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博览会23大看点

来源 :农产品市场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04140102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为了便于读者全面、深入了解这届美丽乡村的盛会,为了引导现场的观众参观这届盛会,也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广大参与者、研究者、关心者读懂这届盛会,我们特别策划了这组重头报道,特别邀请博览会的几位组织者、设计者总结提炼出博览会的主要看点。这组报道涵盖了博览会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主要亮点,体现了主要思路,本身就是一个丰富多彩、好看又实用的“平面博览会”。
  看点一 政策如何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农业部把“美丽乡村”创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安排,确立了“项目能向美丽乡村倾斜的要倾斜、资金能向美丽乡村倾斜的要倾斜”的工作思路,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中优势,进行重点创建。目前,可以向美丽乡村倾斜的部级项目资金总额每年在70亿元左右,主要包括农村沼气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清洁生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还有农村清洁工程、农村能源综合建设、专家进村入户、技术引进与示范等项目和资金。同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将依托农业行业科研专项,安排若干“美丽乡村”创建相关项目,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为美丽乡村创建提供技术支撑。
  看点二 美丽乡村创建十大典型模式
  各地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自身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承差异,因村施策、各有侧重、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农业部在对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情况进行案例研究、实地调研和内涵提炼的基础上,科学系统地总结出美丽乡村创建的十大模式并向全国进行了发布,为各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这些模式都有什么特点,分别适合怎样的地区,又有哪些典型乡村可资借鉴?展览将作一一解读。
  产业发展型模式
  产业发展型模式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其发展内容主要是立足当地资源条件和特点,重点支持对农民就业增收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升级。扶持农民就业创业,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工程,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农民职业技能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建立现代公司组织,推进村企一体化,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生态保护型模式
  生态保护型模式主要是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其特点是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村庄依山傍水,青山环绕,具有传统的田同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其发展内容主要是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原则,以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为重点,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严控环境污染,实现山清水秀;在产业发展上要突出生态优先的原则,重点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打造高附加值的生态产业,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城郊集约型模式
  城郊集约型模式主要在大中城市郊区,其特点是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其发展内容主要综合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对村庄自身发展的影响,合理控制村庄规模,注重与城镇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相衔接,控制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在产业发展上要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种植业以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养殖业要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建设养殖场或养殖小区,配套完善粪污处理设施,推进健康养殖。
  社会综治型模式
  社会综治型模式主要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镇,其特点是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其发展内容主要是统筹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的要求,充分考虑人口变动、产业发展等因素,与农村产业发展、公共事业建设相衔接,预留建设发展空间,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延伸覆盖,整体推进水、电、路、气、房、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社区主干道路硬化和公共场所亮化,引导社区房屋建设或改造,促进村庄整体风貌协调和土地集约利用。坚持建管并重,切实建立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理机制。
  文化传承型模式
  文化传承型模式是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其特点是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其发展内容主要是以保护乡村人文景观、文化遗产、民风民俗为重点,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丰富的思想和内涵,系统保护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景观风貌和人文资源,传承乡土形式和内涵。对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要在保持基础格局、布局形态、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加强保护、修缮和改造,美化村庄环境。加强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积极引导村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
  渔业开发型模式
  渔业开发型模式主要在沿海和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其特点是产业以渔业为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其发展内容主要是坚持发挥优势、综合发展,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渔业结构调整,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加快建设集捕、养、加、贸、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合理部署养殖功能区划,充分挖掘养殖区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潜力,走品种特色化、技术精细化、生产集约化、产品安全化发展之路。拓展远洋渔业,构建规模适度、装备精良、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作业结构合理、生产稳定高效的现代化海洋捕捞船队。通过建设海洋牧场、修建人工渔礁、增殖放流等人工手段,恢复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水体质量,局部修复水域生态环境,缓解水域生态“荒漠化”等问题。   草原牧场型模式
  草原牧场型模式主要在我国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其特点是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草原生态总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遏制,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遍滞后于农区。其发展内容主要是坚持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推行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减少天然草原超载牲畜数量,实现草畜平衡。加强草原围栏和棚圈建设,在具备条件的地区稳步开展牧区水利建设、发展节水高效灌溉饲草基地,促进草原畜牧业由天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实现禁牧不禁养。发展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发掘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草原文化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发展以草原风光、民族风情为特色的草原文化产业和旅游业。
  环境整治型模式
  环境整治型模式主要在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的地区,其特点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较重,当地农民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呼声高、反应强烈。其发展内容主要是以垃圾收集、污水处理、改水改厕、农房整修、沟渠清淤、绿化亮化为重点,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实现废弃物循环利用。开展沿路、沿河、沿线、沿景区连片环境整治,推进农村区域性路网、管网、河网、垃圾和污水处理网一体化建设。推广便捷适用的污水处理系统,建立垃圾处理系统,构建长效机制,确保正常运行。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畜禽及水产养殖污染治理,推广化肥、农药合理利用,建设农村沼气,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推进村庄远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荫化,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
  休闲旅游型模式
  休闲旅游型模式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其发展内容主要是大力完善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以休闲度假和参与体验为核心,拓展多元功能,发展功能齐全、环境友好、文化浓郁的休闲农庄。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农耕文化、生产条件和自然景观,着力发展景观农业、农事节庆、观光采摘、特色动植物欣赏以及农业同区等多种形式的休闲农业,突出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拓展教育示范功能。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的时空景观,发展农业观光同,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的丰收景象。挖掘包装民俗文化,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推进民俗村发展。
  高效农业型模式
  高效农业型模式主要在我国的农业主产区,其特点是以发展农作物生产为主,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人均耕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其发展内容主要是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注重使用节水、节肥、节药等清洁生产技术,提高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效率;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建立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提升技术推广服务能力;推广应用新型实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力度,推广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等技术,严格控制秸秆露天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
  看点三 “快乐行”传唱美丽乡村的故事
  作为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一个重要品牌活动,中国美丽乡村快乐行活动正在将先进的理念带向农村,将适用的农业技术带给农民,将各地建设美丽乡村的经验和做法带向全国,同时将“绿色二人转”的快乐正能量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让农民在享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中感知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在本次展览上,系统展示了近两年来这一活动的开展情况。
  中国美丽乡村快乐行“大篷车”启航
  2013年6月22日晚6点,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和本山传媒主办的中国美丽乡村快乐行科技加文化下乡的大型公益活动大篷车启航。
  中国美丽乡村快乐行(第一季)
  2013年6月23日-30日,中国美丽乡村快乐行(第一季)公益活动在黑龙江和辽宁两省的7个美丽乡村进行。活动场场精彩,天天火爆,效果超出预期。
  活动摇撇下一路的欢乐,取得巨大成功。可以概括为“三个满意”和“三大创新”。
  “三个满意”:一是充分发挥地方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了让各级政府满意;二是充分发挥文化搭台的效应,做到了让合作伙伴满意;三是充分考虑农民的现实需求,做到了让农民群众满意。
  “三大创新”:一是注重科技文化结合,是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一种创新。二是注重运作模式提炼,是“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一种创新。三是注重活动品牌打造,是农业部拓展农村工作的一种创新。
  中国美丽乡村快乐行(第二季)
  2013年11月23日-12月2日,中国美丽乡村快乐行(第二季)科技加文化“双送双带双促”公益活动在福建、江西和湖南三省进行。共举办8场公益活动,场场爆满;开展现场科技咨询,把技术和知识送给农民;举办免费公益演出,把文化和文艺节目送给农民,真正做到了送科技到地头,送文化到村头,送欢乐到心头。
  中国美丽乡村快乐行(第三季)
  2014年6月7日-19日,在夏粮喜获丰收的时节,中国美丽乡村快乐行(第三季)科技加文化“双送双带双促”公益活动在京津冀鲁四省市进行。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张玉香、著名表演艺术家、本山传媒集团董事长赵本山等出席首场活动,看望科技专家和演职人员,对活动给予高度评价。正是因为策划好、安排细、天帮忙、人努力、心思齐,使活动圆满成功!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说,整个活动组织精心细致,节目演出精彩纷呈,编排制作精致新颖,总体设计精美大气。
  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张玉香说,参加此次活动,更感受到活动开展的意义重要,特色突出,形式新颖内容好,真正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大众文化有机结合,达到多重宣传效果。
  看点四 “美丽乡村”先行者浙江演绎“美丽”故事   浙江省的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浙江是最早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也是目前建设成效最好的地区之一。2013年5月,浙江省委明确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美丽浙江建设各项基础性工作扎实开展;到2017年,美丽浙江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到2020年,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争取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美丽中国先行区。这些目标怎样去实现,之前他们又是走过了怎样的一条路,展览都将一一呈现。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至今已经十多年。十多年来,全省上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起步,并逐步引入“生态省”、“文化大省”建设的要求,形成了以“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关,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家园、市民休闲旅游乐园的“四美三宜两园”的美丽乡村建设局面,呈现出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传统与现代关系同步优化的良好态势。
  十多年来不懈坚持的村庄整治建设,让农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一是村容村貌深刻变化。2.7万个村完成环境整治,一大批杂乱无章的旧村庄变成了环境优美、错落有致、各具特色的新家园。二是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公共服务全面覆盖。三是农民素质普遍提高。形成了人改造环境、环境影响人的良性互动机制,农民的卫生习惯、环保理念、民主意识、公德观念普遍养成。四是干群关系极大改善。普遍提升了村级组织和干部队伍为民办实事的能力,村庄整治建设开展与否、成效好坏成为群众评价干部的重要标尺和基层民主选举的重要依据,凡是村庄整治成效好的村,干群关系普遍融洽。五是工作作风明显改进。村庄整治建设被农民群众誉为“是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典型——安吉
  说起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就不能不说安吉,安吉美丽乡村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解读样板;中农办多次来安吉专题调研;农业部专题召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安吉模式战略推广会”;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把安吉县作为新农村建设全国标准化示范县;民革中央把安吉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基地;安吉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并荣获全国首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温铁军等知名学者将美丽乡村建设提炼为“一二三产结合、城乡统筹联动、人民幸福富足”的新农村建设,“安吉模式”并向全国推广。
  目前,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创建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7%,地区生产总值由2003年的66.3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70亿元,财政总收入由7亿元增加到42.3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人由3.4亿元增加到24.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5402元增加到17580元,由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转变为高出全省近1500元。在全面改善农村民生的同时,有效地探索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同步推进,并于2012年获得全国首个县域“联合国人居奖”。
  看点五 现代化都市郊区如何建设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和谐宜居之都
  “三农”工作始终是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的重中之重。伴随着服务首都富裕农民、统筹城乡发展、率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努力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等科学发展思路,首都的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有序推进。
  科学的发展思路陆续转化为了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举措: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实施农村基础设施“五+三”工程、构建中心城——新城——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四级城镇化体系、促进农民特别是低收入户持续快速增收、推进“新三起来”工程激发乡村活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入美丽乡村建设新阶段的过程中,北京的农民发生了观念性变化、农业发生了功能性变化、农村发生了由表及里的变化。
  在此过程中,北京市始终注重挖掘发挥各类典型,特别是“北京最美的乡村”的引领带动作用,同时努力强化舆论支撑。如今,北京的美丽乡村如同一颗颗珍珠,在美丽的京郊大地上闪耀着“生产美、生活美、环境美、人文美”的光芒……
  生产美
  立足首都发展定位和“三农”工作实际,北京逐步探索形成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着力拓展现代农业的新功能:
  拓展生产新功能。明确了“种业之都”定位,种业销售额稳定在100亿元以上,约占全国10%;设施农业持续发展,规模已达35.85万亩,有力保障了首都“菜篮子”市场供应。
  拓展生态新功能。着力发展循环农业,促进节能减排,农田节水灌溉率达到90%;建立农业生态价值评价机制,全市农林水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万亿元。
  拓展生活新功能。不断开发多种休闲农业模式,逐步培育“北京最美的乡村”、“观光农业示范园”等品牌,成为提高市民幸福指数的重要载体。
  拓展示范新功能。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全市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达到71%,全国领先。
  生活美
  让农民安居乐业,是“三农”工作的最终落脚点。多年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给北京农民带来了日益幸福的生活:
  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实施农民增收行动计划和低收入农户共同致富行动计划,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大关,是2006年的2.5倍;农民非农就业率超过85%。
  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多次大幅提高农民社保待遇,农村医疗、养老保障明显改善;在全国率先统一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实现城乡养老保障制度一体化和全覆盖。
  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投向郊区比例连续多年超过50%;实施了“五+三”工程,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全覆盖和公共服务全覆盖;城乡结合部50个重点村城市化改造成效显著,48个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稳步开展;十年来市级累计投入20.4亿元,完成了山区8.4万人的生态搬迁;目前已经完成农宅抗震节能保温改造47万余户。   环境美
  “环境美”,是美丽乡村最直观的“名片”,更是农民生活质量的最基础条件。如今的北京美丽乡村,让人流连忘返: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干净、整洁、路畅、村绿、建制”的标准,创建国家生态县2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1个、国家级生态镇91个、国家级生态村2个。
  创新沟域经济模式。在建成253条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58平方公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产业融合与生态环境友好发展的沟域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四季花海、百里画廊、天河川、白河湾、酒乡之路等知名沟域,实施环境整治、生态建设、基础设施、新村民居和特色产业等五项工程696个,总投资96.8亿元。
  积极推广新型能源。全面实施了“让农村亮起来、让农民暖起来、让农业资源循环起来”的“三起来”工程,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
  减煤换煤、清洁空气。2013年8月,全市在农村地区实施了“减煤换煤、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减煤换煤210万吨,超过农村地区民用散煤总量的一半。
  人文美
  北京美丽乡村建设,在强化“物的新农村”的同时,着力提升“人的新农村”,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教育文化设施逐步完善。2006年以来,新建15所城乡一体化学校;农村成人学校覆盖所有乡镇,农民远程教育网通达所有乡镇和重点村;形成了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行政村文化室100%全覆盖;“村村配置全民健身设施”基本实现。
  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保护了传统村落,16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5个村落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逐步培育提升文明乡风。始终注重“人的新农村”建设,评选了600多个首都文明村、近100个“首都文明乡镇”;出台了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十个一”创建工程;连续举办了25届农民艺术节,在寓教于乐中激发了农民的主体作用。
  典型引领
  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中共北京市委农工委、北京市农委、北京市旅游委共同创办了“寻找‘北京最美的乡村’宣传评选活动”。
  活动紧紧围绕展示新农村建设成果、促进城乡交流互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基本目标,始终突出“共建美丽乡村、共享美好生活”的主题,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形象化为易记易传的“生产美、生活美、环境美、人文美”并细化为12项具体标准,每届都分为“候选村庄推荐、集中宣传报道、多种形式评选、活动总结表彰、活动深化提升”五个阶段有序进行。
  截至目前,活动已经顺利开展了9年7届,逐步成长为全市知名并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活动。累计有93个村庄从全市3940多个行政村中脱颖而出,被社会各界综合评选为“北京最美的乡村”。
  看点六 美丽乡村创建如何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美丽乡村”建设该如何落到实处?展览从市、县、村三级展示了5个典型如何各显神通,让“美丽乡村”美梦成真。
  贵州省黔西南州是地球上喀斯特景观发育最完善、保存最完好、组合最完美的地区。州委、州政府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支柱产业的勃兴,提升了美丽乡村建设内涵。黔西南州决策层创造性地谋划,与有关部门联合主办了两届全国首个以“美丽乡村”为主题的高端峰会——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使黔西南乡村之美、山川之美、人文之美得到进一步推广。
  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是辽宁省县级行政区域面积最大的县,也是辽宁省最大的边境县。宽甸县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四场五化六整治”,大力开展乡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乡村环境明显改善。该县河口村被农业部确定为“美丽乡村”创建试点。
  山东省青州市地处山东半岛东部,青州农民画历史悠久、风格鲜明、特点突出,是现代民间美术的典型代表。本次参展由青州派出了市文联、中国青州农民画画院精选的40幅青州农民画精品进行展出。并派出2名代表青州农民画最高水平的农民画画家现场作画。
  江苏省永联村是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2013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模式十大典型村之一。永联村坚持城乡统筹,在合理规划空间布局,产业区、生活区、农业区分明的原则之下,按照地域化、城镇化、现代化标准,建设了可容纳3万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永联小镇,全村98%的劳动力实现就地就业。并且不断创新乡村治理结构,让农民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要知道已经实现的“美丽乡村”是什么样子,就去该村展区看看。
  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村是京郊第一村。改革开放以来,村支书田雄带领韩村河人勇闯市场,把韩建集团发展成为国家特级资质大型企业,把韩村河村建成家家住别墅楼的生态型花园式美丽乡村。现在韩村河村民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奋斗目标,科学谋划,华丽转身,续写了强村富民的“美丽乡村”之梦。
  看点七 全国各省美丽乡村创建整体概貌
  在农业部的大力推动下,各省相继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当前问题、探索未来发展路径的根本性措施,予以高度重视,出台了大量政策措施,集聚资金、人才、技术倾斜帮扶,全国形成了政府加大投入、各界热情支持、农民积极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热潮。在这个过程中,各地涌现出大量好典型、好模式、好做法。无论是在美丽富饶的北国,还是在风景迤逦的江南,无论是在引领改革风潮的东部沿海,还是在充满机遇的西部边陲,各级美丽乡村创建典型,正引领着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向更高层次、更大深度蓬勃发展。到展览现场,看全国美丽乡村创建成果的第一次集体亮相。下面仅举几例。
  天津:倡导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乡村
  2013年,天津市启动了文明生态村“升级版”的美丽乡村建设,创建工作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主线,以美丽村庄建设和清洁村庄行动为主要抓手,以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整治村庄环境面貌为主要内容。截至2014年底,天津市累计建成文明生态村1125个、美丽村庄301个、清洁村庄2000个。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村庄生态环境明显优化,农民环境意识也得到不断提升。   天津的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对村庄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功能提升、在村庄“四边”见缝插绿,通过对整体环境的大清整,极大改善了村庄的面貌。
  河北:让美丽乡村遍布燕赵大地
  河北省以“五位一体”建设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目标,以“明确目标、舆论引导、典型带动、资源整合和素质提升”为工作重点和关键环节,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强力推进“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经过近两年的创建,全省参与创建的42个村取得显著成效,产业得到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村容村貌大大改观,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为全省的美丽乡村建设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山西:宜居就是美丽
  2014年,山西省全面启动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该行动以县级政府为建设主体,各行业部门项目和资金整合,实施完善体制工程、农民安居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宜居示范工程,力争到2020年全省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并因地制宜重点打造历史文化和特色文化示范村、绿色生态示范村、休闲旅游示范村,建成一批家同美、田同美、生态美、生活美的美丽宜居乡村。
  山西省长治县荫城镇荆圪道村以村属集体企业为龙头,在充分发挥荆圪道自身生态优势和产业特色基础上,通过推进村庄环境的综合提升、农村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力求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
  上海:最美上海 最爱乡村
  上海市“美丽乡村”建设以村庄改造工作为重要载体,聚焦规划保留的基本农田保护地区,坚持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的原则,在全面保障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建设一批“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乡村。同时进一步提升农村生活品质,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内涵。以规划保留为前提,聚焦基本农田保护地区;以村庄改造为载体,综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以建立长效机制为重点,保障农村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
  至2014年末,上海市村庄改造工作受益农户逾38万户,建设总投入已过百亿。改造后的农村“路平、桥安、水清、岸洁、宅净、村美”,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升,村庄环境大幅改观,有效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
  安徽:用创意建设美丽乡村
  安徽省把农业部的“美丽乡村”创建与本省的“美好乡村”建设有机衔接,明确了全省“美丽乡村”创建发展路径:皖北片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强村庄环境整治;皖中片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和产业发展,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沿江片优化人居环境,建设城郊型乡村;皖西片发展生态乡村旅游,塑造中国原生态乡村品牌;皖南片加强乡村自然资源、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打造世界文化乡村品牌。
  看点八 媒体如何为“美丽乡村”加温加热
  自2013年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全面系统地报道了全国美丽乡村创建情况。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3次播出美丽乡村相关新闻。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分别设立了“美丽乡村”专栏及“美丽乡村”周刊。各地媒体纷纷跟进,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报道美丽乡村的热潮。此外,农业部及各省各地美丽乡村创建单位充分利用微博、微信、APP等新媒体,作为主流媒体的补充和延伸,深入报道了美丽乡村相关信息。展览将把这些宝贵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进行整体再现。
  看点九 社会各界如何参与“美丽乡村”创建
  如何参与创建?展览进行了举例说明:2014年12月12-14日,由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办公室发起,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同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22个单位联合成立“美丽乡村建设技术创新联盟”,联盟整合各单位环境整治、规划、地理信息、农业经济、生物育种等技术,为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重要智力支持。
  作为国内唯一为农村基层干部搭建的全国性交流和沟通平台,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通过举办“全国村长论坛”、与中国农村杂志社合办《中国村庄》杂志等工作,也对如何参与“美丽乡村”事业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尝试。
  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所办“全国村长论坛”,迄今已有14届,系目前唯一为农村基层干部搭建的全国性交流和沟通平台。
  看点十 科技如何为美丽乡村插上腾飞的翅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农村科技工作,以科技为支撑,平衡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关系,依靠科学力量解决好“三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实现了十一连增,肉蛋奶等农产品实现了有效供给,农业重大病虫害得到了有效防控,大面积的中低产田得以改造提升,全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农村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农民素质不断提高,这一切,都离不开科技的力量。展览将把这一切集中呈现,展示科技如何为美丽乡村插上腾飞的翅膀。
  看点十一 节约型农业内涵及组成技术
  在我国经济整体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大形势下,农业也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大踏步转变。节约型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内涵丰富、多技术集成的现代农业业态。节约型农业包括节水农业、节肥农业、节种农业、节药农业、节能农业等。
  看点十二 生态循环农业的新进展 新亮点
  生态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首选的农业发展道路。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继承传统农业优点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诸多新技术、新模式。如秸秆综合利用五化技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生态循环畜牧业模式、现代循环农业模式、水产生态养殖模式、高效健康水产养殖技术等。
  种养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种养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集成了农田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种养废弃物有机肥制造等关键技术,可以推进农田资源高效利用与牧业废弃物资源高值化利用。   看点十三 高级农业模式的科技之美
  从农产品安全的角度,农业可分为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产品已经走进了人们日常生活,绿色、有机农业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认可。然而,现代科技赋予了农业更多更高级的模式,如气候智慧型农业、物联网信息化农业、工厂化农业等。
  看点十四 美丽乡村的生活用能应该是什么样子
  “炊烟袅袅”是许多人心目中的传统农村形象,但今天的美丽乡村是否如此呢?农村沼气、清洁炉灶、节能砖与农村节能建筑、太阳能产品等等,将塑造一个更加清洁、更加美丽的现代美丽乡村。
  看点十五 农村环境治理的技术与方法
  农村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美丽乡村首要一点就是环境美。展览会介绍了目前我国农村污水处理产品、技术及模式情况,重点展示复合微生物直投净水、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基于浓稀分流的粪便污水处理、垂直流芦苇床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等系列技术。同时介绍了我国面源污染现状、系统综合解决措施及集成技术情况,国控点监测内容、监测点、监测方法、治理方法等。
  看点十六 乡村产业如何实现持续发展
  产业是美丽乡村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产业发展首先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展览会系统地展示了耕地保育与产地环境质量保护,新型农药、可降解地膜等农业绿色投入品的应用,保障美丽乡村产业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等。
  看点十七 农村资源保护工作的内容及现状
  种质资源、生境资源等是保障农业产业持续发展、保障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农业资源大部分分布于农村,如何有效保护是个重大课题。展览会将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非主流化保护,中国地方畜牧品种遗传资源活体保护,农业外来生物入侵防控,湿地保护,海洋资源保护等诸多技术、模式集成汇总,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当前农村资源保护工作的现状。
  看点十八 美丽乡村的科技支撑体系
  该部分详细解析了支撑美丽乡村的科技体系,包括现代产业技术体系、重点实验室体系、农村能源体系、资源环境体系、诸多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等等,同时选择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永清基地等典型创新基地,全国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平台等典型平台,中国农业大学等典型科研机构,进行集中展示,让公众直观了解这些美丽乡村幕后支撑者的具体工作。
  看点十九 美丽乡村创建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如何培育
  新型职业农民是美丽乡村的创建主体,他们决定着美丽乡村的未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策、资金、项目等等。国内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培育体系,本次展览会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背景、现状、政策、目标、对象、人物风采等进行了全景式的展示。
  看点二十 中华文明为何能够成为人类发展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
  在世界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举世瞩目的四大文明古国,然而非洲东北部的古埃及、亚洲西部的古巴比伦、南部的古印度文明都先后消逝在时间的星河里,唯有位于亚洲大陆的中华文明不但没有消亡反而发展壮大,至今仍然生机勃勃。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绵延不断地发展、兴盛并且养育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呢?中华民族灿烂的农耕文明,强调农业生产系统的协调统一,强调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大农业观和大环境观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其历史渊源,那么请来到美丽乡村博览会,观摩文化篇。
  看点二十一 先民如何顺应天时从事农业生产
  谚语“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这里的节气,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至今指导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被气象学家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不识字的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通过对气候、物候现象的观测,来应对气候变化和指导农业生产、捕鱼活动,做到不违农时的呢?为什么二十四节气有如此威力,其中又有何奥秘呢?顺应天时部分通过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为你解读中国古人与“天”对话,直观呈现先民顺应天时的农时观,带你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发明过程、历史足迹、丰富内涵以及与其相关的农事谚语和民俗活动。
  看点二十二 先民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古代生态农业
  民以食为天,农以田为本。田地是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我国为什么能够用占世界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0%的人口?在我国同一块耕地为什么能够连续耕作数千年而仍然土地肥沃、生产力旺盛?相反,在西欧直到18世纪还只会用休闲耕作法养地。聪明的古代先民是如何与山争地和与水争田来养活众多的人口?如何通过物质循环确保农业的可持续生产?如何运用因地制宜种养结合、水陆互动等模式创造古代生态农业的呢?道法自然部分通过图、文、物结合的形式对先民耕作方式的演变、土地利用方式的创新和生态农业的理念作了一一展示。
  耕作制度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和以精耕细作著称的国家,汉代就有了轮作和复种,而西欧在中世纪仍以三圃制(一种典型的休闲制)为主。中国在耕作制度方面的历史文献也很丰富。
  土地利用
  土地是农耕之重要要素,随着人口的增加,平原容易利用的土地开发完毕后,促使人们开发其他土地利用形式。如在湖滨河滩地区出现了圩田,在湖区出现了架田,在海边滩涂出现了涂田,山地从浅丘向山坡出现了梯田等。
  生态理念
  先民们从自发到自觉地应用着生态理念,逐渐创造了农田立体问套、稻鱼共生、水域立体养殖、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等农业生产模式,充分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来实现农业的循环发展。这一生态理念的建立和发展,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看点二十三 先民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是什么让乡村能够“留得住乡愁”?是那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还是那冒着袅袅炊烟的村落和村前那条清澈的小河?你可知道那浇灌着田地、孕育着万物的生命之源的水是怎么来的吗?这次展览将向你娓娓道来,而且有图有文有物有真相。相信你一定知道,咱们国家历史上流传下来许许多多让人难以忘怀的名村,但是你知道为什么这些名村如此美丽吗?为什么能够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始终生机盎然?展览将向你揭示其中的奥秘,那就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中无所不在的天人合一思想观念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聪颖智慧。
  水的治理与运用
  从上古时代起,先民就致力于水旱灾害的防御,几千年来,建设了都江堰、灵渠、大运河等一批著名的水资源利用工程,在抵御水旱灾害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同时水力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之中。
  历史文化名村
  中华农耕文化是孕育众多风格独特的乡间村镇的土壤,遗存到今天的众多古老村镇正是中华农耕文化基本理念和地域性差异性的重要承载者和见证者,是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建筑艺术的物化档案,记录着地方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脉络。
其他文献
农产品流通是每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的重要问题。农产品流通环节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一环。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生产和消费区域进一步集中,农产品大规模、跨区域流通将成为常态,其中,拥有较强集散功能的大型现代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本期,记者带您走近广东省最新崛起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粤西农批”。  你知道吗?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2013年公布的全国百强农产品批发市场
期刊
“饮长江水,吃湖北粮,品荆楚味。”  2009年10月,湖北省启动“四个一批”工程,吹响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进军冲锋号。“用5年时间,打造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一批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县市。”湖北省委、省政府发出动员令。  至今,5年已满,荆楚农业交出怎样的成绩单?  规模与增速均超汽车、钢铁,
期刊
本文根据贵州省农委常务副主任、省茶办常务副主任胡继承在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第二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录音整理。胡继承自2006年以来,一直参与贵州茶产业的发展,见证了贵州茶产业快速成长的过程。他重视调研,勤于思考,对贵州茶产业的发展有自己的见解,本文把他讲话中的主要观点作了梳理,以帮助业界理清思路、辨明方向、提振信心。  贵州茶产业迈出坚实步伐  4年前,在“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成
期刊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3月30日在北京出席中国远洋渔业30年座谈会并讲话。他强调,要积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转变远洋渔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布局合理、装备优良、配套完善、管理规范、支撑有力的现代远洋渔业产业体系,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从远洋渔业大国迈向远洋渔业强国。  汪洋指出,30年来,我国远洋渔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丰富我国水产品供给、促进
期刊
近日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扎实推进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的通知》,部署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有关工作。  《通知》指出,主食加工业是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保障食物质量安全的重要民生产业。农业部2014年部署深入开展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通过组织开展“四个一批”重点工作,为推进主食加工业发展凝聚了共识、营造了环境、创造了条件,取得了积极成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
期刊
在近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副书记、理事会副主任李春生表示,供销总社将着力打造全国性的电子商务平台,各省级社统筹发展区域性、专业性电子商务平台,最后对接到全国的平台上,形成规模优势,办成“网上供销社”,目前,这个平台的建设工作已经启动,争取在今年三季度能够上线运行。  李春生表示,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使得供销合作社的发展站到
期刊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竹马乡是远近闻名的“中国茶花之乡”。4月,走在竹马乡联民村,到处可以看见盛开着的茶花。茶花,成为这个村庄最具代表性的植物,而这里的村民也靠着茶花发家致富。姜旭跃是地地道道的竹马乡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依靠着种植特色茶花苗,他的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对于姜旭跃来说,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造更大的财富,唯有做精自己的花卉苗木才行。  年轻时挑着担去各地售卖茶花苗,赚得了人生第一桶金
期刊
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农业部今年在全国创建218个示范基地,组织开展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试点。融合推进试点应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专业化统防统治、全程绿色防控、科学安全用药。  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就是把统防统治的组织方式与绿色防控的技术措施集成融合为综合配套的技术服务模式,进行大面积示范展示,逐步实现农作物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的规模
期刊
随着天气转暖,本周(3月30日—4月3日)凌家塘市场果品交易,已渐渐走出节后交易淡季,冬令水果量平价稳,各类时令鲜果纷纷上市,销量伴随着气温快速回升,慢慢步入又一个销售旺季。  当前冬令水果中,橘子销售基本收尾,橙子的销量也越来越少,但苹果仍然是果品区销量最大的品种,受上市鲜果冲击,价格有所回落,山东富士批发平均价9元每公斤,环比下跌6.3%,同比上涨7.1%;陕西富士6元每公斤,环比下跌14.3
期刊
很多人试图关注农业,或者对农业很感兴趣,方法和思路都非常多,有强调用时髦的“互联网思维”做农业的,也有用最原始的中药喂牛卖牛肉的。但究竟新农业创业如何实现项目创新呢?新农业将要走向何处?为此,i黑马专访了资深投资人L,现将本文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为投资人L口述:  现代农业是一个高科技的综合体,都要用到科学技术。你要看到产品里面的成分是什么,对人体有什么好处,有什么营养,还要关注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