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类对蓝绿藻光合特性的影响

来源 :水生生物学报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fishe10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藻胆蛋白是蓝绿藻的天线蛋白,由无色多肽连接,形成的一定结构叫做藻胆体,作为蓝绿藻的主要光能捕获器。一种分子量为90—120KD的无色多肽将藻胆体固着在类囊体膜表面,从而使吸收的光能可从藻蓝蛋白有效地传递给类囊体膜中光系统Ⅱ反应中心的叶绿素a。为探讨在能量传递水平上藻胆体和类囊体膜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研究了离子强度对蓝绿藻胆体和叶绿素a之间能量传递的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用交流供电的方法,采用井中深埋电极,进行电阻率的观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观测数据证明,采用深井,将电极放入井中测量电阻率,可以避免地表干扰,用交流供电,可以得到和直流供电相同的结果。
期刊
在《四川地震》1989年第1期刊载的《则木河断裂地震构造堤的初步研究》一文中作者指出:“宁南玛口构造堤为37000年前后所成生。其两侧同期堆积物高达70米,平均升高19毫米/年,与重复水准测量得到的2毫米/年的速率相差甚远,反映了其中很大部分是断层快速位移所引起。该构造堤北段的八家村附近古地震遗迹就是一个很好的断层快速位移的佐证。这说明了构造堤主要是断层快速位移伴随大震而成生。”文中37000年前
期刊
本文分析了马边地区中强地震反映的构造应力状态和地震断裂的错动类型;给出了1974年大关7.1级地震后马边地区各时段小震综合断层面解的结果,初步探讨了该区地震构造的动态应力场特征、余震效应与构造应力场背景及地震危险性等问题。
期刊
本文引用地震活动度 S 对苏、鲁、皖、豫地区几次中等强度地震前 S 值进行时、空扫描。结果表明,该区大多数中等强度地震前近震中区 S 值等值线分布范围有扩展—收缩现象;主震前2~3年内,在震中区一定范围 S 值时序曲线出现升高—降低或升高—降低—回升发震的过程。上述 S 值的时、空变化反映了中等强度地震前近震中区地震活动的活化—寂静或活化—寂静—二次活化的发震过程。初步认为,适当选择 S 值的权系
期刊
“南北地震带”一词是周光等人(1962年)首先提出。原国家地震局成都地震大队(1972年)研究了该带强震的时空迁移特征。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77年)从地震地质的角度作了系统的总结。上述工作仅限于东经102°线以东,被称为狭义南北地震带。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南北地震带向西扩展。王振声等人(1976年)将中南段扩展至东经99°。李善邦教授(1981年)将北段天水至北山列入南北地震带范围内,被称为
期刊
本文研究了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巨大地震的活动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是:①本区巨大地震频度高、强度大,其分布有其特定的地质构造条件;②巨大地震的空间分布图象,分为一个“东块”和一条“西带”,以“东块”为主,“西带”次之,有东、西交替活动的特点;③M≥8级巨大地震的活动轨迹,呈左旋闭合圈图象。笔者从动力学角度对上述特征进行了探索,并粗略地估计了下一次 M≥8级地震的可能地段。
期刊
本文运用信息系统方法,从整体上讨论了南北地震带前兆信息系统的长周期趋势变化及异常信息场的时空结构和演变;在对大量的前兆观测序列作了动态灰箱分析及信息熵计算的基础上,尝试了用有序度来描述蕴震系统的态的演变;结合研究结果,讨论了该带上未来几年可能发生7级以上大震的危险区。
期刊
本文在地震频数的周期性、韵律性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南北地震带的时间序列及其与太阳黑子活动峰、谷年关系,并试图对南北地震带未来大震趋势作出估计。
期刊
本文在南北地震带合理分区的基础上,充分使用测震、前兆、气象等资料,提取各单项异常后,应用我国综合预报专家知识、扩展的不精确推理方法和风险决策策略等,进行地震三要素的中期预测。对南北地震带未来中期强震危险性,分不同时段和不同强度给出强震危险地区,并给出各区的可信度。
期刊
平面裁剪是计算机图形设计和处理中的基本问题之一。本文利用图形有效边界相交其交点的出入性质,不需要任何判别就能正确迅速地输出被裁剪后的图形.特别是根本不需要任何前处理,就能够解决裁剪窗口为具有凹凸性的带有内孔的任意形状的裁剪问题,并将内、外裁剪统一成为了一个通用算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