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ay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可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尤为重要。紧扣教材,以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选择加工问题情景,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教学“百分率”这一内容,我没有把书上的例题搬到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而是课前先让学生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百分数,是怎样用的。学生搜集到大量资料:及格率、优秀率、出勤率、工厂产品的合格率、种子的发芽率……并深入到社会中去询问这些百分率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的。上课了,面对搜集到的众多资料,学生享受着自己调查的乐趣,此时,我及时导入新课,把主动探究的“球”抛给了学生,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信息和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当数学与儿童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我把本来很枯燥的百分率这一内容生活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對数学产生了亲切感,提高了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主动探索,开发学生的创新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十分重要。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度增强开放性,启动学生思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要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的和个性的东西。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尝试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愉快,多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宽广的思维空间中展开多角度思维,使各方面的能力、技能都得到发展,使学生的创新天性得到开发和培育,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如教材中教学计算23-7时,我不直接暗示算法,而是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说一说,看哪个小组方法多,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主动去探索多种个性化的算法。结果,学生提出的计算方法让我惊叹不已,有的摆小棒,有的借助计算器,有的列竖式,有的用各种口算:10-7=3 13+3=16;13-7=6 10+6=16;还有的同学用“做减想加”的方法16+7=23,所以23-7=16,更有一种奇特的算法让我当时愣住了,一位同学说先算7-3=4,然后20-4=16,虽然得数相等,但按常规思维难以理解。我当时没有发表意见,而是让他说算理,没想到他竟说得有理有据:23减7,个位3个1减7个1,差4个1,不够减,就从20里减去4就是16。说得多好呀!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在给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的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多方位的分析、多角度的联想、多层次的猜测、多方面的实验,用不同的解题策略改变问题情境,开拓解题思路。教师在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回归生活空间,应用数学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是现代数学教学的改革方向,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题材编制成有意义的练习题,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解决问题。如学生学习了统计图后,突如其来的“非典”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我便布置了“非典中的数学问题”课题研究,要求学生每天关注我市的“非典”疫情,将收集来的数据绘制成我市“非典”疫情统计图,把分析结果写成一份研究报告。复课后作业汇报时:一张张颜色鲜明、画图规范的不同形状的统计图让人惊喜,一份份融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题研究报告更出乎我的意料。有的提出了切断传染链的有效措施;有的指出了我市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有的列举了日常生活中人们随地吐痰、乱倒垃圾等十大恶习;有的就日本为什么没有发现“非典”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的发出了“告别陋习、增强体质”的倡议;还有的看到医护人员为了病人忘了危险,穿着多层防护服忘我工作,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决定长大后当科学家、当医生。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在搜集、整理、统计、分析的活动中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应用和实际价值,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同时从中还可以让学生真实地了解一些时事信息,增长见识,让学生从小关心国家大事,从小有获取新闻信息的意识,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减少命题作文。”这段话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思想,强调学生是学习作文的主人,突出了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优化作文教学流程,引导学生自主写作。  一、习作命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拟题  学生“自主拟题”
期刊
语文是一门独具个性的学科,而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关键一环,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情感的熏陶与培植。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包含着作者强烈深沉的感情,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含蓄动人,有的借景抒情。因此,把握文本中作者的情感脉搏,使学生满怀情感来阅读文章,就成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关键。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根据我自身的实践,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一、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期刊
新一轮课改提出:要重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目的是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本内容与学生生活、学习兴趣的联系,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而初学写作的小学生,面对作文,常常唉叹:无话可说、无从下笔、苦于没有好材料,从而出现学生怕写,教师怕教的现象。作文教学就此掉进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困境之中。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身边资源,为学生开辟习作乐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
期刊
语文是工具学科,它所注重的读、写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对人们钻研知识、表情达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不断地从中吸取营养,形成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大力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共同追求。实施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體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使学生和谐发展的同时形成健全的个性,使学
期刊
教师教好一门课程,方法是很重要的。而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其教学方法尤为重要。语文教学就像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教学方法,又应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善于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所以要探讨语文教学方法问题,必需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  一、语文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
期刊
社会的变革,家庭结构的迅速改变,学习负担的超负荷和就业压力日益严峻,都是中学生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受到各方的日益重视,但显然,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在完整的生活中提高,而不是靠单一的心理课程来支撑。  语文教学的特点是课文和教师语言本身就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也是学生与教师和作者沟通和建立共鸣的媒介。本人的教学实践表明,语文教学如果有效地通过语言艺术本身或各种多媒体材料,引导学生进
期刊
纵观近五年全国各地的高考地理或文科综合试卷,选择题和综合题已稳定为基本题型,选择题部分约占总分值的1/2左右,可以说,正确解答选择题是考试成功的关键之一。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地理选择题为单项选择题,一般有11个小题,大多以2-3题为一组的形式出现,分值为44分,高考地理单项选择题有20个小题,分值为40分,双项选择题有10个小题,分值为30分。2006年高考在即,高考复习要对典型题型进行深入的剖析,熟
期刊
《标准》明确要求“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單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体现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目标……更好地发挥中考在新课改的指挥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以网格为背景的中考题的出现,起着导航的作用。网格上的正方形、矩形是轴
期刊
当一个数学问题难以解决时,有时可按某一标准把这个问题分成若干种不同的情况(简称类),然后對每一种情况分别进行讨论,这种解决问题的思想就是分类思想。逻辑划分在数学中表现为分类思想,它是数学解题的重要思想,是数学解题的一种常用思想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缜密性、灵活性,使学生完整地考虑问题,化整为零地解决问题。
期刊
在平时教学中,经常需要判断一个数能否被另一个数整除,不仅可以加快学生的解题速度,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很有好处的。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仅仅介绍能被2、5、3整除数的特征,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那么,如何才能快速判斷一个数能否被7数整除呢?下面笔者介绍以下三种方法。  一、拆数法  将要判断的这个数先拆分成几个数的和或( 差),要求较大数必须是7的倍数。我们只要判断较小的一个数就可以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