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恢复性林蛙养殖技术实践分析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ckycc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践过程中针对养殖方法、产卵期、孵化期、变态期以及黑龙江林蛙日活动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得出结论,在每年4月28日至5月12日期间出现产卵高峰;在5-7℃、10-12℃、14-15℃池水温度范围有较高孵化率;采用混合饲料喂养的蝌蚪变态率均在68%以上;黑龙江林蛙每天9-11时和15-17时活动频繁,是最佳喂食时间。激发林蛙适应生态环境的潜在习性;四龄成蛙放归自然,改善并维持湿地生态环境的平衡关系。
  关键词:湿地 黑龙江林蛙 半人工养殖 成蛙放生 生态恢复
  中图分类号:Q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0(b)-0000-00
  
   我国湿地资源丰富,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显著。当前湿地资源破坏退化程度不断深化,大气污染、水质污染是主要因素,湿地野生林蛙数量递减,导致植物病虫害严重,湿地环境恶化。目前已有一些缓解湿地退化的方法措施,但是利用林蛙养殖来恢复湿地生态的做法的报道还很少见。遵循生态食物链循环法则,来缓解湿地资源恶化,大幅度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宝库特性,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互惠互利的可持续发展的崭新空间。
  
  1 材料与方法
  1.1 概况
   黑龙江林蛙养殖场位于兴凯湖农场林湿地区域内。林湿地面积61.7万亩,苇原15.5万亩、水面61.1万亩,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际重要湿地,国家地质公园。养殖场基础建设设施有产卵孵化池,蝌蚪饲养兼变态池,冬眠越冬池和幼蛙天然放养场。产卵孵化池修建规格为2m×4m×0.4m,采用对角线方式设置进水排水装置,保证池水加速更新。饲养变态池均匀合理地分散在放养场里,首要选取离水源较近的,有植被遮阳的潮湿区域,保证较高的幼蛙成活率。变态池面积相对要小,规格为3m×4m×0.7m。冬眠越冬池规格为3m×4m×2m。幼蛙放养场主要以农场湿地内适合动植物生长繁殖的区域为基础进行圈建。圈建范围内有长势良好的植被和水源,面积圈定为800-1000m2。
  1.2 方法
   1.2.1 养殖方式
   分为半人工和全人工两种养殖方式。半人工养殖是指林蛙的繁殖、蝌蚪的生长发育及变态等完全在人工饲养管理条件下进行,幼蛙、成蛙阶段利用天然山林资源进行养殖,在丰富的野生昆虫食源基础上不再大范围人工投食,但要加强天敌等方面管理力度。
   1.2.2 产卵及孵化
   主要选取2-3龄期的黑龙江林蛙作为种蛙。共选种蛙16对,产卵过程由雌雄抱对和产卵受精两个环节构成。水温一般为7-9℃,气温一般为8-10℃。为预防早春冰冻灾害,要加大灌水量。保持室内湿度85%以上,可采取洒水或木板覆盖等措施维持卵团的湿润度,防止卵块胶膜变硬变脆或卵块干燥失水而引起的孵化率下降。
   1.2.3变态及越冬
   孵化后5-20日龄蝌蚪饲养密度为500尾/m2,20日龄至变态期蝌蚪饲养密度为300尾/m2。混合饲料配比为玉米面40%、豆饼20%、麦糠10%、骨粉5%、鲜植物茎叶25%。5日龄蝌蚪不喂食,可正常消耗剩余卵黄,10日龄后开始按150g/1000(尾)标准投食。15日龄以后标准参照250g/1000(尾)。创造遮阳的潮湿区域,保证较高变态成活率。黑龙江林蛙适合较高温度下饲养变态,越冬池灌水不低于1.5m,池底覆盖30-50cm厚度的枯树叶片及少量腐殖质土。
   1.2.4 放养与放生
   当自然环境温度上升到10℃以上时,将林蛙取出放养。在冬眠基础上,经过春眠提高幼蛙成活率,起到冬眠后的缓冲作用。每天两次分散投喂少量的人工饲养的黄粉虫、蝇蛆等昆虫,促使林蛙主动捕捉场区内野生昆虫,保证生长及营养方面的健康要求。
   1.2.5 危害防治
   主要防治水生龙虱、水甲虫等昆虫及野鸭等禽类。
  
  2 结果与分析
  2.1 养殖方法
   实践主要采用野外半人工养殖科学模式——散养模式。
  2.2 产卵与孵化
   4月28日雨后产卵,相继在5月3日,5月8日和5月12日的雨后出现产卵高峰。实验共得57个卵团,2850颗卵粒。空气相对湿度达85%时,池水温度在5-7℃,10-12℃,14-15℃这三个范围内孵化率增长较快。未孵化(死亡) 513颗卵粒,孵化得蝌蚪2337尾。
  图2 蛙卵孵化期数据折线图
  2.3变态期观察
   黑龙江林蛙蝌蚪大数量个体变态一般有三个明显时期。混合饲料喂养的一期变态率68%,二期变态率75%,三期变态率87%。
  2.5 危害防治
   龙虱和水甲虫等昆虫通过抽干池水,扬撒生石灰粉,彻底杀死。野鸭等禽类防治采用人工驱逐或光碟碟片反光惊鸭的方法。
  
  3 讨论
   半人工养殖优点是方法简单,投入少,对恢复野生资源有利;缺点是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回捕率较低。全人工养殖优点是可以进行规模化饲养,回捕率高;缺点是投资大,管理复杂,技术难点多,不易掌握。
  
   黑龙江林蛙野外半人工散养新技术创造了可观经济效益。将四龄成蛙放生,缓解湿地资源退化趋势,大幅度恢复湿地生态环境和湿地功能,带来深远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肖素荣,李京东.湿地的生态功能[J].生物学教学.2003,28(3):7-8.
  [2] 杨杰,应浩,石灵.豫北太行山区中国林蛙的生态学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35 (1):160-163.
  [3] 谢锋,叶昌媛.中国东北地区林蛙属物种分类学研究[J].动物分类学报.1999,24 (2):224-231.
  [4] 程实,张怀清,陈永富.兴凯湖湿地资源综合评价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8,21(增刊):85-90.
  [5] 顾宇书,何敬宾,张志通.中国林蛙半人工养殖条件及技术探讨[J].防护林科技.2008, 3(2):85-86.
  [6] 田秀华,赵文阁,柏永明.东北林蛙人工养殖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野生动物杂志.2009,30(4):214-216.
  [7] 纪文录,王星文,王兴奎.中国林蛙全人工养殖技术Ⅱ[J].辽宁林业科技.2004(6):41-44.
  [8] 黄孝明,徐艳春,应璐.半人工饲养条件下东北林蛙变态后的生长规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36(1):63-65.
  [9] 佟庆,高凤林,王闯,东北林蛙人工养殖的健康管理[J].水产养殖,2010,31(11):29-31.
  [10] 张玉国,梁吉祥,孙广安,林蛙养殖新法[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8,5 (11):11-12.
  [11] 柏永明,田秀华,沈广爽,人工养殖东北林蛙生长与发育规律的初步研究[J].野生动物杂志,2009,30(2):93-96.
  
  ①项目简介
  项目类型:“黑龙江省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项目名称:《黑龙江林蛙兴凯湖栖息地生态恢复性养殖与种群保护》
  批准单位: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编号:C201042
  
其他文献
管道防腐技术对于管道的安全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这两点来讲起着巨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管道运输运用越来越广泛,这对我国的管道防腐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天然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日前发布《2011科学、技术与产业积分榜:知识经济中的创新与增长》报告,该报告基于180多项国际比较指标分析了当前OECD国家经济中知识与创新的主要发展
本文介绍了一种集犁地、深松、旋耕、施肥、播种、镇压等多项作业于一体的联合作业机组,从而减少农田作业时拖拉机的进地次数,有效地降低农田耕作成本,同时减轻拖拉机因多次
针对瓦斯含量高、瓦斯封闭性较好且具有突出危险的煤层,提出采用水力掏槽法快速掘进的防突技术方案。通过水力掏槽法对掏槽期间瓦斯涌出规律研究,表明运用水力掏槽法对突出煤
高应力软岩巷道普遍支护难度大、安全性差,巷道变形破坏现象突出.针对百善矿6545沿空掘巷变形破坏特性、机理,提出“刚柔互补、长短结合、及时主动、协调在控”的支护技术,在
在磁西一号矿副井-1 304 m马头门施工过程中,为减轻高应力软岩对马头门的破坏,根据施工特点及围岩特征,采用了锚、网、带、索、喷、注、架、钢筋砼支护的方式,并分别通过埋设
为帮助中小型企业和个人发明人,韩国特许厅正在针对技术转让提供一种综合性咨询服务项目,旨在调查中小型企业的专利需求,为其寻找与其业务相匹配的专利。此外,该项目亦将提供价格
本文以桩基设计选型的适用、合理、经济、安全为出发点,根据桩基选型含灰元特点,提出了运用灰靶决策方法分析桩基选型。以实际工程的桩基设计选型为例,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四种
小流域综合治理涉及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对管理部门的综合管理能力要求更高,应用GIS等先进技术,已成为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以三峡后续工作中开县汉丰湖流域综合治理为实证,结合GIS技术和深入参加三峡后续工作的经验,完善数据库和管理系统设计,研发出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系统,对全面管理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阐述了台湾多目标水库防洪问题,建立了水库实时调度(RES-RT)模型,以确定台风期间的最优实时泄水方案。RES-RT模型由3个子模型组成:降雨量预报(QPF)模型、径流预报(RTRL)模型及水库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