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模式 花开东盟
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曾说过,真正伟大的民族,永远不屑于在人类当中扮演一个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于扮演头等角色,而一定要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继美国模式、德国模式、日本模式这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模本在世界相继上演之后,21世纪的“中国模式”开始被广泛关注,美国《时代》周刊频频出现中国二字,非洲大地“感谢上帝给我们送来了中国人”,东盟各国借鉴中国模式取得经济繁荣发展,这种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色”在世界版图中日渐清晰。
如果仅仅是“花开东盟”,那么作为一个对世界负责任的大国,还远没有将中国模式的责任承担起来,如何在世界上树立一个道德大国的形象,引导世界可持续地发展,也将是“中国模式”所承担的独一无二的角色。
2月5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举行“中国—东盟相互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座谈会”。1月14日,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又结新果,双方签署服务贸易协议,这是双方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重大突破。
与此同时,中国和谐外交政策也深受东盟各国的赞许,越南、泰国等东盟国家也在模仿中国模式发展本国经济。
2007年是东亚合作历程中的特殊年份,东盟迎来40周岁生日,“10+1”(东盟十国加中国)和“10+3”(东盟十国加中日韩三国)合作刚满10周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涵盖18亿人口,是世界上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经济近些年取得的高速增长日益影响着东盟各国,中国模式也正在深度影响着东盟的发展,双方也在这种和谐关系中获益。
东盟的许多国家模仿中国模式的发展,越南沿着“中国模式”照亮的道路前行,使这些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泰国等许多东盟国家也在模仿学习中国模式。
从2006年10月31日开始,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一家工艺雕刻公司的负责人陈国胜,在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接待了很多缅甸客户。“缅甸有丰富的原材料,木制品加工工艺上,与中国一样有悠久历史,许多缅甸商人在洽谈过程中都提议,可以将闻名世界的缅甸红木作为原材料卖到中国来,或者直接根据中国消费者的审美要求制作工艺品出口到中国。”陈国胜说,对根雕等各种木制工艺品的认同感,使得中国与缅甸在这一领域存在不小商机。
在一家马来西亚锡器展位前,挂出了一条“物以锡为贵”的横幅。这里的工作人员说,打出这样一条横幅,就是想借中国传统的谚语,拉近与中国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文化的认同为中国与东盟商人创造了商机。东盟早期对中国的投资,打开了中国开放之门。
一些海外媒体纷纷发表评论,中国模式正在影响着世界经济和政治秩序,尤其深度影响东盟。韩国《朝鲜日报》1月15日文章《看中国世纪揭幕》中称,上周末开始在菲律宾宿务市举行的东盟10+3峰会,就像中国单独表演的舞台。从中国总理温家宝抵达的机场到下榻宾馆,沿途悬挂着他的巨幅画像,都象征性地说明了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总主笔罗正文告诉《华人世界》记者,仅在去年,中国就向东盟提供了7.5亿美元的贷款。中国还决定今后3年向菲律宾提供60亿美元贷款,菲总统阿罗约说:“我们为在这一地区有中国这样的老大哥而感到高兴。”去年,中国领导人的足迹更是踏遍了东盟所有国家。
近来,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似乎有了新的认知和比较确定的看法。一个新的概念正在各国政治人物和决策者中间流行起来,这个概念就是“中国模式”,而这种流行在东盟国家已是开花结果。
罗正文认为,中国和东盟山水相连,文化相通,发展历程相似,人民友好交往历史悠久。而在发展过程中,东盟的许多国家模仿中国模式些发展,越南沿着“中国模式”照亮的道路前行,使这个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刊登过一篇《好学生》文章,认为越南在亚洲各国中的经济表现是最佳的。泰国等许多东盟国家也在模仿学习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实质上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它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
从北美政治家的讲坛,到欧洲繁华都市的写字楼,从非洲大陆一望无际的旷野,到东瀛老百姓的餐桌,到处都在谈论“中国”,谈论“中国人”,在中国和谐互惠模式的倡导下,东盟诸国都在享受着实惠。
中国模式网总编、《中国模式周刊》主编陈高鹏在接受《华人世界》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模式是适合中国国情,靠自主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来的一条具有深厚的东方文化内涵,完全参与经济领域的发展道路。中国模式在国外比国内影响大,这主要是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引起全球关注。
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政府创新咨询专家的俞可平对中国模式有很深的研究,他在接受《华人世界》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模式实质上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它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在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中国为了应对全球化挑战,既取得了弥足珍贵的经验,也付出了相当代价。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深刻的教训,都是十分宝贵的财富,不仅对于中国自己在未来的发展,而且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如何迎接全球化挑战、利用自身优势实现国家现代化,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俞可平认为,“中国模式”正在形成之中,还没有完全定型。它的一些典型特征开始初露端倪,但尚未充分崭露。
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主任郑永年在接受《华人世界》记者采访时认为,世界上并不存在着一种完美的经济模式,各国都有自己的发展模式。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作为门户的东盟对于中国有特殊的意义,这种双边的互惠贸易也让东盟国家感受到一个“新的经济强国”正在亚洲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