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睡眠及生活质量改善效果研究

来源 :中医临床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技术方法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两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11月泰兴市中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确诊为COPD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睡眠障碍和生活质量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方法干预。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和12项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12-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 Scale,SF-12)对护理前后的情况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睡眠情况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治疗护理前,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护理后观察组PSQI评分(5.46±1.83)分、ESS评分(7.0±3.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SQI评分(8.05±1.47)分、ESS评分(8.9±4.6)分(P <0.05)。治疗护理前,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SF-12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SF-12评分(39.3±4.8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SF-12评分(36.5±7.38)分(P <0.05)。结论:使用中医护理技术对COPD患者进行干预,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及治疗的依从性,降低疾病复发率,其方法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血压升高产生的机械力在血管分化与发育、血管正常结构与功能维持以及血管病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血脂和/或血糖异常升高可协同机械力作用加速血管重构及疾病发生发展。机械力可非特异性激活血管细胞所有跨膜蛋白分子,引起细胞内多信号通道分子(第二效应分子)同步活化。多通道信号分子在信号网络结点分子汇集,继而再散发,启动更多信号通路活化,实现信号的级联瀑布放大,导致细胞一系列病理生理学变化如细胞分化、迁移、炎症、
期刊
报纸
目的 通过观察理筋手法对兔颈后肌静力性损伤的干预,观察家兔一般状况、组织形态学、超微结构、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及自噬相关蛋白Bcl-2-腺病毒E1B相互作用蛋白3(bcl-2-adenoirus E1B 19-Kda interacting protein 3,BNIP3)、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
期刊
学位
<正>"卧"是人体的基本姿态之一,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第一种释义是"躺下"。"卧"通常被看作一种休息状态的表现。历史进程中的人物活动千姿百态,《史记》作为社会史论著的经典,对于历史人物的体态动作多有细致的观察和详尽的记述。对于"卧"这种今人或称作"躺""躺平"的姿势,太史公有不同的叙说。我们观察和理解历史,通过这些文字或许可以得到若干启示。
期刊
学位
目的 考察Fe3O4纳米颗粒在低频振动磁场(low-frequency vibrating magnetic field, VMF)驱动下通过磁场机械力杀伤肿瘤细胞的效果。方法 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一种磁性强、具有不规则形貌的立方相Fe3O4纳米颗粒。将其置于本课题组自制的VMF中,研究其介导的磁场机械力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结果 单纯施加VMF对细胞活力无影响;加入Fe3O4纳米颗粒后,细胞活力随V
期刊
对秦岭玄灰蝶属Tongeia5种的雄性外生殖器进行了比较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间的雄性外生殖器存在差异,可作为种类鉴别依据。
期刊
在工业自动化生产线中,对温度控制的要求不断增加。智能化、数字化的温度控制系统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文章以西门子PLC为核心,通过温度传感器信号采集,转换器传送给PLC,通过现场采集温度与设定温度的误差对比,经过PID模拟量整定及程序处理后,启用相应的制热或散热系统,构建自动闭环运行的温度系统,系统应用在生产线锅炉温度的自动控制,可以改善现场工作环境,提高设备使用寿命。
期刊
肠黏膜在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核心作用,但其多样化环境的分子和细胞组成尚不清楚。单细胞技术提供了一个机会来准确地绘制组织结构,描述以前被忽视的罕见细胞类型,并在单细胞水平上定义功能。文章回顾了近年来单细胞技术在IBD研究中的应用,有望对IBD发病机制的理解方面带来全新的认识,并推动药物发现和个性化护理的新时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