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
【关键词】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
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学生品德的形成与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明辨是非,感知善恶,来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堂
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我喜欢把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时,我在教室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我借助多课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一天的放学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来一个陌生人对小莉说“我是你们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的班主任吗?”同学们想一想小莉应该和陌生人走吗?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同意走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的同学坐右边,座位调整后使课堂成为辩论会场,在对抗辩论中,使学生们得到启发,明白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着危险,请不要忘了拨打心中的110,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辩能力和认知水平。
二、开展活动提高明辨是非,感知善恶的能力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中,有时还要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讨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 如上网,这是目前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活动方式。对于它的利弊,社会上的看法众说不一。但在家长和老师看来,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因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搁学习。那么,学生的想法又是怎么样的呢?是受不了诱惑还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于屡禁不止。于是,我在教学《哪些地方不能去》时,有意安排了学生小组讨论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三、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
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如教学《家长关愛我成长》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勾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由于我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又如《同学之间》一课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小亮的父母离婚后,小亮由爸爸抚养。他的一些同学知道后,总是在小亮背后议论他是一个没有妈妈的孩子。教学时,我让学生换位体验小亮的心情,即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将会怎么想?同学们将心比心,真正感受到离异子女已经够痛苦了,别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戏弄,就使他更加难过了。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会自觉地去同情和帮助离异子女。这样的换位体验,无疑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起着积极作用。
总之,《道德与法治》是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活动型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孩子们才能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科学、生活的启蒙教育,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谭琳.从人教版小学品德教材对比看我国德育课程改革[J].考试周刊.2008(40).
[2]詹万生.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教育研究.2003(01).
【关键词】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
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学生品德的形成与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明辨是非,感知善恶,来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堂
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我喜欢把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时,我在教室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我借助多课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一天的放学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来一个陌生人对小莉说“我是你们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的班主任吗?”同学们想一想小莉应该和陌生人走吗?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同意走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的同学坐右边,座位调整后使课堂成为辩论会场,在对抗辩论中,使学生们得到启发,明白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着危险,请不要忘了拨打心中的110,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辩能力和认知水平。
二、开展活动提高明辨是非,感知善恶的能力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中,有时还要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讨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 如上网,这是目前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活动方式。对于它的利弊,社会上的看法众说不一。但在家长和老师看来,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因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搁学习。那么,学生的想法又是怎么样的呢?是受不了诱惑还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于屡禁不止。于是,我在教学《哪些地方不能去》时,有意安排了学生小组讨论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三、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
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如教学《家长关愛我成长》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勾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由于我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又如《同学之间》一课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小亮的父母离婚后,小亮由爸爸抚养。他的一些同学知道后,总是在小亮背后议论他是一个没有妈妈的孩子。教学时,我让学生换位体验小亮的心情,即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将会怎么想?同学们将心比心,真正感受到离异子女已经够痛苦了,别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戏弄,就使他更加难过了。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会自觉地去同情和帮助离异子女。这样的换位体验,无疑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起着积极作用。
总之,《道德与法治》是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活动型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孩子们才能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科学、生活的启蒙教育,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谭琳.从人教版小学品德教材对比看我国德育课程改革[J].考试周刊.2008(40).
[2]詹万生.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教育研究.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