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振兴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必须在乡村经济发展、文明建设和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成长。只有足够的农村人才,才能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得以实现。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力培养农村人才是发展经济、振兴乡村、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各种原因,吉林省农村人才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青年劳力流失现象严重。目前,吉林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据统计,梅河口市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平均年龄超过55周岁。与2003年相比,2017年白城市农业劳动力从业人员减少8万人以上,全职青壮年农业劳动力比重已降至30%。因此,吉林省农村人口素质偏低、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
实用人才不足问题亟待解决。大批农村人口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务工等方式流入城市,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多以妇女、老人为主,大都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接受新事物能力弱。例如,松原市的一些乡镇农机站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一半以上的乡镇农机站没有固定办公地点;农机人才队伍水平较低。技术人员知识老化陈旧,缺乏对新技术设备的学习和应用。
年轻人乡村文化认同感降低。农村青年外出打工或到城市里上学,长期生活在城市,远离农村生活,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减弱。很多人离开家乡之后,不愿意回到农村,农民的恋土情结逐渐弱化。
乡村教育水平落后,加剧农村人才不断流失。在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教育水平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使乡村教育水平普遍落后。一方面,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日渐薄弱。很多农村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缺乏足够重视,这就导致了农村办学成本高、教育效果差,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生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限制了农村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另一方面,农村教育发展落后。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农村学生想要谋求进一步发展必须进入城市接受教育,之后大多不再愿意回到农村,加剧了吉林省农村人才的流失。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难以吸引农村人才回乡。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向城市聚集,造成了城市发达、乡村落后的局面。一方面,城市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给人才提供更高的收入和更优渥的生活条件,吸引了大批新生代人才来到城市落地生根,导致了人才向城市聚集、农村人力资源被抽空。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就业岗位单一,就业机会少,导致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农业、农村相关专业就读人数的减少,加剧了农村人才稀缺的问题。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较低,难以凝聚农村年轻人。由于农村文化硬件设施薄弱,基层干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认识不够、投入精力不足,以及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等因素,导致农村文体活动少、精神生活贫乏,农村封建迷信、落后思想、陈规陋习等问题仍然存在。
针对吉林省农村地区人才储备不足、人才保障乏力等问题,需打造本土优秀人才队伍,优化外部人才引进条件,充分发挥人才职业优势,营造人才发展的乡村环境,推动吉林省乡村振兴。
聚集经济吸引人才,促进农村产业经济发展。聚集经济是经济活动主体在产业集聚中获得的各种收益,包括因产业聚集带来的知识扩散、上下游产业关联与劳动力市场共享等。首先,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加速人口在空间上的聚集。城镇化的发展能够带来人口的聚集,可以促进聚集经济发展,进而吸引人口进一步聚集,最后实现经济聚集、城镇化发展、人才聚集、人口增长之间的良性流动。因此,在城镇化发展背景下,要把握经济聚集与人口聚集之间的关系,增加农村人才储备,完善农村人才建设可持续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其次,打通城乡双向流动的通道,提高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的匹配度。加快实现农村与城市人员合理有序的流动,打通城乡双向流动的通道,打通土地、资金、人员、技术等要素的双向流动,以充分发挥聚集经济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同时,要提高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的匹配度。在人口集聚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依托地方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优化教育结构,发展与农村发展相关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更多专业对口的农村专业人才,实现劳动力素质与产业结构的动态匹配,有效填补农村专业人才缺口,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促进经济增长。
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增加农村人才储备。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是发展农村经济、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体制机制。首先,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村人才质量。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建立“政府主导+高校+社会力量”培育模式,由政府主导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整合社会力量开展培训。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普及农村义务教育,为可以给农村儿童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使全民文化水平得到总体提升,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搭建学历型与农村专业型人才培育平台,切实培养出更接地气的乡村专业型人才,扩大农村人才规模,提高农村人才质量,增加农村人才储备。其次,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村人才回乡建设。由于人们对于家乡往往有着天然的归属感,农村出身的人才更会主动响应乡村振兴的号召。通过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乡村生产发展,可以吸引外出的农村年轻人才回归家乡,回歸农村落地生根,回归农村参与家乡建设。
培育农村干部人才,提升农村治理水平。针对当前农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农村治理水平,必须处理好自治、法治和德治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培育农村干部人才。乡村干部首先就要做到政治立场坚定、道德水平高、法治意识强,管理能力优,能够带动百姓搞活经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其次,发挥新乡贤的榜样力量。乡贤文化产生于农村,发展于农村,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伦理精神与乡土情怀。新时期的乡贤文化不仅要有道德上的榜样,还要带领人民实现经济富裕的实践引领力,起到领导农村人民的作用。培养德才兼备的乡贤型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维持乡村秩序上的道德引领作用。用榜样的力量带动乡风文化发展,改变农村空巢现状,实现乡风文明,加快农村地区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促进乡村振兴的战略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一、吉林省农村人才发展现状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力培养农村人才是发展经济、振兴乡村、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各种原因,吉林省农村人才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青年劳力流失现象严重。目前,吉林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据统计,梅河口市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平均年龄超过55周岁。与2003年相比,2017年白城市农业劳动力从业人员减少8万人以上,全职青壮年农业劳动力比重已降至30%。因此,吉林省农村人口素质偏低、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
实用人才不足问题亟待解决。大批农村人口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务工等方式流入城市,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多以妇女、老人为主,大都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接受新事物能力弱。例如,松原市的一些乡镇农机站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一半以上的乡镇农机站没有固定办公地点;农机人才队伍水平较低。技术人员知识老化陈旧,缺乏对新技术设备的学习和应用。
年轻人乡村文化认同感降低。农村青年外出打工或到城市里上学,长期生活在城市,远离农村生活,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减弱。很多人离开家乡之后,不愿意回到农村,农民的恋土情结逐渐弱化。
二、吉林省农村人才发展匮乏的原因
乡村教育水平落后,加剧农村人才不断流失。在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教育水平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使乡村教育水平普遍落后。一方面,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日渐薄弱。很多农村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缺乏足够重视,这就导致了农村办学成本高、教育效果差,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生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限制了农村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另一方面,农村教育发展落后。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农村学生想要谋求进一步发展必须进入城市接受教育,之后大多不再愿意回到农村,加剧了吉林省农村人才的流失。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难以吸引农村人才回乡。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向城市聚集,造成了城市发达、乡村落后的局面。一方面,城市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给人才提供更高的收入和更优渥的生活条件,吸引了大批新生代人才来到城市落地生根,导致了人才向城市聚集、农村人力资源被抽空。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就业岗位单一,就业机会少,导致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农业、农村相关专业就读人数的减少,加剧了农村人才稀缺的问题。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较低,难以凝聚农村年轻人。由于农村文化硬件设施薄弱,基层干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认识不够、投入精力不足,以及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等因素,导致农村文体活动少、精神生活贫乏,农村封建迷信、落后思想、陈规陋习等问题仍然存在。
三、加强农村人才建设的对策
针对吉林省农村地区人才储备不足、人才保障乏力等问题,需打造本土优秀人才队伍,优化外部人才引进条件,充分发挥人才职业优势,营造人才发展的乡村环境,推动吉林省乡村振兴。
聚集经济吸引人才,促进农村产业经济发展。聚集经济是经济活动主体在产业集聚中获得的各种收益,包括因产业聚集带来的知识扩散、上下游产业关联与劳动力市场共享等。首先,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加速人口在空间上的聚集。城镇化的发展能够带来人口的聚集,可以促进聚集经济发展,进而吸引人口进一步聚集,最后实现经济聚集、城镇化发展、人才聚集、人口增长之间的良性流动。因此,在城镇化发展背景下,要把握经济聚集与人口聚集之间的关系,增加农村人才储备,完善农村人才建设可持续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其次,打通城乡双向流动的通道,提高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的匹配度。加快实现农村与城市人员合理有序的流动,打通城乡双向流动的通道,打通土地、资金、人员、技术等要素的双向流动,以充分发挥聚集经济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同时,要提高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的匹配度。在人口集聚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依托地方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优化教育结构,发展与农村发展相关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更多专业对口的农村专业人才,实现劳动力素质与产业结构的动态匹配,有效填补农村专业人才缺口,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促进经济增长。
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增加农村人才储备。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是发展农村经济、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体制机制。首先,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村人才质量。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建立“政府主导+高校+社会力量”培育模式,由政府主导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整合社会力量开展培训。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普及农村义务教育,为可以给农村儿童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使全民文化水平得到总体提升,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搭建学历型与农村专业型人才培育平台,切实培养出更接地气的乡村专业型人才,扩大农村人才规模,提高农村人才质量,增加农村人才储备。其次,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村人才回乡建设。由于人们对于家乡往往有着天然的归属感,农村出身的人才更会主动响应乡村振兴的号召。通过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乡村生产发展,可以吸引外出的农村年轻人才回归家乡,回歸农村落地生根,回归农村参与家乡建设。
培育农村干部人才,提升农村治理水平。针对当前农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农村治理水平,必须处理好自治、法治和德治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培育农村干部人才。乡村干部首先就要做到政治立场坚定、道德水平高、法治意识强,管理能力优,能够带动百姓搞活经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其次,发挥新乡贤的榜样力量。乡贤文化产生于农村,发展于农村,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伦理精神与乡土情怀。新时期的乡贤文化不仅要有道德上的榜样,还要带领人民实现经济富裕的实践引领力,起到领导农村人民的作用。培养德才兼备的乡贤型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维持乡村秩序上的道德引领作用。用榜样的力量带动乡风文化发展,改变农村空巢现状,实现乡风文明,加快农村地区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促进乡村振兴的战略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