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新课程改革风起云涌,音乐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先行学科之一,各种新理念、新教材也是层出不穷,让基层的音乐教师颇有应接不暇之感。笔者近年来在自己的音乐教学实践中也有一些新的思考,现抛砖引玉,与同行共勉。
1 让学生明白,音乐教育给我们的学生会带来的益处
我曾给过学生一个选择命题:“当你踏上社会后,你肯定会碰上各种令人喜怒哀乐的事,高兴时,你要抒发快乐;忧郁时,你要排解烦闷。这时候,你是做上几道数学题或物理难题来宣泄你的情绪呢?还是欣赏或唱上一首快乐或忧郁的歌曲来宣泄情绪?”当时,学生们都笑了。是啊,音乐教育给我们的学生带来的益处将是终身的:成为一个完整而有情趣的人!
2 在课堂音乐教学尽可能解决音乐技能水平问题
新旧课程的最大对比处,可能就是在对音乐技能的态度上吧?课改提出了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被排在了最后一位,重情感体验,重实践体验,轻技能训练。“听、动、演、赏、创”也是让学生能全面地去体验音乐。对于这些,我们有些音乐教师还是很有看法的:那我们的学生不就成了“半瓶子醋”了吗?其实,这需要我们的音乐教师从过去的“专业”观念上转变过来,由于我们的普通音乐教育体系脱胎于专业音乐教育体系,所以我们的教师长期认同的是一种“音乐精英教育”。可这种“音乐精英教育”放在普通学校中,可能吗?
首先,就说唱歌吧,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共鸣啊、气息啊的讲了一大套,可效果能有多少?而唱通俗歌曲,我们音乐老师一般不教吧,可总有那么多的学生仅仅靠模仿唱片,就唱得不比所谓歌星差多少。而在“专业”的眼光下,郁钧剑算是挺有名的歌唱家了吧,可你去一些网上的音乐论坛看一看,照样被人批得一钱不值。所以,我们只要让学生能流畅而投入感情地演唱,这就够了!
还有唱谱,我一直希望学校音乐教学中能把五线谱与简谱共存,而不是放弃了易学的简谱,简单地与国际接轨。一方面,社会上简谱的运用依然是那么广泛,而五线谱可能只对那些学西洋乐器的特定人群有用。另一方面,普通学生一个星期一到两节的音乐课,而课后又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练习巩固,能唱好五线谱吗?想想我们自己吧,算是半专业(师范大学音乐系)的学习了吧,可我们的五线谱视唱是花了多大的精力才过关的?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也投入这样多的时间与精力吧。
3 多给学生欣赏高雅音乐
人体要营养均衡,需吃五谷杂粮,那么在音乐食粮上呢?自然也需要“杂”。“杂”体现的一种多极,只有“万类霜天”的世界才显得自由而精彩,生命的活力与耐力,不正是靠“杂”才得以加强和延续的吗?温家宝总理到北京四中视察,在音乐教室观摩学校合唱团的排练时,温总理专心静听了40多位合唱团的同学合唱的《鼓浪屿之波》后,颇有感触地说:“我不太会唱歌,但是爱欣赏,这也和我上中学的音乐课有关。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我的音乐课老师上课只讲十分钟的课本,剩余35分钟有两件事情他要做,一件事情是放唱片,从世界名曲到京剧他都放,就让学生听;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弹钢琴,他弹的许多曲子至今仍很熟悉。他的教学方法很独特,不把音乐课当成只教唱歌,而是将音乐当成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素质的一种手段。”
在我的音乐课堂上,我给学生的音乐就是挺“杂”的,既有杰克逊令人眼花缭乱的MTV,也有让人回味金庸笔下大侠风采的《铁血丹心》;既有缤纷的音乐剧《猫》,也有绚丽多姿的“女子十二乐坊”……
音乐如海,我们音乐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把这海中最美丽的浪花奉献在学生眼前,让学生为之倾倒,并产生对大海的向往。所以,要进入音乐课堂的音乐也是有标准的:
3.1 要具备经典性。什么是音乐中的经典?贝多芬、莫扎特是经典,但经典不仅仅是贝多芬、莫扎特,真正的经典是那些能够经历时间的洗刷,依然熠熠生辉的音乐作品。流行可能成为经典,但不等于经典。曾经满大街都是:“亲爱的,你慢慢飞,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但时间才过去不久,城市KTV的包房中已经不闻《两只蝴蝶》的歌声了,吹尽狂沙始到金,邓丽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已经几十年了,却依然时时回响在城市的夜空,这才是经典。
3.2 要富有特色性。经典是不多的,那么我们的课堂中不妨也引入一些有特色的音乐,哪怕它们还称不上经典。像“急智歌王”张帝的唱功并不出色,但他即兴填词回答各种刁钻古怪问题的演出方式可为一绝,称得上有特色性的。另外像“破铜烂铁”把生活器具乐器化的打击乐演出,也是极具特色性的。
3.3 具有时代性。“与时俱进”也是我们音乐课堂的指导理论,我们要时时关心外面的音乐世界,不能捧着一本教材抱残守缺,应该把具有时代气息的健康作品引入课堂。像《吉祥三宝》这么清新而又可爱的时代新作,当然也应该介绍给我们的学生。
1 让学生明白,音乐教育给我们的学生会带来的益处
我曾给过学生一个选择命题:“当你踏上社会后,你肯定会碰上各种令人喜怒哀乐的事,高兴时,你要抒发快乐;忧郁时,你要排解烦闷。这时候,你是做上几道数学题或物理难题来宣泄你的情绪呢?还是欣赏或唱上一首快乐或忧郁的歌曲来宣泄情绪?”当时,学生们都笑了。是啊,音乐教育给我们的学生带来的益处将是终身的:成为一个完整而有情趣的人!
2 在课堂音乐教学尽可能解决音乐技能水平问题
新旧课程的最大对比处,可能就是在对音乐技能的态度上吧?课改提出了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被排在了最后一位,重情感体验,重实践体验,轻技能训练。“听、动、演、赏、创”也是让学生能全面地去体验音乐。对于这些,我们有些音乐教师还是很有看法的:那我们的学生不就成了“半瓶子醋”了吗?其实,这需要我们的音乐教师从过去的“专业”观念上转变过来,由于我们的普通音乐教育体系脱胎于专业音乐教育体系,所以我们的教师长期认同的是一种“音乐精英教育”。可这种“音乐精英教育”放在普通学校中,可能吗?
首先,就说唱歌吧,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共鸣啊、气息啊的讲了一大套,可效果能有多少?而唱通俗歌曲,我们音乐老师一般不教吧,可总有那么多的学生仅仅靠模仿唱片,就唱得不比所谓歌星差多少。而在“专业”的眼光下,郁钧剑算是挺有名的歌唱家了吧,可你去一些网上的音乐论坛看一看,照样被人批得一钱不值。所以,我们只要让学生能流畅而投入感情地演唱,这就够了!
还有唱谱,我一直希望学校音乐教学中能把五线谱与简谱共存,而不是放弃了易学的简谱,简单地与国际接轨。一方面,社会上简谱的运用依然是那么广泛,而五线谱可能只对那些学西洋乐器的特定人群有用。另一方面,普通学生一个星期一到两节的音乐课,而课后又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练习巩固,能唱好五线谱吗?想想我们自己吧,算是半专业(师范大学音乐系)的学习了吧,可我们的五线谱视唱是花了多大的精力才过关的?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也投入这样多的时间与精力吧。
3 多给学生欣赏高雅音乐
人体要营养均衡,需吃五谷杂粮,那么在音乐食粮上呢?自然也需要“杂”。“杂”体现的一种多极,只有“万类霜天”的世界才显得自由而精彩,生命的活力与耐力,不正是靠“杂”才得以加强和延续的吗?温家宝总理到北京四中视察,在音乐教室观摩学校合唱团的排练时,温总理专心静听了40多位合唱团的同学合唱的《鼓浪屿之波》后,颇有感触地说:“我不太会唱歌,但是爱欣赏,这也和我上中学的音乐课有关。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我的音乐课老师上课只讲十分钟的课本,剩余35分钟有两件事情他要做,一件事情是放唱片,从世界名曲到京剧他都放,就让学生听;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弹钢琴,他弹的许多曲子至今仍很熟悉。他的教学方法很独特,不把音乐课当成只教唱歌,而是将音乐当成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素质的一种手段。”
在我的音乐课堂上,我给学生的音乐就是挺“杂”的,既有杰克逊令人眼花缭乱的MTV,也有让人回味金庸笔下大侠风采的《铁血丹心》;既有缤纷的音乐剧《猫》,也有绚丽多姿的“女子十二乐坊”……
音乐如海,我们音乐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把这海中最美丽的浪花奉献在学生眼前,让学生为之倾倒,并产生对大海的向往。所以,要进入音乐课堂的音乐也是有标准的:
3.1 要具备经典性。什么是音乐中的经典?贝多芬、莫扎特是经典,但经典不仅仅是贝多芬、莫扎特,真正的经典是那些能够经历时间的洗刷,依然熠熠生辉的音乐作品。流行可能成为经典,但不等于经典。曾经满大街都是:“亲爱的,你慢慢飞,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但时间才过去不久,城市KTV的包房中已经不闻《两只蝴蝶》的歌声了,吹尽狂沙始到金,邓丽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已经几十年了,却依然时时回响在城市的夜空,这才是经典。
3.2 要富有特色性。经典是不多的,那么我们的课堂中不妨也引入一些有特色的音乐,哪怕它们还称不上经典。像“急智歌王”张帝的唱功并不出色,但他即兴填词回答各种刁钻古怪问题的演出方式可为一绝,称得上有特色性的。另外像“破铜烂铁”把生活器具乐器化的打击乐演出,也是极具特色性的。
3.3 具有时代性。“与时俱进”也是我们音乐课堂的指导理论,我们要时时关心外面的音乐世界,不能捧着一本教材抱残守缺,应该把具有时代气息的健康作品引入课堂。像《吉祥三宝》这么清新而又可爱的时代新作,当然也应该介绍给我们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