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核心素养构成当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唯一或主要属于语文的核心素养,它是语文课独有的。语文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从语言文字上讲,不但是规范的,而且是优美的、富于表现力的、经得起分析的,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对语言美的欣赏、对语言魅力的感悟。因此教师要敏锐地加以捕捉语言训练点,把那些带有规律性的语言素材集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感受汉语表达技巧的艺术感染力的同时,获取语言规律,积累经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语言表达
著名语文教育学家王尚文教授说过:“语文学什么?学习的就是谦词造句的精确妥帖。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它的奥妙,熟悉它的门径、学习它的艺术,这就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
1.注重词语的积累
积累丰富的词汇,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而汉语词汇丰富而复杂,在教学中,教师要呈现有规律的词语,启发学生发现、运用词语。比如一年级课文《四季》教学,带领学生发现“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中的叠词很有规律,不仅有了节奏美、音韵美,还具备了形象美;二年级课文《我是一只小虫子》教学,“昏头昏脑”这个词语的构成很有特点;四年级课文《普罗米修斯》教学,“驱赶、悲惨、黑暗……”可以借助一个字理解一个词的意思等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词语的特点,“我们学过这样的词吗?在哪儿?你还知道其它这样的词吗?”想一想、读一读、记一记、用一用。日积月累,方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真正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2.注重句式的积累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经典、规范的语言,瞄准言语形式来仿写。把学到的语言纳入到自己的话语系统中,并加以模仿迁移,甚至融入生活中运用,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比如三年级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引导学生发现 “向+谁+干什么” 的句式,读起来很有节奏感;“爱小鸟、爱老师、爱国旗”意思层层递进,表达效果好;发现语言表达特点后,模仿句式进行想象说话练习“来到大海边,我向……,向……,向……”。如此层递式训练,既是对语感的积累,还有助于语言思维和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3.注重结构层次的积累
引导学生发现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谋篇布局,句子與句子之间的段式结构,把握文章内容表达的规律,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双重目的。如五年级课文《再见了,亲人》教学,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写法非常有特色,开头都用了祈使句,结尾用了反问句或问句。这样的表达有规律,不仅表现了作者情感的起伏,也使文章层次清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且情味更为浓郁。再引导学生拓展想象,看图说说还有哪位亲人的回忆,练习表达。
二、展现个性朗读,学习情感表达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理解方式,它是学生展示思维结果和情感体验的表达方式,是个性阅读的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促进思考,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理解。
1.抓住词句,读出体会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动词、形容词、叠词、反问句……发现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如《普罗米修斯》中,着重出现一系列的动词“押、戴着、遭受”“吃光、啄食”, 读到的不光是词语本身的信息,想象画面引发开去,就会获得更为深刻的感受。再读时,那份感同身受的情感就油然而发了,再加上老师朗读指导的总结,学生就懂得如何表达情感了。
2.抓住对话,读出形象
许多课文都有对话的描写,这对理解角色性格,有着很大的帮助。比如二年级课文《狐假虎威》教学,紧扣狐狸和老虎的对话进行品读,在细读中习得方法,抓住读对话时要“想象样子,读出语气;注意提示,做出表情动作。”为学生们搭建了一个个性化阅读的平台,在有法朗读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抓住标点,读出情感
对标点符号的探讨,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训练。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耐心,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将此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比如六年级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教师出示了没有标点的句子“她死了 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请学生加上自己心中的标点。生1:“加上两个感叹号,小女孩在大年夜里死了,没有人关心、同情,我非常愤恨。”(生读)生2:“我觉得中间可以加上逗号表示没有说完,后面加句号。句号就是故事沉痛的结局,表现人们的冷漠无情。”生3:“我会给它加上逗号和省略号,小女孩会到哪里去了呢?生命就这样死去了吗?有一种忧愁的感觉没有诉说完,给我留下回味的余地。”生4:“我觉得中间的还可以用破折号,我觉得这样更突出了小女孩是在大年夜死去的,更突出了大年夜,正说明了小女孩的凄惨。”(生朗读)这种读是入情入境的读,融入的是学生自己的感情,进入的是小女孩的心境。关注到不同的标点,这就是在培养学生走入文本,加深理解的能力。
三、发掘文本内容,学习情境表达
1.联系文本想象,加强语言训练
将学生置身于课文创设的情景之中,发挥想象力,起到促进课文深入感悟,学会运用的作用。比如二年级课文《妈妈睡了》教学,文中通过小作者流畅自然的语言描述,不仅感受到妈妈对孩子的关爱,同时也体现出小作者对妈妈的爱,让人感受到了母子之间的关爱之情。其中“睡梦中的妈妈好慈祥。妈妈微微地笑着。”段末一个省略号,代表话还没说完。妈妈是多么爱孩子呀,连睡着了都想着给孩子讲故事。请孩子们联系文本大胆想象,妈妈在睡梦中微笑着她还会想到什么呢?这样的训练不仅很好地理解了文章,而且在练笔的过程中,还巩固了语言文字的掌握。
2.联系生活拓展,转换语言训练
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阅读理解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对课文进行补充、加工、改造,以及丰富感受,深化理解,抒发情感。比如二年级课文《一封信》教学,露西通过一封信向爸爸说了几件开心的事,表达了自己对爸爸的思念。可以此内容进行书信练习,也学一学露西给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们自己最近的生活很快乐。这样语言材料源于课文,又经过精心的改造,不同于课文,完成练习的过程,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进行了课文语言的转换训练,还促进了语言的积累和内化。
当然,落实到语文课堂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的点还很多,也不是独立存在的。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细读文本,敏锐捕捉训练点,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收获语言表达的方法,最终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语言表达
著名语文教育学家王尚文教授说过:“语文学什么?学习的就是谦词造句的精确妥帖。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它的奥妙,熟悉它的门径、学习它的艺术,这就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
1.注重词语的积累
积累丰富的词汇,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而汉语词汇丰富而复杂,在教学中,教师要呈现有规律的词语,启发学生发现、运用词语。比如一年级课文《四季》教学,带领学生发现“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中的叠词很有规律,不仅有了节奏美、音韵美,还具备了形象美;二年级课文《我是一只小虫子》教学,“昏头昏脑”这个词语的构成很有特点;四年级课文《普罗米修斯》教学,“驱赶、悲惨、黑暗……”可以借助一个字理解一个词的意思等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词语的特点,“我们学过这样的词吗?在哪儿?你还知道其它这样的词吗?”想一想、读一读、记一记、用一用。日积月累,方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真正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2.注重句式的积累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经典、规范的语言,瞄准言语形式来仿写。把学到的语言纳入到自己的话语系统中,并加以模仿迁移,甚至融入生活中运用,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比如三年级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引导学生发现 “向+谁+干什么” 的句式,读起来很有节奏感;“爱小鸟、爱老师、爱国旗”意思层层递进,表达效果好;发现语言表达特点后,模仿句式进行想象说话练习“来到大海边,我向……,向……,向……”。如此层递式训练,既是对语感的积累,还有助于语言思维和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3.注重结构层次的积累
引导学生发现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谋篇布局,句子與句子之间的段式结构,把握文章内容表达的规律,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双重目的。如五年级课文《再见了,亲人》教学,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写法非常有特色,开头都用了祈使句,结尾用了反问句或问句。这样的表达有规律,不仅表现了作者情感的起伏,也使文章层次清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且情味更为浓郁。再引导学生拓展想象,看图说说还有哪位亲人的回忆,练习表达。
二、展现个性朗读,学习情感表达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理解方式,它是学生展示思维结果和情感体验的表达方式,是个性阅读的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促进思考,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理解。
1.抓住词句,读出体会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动词、形容词、叠词、反问句……发现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如《普罗米修斯》中,着重出现一系列的动词“押、戴着、遭受”“吃光、啄食”, 读到的不光是词语本身的信息,想象画面引发开去,就会获得更为深刻的感受。再读时,那份感同身受的情感就油然而发了,再加上老师朗读指导的总结,学生就懂得如何表达情感了。
2.抓住对话,读出形象
许多课文都有对话的描写,这对理解角色性格,有着很大的帮助。比如二年级课文《狐假虎威》教学,紧扣狐狸和老虎的对话进行品读,在细读中习得方法,抓住读对话时要“想象样子,读出语气;注意提示,做出表情动作。”为学生们搭建了一个个性化阅读的平台,在有法朗读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抓住标点,读出情感
对标点符号的探讨,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训练。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耐心,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将此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比如六年级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教师出示了没有标点的句子“她死了 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请学生加上自己心中的标点。生1:“加上两个感叹号,小女孩在大年夜里死了,没有人关心、同情,我非常愤恨。”(生读)生2:“我觉得中间可以加上逗号表示没有说完,后面加句号。句号就是故事沉痛的结局,表现人们的冷漠无情。”生3:“我会给它加上逗号和省略号,小女孩会到哪里去了呢?生命就这样死去了吗?有一种忧愁的感觉没有诉说完,给我留下回味的余地。”生4:“我觉得中间的还可以用破折号,我觉得这样更突出了小女孩是在大年夜死去的,更突出了大年夜,正说明了小女孩的凄惨。”(生朗读)这种读是入情入境的读,融入的是学生自己的感情,进入的是小女孩的心境。关注到不同的标点,这就是在培养学生走入文本,加深理解的能力。
三、发掘文本内容,学习情境表达
1.联系文本想象,加强语言训练
将学生置身于课文创设的情景之中,发挥想象力,起到促进课文深入感悟,学会运用的作用。比如二年级课文《妈妈睡了》教学,文中通过小作者流畅自然的语言描述,不仅感受到妈妈对孩子的关爱,同时也体现出小作者对妈妈的爱,让人感受到了母子之间的关爱之情。其中“睡梦中的妈妈好慈祥。妈妈微微地笑着。”段末一个省略号,代表话还没说完。妈妈是多么爱孩子呀,连睡着了都想着给孩子讲故事。请孩子们联系文本大胆想象,妈妈在睡梦中微笑着她还会想到什么呢?这样的训练不仅很好地理解了文章,而且在练笔的过程中,还巩固了语言文字的掌握。
2.联系生活拓展,转换语言训练
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阅读理解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对课文进行补充、加工、改造,以及丰富感受,深化理解,抒发情感。比如二年级课文《一封信》教学,露西通过一封信向爸爸说了几件开心的事,表达了自己对爸爸的思念。可以此内容进行书信练习,也学一学露西给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们自己最近的生活很快乐。这样语言材料源于课文,又经过精心的改造,不同于课文,完成练习的过程,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进行了课文语言的转换训练,还促进了语言的积累和内化。
当然,落实到语文课堂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的点还很多,也不是独立存在的。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细读文本,敏锐捕捉训练点,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收获语言表达的方法,最终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