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昔日的天之骄子与今日的“蚁族”,两者地位的天壤之别刺痛了高校师生,也引发了对高校就业教育的反思。本文以社会工作中的增权理论为视角,通过从“天之骄子”到“蚁族”的演变来反思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中创业教育的缺失,进一步明确高校创业教育的德育目标和价值,希望通过提升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来实现增权赋能,构建社会参与的开放的创业教育增权模式。
关键词:蚁族;增权;创业教育;德育
共青团北京市委2015年“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显示,85.1%的青年流动大学毕业生租房居住,大约77%的人员存在住房条件较差的情况。此前曾有学者将这部分群体称为“蚁族”。这个群体基本都是80后,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却多数从事推销、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甚至有人完全处于失业状态。他们主要聚居在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在其生活的城市无固定房产,从收入支出上来看,他们收入的70%用于支付房租和承担基本生活保障,恩格尔系数远远高于国内平均标准。①此外,上海、武汉、广州、西安等大城市也都大规模的存在这一群体。据初步分析,全国“蚁族”人数将在百万人以上。最先对“蚁族”进行剖析的学者廉思在最新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大城市30岁以上的“蚁族”比例增加,毕业于重点院校的“蚁族”比例也在上升。
一、从象牙塔中的天子骄子到“蚁族”的反思
“蚁族”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其外因无疑是高校的十年扩招,而论及其内因则直刺高等教育的软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缺失。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大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是就业、考研、出国,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仅局限于研究型、应用型,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在开展就业教育时也并未过多地关注创新创业教育。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5年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2014届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比例占到了2.9%,虽然这一比例在近三届呈上升趋势,但距离发达国家一般20%—30%的创业率来说仍然相差甚远。据调查,就业困难并不是大学生选择创业的主要原因,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主要动因是“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有好的创业项目”,其中属于机会型创业的毕业生占创业总体的85%。可见,培养创业意识是提升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
目前,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的推动下,我国各高校已初步形成了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并催生了一批大学生创业园和公司。但是,比之于国外的创业教育体系,我国的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教学研究体系和德育体系,进一步推进创业教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改革的发展方向。
二、增权赋能予学生,提升创业自我效能感,明确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取向
西方社会工作中的增权理论重新解读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古训,增权赋能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方的互动过程,不过分强调目标和结果,而更加看重过程,更加重视潜能的挖掘与激发。因此,可以说增权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人全面发展。作为以教育、教学为主要手段,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主要目的高校,以人为本、增权赋能恰恰是高校创业教育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权能不仅表现为一种客观的存在,更是一种主观感受,亦即权力感。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将人的需求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②权力感就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需求,这种需求可以提升人们的自我意识,使人们从中获得尊严感、福祉感及重要感,③满足了人们渴望被重视的需求,即自我实现,从而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极大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增权就是这样一种内化的过程。通过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旨在改变大学生内在的无权感,即学生由于承认自己消极思想的形式妨碍他们实现实际上存在可能性的目标和理想,从而使结果再次验证这种消极的思想状态,造成他们真正的无权。根据增权理论,要激发学生的潜能,就必须满足学生受尊重的权力,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其自我价值的实現。
“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本身包含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部分内容。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培养创新人才等为目标的教育。而创业教育则是旨在培养具有开创性精神的人的教育,在实际上是一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创新是创业的先导和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创业的成败取决于创新的程度。当然,两者也有差别,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的发展的总体把握,更侧重于创新思维的开发。而创业教育则更注重如何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④概念的不清晰导致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有许多观念上的误区。如有些教师认为创业只是少数学生的就业选择,因此,对创业教育不够重视等等。创业教育可以视为一种教育模式,是从创新开始和创业完全实施过程中对洞察力、创造力的培养及创业行为的指导。增权是一种理论和实践,又必然是一个过程,可以发生在个人、学校和社会等介入层面。
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增权使得他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即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为大学生不断自我完善的不竭动力。“蚁族”作为当代社会的第四大弱势群体,缺乏社会对其的尊重,他们现阶段迫切追求的是物质层次的满足而非对自我价值、个人能力的提高。从这一角度来说,教育增权对于大学生今后发展的具有长久的影响力,它可以使大学生在处于困境和不利局面时不断的通过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来改变现状。这就要求高校采用“体验式学习”的方法,将大学生创业教育事业作为全员参与的共同目标,更加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大胆转变教学理念,将社会工作的理念(如增权理念)运用到具体教学和学生工作中去,从新的高度、新的领域、新的视角积极探索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模式。
三、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增权模式
1.将创业教育融入课堂和思想教育,提升创业能力效能感,促进大学生集体增权 在我国现有的高校教育模式中,实践教学始终处于一种相对弱势的状态,经费不足,时间仓促等因素,直接导致其成为走形式、走过场的环节。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需要学校对此有高度的重視,可以通过加强师资力量、增加教程,并通过组织赛事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氛围。从制度和具体操作模式上保障创业教育的有效进行,实现创业教育的制度增权。
此外,高校创业文化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创业教育过程也是塑造人格精神的重要手段,是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发展创业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范式,因此创业教育有较强的德育功能。把高校创业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通过理论学习、人物访谈和模拟体验来加强创业精神对大学生生活与工作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效能感,使之成为大学生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在学生工作方面融入创业教育,充分协调学生的教育需求和学科设置、学校活动,以及与社会沟通方面直接的交流,达到各方权力的平衡,实现大学生创业能力效能感的集体增权。
2.以实践平台提高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程度,提升创业个性效能感,实现创业教育的个体增权
创业教育是开放的个性化教育,不是直接传授知识,而更看重隐性知识的生成和转移。因此,创业教育绝不是培养创业者,而是提升创业素养,培养创业精神,这就决定了以第一课堂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很难对学生个体产生深远的影响,必须打造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组织和各类学生社团,既能锻炼广大学生的组织协调等能力,还是朋辈互助学习的有效平台,为创业教育的内隐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个性化的学生组织中,通过提供机会和树立榜样等方式将不同学生的创业个性效能感凸现出来,帮助大学生对自我进行多方定位。当代大学生个性更加明显,自我意识更强,愿意为共同的目标融入团队中贡献力量,却不会因集体目标而轻易放弃个人主张。要通过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体认识,使他们形成社会主体的自尊感,促使个人在处事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完满,更好的履行社会角色,就必须提升其创业个性效能感,既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保留创业个性,又要鼓励合作共赢提升创业合作能力,从而实现创业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个体增权。
3.构建社会参与的开放的创业教育模式,提升创业环境效能感,实现创业教育的社会增权
创业教育不是独立的、单靠高校就能实现的,它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需要社会的参与才能实现群体增权的目的。通过学校与政府、企业进行沟通,一方面,为学校争取更多政策或资金支持,为学生创业提供更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在企业设立实习实训基地及创业孵化基地,这些都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创业的隐环境效能感,既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又能让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有一个暂时的落脚点。
智联招聘的“2015年应届毕业生求职力”调研数据显示,在“万众创新”氛围下,大学生创业意愿比去年翻番。社会整体的创业氛围浓厚,政府对创业者们的支持,包括开辟创业园、提供初创办公地点、提供创业帮扶基金等,都对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创业有更强的吸引力,让聪明、有想法、有激情的大学生投身到创业大潮中去。可见,提升大学生创业的环境效能感,离不开社会广泛的支持和参与。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各地人社局对大学生创业贷款宣传多,但实际操作少,贷款周期长且手续繁琐;各地的大学生创业园给大学生创业者提供的办公室很难兑现;风险投资更青睐成熟的创业团队等问题。因此,要实现创业教育的社会增权还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能促进创业结果的实现。创业自我效能感是创业者成功创业的关键因素,是创业者实现其目的价值的内在指标。而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则要借助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三个增权层次实现。可以说,增权理论促进了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增长和深化,让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学校和政府、企业相结合,树立了以实践为导向的创业教育目标,既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又着眼于培养大学生终身受益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注解:
①廉思.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11
②亚伯拉罕·马斯洛.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8-29.
③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J].社会学研究,2003,(5):71
④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中国高教研究.2007(7):91
关键词:蚁族;增权;创业教育;德育
共青团北京市委2015年“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显示,85.1%的青年流动大学毕业生租房居住,大约77%的人员存在住房条件较差的情况。此前曾有学者将这部分群体称为“蚁族”。这个群体基本都是80后,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却多数从事推销、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甚至有人完全处于失业状态。他们主要聚居在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在其生活的城市无固定房产,从收入支出上来看,他们收入的70%用于支付房租和承担基本生活保障,恩格尔系数远远高于国内平均标准。①此外,上海、武汉、广州、西安等大城市也都大规模的存在这一群体。据初步分析,全国“蚁族”人数将在百万人以上。最先对“蚁族”进行剖析的学者廉思在最新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大城市30岁以上的“蚁族”比例增加,毕业于重点院校的“蚁族”比例也在上升。
一、从象牙塔中的天子骄子到“蚁族”的反思
“蚁族”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其外因无疑是高校的十年扩招,而论及其内因则直刺高等教育的软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缺失。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大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是就业、考研、出国,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仅局限于研究型、应用型,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在开展就业教育时也并未过多地关注创新创业教育。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5年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2014届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比例占到了2.9%,虽然这一比例在近三届呈上升趋势,但距离发达国家一般20%—30%的创业率来说仍然相差甚远。据调查,就业困难并不是大学生选择创业的主要原因,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主要动因是“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有好的创业项目”,其中属于机会型创业的毕业生占创业总体的85%。可见,培养创业意识是提升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
目前,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的推动下,我国各高校已初步形成了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并催生了一批大学生创业园和公司。但是,比之于国外的创业教育体系,我国的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教学研究体系和德育体系,进一步推进创业教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改革的发展方向。
二、增权赋能予学生,提升创业自我效能感,明确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取向
西方社会工作中的增权理论重新解读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古训,增权赋能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方的互动过程,不过分强调目标和结果,而更加看重过程,更加重视潜能的挖掘与激发。因此,可以说增权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人全面发展。作为以教育、教学为主要手段,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主要目的高校,以人为本、增权赋能恰恰是高校创业教育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权能不仅表现为一种客观的存在,更是一种主观感受,亦即权力感。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将人的需求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②权力感就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需求,这种需求可以提升人们的自我意识,使人们从中获得尊严感、福祉感及重要感,③满足了人们渴望被重视的需求,即自我实现,从而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极大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增权就是这样一种内化的过程。通过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旨在改变大学生内在的无权感,即学生由于承认自己消极思想的形式妨碍他们实现实际上存在可能性的目标和理想,从而使结果再次验证这种消极的思想状态,造成他们真正的无权。根据增权理论,要激发学生的潜能,就必须满足学生受尊重的权力,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其自我价值的实現。
“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本身包含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部分内容。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培养创新人才等为目标的教育。而创业教育则是旨在培养具有开创性精神的人的教育,在实际上是一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创新是创业的先导和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创业的成败取决于创新的程度。当然,两者也有差别,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的发展的总体把握,更侧重于创新思维的开发。而创业教育则更注重如何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④概念的不清晰导致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有许多观念上的误区。如有些教师认为创业只是少数学生的就业选择,因此,对创业教育不够重视等等。创业教育可以视为一种教育模式,是从创新开始和创业完全实施过程中对洞察力、创造力的培养及创业行为的指导。增权是一种理论和实践,又必然是一个过程,可以发生在个人、学校和社会等介入层面。
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增权使得他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即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为大学生不断自我完善的不竭动力。“蚁族”作为当代社会的第四大弱势群体,缺乏社会对其的尊重,他们现阶段迫切追求的是物质层次的满足而非对自我价值、个人能力的提高。从这一角度来说,教育增权对于大学生今后发展的具有长久的影响力,它可以使大学生在处于困境和不利局面时不断的通过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来改变现状。这就要求高校采用“体验式学习”的方法,将大学生创业教育事业作为全员参与的共同目标,更加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大胆转变教学理念,将社会工作的理念(如增权理念)运用到具体教学和学生工作中去,从新的高度、新的领域、新的视角积极探索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模式。
三、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增权模式
1.将创业教育融入课堂和思想教育,提升创业能力效能感,促进大学生集体增权 在我国现有的高校教育模式中,实践教学始终处于一种相对弱势的状态,经费不足,时间仓促等因素,直接导致其成为走形式、走过场的环节。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需要学校对此有高度的重視,可以通过加强师资力量、增加教程,并通过组织赛事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氛围。从制度和具体操作模式上保障创业教育的有效进行,实现创业教育的制度增权。
此外,高校创业文化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创业教育过程也是塑造人格精神的重要手段,是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发展创业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范式,因此创业教育有较强的德育功能。把高校创业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通过理论学习、人物访谈和模拟体验来加强创业精神对大学生生活与工作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效能感,使之成为大学生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在学生工作方面融入创业教育,充分协调学生的教育需求和学科设置、学校活动,以及与社会沟通方面直接的交流,达到各方权力的平衡,实现大学生创业能力效能感的集体增权。
2.以实践平台提高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程度,提升创业个性效能感,实现创业教育的个体增权
创业教育是开放的个性化教育,不是直接传授知识,而更看重隐性知识的生成和转移。因此,创业教育绝不是培养创业者,而是提升创业素养,培养创业精神,这就决定了以第一课堂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很难对学生个体产生深远的影响,必须打造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组织和各类学生社团,既能锻炼广大学生的组织协调等能力,还是朋辈互助学习的有效平台,为创业教育的内隐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个性化的学生组织中,通过提供机会和树立榜样等方式将不同学生的创业个性效能感凸现出来,帮助大学生对自我进行多方定位。当代大学生个性更加明显,自我意识更强,愿意为共同的目标融入团队中贡献力量,却不会因集体目标而轻易放弃个人主张。要通过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体认识,使他们形成社会主体的自尊感,促使个人在处事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完满,更好的履行社会角色,就必须提升其创业个性效能感,既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保留创业个性,又要鼓励合作共赢提升创业合作能力,从而实现创业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个体增权。
3.构建社会参与的开放的创业教育模式,提升创业环境效能感,实现创业教育的社会增权
创业教育不是独立的、单靠高校就能实现的,它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需要社会的参与才能实现群体增权的目的。通过学校与政府、企业进行沟通,一方面,为学校争取更多政策或资金支持,为学生创业提供更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在企业设立实习实训基地及创业孵化基地,这些都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创业的隐环境效能感,既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又能让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有一个暂时的落脚点。
智联招聘的“2015年应届毕业生求职力”调研数据显示,在“万众创新”氛围下,大学生创业意愿比去年翻番。社会整体的创业氛围浓厚,政府对创业者们的支持,包括开辟创业园、提供初创办公地点、提供创业帮扶基金等,都对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创业有更强的吸引力,让聪明、有想法、有激情的大学生投身到创业大潮中去。可见,提升大学生创业的环境效能感,离不开社会广泛的支持和参与。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各地人社局对大学生创业贷款宣传多,但实际操作少,贷款周期长且手续繁琐;各地的大学生创业园给大学生创业者提供的办公室很难兑现;风险投资更青睐成熟的创业团队等问题。因此,要实现创业教育的社会增权还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能促进创业结果的实现。创业自我效能感是创业者成功创业的关键因素,是创业者实现其目的价值的内在指标。而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则要借助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三个增权层次实现。可以说,增权理论促进了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增长和深化,让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学校和政府、企业相结合,树立了以实践为导向的创业教育目标,既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又着眼于培养大学生终身受益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注解:
①廉思.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11
②亚伯拉罕·马斯洛.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8-29.
③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J].社会学研究,2003,(5):71
④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中国高教研究.2007(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