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火虫

来源 :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子夜对客,有物粉羽,飞绕烛上。以扇驱之,既去复来。如是者七八,终于焦首烂额,犹扑扑,必期以死。人莫不笑其愚也。予谓声色利欲,何啻膏火!今有蹈之而不疑,灭其身而不悔者,亦宁免为此虫笑哉?噫!(选自林昉《田间书》)“飞蛾赴火”是个常见成语,出于南朝梁武帝萧衍“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本篇描写的赴火虫也如飞蛾一般绕着蜡烛飞舞,用扇子驱赶它,刚赶走又飞回来,这样反复七八次,被烧得焦头烂额,还在那扑飞等死。飞蛾赴火、自取灭亡的喻意是后人概括出来的,作者则直接指出声色利欲 Night on the guest off, there are material feather, flying around the candle. Driven by the fan, both come and go. If the person is seventy-eight, finally scorched, absurdly flapping, must die. People are not laughing their stupid. To pretend that sensual lust, He Jia plaster fire! Now there dance and doubt, destroy their body but not regret, but also to avoid this insects laugh zai! 噫! (From Lin 昉 “field book”) Moth to go to the fire “is a common idiom, out of the Southern Emperor Liang Xiao Yan ” If the moth went to the fire, it will be stingy ". Described in this article go to fire insects like moths generally fly around the candles, with a fan drive it, just drive away and fly back, so repeatedly seven or eight times, was burned and battered, still flinging to death. Moths go to the fire, self-destructive metaphor is summarized later, the author directly pointed out the sensual desire
其他文献
在学校管理范围内,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的案件只是少数,学生之间的侵权行为占多数。受害学生往往将侵权学生和学校作为被告,要求学校承担连带责任,而学校坚持应由侵权学生及其监
CO2与NaOH的反应是“常见的酸和碱”一节中氢氧化钠的重要性质之一。然而,教材中只给出了相应提示,并没有安排实验。在教学中,广大化学教师对该反应进行了许多的实验设计,独
我是个爱花钱的女孩,一看见好看的、好玩的或者时髦的东西,我都忍不住会买。因此,“购物狂”成了我另一个名字,可是我好想摆脱这个绰号。浙江诸暨市余江琦都说女人是天生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起始“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在学生习作过程中,最有效的方式是积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写作的活动中,诱导学生满怀
开学了,不要一开始就输掉!网上盛传的用铁链子、胶条等粗暴的占座方式,买在不符合大家的身份和素质。如要占座,还请优雅占座。具体技能如下: Start school, do not lose the
人们普遍认为先占是财产权的原始基础,但是这种观点没有解决什么是“占有”的问题。本文分析普通法关于占有的观点,即意图对某物或某资源实施控制的一个或一系列行为。这种理
自 1995~ 2 0 0 1年 ,作者采用口腔外整复法治疗下颌关节脱位 2 7例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 2 7例中 ,男 13例 ,女 14例。年龄最大 6 7岁 ,
为了帮助少年儿童了解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奋斗、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引导他们心向党、拥护党、热爱党、跟党走,吉林省集安市实验小学近日邀请了原集安市科技馆
本文探讨了经济法中的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经济法中的两大主体——政府经济管理机关和市场主体的法律责任的产生基础、功能、责任形式等都因主体的不同而具有差异性,因此,在
“组合”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凡是把一些事物不管顺序,分成一组,就叫做“组合”。其实,“组合”也是一种有效的解题方法。有些应用题,将其中的一些事物适当地进行组合后,分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