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教育孩子,有两个方面,一是教他们学习文化知识,二是教育他们做人。要做到这两方面,我认为必须首先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好的习惯不嫌多。那么,需要学生具备的诸多习惯中,何种习惯最重要?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索,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要求不仅是“学会”, 更重要的是“会学”。因此, 我认为,培养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尤为重要。
关键词:学会思考;引导学生;课堂教学
有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机械地记住书本上的知识,使大脑成为知识的仓库,而根本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这样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固然,对知识的记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学生学习的根本不是要学到多少知识,世上我们要学的知识真是太多了,我们不可能什么都去请人“帮忙”,那么,自学、独立地思考问题便成为了我们的“终生伴侣”。
我们时常发现,课堂上教师讲得过多,作用并不大,学生只是盲目地接受,并未经过大脑的消化,当他们面临新的问题时,显得一无所知,不知所措。特别是语文阅读课学习时,学生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一篇文章做了分析,明白了文章的内涵,我们立刻迁移到类似的文本上,让学生自己来理解、来剖析文章的内涵,学生就出现了不同的情况。一种学生能去读文本,从文章中寻找自己思考的内容;另一种学生读文后,不能提问,你提的问题,他(她)也不能回答。表面看,这好像是学生理解力的差异,而我们追根塑底,发现学生之所以存在着这些差异是由于思考习惯的问题,后一种学生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只会看看或背背,却不会深入文本思考问题。在学习上思考,其实质就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经过自己头脑的消化。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机械的记忆和模仿是必要的,但最终要变成自己的东西,还是要经过自己的一番思考。如果没有自己的思考,在学海中随波荡舟,人云亦云,那就不知会飘向何方。我们常发现,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有一位学生回答,其它一些学生开始应和,特别是一些成绩好的同学也赞同,那么,整个教室就会听到:“是”,“就是那样做的”,“我赞同”等类似的声音,若请一些同学来说原因,却是东拉西扯,不尽人意。这样的课堂上,很多同学的大脑是没有经过思考的,别人说什么,他们就认为是什么。美术教学同样也要注重学生思考的培养,要有自己的观点、要有自己的想法,这样才可能做一个有个性,有创造力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則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强调了阅读对智能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指明了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大途径,更是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的。可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却说:“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为什么这样说呢?原来,他是告诉我们:只有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思考,才能开出智慧的奇葩。我们知道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快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然而,我们发现许多喜欢阅读的孩子,并未达到我们所想的效果,是怎么了?经过调查,我们才知道有的学生在阅读中有的看书只看情节,然后一笑而过,久了,忘了;而有的学生看书,不仅看,还要说,记笔记,写读后感。长久下来,我们不难看出:不爱看书的同学在知识面和语言的积累上差于爱看书的同学;而看书爱思考的同学在思维的敏捷、语言的表达、词汇的运用上又优于不爱思考的同学。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几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强调了学习中思考的重要性。既然如此,我们怎样培养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呢?
首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是首要途径。
1.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进入思考状态。
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教师可以利用语言描述、有趣的实验、电视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创设情境,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并进行探究.坚持经常这样去做,学生思考的意识就会增强,渐渐地养成思考的习惯。
2.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思考是需要时间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想,才有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不要让他们有无暇思考的理由。尤其是他们思考时别去打断他们,也许智慧的火花就在这一刻产生。当然,课堂的时间是宝贵的,我们不能给太多的时间给学生做无效果的思考,那么这个“渡”就看师者如何把握。
3.鼓励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才能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有效做法。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善于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4.赏识与批评共用,自信与反思同行。
人在受到别人表扬时,工作或学习都会更努力,效果也更好。有个人曾经做过研究,说小孩子在学说话和学走路的时候进步最快,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这个时候父母和其他的人对他都是全部的肯定、包容,如果摔到了会得到父母的大加鼓励,每一点进步都会及时的得到父母的表扬,在父母的眼里孩子的每一点一滴的表现都是那么的欣喜!自信是必要的,但有了错误,给学生适量的批评也是有益的。它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进行一个阶段的学习或生活进行反思,能更加明白自己的学习目标,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在此后的生活中才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也许,三思而后行就会因此而逐渐养成。
其次,作业的训练是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的一个重要途径。
给学生布置作业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也是巩固所学知识和加深学生理解的一种方法。作业中既要有要死记硬背的内容,也应当有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材料。学生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暴露出不同的问题或在完成作业后提出不同的问题,不论是什么,都要经过学生的思考,学生大脑的思维能力都会得到训练。教师布置作业要适量,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真正地思考.教师针对学生在作业中暴露的问题和提出的问题,及时点拨和讲解。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思考的兴趣更加的浓厚。
然后,课外阅读中训练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课外阅读,以兴趣为先,在此基础之上,重在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天长日久,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扩大,而且养成了思考的习惯后,他会在做什么事时都会先想一想,这对于他们思维能力是一种促进,对他们以后的生活也是大有好处的。
总之,培养学生学会思考,是学生学会自学、学会独立处理问题的根本。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训练,这好似给他们头脑中慢慢地塑了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打开他们思维的大门,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思考的智者。
参考文献:
[1]胡义. 浅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J]. 学周刊, 2011(1):101-101.
[2]臧立本.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J]. 数学通报, 2003(3):17-19.
[3]刘秀荣. 学会倾听才能学会思考[J]. 吉林教育, 2016(40).
关键词:学会思考;引导学生;课堂教学
有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机械地记住书本上的知识,使大脑成为知识的仓库,而根本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这样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固然,对知识的记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学生学习的根本不是要学到多少知识,世上我们要学的知识真是太多了,我们不可能什么都去请人“帮忙”,那么,自学、独立地思考问题便成为了我们的“终生伴侣”。
我们时常发现,课堂上教师讲得过多,作用并不大,学生只是盲目地接受,并未经过大脑的消化,当他们面临新的问题时,显得一无所知,不知所措。特别是语文阅读课学习时,学生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一篇文章做了分析,明白了文章的内涵,我们立刻迁移到类似的文本上,让学生自己来理解、来剖析文章的内涵,学生就出现了不同的情况。一种学生能去读文本,从文章中寻找自己思考的内容;另一种学生读文后,不能提问,你提的问题,他(她)也不能回答。表面看,这好像是学生理解力的差异,而我们追根塑底,发现学生之所以存在着这些差异是由于思考习惯的问题,后一种学生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只会看看或背背,却不会深入文本思考问题。在学习上思考,其实质就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经过自己头脑的消化。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机械的记忆和模仿是必要的,但最终要变成自己的东西,还是要经过自己的一番思考。如果没有自己的思考,在学海中随波荡舟,人云亦云,那就不知会飘向何方。我们常发现,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有一位学生回答,其它一些学生开始应和,特别是一些成绩好的同学也赞同,那么,整个教室就会听到:“是”,“就是那样做的”,“我赞同”等类似的声音,若请一些同学来说原因,却是东拉西扯,不尽人意。这样的课堂上,很多同学的大脑是没有经过思考的,别人说什么,他们就认为是什么。美术教学同样也要注重学生思考的培养,要有自己的观点、要有自己的想法,这样才可能做一个有个性,有创造力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則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强调了阅读对智能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指明了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大途径,更是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的。可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却说:“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为什么这样说呢?原来,他是告诉我们:只有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思考,才能开出智慧的奇葩。我们知道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快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然而,我们发现许多喜欢阅读的孩子,并未达到我们所想的效果,是怎么了?经过调查,我们才知道有的学生在阅读中有的看书只看情节,然后一笑而过,久了,忘了;而有的学生看书,不仅看,还要说,记笔记,写读后感。长久下来,我们不难看出:不爱看书的同学在知识面和语言的积累上差于爱看书的同学;而看书爱思考的同学在思维的敏捷、语言的表达、词汇的运用上又优于不爱思考的同学。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几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强调了学习中思考的重要性。既然如此,我们怎样培养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呢?
首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是首要途径。
1.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进入思考状态。
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教师可以利用语言描述、有趣的实验、电视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创设情境,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并进行探究.坚持经常这样去做,学生思考的意识就会增强,渐渐地养成思考的习惯。
2.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思考是需要时间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想,才有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不要让他们有无暇思考的理由。尤其是他们思考时别去打断他们,也许智慧的火花就在这一刻产生。当然,课堂的时间是宝贵的,我们不能给太多的时间给学生做无效果的思考,那么这个“渡”就看师者如何把握。
3.鼓励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才能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有效做法。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善于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4.赏识与批评共用,自信与反思同行。
人在受到别人表扬时,工作或学习都会更努力,效果也更好。有个人曾经做过研究,说小孩子在学说话和学走路的时候进步最快,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这个时候父母和其他的人对他都是全部的肯定、包容,如果摔到了会得到父母的大加鼓励,每一点进步都会及时的得到父母的表扬,在父母的眼里孩子的每一点一滴的表现都是那么的欣喜!自信是必要的,但有了错误,给学生适量的批评也是有益的。它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进行一个阶段的学习或生活进行反思,能更加明白自己的学习目标,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在此后的生活中才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也许,三思而后行就会因此而逐渐养成。
其次,作业的训练是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的一个重要途径。
给学生布置作业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也是巩固所学知识和加深学生理解的一种方法。作业中既要有要死记硬背的内容,也应当有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材料。学生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暴露出不同的问题或在完成作业后提出不同的问题,不论是什么,都要经过学生的思考,学生大脑的思维能力都会得到训练。教师布置作业要适量,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真正地思考.教师针对学生在作业中暴露的问题和提出的问题,及时点拨和讲解。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思考的兴趣更加的浓厚。
然后,课外阅读中训练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课外阅读,以兴趣为先,在此基础之上,重在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天长日久,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扩大,而且养成了思考的习惯后,他会在做什么事时都会先想一想,这对于他们思维能力是一种促进,对他们以后的生活也是大有好处的。
总之,培养学生学会思考,是学生学会自学、学会独立处理问题的根本。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训练,这好似给他们头脑中慢慢地塑了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打开他们思维的大门,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思考的智者。
参考文献:
[1]胡义. 浅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J]. 学周刊, 2011(1):101-101.
[2]臧立本.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J]. 数学通报, 2003(3):17-19.
[3]刘秀荣. 学会倾听才能学会思考[J]. 吉林教育, 201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