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村官专业”的思考

来源 :吉林画报·新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yueying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0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以来,“大学生村官计划”在以农村为主的基层建设中体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其在推进农村经济建设、优化基层人才结构、提高农民知识水平等方面均有不俗建树,但同时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专业不对口、干部不支持、村民不理解、待遇条件差等问题给这一计划的长效性、稳定性埋下了隐患。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基层工作环境和学校教育的两重性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专业;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5-0023-3
  
  安排推荐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等院校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是近年来政府支持和鼓励的行为。然而由于大学生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认同等问题上与一般农村群众存在的差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方主义、家族主义和论资排辈、人情关系等思想的影响,这一计划的执行结果就目前来看还不尽如人意。为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执行,同时又考虑到实际状况,当前最为普遍和通行的做法有两个:一是在人员选择上采取“户籍就近原则”,在选取村官过程中适当照顾本地户籍人员,这样由于风俗习惯、区域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差距较小,便于以后工作的开展;二是在工作安排上采取“有职无权原则”,特别在初始阶段,在名义上可以给予其村支部副书记的职务,但实际权力却被严格限制。不管是具有某些积极成分的“户籍就近原则”,还是“有职无权原则”,均是迫于当前条件限制下于众多方案中择取出的较好的方案,都间接地表明在解决大学生村官问题上存在的局限性和消极性。可以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为使“大学生村官计划”进一步朝着更加有利于农村建设和发展、更加有利于提升农村民主制度建设、更加有利于丰富农村基层文化生活等方向发展,使大学生村官能够扎下根、稳下心,积极融入到广大基层,接受农村社会,同时更重要的是也被农村社会所接受而言。从大学生村官所由来的高等教育机构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可以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2008年12月25日,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从河南农大经济与管理学院中独立出来,成为农村发展与管理学院,将设想变为了现实。这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课题,应该用什么样的眼光和态度来看待处理“村官专业”出现。
  一、目前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现状
  (一)门类众多,体系繁杂
  随着社会发展的日益加速,大批本以特色学科见长的院校也相继走上了文理综合、全面发展的道路。但事实上由于很多院校客观上并不具备师资图书资料等诸多条件,文理的办学思路和发展途径又貌似相同实则迥异,软实力被自然或人为地弱化,致使当前许多强力而行的院校走进了“文科难发展,理工显颓势”的窘境。“有能力,无思想”,“高学历,低素质”的毕业生成为该种制度的直接后果。
  (二)过细过密,界域狭窄
  当前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复合型、多功能的人才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对于农村工作来说,需要的更不能仅仅是专业知识的狭隘视野,了解的也不单单是怎样做好专业工作。农村工作的实际还要求有卓越的组织能力以及非常的沟通艺术。这些是做好相关工作,建树业绩的必须条件。而目前高等院校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专业设置越分越细,大学生所走的路也越来越窄,与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脱节,同时也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应时应事,缺乏规划
  相当多的院校对于社会上所谓的“热门专业”盲目热衷,根本没有时间去认真调查分析社会实际需求量、当前融入量、未来需求总数等变化性因素,便追随潮流匆匆上马,从而导致了“开设时是香饽饽,四年后成过时货”的尴尬局面,费时费力却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和成绩。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执行中的问题
  经过数年的实践和检验,“大学生村官计划”取得的成绩固然不可否认,但随之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可忽视,教育方案的缺漏,个人能力的不足等问题已成为政策保障等之外的更为严峻的问题。
  (一)理想化倾向严重
  这是一个最为普遍、也最根本地影响大学生村官与当地互融的因素。从整体环境上说,尽管近年来积极参与这项计划的大学生已经在岗前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所准备,但真正置身其中,由高校到农村、由理论到实践的巨大落差引起的震动和打击还是颇为难以接受的。从个人志向上说,很多大学生在到岗之前已拟定好所要重点展开的工作和要实现的目标,但到岗之后方才发现自己的计划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行性;从工作方法上说,部分村官为人处事以自我为中心,难以适应基层的环境,从而导致“农户不愿带、经验不愿传、错误不愿指”的结果。严重有悖于支持和帮助农村建设发展的本旨。
  (二)功利心思想蔓延
  全国人大代表、新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新乡县小冀镇京华村村委会主任刘志华提出:“发展‘大学生村官’是国家的政策,可是,我一直对“大学生村官”持怀疑态度。国家投入这么大的精力、财力培养大学生村官,你们好好看看,最后又有几个大学生村官真正留到农村了?他们都是把农村当做跳板,最后都跑到城里去了。”村官三年期满后在考研、考公务员、就业等各方面均有优惠政策,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投入到农村社会建设中去,只是将其作为个人发展的借力点。而且社会精英阶层的自我认定导致多数大学生村官普遍缺乏脚踏实地、吃苦奉献的精神。扎根基层的思想不牢,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如何考上公务员或取得更好的待遇等个人问题上。
  (三)应用能力的匮乏
  这主要体现在:一是过度依赖书本知识。个别大学生村官自恃学历高,不善于向村干部学习,处理问题时不切实际地依赖理论,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现象严重;在个别问题上蛮干缺乏思考,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二是过度依赖他人,有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是组织培养的后备人才,提拔和重用是迟早的事,等、靠思想严重。在简单问题上爱出风头,借以展现自己不同常人的“智慧”,在难点问题上则手足无措,依赖他人。三是不能与时俱进、适时变通。因此,实际中专业知识不仅未能起到助益作用,反而由于不对口、不了解等原因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相关工作的开展。
  三、“大学生村官专业”的实施
  在培养目标上其具有尤为精确和明晰的思路,即是为农村社会各方面建设和发展选拔培养后备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其性质类似于目前存在于高校当中的“国防生”教育或是“人才班”教育。
  (一)在生源问题上要双重吸收
  要让学生真正明白实际中应该怎么做。采取统招生(正常通过国家考试进入)和推荐生(基层单位挑选推荐进入)的机制。总的意义上,其专业概念要较正常专业概念显得模糊,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继续教育的性质”。“大学生村官专业”在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村官”;二是把村官培养成为具备专业素质的“大学生”。“补血”和“造血”的工作要同时进行,不仅要能够从高等院校向农村社会提供人才,更要能够从其内部提炼培养造血干细胞。近年来的实践和调研表明,要把“大学生村官计划”更好更深入地进行下去,我们首先要能够解决大学生阶层和农村各阶层的互溶性问题,单纯强调让大学生适应农村社会、协调当地干部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法。这样的单边行为一方面会进一步增加大学生村官的精神压力;另一方面则是在实际上对于农村某些不符合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现象予以了隐性认同,这样就从整体上迟滞了农村社会改革发展进程,背离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初衷。
  我们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各种途径推动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把以科学发展观为代表的先进发展理念融入到农村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凡是有利于农村社会发展的方式我们都应该积极引导并充分加以利用。就整体知识容量而言,村官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等理论上可能要比大学生低。但若就实际工作经验和具体应变能力来说,毫无疑问村官在经历、地域、人情等问题上占有独特优势,在处理复杂事务,解决错综矛盾等实际问题上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卓异常人的能力。“大学生村官专业计划”培养的不仅是有“村官”能力的大学生,更要培训出一大批具有“大学生”素质的村官。在这个问题上,去年4月份河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现应急管理学院)和焦作市修武县委组织部合办的干部培训基地可以算作是一个范例。尽管它同我们这里提出的“村官大学生”理论还存在一些偏差,但在基层干部培养同高等院校教育相结合这一理念上却是异曲同工的。将“新血液”的注入和“旧血液”的更新两相结合,促进“大学生村官”和“村官大学生”的沟通、理解和交流,对于减弱两者思想认识冲突,并最终达到加强和改进农村建设上无疑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二)在专业设置上要兼收并蓄
  要让学生具备卓越的综合素质。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其实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发展,综合共进的过程。它要求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方位性,而在当前“大学生村官计划”中多数存在的片面强调经济实体建设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倾向偏离了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向。很多基层干部的主要思路还是招商引资、发展经济,至于文化体育,知识水平在他们看来似乎可有可无。这些问题的出现,其实是地方干部对于中央新农村建设战略构想的自我性臆断和扭曲型理解,从而导致执行错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物质文明推进的最终效果还是要体现在人民对生活满意程度之上,也可以说即是归结于人民群众的“国民幸福指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名曾表示,原有的收入等“硬指标”已无法反映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心态差别。提出“幸福指数”这个概念,正在把原来追求的“GDP至上论”转向更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这体现了当前执政理念的变化。”
  上面偏重应用技术和短期效益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基层组织中,即便是在很多大学生当中也是一个常见问题。我们要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视野的角度看待大学生村官问题,不能把眼光局限在片面强调农村经济发展的层面上。推动新农村建设,组织制度的民主化改革、文化生活的移风易俗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这些恰恰是对于农村普遍存在的政治权威化、文化庸俗化极端难以容忍的的大学生们的优势。无论是“大学生村官化”还是“村官大学生化”,其目的不在于职业教育的利益化追求,而是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即怎样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文教育和技能教育、现实目标和长远价值的和谐共存。因此,在人才教育机制上的人文科学文化与自然科学文化的协调应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尤其是在革除贪腐痼疾、清理庸俗弊症以重建基层民主制度、改良社会风气上,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尤为具有决绝的勇气和不屈斗争的意志。
  稳定和推进农村建设,经济建设是中心,基层组织、文化制度建设也要及时跟上,这样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才能够真正实现。中央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平衡的政策也才具有长效型和实效性。因此我们在对待“大学生村官专业”的培养方向上要做到实用性和长期性的有机结合,不可顾此失彼,有所偏废。人文教育、文化素质的提升和加强与物质建设、经济发展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理工科教育和文管类教育只有互相支持、互相借鉴才能得到双赢的效果。
  (三)在针对地域上要明确清晰
  要让学生能够真正扎根基层。“大学生村官专业”的主要作用在于在常规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和培养出一批适应农村基层工作需要,具有相当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的公共服务人员。因此较一般学科来说,它的针对性要更准、目的性要更强。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口培养、定向培养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比如说是准备要去封丘地区工作,那么对这些人的培养就要适当增加封丘农村社会背景及民俗民风等内容,对封丘当地的整体发展状况,特色产业和资源等我们都要教授、分析与调研。
  当然现在部分存在的“大学生村官选配”在实际上也有据户籍所在地任用的方法在试行(即“户籍优先原则”),但由于“大学生村官专业”的特殊性和地域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只是权宜之计,从长远来看,由于教育机构和生源地分布的不平衡性,当地的实际需求可能要远远超过自身所能选取的本地户籍人才。因此在整体培养计划上要更加注重对于教育结束后工作地人文环境的了解和熟悉,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综合培养体系才是解决这一问题比较可行的办法。
  虽然中央对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定位要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有截然不同的区别。提出要让大学生“村官”合理有序地流动,从而建立起大学生“村官”既“下得去”又“流得动”的机制,使选聘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工作能够健康地进行下去。但目前很多大学生由于怀有考研、考公务员等目的性因素在内,未能真正起到为当地建设提供助力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试想有部分人可能对于留在农村有意向,只是作为一项鼓励性政策,需要政府和社会提供更为优厚的待遇和更强有力的支持,解决其后顾之忧,这样一来把已扎根基层、拼搏奉献、服务乡村、奉献社会作为一项工作来进行展开也不是没有可能。而且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尽管城镇化水平在逐渐提高,但由于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新农民群体的崛起,农村的整体面貌和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其发展前景呈现出巨大的空间。由这两个方面(地域性选取资源不足;农村的发展前景广阔)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培养道路上可以推广长期性和非长期性两个方向。对于立志扎根农村、服务基层的人员,我们要对其进行系统的教育,帮助其全面掌握相关情况;而对于具有期限性要求的人员,我们要着重对其进行浓缩型的教育,协助其尽快适应当地环境。无论哪一类型的人员,我们都要保证其能做到扛得起、拉得出、坐得住,真正起到为农村社会建设做出一定贡献的目的。
  此外,“大学生村官专业”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更多地注意对于地域性实践的工作。通过定期性、经常性地与指定区域的领导干部、人民群众沟通和交流,使“准村官群体”在心理和情感上对即将进入的地域有深入的了解和体会,促进双方的心理磨合,消除陌生感和疑虑感,以便于在日后工作的开展中得到相互支持、相互了解,最终为推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有效展开奠定基础。
  四、“大学生村官专业”的设置意义
  (一)削减区域壁垒,促进资源流通
  “大学生村官专业”的设置,将给整个的村官选拔制度带来相当程度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同接受地沟通的机会,因而双方的了解是相互的和动态的,学生能够及时把握当地情况,地方能够及时获取新的思想。这样就消减了以往的“相互陌生”等限制性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整个高素质人才群体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自由流动的客观条件,同时也为“双向选择”的真正实现提供了又一保证。
  (二)促进观念转变,吸纳更多人才
  很多大学生,包括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对于“村官”存有很大误解,认为当了“村官”是一件很窝囊的事,是被就业压力“逼”的走投无路的表现,一辈子就趴在农村出不来了。这一专业的设立和发展将逐渐使人们转变“飞出穷山沟”的思想为“建设穷山沟”,将做村官、办实事看作是对应大学教育目的,符合和谐社会需要的正确选择和高尚行为。这样一来,更多的优秀资源将会汇入到“村官”教育中,农村建设也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三)深化校地共建,保障计划效果
  促进高等院校同地方建设的沟通与合作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题中之义。村官专业的设置和发展,将使大学生更加把握农村工作的特点,掌握处理问题的分寸技巧,将大学生村官计划落到实处;进一步密切地方、学校之间的联系,提高和增强“大学生村官计划”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水平与能力,把“大学生村官计划”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新浪网: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斥教育管理体制弊端[N].http://news.sina.com.cn/c/2010-03-06/ 172517176400s.shtml.
  [2]人民网:“幸福指数”被纳入政绩评价体系[N].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447/17107/1500134.html.
  [3]郑珍珍,张恩仁.对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9,(9).
  [4]李包庚,黄斌,魏娜:“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J].青年研究,2007,(6).
  【作者简介】李小红(1973- ):男,陕西泾阳人,硕士,河南理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
其他文献
近年来,招人难、用工荒、人工费飞涨,使施工企业本已微薄的利润不断被挤压,企业成本控制压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有数据显示,2011年建筑业技术工人工资同比上涨约36%~ 54%,大大
本刊讯 2017年12月13日,国台办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安峰山就近期两岸热点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rn挟洋自重不可能得逞rn针对中国驻美公使日前表示,美国军舰抵达高雄
期刊
期刊
新农村的乡土文明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在弱势的农业文明与强势的工业文明的碰撞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ve civilization in
境外投资外汇管理现状rn目前,我国对境外投资的外汇管理分为设立前审查管理、设立中核准管理、设立后监管管理三个环节.
摘 要:《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课程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将学习变成学生自觉、自愿、高兴的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学习兴趣 师生关系 学习环境 教学方法 评价手段    中学生这个年龄的特点是: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如果教学中忽视这些特点,单纯地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使用传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发展不再是以线性速度,而是呈几何级增长,它不仅将改变人类的行为方式,还会改变人类本身。  1月23日,世界经济论坛2016年年会在瑞士小镇达沃斯落下帷幕。为期4天的会议中,4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来自100多个国家的2500多名政府官员、企业高管和学者们齐聚一堂,探讨“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全方位影响及挑战。此次会议还探讨了全球安全局势、经济增长
期刊
随着中国物流市场的全面开放,中国物流业将面临一个既高速扩张,又错综复杂的竞争局面.长期以来在体制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的物流企业普遍规模小,导致在与国外物流企业的竞争中
中药处方中某味药一时缺货是常有的事,而一些患者常根据自己一点肤浅的认识,随意替换中药,其治疗效果大打折扣.正确的做法是找开方的大夫或正规医院的中医大夫,用性味和功效
《大般若經》,全稱《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爲大乘般若類經典的彙編,漢文本600卷,由玄奘法師於唐高宗顯慶五年至龍朔三年(公元660—663 )譯出. 《大般若經》信仰在唐五代敦煌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