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品德发展的空间迁移性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me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的品德发展不仅具有时间上的发展性,也具有空间上的迁移性。品德发展的空间迁移性即个体道德的情境适应性,指学生对已有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在不同生活空间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的反思意识和能力。研究“学生品德发展空间迁移性”对于品德发展理论的拓展和深化、扩大学校德育的有效范围以及转型期中国伦理新秩序的构建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生 品德发展 空间迁移性
  【中图分类号】G712.3
  当今学校德育,十分强调按照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纵向时间的不同特点实施适合其本年龄特点的德育活动,但是,对于个体在横向面上,也即空间范围内的品德迁移性则有忽视的嫌疑。当今我国正处于各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人际之间的交流不可避免地加大了空间的流动,个体在不同空间与地域之间怎样将既已习得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都得以实践之,怎样应对社会中由于空间变化而引起的道德失范问题,“空间迁移性”为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一、空间迁移性:学生品德发展的新视角
  时空不仅是力学、物理学、天文学、哲学的基本概念,随着各个学科的发展,更多地作为一种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随着社会发展,作为物理学概念的实体空间也在不断扩展,表现在交往方面为人与人之间已冲破了地域的间隔,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流通和交流都在加强;另一方面,也表现在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沟通上,网络虚拟空间有着与现实空间不同的特点和新旧两种使用群体,在带来社会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以如何在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中游刃有余地穿梭,也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素养的一个要求。
  学生的品德发展全面来看,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品德的时间发展和空间发展。时间发展方面,上至国家下至学校已经引起了广泛重视,并在德育实践上切实实施。但是,空间发展方面还没有引起各界重视。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郑富兴教授从人的交往关系出发,将社会分为 “情感型社会形态”和“契约型社会形态”,所谓的社会转型即从情感型社会逐步转向契约型社会。在这一背景下,人的一生较之以往社会的一个重要差异就是需要在求学和工作中不停地在城乡之间、不同的城市与国家之间以及包括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沟通在内的空间中游移与穿梭。但是,就学生的品德来说,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其表现并不完全一致,甚至有很大差异,比如在家庭等熟人环境中与在公共场合等陌生环境中其表现就有很大差异,还有教育中常说“5+2=0”的现象也是学生品德在不同空间中存在消解与学校德育效果存在局限性的表现。所以,在遵循学生品德发展的时间发展规律的同时,正确处理不同空间范围内学生品德发展的空间迁移性也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学生品德发展空间迁移性的内涵及特征
  (一) 学生品德发展空间迁移性的内涵
  据查阅的有关文献,对于学生品德空间迁移性这一概念,还没有明确详尽地对其直接下的定义,所以这里我根据相关概念以及自己的理解对其内涵进行一下界定。首先,学生品德空间迁移性是学习迁移的一个下位概念。迁移指“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学习迁移简单说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生活空间,即人所生活的空间范围,它是社会的产物,不僅仅是一种物理空间,也是一种社会关系,包括人际交往范围等一些后天人为的东西。所谓空间迁移性,即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在另一种情境中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个体的道德发展不仅具有时间上的发展性,也具有空间上的迁移性。综上,品德发展的空间迁移性即个体道德的情境适应性,指学生对已有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在不同生活空间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的反思意识和能力。
  (二)学生品德发展空间迁移性的特征
  学生品德发展的空间迁移性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品德发展的空间迁移性存在着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空间迁移的最大最困难之处即城乡之间、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不同话语编码系统之间的沟通。乡村学生品德发展在空间迁移上的困境主要有两点:一是乡村学生实现品德空间迁移的前提不足。主要指要实现学生品德空间迁移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学生必须首先知道或习得了这些好的品德,或者说在自己的“圈子”或“场域”内可以做得很好。但是在中国这个二元社会中,资源不均是个很严峻的问题,资源不均在此指教育资源的不均对于乡村学生不仅知识学习而且品德(态度、价值观)的学习和树立上也有不利影响。二是即已习得的品德和价值观无可内化和实践之。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的差序格局理论,即中国人传统的社会网络是以血緣、亲缘和地缘为纽带。
  第二,学生品德发展的空间迁移性具有学校德育的单纯性与社会复杂性并存的特点。学校相较其他环境是相对单纯,存在于其中的主体----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更是思想单纯的一个群体。学校德育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教授一些基本道德规范,其形式多是口头传授或加之一些班会或集体活动,总之,其与社会中存在的复杂的道德情境与道德冲突有很大的差距。这就造成了学校德育的有效性不大,学生在学校范围内可以做的很好的行为,在家庭、社会等空间中出现不行为或反行为的现象。
  第三,学生品德发展的空间迁移性在具体实践中要坚持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学生在非学校生活空间中,如何解决由空间的不同而带来的道德困境?怎样做才是合情合理合情境的?这里就必须坚持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行为原则。稳定性主要指做事时必须坚持在学校德育中习得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导向等。灵活性指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学生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情境基于不违背基本道德的情况下灵活应对。所以,学校德育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在教给学生基本道德知识的同时,创设各种情境锻炼学生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空间中灵活处理的能力。
  三、研究“学生品德发展空间迁移性”的意义   (一)有利于对品德发展理论的拓展和深化
  目前影响最大的品德发展理论主要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仔细分析这两种理论可看出,二者都是以时间或年龄发展的身心特点对人的品德发展进行了阶段划分。但是现代人处在时空两重环境中,当今社会,空间已经是不可忽略的考察问题的重要维度,比如在品德发展上,就有很多学者针对人在空间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如美国后现代学者、生命伦理学家恩格尔哈特力图在启蒙运动坍塌的道德工程的废墟中“挽回一点值得肯定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提出了“道德异乡人”(moral strangers)的概念。所谓道德异乡人就是“隶属于不同道德共同体(moral communities)的成员。”所以,研究“学生品德发展空间迁移性”就为如何解决诸如“道德异乡人”等由于人所处空间的不同而导致的道德失范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二)有利于扩大学校德育的有效范围
  学校德育的有效范围即学校德育这一教学活动其在效用和结果中体现出来的由教育者的教学活动引起受教育者的变化并使之符合教育者的行为目的的适用范围及一致性特征。我国学校德育从学生的道德、法制、心理、思想、政治等素質做了规定,但是究其效果我们常看到的一种现象是:在学校范围内,大多数学生都会遵循學校德育所提出的尊敬师长、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等要求;但是在非学校环境下,又会出现言行不一、知行不一等现象。这就是学校德育效果有效范围小的一个实然状态。学校在实施德育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循学生各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同时要创设不同情境,加强学生在不同空间范围内的情境适应性和反思能力。
  (三)有利于转型期社会伦理新秩序的构建
  改革开放以来,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成为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反映。然而,这种转型同时也导致传统“亲近性伦理”日渐式微,加之与“陌生人社会”需要相适应的新型“陌生人伦理”尚未建立起来,致使新旧两种伦理衔接不够紧密,结果造成社会伦理失序。为此,必须在辩证扬弃“亲近性伦理”积极构建“陌生人伦理”的基础上,促使二者之间有机融通,取长补短,努力实现社会伦理秩序的重构。当然新的伦理秩序的构建并不是说要完全舍弃中国传统的“亲近性伦理”,也不可能舍弃之,正如希尔斯所言:“只要人类还天生就是人类,只要他们还具有爱的能力和性的欲望,只要父母的爱护仍为儿童的生存和成长所必需,那么这些传统都不会消亡。”
  参考文献
  [1]郑富兴.现代学校道德教育与两种社会形态[J].教育科学,2002,(2).
  [2]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84.
  [3]郑富兴.论学校道德教育的生活空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0).
  [4]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5-42.
  [5]郭湛.人活动的效率[M].人民出版社,1990:42.
其他文献
每天如厕20余次求医无数  两年前,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林勇强曾经接收过一个41岁的女性患者,这位患者一天要上20多次厕所,但每次尿量都不多,跑遍了广州各大小医院的妇科和泌尿科,做了一系列检查却一直没有查出病因,越治病情越严重。  当她来到广东省人民医院门诊挂号时,导诊人员建议她挂个精神科看看,结果被李女士大骂,她认为医护人员在歧视她有精神病。后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她走进了精神科的大门。经过
期刊
脱发原因多主要有两类rn引起男性脱发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雄性激素分泌过多,一个是斑秃.rn先说雄性激素分泌过多导致的脱发.二氢睾酮是人体内的雄性激素,它的增高,
期刊
品种特征:紫叶黄栌是黄栌的园艺品种,株高5m左右;小枝赤褐色,叶片互生,紫色,带有紫红色反光,卵形或倒卵形;叶背无毛,其新生叶片呈现紫红色,秋叶全株变红,非常靓丽可爱,非常适
期刊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我国已经进入了一個全新的文明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因此,学校德育已经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应当适时渗透德育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得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显得更加的丰富多彩而具有时代性。本文简要阐述德育的意义以及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德育;意义;策略  【
当前,京郊农村出现了一些新矛盾、新问题,如在农民群众民主意识普遍增强的同时,少数乡、村干部民主意识滞后,群访群告,因土地被征用后拆迁、补偿、转非、安置引起的矛盾等。
【中图分类号】G41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习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对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学习,进修,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道德为先的观念。课堂应该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