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政策法律意识 走出农村报道误区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bl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好朋友和做好参谋是农村报道记者的职业要求,也是党的新闻事业赋予农村报道记者的职责和使命。在实际工作中,农村报道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记者的政策法律水平和意识不够造成的。作为一个优秀的记者,除了有较强的新闻敏感以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政策法律意识。
  【关键词】农村报道 政策意识 法律意识
  
  “三农”工作的地位,决定农村是新闻的富矿,农村报道大有可为。作为一个“采矿者”,需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在细微处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并采用各种题材、各种方式及时表现出来,把鲜活的新闻奉献给读者,这是一个从事农村报道记者的基本职责。而长期关注、立体呈现,必将使得所写出的新闻作品既有宽度又有厚度,组合起来更像一部农村纪录片和变迁史,这是打破“新闻易碎品”属性的长久价值所在。因此,扎根基层、做好农村报道是一件有着重要价值、值得为之努力的事业。
  一、农村报道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当好朋友和做好参谋是农村报道记者的职业要求,也是党的新闻事业赋予农村报道记者的职责和使命。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没帮上忙反添乱的情况。尽管不是记者主观上有意为之,却在客观上产生了不良后果。
  一是片面解读中央的重大政策而缺乏全面理解。中央重大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出台,事关“三农”的长远发展,必须全面领会和科学把握。如果从吸引眼球的角度,断章取义,必然会对政策法律的精神实质产生误读。这样的实例很多。其中,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时对于土地流转的解读就是一个典型。当时,很多媒体把注意力放在《决定》对土地流转的规定上,似乎这个是《决定》的核心,其实是一个误解。按照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的说法,198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就允许土地流转,到2003年3月1日开始实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专门有一节12个条款讲土地流转。很多地方也早就在进行土地流转的实践。实际上,这个《决定》出台之后全国土地流转呈现加速趋势。在某种意义上,这与媒体不准确报道有很大关系。而让人忧虑的是,很多地方借着土地流转之名行侵害农民之实。
  二是片面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新面貌而忽略对新农村建设内涵的准确把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这是农村报道记者一个重要的报道题材,甚至是一个需要中长期密切关注的话题。
  从媒体报道的角度,需要报道这项工作的成效和进展,不断鼓劲加油,这本无可厚非,也是职责所系。但也要注意,如果流于一般工作成就报道就容易迷失自己。在新农村建设这一战略提出初期,很多媒体就陆续推出一些典型报道,比如一些地方农村楼房林立,居住环境大有改善,等等,其实就存在误导之嫌。我们要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农业发展、农村面貌改变、农民增收以及民主政治建设,乃至农民的财产权利、农村土地制度、社会保障等许多内容,需要准确理解而不可望文生义。应当说,新农村建设不是农村的楼房成排成片;新农村建设不是大拆大建、不可一哄而上;新农村建设不是样板化、模式化,各地情况大不相同,不能一刀切,要因地制宜。
  三是片面强调规模经营而忽视土地流转后出现的新问题。随着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土地经营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通过土地流转,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是可行的、也是顺应农村发展实际和政策允许和倡导的。但是,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并不是推崇美国农场式、庄园式大农业,这些做法不符合中国实际,也不允许土地大规模兼并现象的出现。
  实践证明,土地规模经营并不必然带来粮食产量的提高。借着提高效率之名,推进土地流转集中需要警惕,流转之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需要认真估量。一些企业和个人为获得土地经营权,而给予农民相对可观的地租乃至提供雇佣工资,看似诱人,但要清醒,不可忽视长远利益,必须为退出流转留个通道,因为经济发展是有波动的,很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就业不稳定,只要承包地还在,即便农民失业回乡,生活也有最基本的保障。这是规避纠纷维护稳定之策。
  四是片面强调农村结构调整而忽视粮食安全大局。要提高农业收入,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确实难以带来很明显的效果,尤其是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种植结构需要调整,有些农民通过改种附加值高的作物,如蔬菜、药材、花卉,甚至挖塘养殖等,实现收入大幅增长。从一定程度上讲,这是一个很好的增收途径,但是,除了挖塘养殖属于改变农地用途的违法行为不能成为正面典型报道外,还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注意:如果粮食主产区的农民都这样大规模地进行结构调整,粮食安全如何保证?作为记者,需要在不断出现的案例中敏锐地发现大问题、提炼大主题。
  我们应始终明确,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闪失。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13亿人口的国家,如果粮食和农业出了问题,谁也帮不了我们。寄希望于大量进口粮食,既不现实也存在极大风险,“我们的饭碗不能端在别人手里”。
  五是片面强调招商引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而忽视其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招商引资在许多地方都是一条“硬杠杠”,对官员考核“一票否决”。在这种背景下,许多中西部地区基层官员想尽各种办法完成任务,“捡到篮子就是菜”,对环境成本疏于考量,盲目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对于东部地区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落户一路绿灯。
  环境问题是新农村建设中需要重视的大问题。污染向农村转移成为新一轮城市化和产业转移中的一大趋势,需要高度警惕。在要发展与要环境、要健康之间需要平衡,至少不可片面追求,报道需要理性客观。
  六是片面追求丰收图景而忽视对影响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问题的发掘。农业丰收是好事,农村报道记者也乐于报道丰收的场面。即便是遇到灾害天气,也通常是报道因此而遭受的损失多少。但是,这往往忽视一个问题,就是农业基础设施,如水利设施的老化、陈旧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旱不能灌,涝不能排”的现象在农村非常普遍,有的设施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如今很多已经失去灌溉功能。今年西南地区特大干旱造成巨大损失,水利设施的破败失修是一个重要因素。在过去的农村报道中,我们很少能看到这样反思性报道,尤其是县级媒体中存在一个误区,以为这样报道问题就是批评政府对此不重视,是给政府“抹黑”,其实这是没有尽好责,失去媒体基本的监督职能,没做好政府工作的参谋。
  二、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法律意识
  报道中存在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记者的政策法律水平和意识不够造成的。作为一个优秀的记者,除了有较强的新闻敏感以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政策法律意识,这是一个基本的素质要求。对此,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准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指导我们各项事业发展的旗帜和理论武器,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准确把握,是有效开展工作的前提,也是指导我们做好农村报道的一条基本原则。
  在基层,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抓经济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中心任务,仍会惯性地坚持“GDP为上”思想,“大招商,招大商”就是一个反映。尽管发展经济需要有项目依托,大项目的带动效应也明显,但要坚持从严把关,是否符合中央的产业政策和布局要求,是否能做到环境友好,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系列优惠政策,比如土地征用问题,税收优惠问题等是否有违法律规定?作为记者需要多做这样的追问,脑子里始终盘旋着“科学发展”、“依法行政”这些关键词,并以此来对照我们的报道对象,这样就可能做到少出偏差,写出好作品来。
  二是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做个好记者,不仅需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需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杂家”和“专家”。做好农村报道就需要记者成为农业领域的专家,既对中央“三农”政策熟悉又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一定研究,做到准确理解政策内涵、准确把握政策导向,不说外行话,不写与政策法律精神违背的文章。而且,需要在报道实践中发现有关政策本身或者执行层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等等。如果没有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和较强的法律意识,要做到这些是很难的。
  三是认真进行有关涉农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的梳理,做到心中有数。建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文件很多,有些虽已过时,但从历史角度可以看出政策变化轨迹从而折射出社会发展和进步,需要了解;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央发布的多个涉农中央“一号文件”、重要《决定》以及一些重要的法律如《宪法》、《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村民自治组织法》、《物权法》等,需要了解并有一定研究,这样就能在报道中体现出记者的法治精神,写出的作品也就严谨有度。
  四是注重积累,循序渐进。提高自身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法律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用心,长期积累。对于一名长期从事农村报道的记者来说,很多东西都比较了解,但真正做到清晰明辨同样需要再梳理。而对一名新入行的年轻记者来说,多学习,多补课,向老记者学习,向“三农”专家请教,多读这方面的理论文章,工程虽浩大,但进步会非常明显。其实,对每一个从事农村报道的记者来说,学习永无止境,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需要不断提起、不断砥砺的精神追求。■
  
  (作者单位:石成文 宿松县广播电视台;杨良敏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1990年2月,湖南江永县教委制订了“绿色希望工程”具体目标及实施方案,在全县中、小学校揭开了以“绿我校园,美我心灵”为宗旨的全面绿化工作。7年来,全县中、小学校通过多种
【摘要】为了提高竞争力、提升收视率,电视栏目在做好节目内容选择和差异化编排的同时,对节目形式的创新也显得尤为重要,蓬勃发展的新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本文以安徽卫视早间新闻节目《超级新闻场》对新技术(多点触摸技术)的应用为例,来简单阐述多点触摸技术对电视新闻播报的影响。  【关键词】新技术 多点触摸 电视 新闻播报    电视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一直以来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内容是节目的基础和
目的观察体外化学合成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对原代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基因和蛋白表达
众所周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那么企业绿化对国土绿化有何作用?企业的绿化效益如何?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因为企业是各类商品的生产者,是资源、能源的最大消耗户,
目的构建表达凝血酶敏感蛋白-1(thrombin sensitive protein-1,TSP-1)抗新生血管活性片段(TSP-1f)腺病毒载体,并观察其对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RT—P
目的分析不同波前像差矫正策略下的人眼视锐度变化,探索个性化的波前像差矫正模式。方法在暗室内,对4位受试者(4眼)予以5g·L-1新福林充分散瞳后,采用自适应光学系统进行6.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1/2以上房角关闭的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伴有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关闭1/2以上的连续病例10例11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
目的研究经光激发后纳米TiO2光催化剂薄膜对体外培养的牛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的杀伤效应。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在玻片表面制备TiO2光催化剂薄膜。体外培
【摘要】在新闻报道中,经常会用到一些数字,但准确的数字反而让人模糊,模糊的数字却让人感觉清楚。笔者借用“模糊数字”这个词,谈谈在广播、电视媒体中如何运用“模糊数字”。  【关键词】广播 电视 模糊数字 运用    二十多年前,当广播还是县级唯一的媒体时,我们每天有一档15分钟的“报纸摘要”栏目,在摘取报纸重要信息的同时,编辑为了方便听众,除将少数难以听懂的书面语言改写成广播语言外,在内容上不可能有
[摘要]中国人口宣教中心制作承办的中央电视台《人口》栏目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了较高的收视率。从该栏目的内部与外部因素进行研究,推广到政府和媒体各自提供的公共服务,剖析二者之间极其紧密、辩证的联系性,有助于理清、强化该栏目的定位并对各媒体该类具备了公共服务功能栏目的未来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人口》栏目 公共服务 中央电视台    《人口》栏目由中央电视台与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合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