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大自然中有生命的物类及其生衍规律,生物学与大自然具有极强的亲和力。每一生物种类及其个体都是自然美的典型化身。生物美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它不拘一格而又遵循造化赋予的生命规则,表现出鲜明的一致、简明、有序等特点。生物形态、结构、功能、对称的简洁美,造型、节奏的和谐美,形式的多样统一美等等,最让人们赏心悦目难以忘怀。因而,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美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物教学可以充分展示生物界的自然美,体现大自然生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我们可以借助生物教学这条良好的通道,培养中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素养和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而与此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懂得依照生物生长发展的规律爱护生物、保护良好生态环境,对于学生高尚品德情操的形成产生极好的影响和助益。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美育,应紧密结合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形成、思想品德的培养、健美身体的培育来进行,与德育、智育、体育紧密联系,做到美与善、真、健有机结合。如学习运动系统时,讲述骨、骨连结、骨骼肌的同时,渗透人体比例匀称、有曲线的形态美,指出只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站立坐行的正确姿势,才能保证体态健康优美。具体突出三点:
一是对外在美的感受。教学过程中敖师要努力把丰富精彩的生物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如让学生认识自然的外部特征的美——颜色美。自然界可谓五光十色,“花”是绿色世界中色彩最丰富的植物,各种树木也色彩斑谰;不同的植物也以其特有的颜色装扮自己,它们为装点美丽的自然界做出了无私奉献。这样,不但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能大大提高他们感受美的能力。
二是对美的内涵的理解。各种生物都以特有的造型展现其形态美:颀长的树干、对称的绿叶,团团花瓣构成奇丽多姿的几何图形,动物的形态美更为生动。面对自然界各种别具一格的形态美,老师加以引导,学生都可以从中吸取美的养料。通过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美的含义,表扬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三是对美的意义的鉴赏。生物有种种行为令人赏心悦目。如植物的根向水、向肥伸展,深深扎根于大地怀抱;遇到敌害,雄鹿在外,把雌鹿和小鹿圈在里面,勇敢地同敌害作斗争。通过对大自然万物生灵的具体剖析,阐述事物的两个方面,既体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又强化了学生对美的意义的鉴尚。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评价美的能力
实施美育并非一味追求愉悦,而是通过美的形象以及凭借美的想象,愉悦耳目,达到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目的,真正做到寓美于教。中学生由于受到文化知识、社会经历的影响,对美的感受处于初级阶段,教师只有坚持愉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指导学生对事物正确进行分析评价,才能培养和提高他们评价美的能力。如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心理和生理上有了明显变化。教学中结合具体章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普遍能够正确欣赏人体美,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审美的关键是对美的内涵尤其是社会美的理解。教学中应注意发掘教材中蕴含着的德育因素,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美育。公园内绿树丛生,草坪茂盛,鲜花盛开,环境优美。但有学生却践踏草坪、乱扔废物。针对种种现象,教学中我着重讲述了草丛树木在保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喜爱培植花草,并从中体现了高尚品质。有的同学不珍惜集体荣誉、集体主义观念淡薄。针对这种情况,学习昆虫的居生活时,讲其中各成员各司其职、兢兢业业,组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一旦脱离集体将无法生存,这是一种团结互助的行为美。同学从中受到启发,集体意识明显增强,综合评价美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提高的。遵循美育理论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不但能进一步巩固学生感受美和评价美的能力,而且能够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我们可以结合生物教学,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教室内摆放鲜花,校园内栽种花草,创造优美的环境;观察解剖实验中操作规范、有条不紊地展示出的协调美;体会体育活动动作协调、富有节奏感的运动美。还可以利用庆祝教师节等时机,指导学生制作彩色叶脉书签,让学生从中产生美的感受。然后又教学生制成贺卡,写上美的祝福和感激的话语,送给敬爱的老师,激发学生们的心灵美。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们在对“美”的创造中充分体现出美。
四、以美养德,在生物美育中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
美育与德育是密切相关的。良好审美观念的形成,必然会推动良好品德情操的形成。因此,在生物课的美育中,应结合美育的进程和特点,渗透道德意识、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在与大自然、与美不胜收的生物之美的亲密接觸中,通过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展以“设计校园绿化方案”为主题的活动中,让学生分小组仔细调查和勘察整个校园,绘出校园绿化现状示意图。然后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收集有关园林学和园艺学的资料,调查周围环境优美的社区和学校等,吸取其中设计的优点作为参考。最后各个小组都画出自己心中美丽的校园。通过活动,学生认识环境需要绿化、地球需要绿化、我门的校园需要绿化,只有在一个环境优美、生机盎然的环境中,才能培养高尚的情操,从而增强了青少年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河包中学)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美育,应紧密结合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形成、思想品德的培养、健美身体的培育来进行,与德育、智育、体育紧密联系,做到美与善、真、健有机结合。如学习运动系统时,讲述骨、骨连结、骨骼肌的同时,渗透人体比例匀称、有曲线的形态美,指出只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站立坐行的正确姿势,才能保证体态健康优美。具体突出三点:
一是对外在美的感受。教学过程中敖师要努力把丰富精彩的生物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如让学生认识自然的外部特征的美——颜色美。自然界可谓五光十色,“花”是绿色世界中色彩最丰富的植物,各种树木也色彩斑谰;不同的植物也以其特有的颜色装扮自己,它们为装点美丽的自然界做出了无私奉献。这样,不但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能大大提高他们感受美的能力。
二是对美的内涵的理解。各种生物都以特有的造型展现其形态美:颀长的树干、对称的绿叶,团团花瓣构成奇丽多姿的几何图形,动物的形态美更为生动。面对自然界各种别具一格的形态美,老师加以引导,学生都可以从中吸取美的养料。通过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美的含义,表扬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三是对美的意义的鉴赏。生物有种种行为令人赏心悦目。如植物的根向水、向肥伸展,深深扎根于大地怀抱;遇到敌害,雄鹿在外,把雌鹿和小鹿圈在里面,勇敢地同敌害作斗争。通过对大自然万物生灵的具体剖析,阐述事物的两个方面,既体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又强化了学生对美的意义的鉴尚。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评价美的能力
实施美育并非一味追求愉悦,而是通过美的形象以及凭借美的想象,愉悦耳目,达到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目的,真正做到寓美于教。中学生由于受到文化知识、社会经历的影响,对美的感受处于初级阶段,教师只有坚持愉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指导学生对事物正确进行分析评价,才能培养和提高他们评价美的能力。如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心理和生理上有了明显变化。教学中结合具体章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普遍能够正确欣赏人体美,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审美的关键是对美的内涵尤其是社会美的理解。教学中应注意发掘教材中蕴含着的德育因素,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美育。公园内绿树丛生,草坪茂盛,鲜花盛开,环境优美。但有学生却践踏草坪、乱扔废物。针对种种现象,教学中我着重讲述了草丛树木在保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喜爱培植花草,并从中体现了高尚品质。有的同学不珍惜集体荣誉、集体主义观念淡薄。针对这种情况,学习昆虫的居生活时,讲其中各成员各司其职、兢兢业业,组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一旦脱离集体将无法生存,这是一种团结互助的行为美。同学从中受到启发,集体意识明显增强,综合评价美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提高的。遵循美育理论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不但能进一步巩固学生感受美和评价美的能力,而且能够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我们可以结合生物教学,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教室内摆放鲜花,校园内栽种花草,创造优美的环境;观察解剖实验中操作规范、有条不紊地展示出的协调美;体会体育活动动作协调、富有节奏感的运动美。还可以利用庆祝教师节等时机,指导学生制作彩色叶脉书签,让学生从中产生美的感受。然后又教学生制成贺卡,写上美的祝福和感激的话语,送给敬爱的老师,激发学生们的心灵美。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们在对“美”的创造中充分体现出美。
四、以美养德,在生物美育中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
美育与德育是密切相关的。良好审美观念的形成,必然会推动良好品德情操的形成。因此,在生物课的美育中,应结合美育的进程和特点,渗透道德意识、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在与大自然、与美不胜收的生物之美的亲密接觸中,通过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展以“设计校园绿化方案”为主题的活动中,让学生分小组仔细调查和勘察整个校园,绘出校园绿化现状示意图。然后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收集有关园林学和园艺学的资料,调查周围环境优美的社区和学校等,吸取其中设计的优点作为参考。最后各个小组都画出自己心中美丽的校园。通过活动,学生认识环境需要绿化、地球需要绿化、我门的校园需要绿化,只有在一个环境优美、生机盎然的环境中,才能培养高尚的情操,从而增强了青少年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河包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