件的应用可谓恰逢其时.基于GeoGebra的特点及应用功能,进一步阐述中职数学教学对其应用的场景问题,将给后续的有效运用提供保障,并最终对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合理介入提供支持.
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是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更加强调实用性.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用人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高职毕业的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在这样的理念影响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开始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在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中,通过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能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此,探讨了高职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法与策略.
汉语音韵学是一门语言课.就目前状况而言,只有本科院校的“语言”专业作为必修课开设,“文学”专业或“汉语言文学”专业则一般是作为选修课开设的;至于专科学校,则一般不开设这门课程.因此可以这样说,目前在职的绝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没有专门学过这门课程.
从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和课程教学设计进行阐述,以“穿脱隔离衣”为例,把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运用BOPPPS教学模式,找准结合点,抓住切入点,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发挥护理专业核心课程育人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的赛项要求出发,挖掘职业技能大赛对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针对惠州城市职业学院近三年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技能比赛学生的培养情况,对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将技能大赛的项目内容融入专业课程的方法,优化现阶段惠州城市职业学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本质上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为推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建议与参考.
素描以欧洲印象派的兴起与发展为分界,其为绘画塑造视觉形象的功能从此发生了改变,为了历练塑造形象和记录生活的传统素描功能在艺术家独特的语境里得以艺术性表现,风格凸显的绘画语言表现使之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由此而形成的素描概念的转变,使现代素描成为一门可以延展的学科,在美术教育领域也被籍以发展并已践行为一种新的基础教学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