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转化法巧解 “涉及运动体自身长度”的问题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utyyi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阶段,有关涉及运动体自身长度的问题,特别是涉及相对运动的应用题,由于还没有学过相对速度,学生往往感到困难,甚至一筹莫展。但是,若运用“转化”的解题思想,转变一下思维角度,拓展一下解题思路,便会得到简捷巧妙的解决方法。
  一、一个运动体单独运动的问题
  例1,一行军队伍匀速行进,经过一座长160米的桥,队伍长200米,已知队伍前进的速度为每秒1.2米。求从第一个人上桥到最后一个人离桥共需多长时间?
  分析:第一个人上桥时,把最后一个人看作一个运动的点,不必考虑其他人的运动,只考虑这个运动的点走一个队伍长(200米)和一座桥长(160米)所用的时间即可,从而把问题转化成一个点的运动问题。
  解:设从第一个人上桥到最后一个人离桥共需时间为x秒。
  根据题意得:1.2x=160+200
  解这个方程得:x=300
  答:从第一个人上桥到最后一个人离桥共需300秒。
  例2,一列火车匀速行驶,经过一条长300米的隧道需要20秒的时间,隧道的顶上有一盏灯,垂直向下发光,灯光照在火车上的时间是10秒。根据以上数据,你能否求出火车的速度和长度?若能,火车的速度和长度分别是多少?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分析:当火车头刚进隧道的时刻,把火车尾看作一个运动的点,不必考虑其他部分的运动,只考虑这个运动的点走一个车身长(10x米)和隧道长(300米)所用时间为20秒、走一个车身长(10x米)所用时间为10秒即可,从而把问题转化成一个点的运动问题。
  解:设火车的速度为x米/秒,则火车长为10x米。
  根据题意得:20x=300+10x
  解这个方程得:x=30
  于是:10x=300
  答:火车的速度为30米/秒,火车长为300米。
  二、两个运动体同时运动的问题
  1、两个运动体相向而行
  例3,一列客车长200米,一列货车长280米,在平行的轨道上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相离一共经过8秒钟。若客车与货车的速度比为5∶3,求两车的速度。
  分析:此题可以把两车的车尾看作两个运动点,相当于两车尾相距200+280=480(米),相向而行8秒钟相遇,从而把问题转化成相遇问题。
  解:设客车与货车的速度分别为5x米/秒、3x米/秒。
  根据题意得:(5x+3x)×8=480
  解得x=7.5
  5x=37.5米/秒;3x=22.5米/秒
  答:客车的速度为37.5米/秒,货车的速度为22.5米/秒。
  2、两个运动体同向而行
  例4,某人在公路上行走,速度是6千米/时,一辆车身长20米的汽车从背后驶来,并从该人身旁驶过,驶过该人身旁的时间为1.5秒,求汽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
  分析:此题可以把车尾看作一个运动点,相当于这个点与该人相距20米时同向而行,追上此人所用的时间为1.5秒,从而把此问题转化成追及问题。
  解:设汽车行驶速度为x千米/时。
  根据题意得:x-6×=
  答:汽车行驶的速度为54千米/时。
  例5,一列客车长200米,一列货车长310米,两列车在平行的轨道上同向行驶。客车与货车的速度比为4∶3,若客车从后面赶上货车,从车头赶上到车尾超过的时间为2分钟,求两列车的速度。
  分析:此题可把货车的车头和客车的车尾看作两个运动点,相当于客车尾与货车头相距两个车身长为200+310=510(米),两车同向而行,客车尾追上货车头所用时间为20分钟,从而把问题转化成追及问题。
  解:设客车与货车的速度分别为4x千米/时、3x千米/时,
  根据题意得:40x× -3x× =+
  解得x=15.3
  4x=61.2
  3x=45.9
  答:客车的速度为61.2千米/时,货车的速度为45.9千米/时。
  3、既有同向而行,又有相向而行的问题
  例6,某队伍长450米,以1.5米/秒的速度行进。一个战士从排尾赶到排头,又立即返回排尾,他的速度为3米/秒,那么他往返共需多少时间?
  分析:此问题可分步考虑。第一步,战士从排尾赶到排头,把排头和战士分别看作两个运动点,相当于战士与排头相距一个队伍长即450米,若干秒战士追上排头,从而把问题转化为相追及题;第二步,战士从排头返回排尾,把排尾和战士分别看作两个运动点,相当于战士与排尾相距一个队伍长即450米,若干秒战士与排尾相遇,而把问题转化为相遇问题。
  解:设战士从排尾追上排头所用时间为x秒,从排头返回排尾的时间为y秒。
  根据题意得:3x-1.5x =450
  3y+1.5y=450
  解方程得:x=300
  y=100,x+y=400
  答:战士往返共需400秒。
其他文献
数学学习往往是通过作业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因此做好作业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和保证。  从我所教两个班的作业情况来看,能够独立完成作业的学生占30%,半独立完成作业的学生占30%,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学生占40%。特别是星期一,好些学生大清早到校的目的就是抄作业来敷衍老师。作为教师,多年来深陷于作业堆中并为付出大量的“无效劳动”而烦恼,解决“费时费力不见效”是教学
期刊
选择题在高考试题中占有较大的分值,能否快速准确地解答好选择题,是高考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有些考生解答这类题时,一味地用常规方法埋头推算,往往是小题大作,既容易出错,又浪费时间。如果能抓住选择题“不必叙述推理过程,解法入口宽,方法多,四选一”的特点,实施速解,常可事半功倍。现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阐述速解策略:  一、巧取特值,速选答案  对所给的关系式是由字母、参数这一类带有一般意义的数构成的选
期刊
摘 要:有效教学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进步与发展的教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数学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数学教学活动。  关键词:有效教学 以人为本 高效课堂     有效课堂教学能使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
期刊
课堂提问是我们教师与学生交流常常用到的方式。在新课程实施以来,随着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提问这一交流方式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抛弃了。这是不科学的。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师生交流最基本的手段和途径,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教师,如能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就能发挥其重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课堂提问的重要作用  1、启迪思维  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而课堂提问正是给学生设疑布障,以
期刊
小学语文课应给予孩子哪些权利,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真正自由、健康、快乐地成长呢?  一、课前给予孩子“购买权”  传统的课堂教学预习环节非常薄弱,往往就停留在读顺课文、理解生字词的层面,把所有的学生定位在同一个起跑点上,忽视了孩子的“饮食”差异,造成有人“饿死”、有人“撑死”的严重的贫富失调现象。  为了协调这一矛盾,教师在讲授每一课的新内容前,要提醒学生们按照自身的条件收集并阅读和
期刊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强调的是集体的智慧与力量。集体备课正是一种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但是集体备课活动的效率不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呢?  一、分析集体备课的现状是基础:引起反思  一是“集”而不“备”。集体备课的前提是分工备课,这样做的确是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但这样一来,每位课任教师仅仅是备分工
期刊
古人云:“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许多同学询问怎样学好语文,我认为以下方法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大家不妨试一试。  一要扎根课本,无限延伸。  扎根课本就是认真学好课本中的内容。课本是土壤,只有扎根土壤才能开出缤纷的花,结出丰硕的果。要知道课本里的文章都是专家精挑细选来的,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综合性,广度和深度同样极具代表性。古往今来,语文学习的内容,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海阔天空,百
期刊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兴趣,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得知识。  关键词:活动 竞争 幽默 媒体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心态下,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都会明显提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呢?许多语
期刊
从小学到初中,知识本身对学生的要求大幅提高,但学生个体之间在智力发展与学习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种种错误。因此,对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错误来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其次,错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了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错误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不断尝试的暂时性结果。本文拟对初中学
期刊
摘 要: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如何通过引导阅读来培养语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朗读方法多种多样,教师根据课堂具体情况灵活掌握、灵活应用,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方面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朗读教学 朗读能力 学生 教师 方法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如何通过引导阅读来培养语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