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图谱的学习路径自动生成研究

来源 :现代教育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200912345678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量的学习资源让在线学习者身处“知识迷航”的困境,而人工规划学习路径存在效率较低、难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的弊端。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图谱的学习路径自动生成方法,其将学习路径生成分为知识点路径生成与学习对象路径生成两个步骤,能够根据知识点属性特征及其关系、学习对象属性特征、学习者知识掌握情况与认知特点等对课程中涉及的知识点与学习对象进行序列化。之后,文章通过对照实验检验了此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自动生成路径与专家路径开展学习的被试在学习时间与后测成绩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自动生成路径在
其他文献
[摘要] 教育,需要厚植工匠精神,更呼唤哲学情怀——教育的平常心和大局观。未来5~15年国家发展蓝图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这需要作为教育蓝图具体“施工人”——教师开阔眼界、立下大愿、付诸行动,树立“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大局观,使之成为教育教学的内驱力,为教育大业添砖加瓦。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中,唤醒教育的生命力——与时俱进的教育洞察力,始终对学生保持仁爱之心;教书育人工作与学生发展互相促进、
当前技工院校语文学科中,学生基础最薄弱、最有畏惧情绪的部分,当属古诗文.在当今文化语境下,学生不仅在运用上存在障碍,在学习上也面临不少困难.因此课外选读古诗文应成为语
开放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感知深度,掌握更高效的教育方法,还能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结合课程思政的政策内涵和重要意
[摘要] 普特逆向融合教育以其全纳学习与生活氛围,为普通学生与特需学生实现双赢的教育理念提供了具体的实施理论,并且稳定了二者的平衡点,具有显著的优势。而陶艺课程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体现出其立德、育人、提升智力等多方面的优势,将二者融合进行教育方式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在普特逆向融合教育背景下陶艺课程的实施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 普特逆向融合;融合教育;陶艺课程;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摘 要] 专业课程教学在遵循科学规律的同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总则。主要阐述Master cam软件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在传授学生理论和工程实际应用知识的同时,如何将思政教学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使该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融入;工匠精神;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与血脉,其中具有十分丰富的教育元素,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极为显著的影响。在简要阐述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创新高校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渠道进行探究,以期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蕴藏的教育资源,希望为高校素质教育实施策略提供科学参考与借鉴。  [关 键 词] 高校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素质教育;教育资源  [中图分
[摘 要] 通过对高职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教学价值认同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教学实效,掌握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力图寻求一条适合大学生“四个自信”的培育路径,从而有效地推动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教学成效的对策。  [关 键 词] 高职;“四个自信”;教育教学;价值  [中图分
[摘 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同样也给党员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其在党员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党员教育工作中的运用,探究现代信息技术在党员教育工作中的优势,分析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党员教育工作的具体措施,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党员教育活动中的高效利用。  [关 键 词] 现代信息技术;党员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 D
[摘 要]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管理秩序,也对学校的声誉带来负面影响。作为直面学生的一线学生工作者,辅导员不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安全守护者,也是预防应对学生突发事件、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中坚力量。如何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防患未然,如何在突发事件中群策群力形成处置合力,以及如何在突发事件后妥当善后,是每个辅导员的必修课。结合辅导员多年应对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探究高校学生突
[摘 要] 通过对盐城地区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情况进行调研,了解盐城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8-0001-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