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几方面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引出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解剖及成因分析,提出了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与深层思考,为会计信息失真的解决提供了防范和有效治理的信息支持。
关键词:会计信息 失真 防范 治理
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的最终产品,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效率的高低,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做到真实与公允。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是每一个会计人必须面对的。对处于成长期的市场经济环境而言,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是灾难性的,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严重的问题,如国有资产流失、证券市场发育不良、企业筹资困难等,很大程度上都与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有关,治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刻不容缓。
1、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会计信息失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实(不准),一种是造假。会计信息不实和会计信息造假是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概念,虽然在性质、动机、手段、结果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1.1、会计信息不实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不实是由于会计人员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本身的不确定性等原因,造成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不符。主要有以下特点:原始记录和会计数据的计算、抄写错误;对事实的疏忽和误解;对会计政策的误用等。这种失真容易发现并改正。会计信息不实并非会计人员主观故意,而是一种岗位失职行为。会计信息不实可能会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影响,但对社会来说仍具有其合法性、公允性和真实性。从会计工作的程序上看,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告作假都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首先,会计凭证中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发生时的最初经济证明,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和主要依据。它失真就会导致账簿、报告的进一步失真;其次,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数据的过程中,为了单位领导和自己的利益作假账,从而故意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最后,在信息披露方面,有的单位明明知道报表是假的还要向外公布,更甚者一些中介机构为了自己的利益,帮助这些造假的单位出具“真实”的审计报告,助长了造假的力量。
1.2、会计信息造假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造假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主要有以下特点:伪造变更记录和凭证;侵占资产;隐瞒或删除交易事项;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这种失真不易被发现和查处。会计信息造假是会计人员及有关当事人的主观故意,是一种违法违纪行为。会计信息造假不能准确、公正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它将真实信息隐瞒或篡改,对社会具有的一定欺骗性和危害性。
2、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也分两大类,会计信息不实的原因和会计信息造假的原因,具体作如下分析:
2.1、会计信息不实的原因
2.1.1、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差
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后生成的。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对同样会计要素的判断,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在账务处理上也可能有不一样的结果。因此,一些专业水平较低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但由于其职业水平的局限性,素质、技能较低,不可避免地发生操作性、原理性错误,致使会计信息不实。
2.2、会计准则的应用情况
会计准则的广泛实用性和准则本身受某些既定原则的影响,也会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实。比如,成本效益原则的运用,就意味着会计信息不能做到尽善尽美,意味着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实。重要性原则的应用,由于舍弃(简化)了那些相对不重要的信息,而使得会计信息与业务原貌有出入。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如果资产计价低于真实成本,负债估计高于实际金额,可能的收入在将来实现,可能的损失在将来不发生,会计信息就是不实的,类似等等原因。
2.3、会计工作社会监督体系不完善
由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准设立的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承办查账业务。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和有关部门对单位实行国家监督,以及由注册会计师承办的社会审计,构成了会计监督的整体,共同为社会经济活动服务。但目前企业的外部监督主要由企业主管部门实施,而主管部门往往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对所属企业采取保护主义,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会计社会监督体系。
2.4、会计信息造假的成因
会计信息造假,成因复杂,有着深刻的社会和经济原因,其根本原因是部门和个人的利益驱动。造假的手法多种多样,如有的以虚假的业务进行核算;有的将发生的业务收支不通过法定会计账册核算,而是形成账外账,设立小金库;有的直接伪造编制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等等。另外,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迫于企业领导的压力,为了自己生存等原因,放弃职业道德,违心地制造虚假会计信息。
3、防范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3.1、优化会计环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社会执法部门的监督职能,保证《会计法》的全面实施,进而实现会计秩序的根本好转。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先进管理手段,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网络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以及在网络和计算机这种新环境下的会计系统设计,也会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
3.2、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内部控制体系是指各级管理部门内部产生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采用的一系列具有控制功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进行规范化、标准化而形成的控制体系。它的主要内容有:组织机构控制、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人员素质控制、信息质量控制、则产安全控制、业务程序控制、目标控制、执行控制、凭证控制、纪律控制、内部审计控制。
当前会计法律法规还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对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没有清晰的界定,导致法律规范形同虚设,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完善的会计法律法规应当使相关各方的责任明确,使各方相关人员的权力和责任相对等,有多大的权力,就应当对应多大的责任,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约束作用,也才能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真正得到保证。
4、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健全专业资格确认制度;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行为的处理力度,会计人员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加大有关会计法规的培训与执法力度。要以国家的有关法律、会计法规、财会知识对企业的经营者进行有组织的培训,持续不断地开展对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
总之,会计信息失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极为复杂,要治理就不能单纯靠一种对策,而必须注意对多种治理对策的综合运用。因此,我们应以会计法制建设为核心,辅以深入细致的行政管理,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规范经济秩序,结合加强惩治腐败,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好转。
参考文献:
[1]孙丽娟.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6.
[2]杨翠兰.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的探讨[D].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Z1).
[3]柴伟.浅议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控制与防范[J].公用事业财会,2006,(3).
[4]李宏伟.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J].决策探索(下半月),2009.
关键词:会计信息 失真 防范 治理
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的最终产品,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效率的高低,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做到真实与公允。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是每一个会计人必须面对的。对处于成长期的市场经济环境而言,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是灾难性的,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严重的问题,如国有资产流失、证券市场发育不良、企业筹资困难等,很大程度上都与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有关,治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刻不容缓。
1、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会计信息失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实(不准),一种是造假。会计信息不实和会计信息造假是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概念,虽然在性质、动机、手段、结果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1.1、会计信息不实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不实是由于会计人员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本身的不确定性等原因,造成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不符。主要有以下特点:原始记录和会计数据的计算、抄写错误;对事实的疏忽和误解;对会计政策的误用等。这种失真容易发现并改正。会计信息不实并非会计人员主观故意,而是一种岗位失职行为。会计信息不实可能会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影响,但对社会来说仍具有其合法性、公允性和真实性。从会计工作的程序上看,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告作假都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首先,会计凭证中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发生时的最初经济证明,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和主要依据。它失真就会导致账簿、报告的进一步失真;其次,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数据的过程中,为了单位领导和自己的利益作假账,从而故意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最后,在信息披露方面,有的单位明明知道报表是假的还要向外公布,更甚者一些中介机构为了自己的利益,帮助这些造假的单位出具“真实”的审计报告,助长了造假的力量。
1.2、会计信息造假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造假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主要有以下特点:伪造变更记录和凭证;侵占资产;隐瞒或删除交易事项;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这种失真不易被发现和查处。会计信息造假是会计人员及有关当事人的主观故意,是一种违法违纪行为。会计信息造假不能准确、公正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它将真实信息隐瞒或篡改,对社会具有的一定欺骗性和危害性。
2、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也分两大类,会计信息不实的原因和会计信息造假的原因,具体作如下分析:
2.1、会计信息不实的原因
2.1.1、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差
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后生成的。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对同样会计要素的判断,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在账务处理上也可能有不一样的结果。因此,一些专业水平较低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但由于其职业水平的局限性,素质、技能较低,不可避免地发生操作性、原理性错误,致使会计信息不实。
2.2、会计准则的应用情况
会计准则的广泛实用性和准则本身受某些既定原则的影响,也会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实。比如,成本效益原则的运用,就意味着会计信息不能做到尽善尽美,意味着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实。重要性原则的应用,由于舍弃(简化)了那些相对不重要的信息,而使得会计信息与业务原貌有出入。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如果资产计价低于真实成本,负债估计高于实际金额,可能的收入在将来实现,可能的损失在将来不发生,会计信息就是不实的,类似等等原因。
2.3、会计工作社会监督体系不完善
由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准设立的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承办查账业务。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和有关部门对单位实行国家监督,以及由注册会计师承办的社会审计,构成了会计监督的整体,共同为社会经济活动服务。但目前企业的外部监督主要由企业主管部门实施,而主管部门往往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对所属企业采取保护主义,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会计社会监督体系。
2.4、会计信息造假的成因
会计信息造假,成因复杂,有着深刻的社会和经济原因,其根本原因是部门和个人的利益驱动。造假的手法多种多样,如有的以虚假的业务进行核算;有的将发生的业务收支不通过法定会计账册核算,而是形成账外账,设立小金库;有的直接伪造编制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等等。另外,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迫于企业领导的压力,为了自己生存等原因,放弃职业道德,违心地制造虚假会计信息。
3、防范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3.1、优化会计环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社会执法部门的监督职能,保证《会计法》的全面实施,进而实现会计秩序的根本好转。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先进管理手段,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网络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以及在网络和计算机这种新环境下的会计系统设计,也会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
3.2、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内部控制体系是指各级管理部门内部产生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采用的一系列具有控制功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进行规范化、标准化而形成的控制体系。它的主要内容有:组织机构控制、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人员素质控制、信息质量控制、则产安全控制、业务程序控制、目标控制、执行控制、凭证控制、纪律控制、内部审计控制。
当前会计法律法规还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对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没有清晰的界定,导致法律规范形同虚设,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完善的会计法律法规应当使相关各方的责任明确,使各方相关人员的权力和责任相对等,有多大的权力,就应当对应多大的责任,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约束作用,也才能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真正得到保证。
4、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健全专业资格确认制度;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行为的处理力度,会计人员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加大有关会计法规的培训与执法力度。要以国家的有关法律、会计法规、财会知识对企业的经营者进行有组织的培训,持续不断地开展对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
总之,会计信息失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极为复杂,要治理就不能单纯靠一种对策,而必须注意对多种治理对策的综合运用。因此,我们应以会计法制建设为核心,辅以深入细致的行政管理,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规范经济秩序,结合加强惩治腐败,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好转。
参考文献:
[1]孙丽娟.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6.
[2]杨翠兰.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的探讨[D].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Z1).
[3]柴伟.浅议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控制与防范[J].公用事业财会,2006,(3).
[4]李宏伟.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J].决策探索(下半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