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在电影中的意境建构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chung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作为一种意象在电影中已经脱离实际功用意义,而成为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种载体。本文以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主要建筑空间——乔家大院为例,从乔家大院布局结构的各个部分的介绍到电影中建筑意象多层次的表现所产生的审美效果和审美意义来分析建筑意象在电影意境中的建构。
  建筑作为传递民族精神和傳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电影中便成为叙事的语言符号和场景空间。建筑在电影叙事中不仅仅担任场景搭建,在镜头语言下,建筑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意义和叙事功能对于情节推动、背景介绍、情感渲染和人物命运转变的预兆起到符号化的意义。
  一、电影简介
  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短篇小说《妻妾成群》。影片以封建礼教为主题,讲述民国时期陈家大院的几房太太之间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导致封建女性悲剧命运的故事。在本片中,鲜明的东方美学特色体现在影片的方方面面,本文将选取电影中的主要建筑——陈家的宅邸结合影片的情节来分析其美学特征。
  不同于原著《妻妾成群》中富有江南特色的宅院,张艺谋导演选择了更加气势恢弘、空间密闭的晋派建筑——乔家大院,来表现封建秩序下女性的生存困境和男权体制的专断对女性的压迫。
  二、乔家大院的空间布局
  自汉代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封建礼制成为统治阶级维护秩序等级的重要手段,乔家大院正是这一思想的典型代表。其造型、布局、选址不仅遵循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满足人们起居饮食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它同时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趋向,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底蕴。
  (一)长方形的院落布局
  受制于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乔家大院多为东西窄、南北长的布局形式,呈现出长方形的样式。大院一般为坐北朝南走向,中轴线上对称分布着正房与厢房,正房位于中央,厢房居于两侧。这种房间的布局共同形成了长方形的院落。
  (二)高墙大院
  高墙大院是乔家大院的一个显著特征,由于山西地处于战争频发之地,因此,为了更好地防卫和探查敌情,也为了满足住宅的私密性,彰显主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凸显秩序和等级,院墙多为三丈高的厚墙。
  (三)广厦
  为彰显尊卑有序,庭院建筑的设计、规模,严格遵循封建制度和等级。庭院建筑中,正房一般不能超过三间,因此房屋的建造开始向高空发展,于是就产生了广厦。主人居住的正厢房之上还会修建广厦,一方面是为了拓宽居住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使得有限的空间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视野也更加开阔。
  (四)扶栏雕
  在广厦的墙栏上设计的扶栏雕也是乔家大院的特色之一,扶栏雕一般以葡萄的造型出现。颗颗饱满、丰硕累累的葡萄寓意着子孙后代能够开枝散叶、家族人丁兴旺。
  三、乔家大院在电影中意境的建构
  影片叙事的主要空间为陈家大院,初嫁时的颂莲一席学生服,好奇地环视着周围的一切。散发着腐朽、封闭的高墙院落与正值青春、单纯稚嫩的颂莲显得格格不入。影片中,颂莲初次接触陈家是与老管家陈道顺的第一次见面,管家站在墙院的高处俯视着颂莲,整个空间的布局呈现出一种包裹和封闭,天空只露出了狭窄的缝隙,这样的拍摄角度预示着颂莲跨进封建男权世界。
  陈家大院是男权世界的一个历史缩影,陈佐千凭借着自身的地位、财富以及时代和历史对男权话语的绝对拥护,将自己的特权和欲望在陈家大院的一亩三分地里发挥到了极致。
  在电影中,陈家大院的镜头出现了很多次,特别是在一些关键的转折处和交代时间、季节的推移中,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效果。建筑本身在电影中是具有话语功能的,在电影创作中,建筑同演员、服装造型、色彩等符号共同为电影的叙事服务。而建筑本身作为一种意象,也为电影中意境的建构起到量变到质变的推动作用。那么,建筑是如何通过自身符号化的话语功能来建构电影意境的呢?
  (一)等级秩序的体现
  影片是按照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顺序叙事的,从颂莲初嫁陈家得到陈老爷的宠爱,到颂莲逐渐窥探到陈家大院里的丑陋和禁锢,再到颂莲自身对秩序和权威的反叛失败,进而成为封建秩序的施行者和受害者,影片借助陈家大院来揭示封建礼制的腐朽和对人的迫害。例如,在影片中,陈佐千和姨太太们的住所台阶就会比仆人们高,台阶数的差异正是现实主仆尊卑贵贱的一个标志。
  (二)庭院意象的重复
  电影中经常通过多次重复同一个意象的方式来强调某种氛围或者加深观众的审美体验和思考。影片中多次出现了陈家大院的俯视图,同样的院落在不同的色调和角度下被呈现出来。当颂莲假怀孕得宠时,红灯高挂一片和谐,但在颂莲假怀孕东窗事发后遭遇冷落和封灯。可以看到,在颂莲靠着假怀孕而得到暂时的恩宠时,庭院里的红灯笼发出明亮的光芒,但是屋顶的颜色是一种清冷的灰白,呈现出一种色彩上的对比,影片在某种程度上借助建筑预示着这浮华中的假象。
  影片还十分擅于运用门框的对称来进行叙事,门框将事件的主次人物分布在一个长方形的封闭范围之内,仿佛是一个重重叠叠的牢笼,牢笼中的女人们在这个由封建秩序缔造的牢笼中互相算计、猜疑,在窥视与被窥视中挣扎着、反叛着、顺从着,却终究抵不过残酷的命运。
  (三)人物命运的预示
  在文学作品的叙事中,一般对于人物命运的重大转折或者整个事件发展的起伏过程,经常会安排对应的隐晦且富有深意的铺垫和征兆。例如,采用寓情于景的方式来间接、含蓄地表达或者揭示人物的情感,或者为事件的发生营造某种氛围。而电影同样可以借助建筑的符号化语言功能,展示其变化来预示影片中事件或者人物的转机。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几次事件的重大转折都是可以寻找到拍摄手法的巧妙变化。
  建筑构图的变化中,对称一般表现的是一种和谐、稳定,那么不对称则暗示事件出现新的转机和人物命运的变化。例如,颂莲与飞浦少爷第一次相遇之前,整个环抱的闭合式屋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倾斜,画面的色调也呈现出暖色,预示着颂莲对爱情的懵懂的渴望和冲动以及对规矩的反叛意识的觉醒。
  当陈老爷闻声赶来看望假怀孕的颂莲时,院落屋顶的镜头也出现了一定的倾斜,这种不对称的构图也在隐晦地传达出事情的发展并不会那么顺利,闭合的屋顶造成的空间也极其狭窄甚至闭塞,也在间接预示新生命未出生就已经被“传统”所禁锢和扼杀,仍然跳不出陈规旧序的牢笼。
  在这样一个封闭且与世隔绝的家族合院里,女人们的悲剧命运是注定的,受封建礼制束缚和压迫的女性的悲剧是由整个男权话语的绝对专制和封建社会的本质造成的,而“妻妾成群”只是这一本质的产物之一,并不是悲剧造成的主要根源。
  建筑意象对于电影意境的建构所起到的作用犹如语言在文本中的作用,除了建筑的实际功用,它所承载的是创作者隐含的审美意识和想要给观者营造出的审美期待,是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感官交流,也是影片中的人物情感和观众感受之间的精神共鸣。影片中,陈家大院作为意境营造的重要意象符号,不仅加深了作品的主体思想,也成为此类影视作品的意境符号。
  (长安大学)
  作者简介:张娜(1995-),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学。
其他文献
疯癫形象在古今中外戏剧舞台上频繁出现,海外有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哈姆雷特》,以及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在中国,除了《疯僧扫秦》《失子惊疯》等传统戏剧作品外,更有《狗儿爷涅槃》《桑树坪纪事》《恋爱的犀牛》等近现代先锋戏剧作品。本文将着重探讨疯癫形象对于戏剧创作的作用和意义。  一、疯癫形象塑造  纵观戏剧文学创作历史,疯癫形象的塑造是剧作者在作品中实现批判性目的的载体,因为疯癫形象不受任
期刊
《焦仲卿妻》这首长诗中,关于刘兰芝被休的原因多年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刘兰芝被休的真正原因是过于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个性,缺乏那个时代女性在封建势力和封建家长面前该有的臣服和奴颜婢膝,刘兰芝觉醒的灵魂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  《焦仲卿妻》这首长篇叙事诗记载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凄美爱情故事。该诗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徐陵的《玉台新咏》。焦仲卿与刘兰芝本是心意相通、情意绵绵的一对年轻夫妇,但因为焦仲卿母亲的逼迫,
期刊
《人到中年》是中国内地女作家谌容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陆文婷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医院当住院医生,后与从事冶金研究的傅家杰结婚,并育有一儿一女的故事。繁忙的家务、狭小的居住空间、紧张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对陆文婷造成了严重的压力。但是,不管怎样艰难,只要面对病人的眼睛,陆文婷就忘记了一切。一天上午,她一连为焦副部长、张老汉、王小嫚作了三场手术,因超负荷运转而突发心肌梗塞。与此同时,陆文婷的朋友姜亚芬一家离国出
期刊
《麦田里的守望者》曾经是美国被限制的经典文学作品。小说通过描写“坏孩子”霍尔顿·考尔菲德愤怒与焦虑的内心世界,说出了广大青少年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理想、苦闷和愿望,引起了广大中学生的强烈共鸣,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成为当代美国青少年必读经典之一。本文将对小说中的理想情怀开展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一、《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理想情怀表达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当代最为著名的经典文学之一,作者杰罗姆·大
期刊
近年来,随着观众对电影类型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影展对于电影的传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文化导向作用。影展不仅培育出诸多青年电影创作者,而且在逐步建构中国的影迷文化,推动电影产业发展。与此同时,艺术电影影展对地方电影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推进了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促进了电影文化教育发展,彰显了一座城市的文化格局与品味。  一、苏州艺术电影影展策略定位  苏州作为江苏省的新一线城市,近年来在电影文化
期刊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很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都被保存了下来,钢琴作品也不例外。在众多钢琴音乐作品中,部分在创作过程中与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相结合,具有独特魅力。  新疆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景色秀丽宜人,具有较强的异域风情,人们在新疆音乐中可以体会到浓厚的民族特色。钢琴音乐作品《第一新疆舞曲》和《春舞》分别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创作背景都在新疆,具有一定共同特征,也具有较强的差异性,
期刊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大仲马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在叙述视角、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以及结构等方面都极具特色,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意义,吸引了全球无数的读者,至今在各国仍流传不衰。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主要从叙事学理论角度出发分析《基督山伯爵》的叙事艺术,以展现该小说的叙事特色。  一、《基督山伯爵》的创作背景  大仲马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他作品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从现实中取材,其创作
期刊
电视剧《以家人之名》自开播以来口碑便一直居高不下,成为家庭类型电视剧中具有“独特性”的代表作品。这部“低成本”制作的电视剧,其内容、结构等方面于“普遍中见特殊”,以和谐作为核心出发点,构建人物关系网络,推进故事发展,能够使观众在观剧过程中感受到独特的和谐美。  2020年9月6日,电视剧《以家人之名》以“高收视率,多话题点,强讨论度”的成绩单于湖南卫视圆满收官。该剧也成为本年度第三部进入“国产爆款
期刊
《严密监视的列车》是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创作的一篇经典中篇小说,展示了捷克小镇平凡又奇特的生活,内涵极其丰厚。根据小说拍摄的同名电影既保存了小说的幽默风格,又将小说以独特的视角进行了演绎,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电影是文学作品外在表现形式,又与文本存在互文关系,本文将主要从互文性角度阐述电影《严密监视的列车》,包括电影与原著文本的互文,电影与社会政治的互文。  一、电影《严密监视的列车》概述  
期刊
伊朗新电影立足本土文化,追求真实与质朴,坚持人本精神,以其独特的风格特征在国际影坛中拥有了一席之位。本文将从历史与文化角度探索伊朗新电影的美学特征,阐释伊朗新电影的创作风格。  一、伊朗电影的发展历程  电影最早出现在伊朗是20世纪初,早期的伊朗电影以神话改编为主。20世纪60年代,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伊朗青年学成归来,为伊朗电影的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主张走入伊朗普通人的生活,制作具有强烈社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