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柯两梦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xiao880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游历各地。
  《太史公自序》云:“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过梁、楚以归。”
  司马迁怀着满腔兴奋与豪情,行走在广阔的荆楚大地上。独自行至汨罗江畔,耳边似有渔父歌《沧浪》,一时间风沙蔽日,待他回过神来,尘埃中隐隐现出一个人的轮廓。
  身材高大,却神情颓丧。
  其昂首高歌,司马迁细听,似为《怀沙》,不由得失声惊叫:“何人,竞于此江畔诵屈原遗赋?”
  “遗赋?”那人嗤笑一声,“我堂堂七尺男儿活生生站在这里,何来遗赋?”
  “你?”司马迁倒退两步,“你莫不是屈原?”
  “方才是渔父,如今是你这个年轻人,看来认识我三闾大夫之人不少。那你又是何人,来自何方?”
  “吾……吾乃汉太史公之子司马迁,字……字子长。”
  “汉?战国七雄未闻其名,你且如实报来。”
  司马迁心下一顿,自己打小就听父亲谈屈原的故事,待十岁进京省父,更是与星象师、卜祝师有所交谈。对屈原而言,自己定是后世的闯入者,只是这日月更迭、山河易主,又如何向他讲明白?
  “秦统一六国后,暴政虐民,二世而亡。后,汉灭秦,高祖称帝。”司马迁忽然觉得语气有些冷硬,又补充道,“我乃后世来者。依历史之势,大夫投江并未给楚国带来任何震动与改变。楚仍无直谏者,数十年后为秦所灭。大夫你不如……”司马迁还想劝屈原放弃无谓的抗争,将全部心力放在书策上,以使自己的抱负永垂青史,如此于史家而言,也许可补上一个巨大的缺憾。
  这番话一下子被屈原打断了。“秦!果真是秦!张仪呀张仪,只恨当初大王听信谗言,未铲除这祸害。枉我死国以求其明白,真是可笑至极!”
  “那你为何不著书作文,以思来者、垂千古,令后人懂你之理想,令历史为你正名?”司马迁迫不及待地问道。
  “唉——”一声长叹。“年轻人,后世之言于我有何要紧?我之理想,我之抱负,均为这一个‘楚’字。我的国,我的王,我的子民,即我生之全部!国之衰微即我之将死,国之灭亡即我之灭亡,那所谓的‘美政’,也是用之以现世救我之国家,而非留于后世让后人喟叹称赞。如若我就此隐忍苟活,不仅士大夫之辱不允我不死节,最后一丝警醒楚王的力量也将不复存在。我不愿做现世的逃避者,也不愿苟活于浊世,纵使后人笑我天真,那又何妨?”
  风沙里那人纵身一跃,唯留司马迁痴痴伫立,久久难以回神。
  午夜梦回,司马迁忽由房中坐起,轻抚胸口,再放手,破草席上不知怎的竟濡湿一片。
  颤抖着手点亮灯,书桌上的一册册《史记》手稿放得整整齐齐,摊开正撰写的一篇,题目正是《屈原贾生列传》。
  父亲曾言逝者如夜空之星,会在晚间回到未来某处,与史官世家悄悄交谈,寻心意相通者交其以心腹之言,以白真心。
  因李陵案而受刑,创巨痛深。隐忍、苟活,将一切希望交于后世,是否只是逃避者的自我欺骗?而自己于现世的屈辱中编史,是否真的能为后人理解,还是会被人嘲笑不敢为自己的理想勇敢地发声、呐喊、牺牲?
  自己所为与屈原所持相去甚远,如何成了其心意相通者?
  “怎么,子长,怕了吗?”屋顶上传来一阵说话声。
  “你……你是何人?”
  “当年你偷听我吟《怀沙》,如今竟认不出我了吗?”
  “屈……屈原兄?”司马迁诧异万分,“你为何……为何……”
  “这几日无事闲读了几篇后世文章,竟觉与子长你颇为相通。家国虽常常与天下相连,但实际并不完全一致。我前世所求为楚国,楚之灭,我自也不必存在。而子长你与我之志大有不同,你所为乃是这历史、这民族、这广闊的中华大地,而非仅为一家一姓。”
  屈原一席话有如孤月清辉,司马迁忽然寻到了内心的症结。自己所有的担心,均出于政治地位的低下与社会的冷嘲热讽。而一个国家的兴衰,会使这些历史也起落浮沉,湮灭散去。而代表了史家的他,应当拥有对这民族的信任和对这广阔大地的热忱。
  天生的聪颖与史家的敏感使他恍若置身过去与未来之间。沧海桑田,王权更迭,而唯一生生不息的只有这历史、这文字。后人定会领悟。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喃喃道,对当年他写给任安的寄语,忽然有了清晰明确的理解。
  “子长,你写的可是‘上计轩辕,下至于兹’的史书!”
  司马迁的灵台一片清明。
  “子长,你可知我为何寻你?我最欣赏你编写史书的热忱与坚持,那种不顾一切实现理想的模样,真像当年固执的我。或许,如此多前赴后继死而后已的士大夫,还比不上子长你真正理解我的心。”屈原缓缓感叹。
  声音渐渐隐去。
  远方黎明破晓,房内的人又陷入一段沉沉的熟睡。
  梦醒时分,门窗关得尚好,屋内并无外人造访的痕迹,桌上书卷却似有人细心整理过。
  佳作点评
  楚有屈原,以死明志;汉有司马迁,以生践志。当时空交错,当司马迁与屈原相遇,会发生什么?并非互不相让针锋相对,在他们看似矛盾的选择中,实则是对人生志向的坚守。小作者抓住了对立中的统一,并用司马迁修史过程中的两次梦境穿起司马迁对屈原、屈原对司马迁的理解,构思实在巧妙!
  (童可)
其他文献
伶人能于击鼓之时,葆有一雙善于观察的眼睛,于自然云影中窥得亘古如新的审美乐趣。因其醉于所爱,诚而不饰,太守看到他一颗赤子真心,故笑而释之。  是啊,大自然有着“乘之愈往,识之愈真”的无尽魅力。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碧桃满树,风日水滨,唯有沉醉,方得其要妙。不由得想到“阿拉斯加的眼睛”星野道夫。星野是个幸福的人,头顶是蔚蓝无尽的天空,脚下是一望无际的荒原,山川河流澄净明澈。他赏景、摄影,感受着现代都市
它发生在你的世界———素材A%%护士跪地抢救老人  2019年7月13日,一张监控照片让北京协和医院两名年轻的护士鲁莎莎和刘慧影在社交网络上火了。照片显示,在一家银行里,这两名年轻护士跪在地上,为一位倒地不起的老人实施急救。  7月13日14时许,入职北京协和医院一年的鲁莎莎和刘慧影在路过东单路口的交通银行时,听到里面传来哭声,看向里面时发现有人躺在地上,凭着医务人员的敏感,她们马上冲进了银行。此
“啪嗒啪嗒——呼——”雨敲在窗上,与风声形成了合奏,一点点沁入失眠人的心底,令人心安,令人沉睡……  突然,一阵脚步声从客厅传来。深夜了,谁还在客厅里转悠呢?我瞪着双眼强忍睡意,欲听清那人的一举一动,可那人似忽然察觉般,没了动静。良久,待我昏昏欲睡时客厅又传来一阵轻缓的脚步声,在寂静的雨夜里尤为清晰。脑中不自觉绷起一根弦,我轻轻起床,踮着脚尖向房门挪去。手心不知何时沁出了汗,恐惧与好奇在心中交织着
曾在一个落霞满天的黄昏  在一个被海洋包裹的小岛上  一个人在另一个国度看海  看海  在最后一丝余晖消失时  看海天交织缠绕不肯分离  直至融为一体  看深蓝吞噬光亮  涂满整个天际  听海  在周围的人群尚未散盡时  听周围熟悉又陌生的语言  滑入耳中又钻进心里  听海静谧如雾的呼吸  低沉悲泣的怨语  听它是否如歌中所唱  悲泣到天明  探海  在对海仍有好奇时  去探寻浓重的蓝色下埋藏的奥
家是每个人最初的记忆,我记忆中的家总是一尘不染、井然有序,那是因为家里有姥姥。  姥姥退休后一直跟我们一起生活。在我的记忆中,姥姥是一个闲不住的大忙人。她对卫生的要求近乎“苛刻”,对于脏乱的环境零容忍。每天清晨,爸爸妈妈一阵手忙脚乱之后出了门姥姥就扎上那条蓝白相间的围裙,将头发卡在耳后,开始大扫除。被子要叠成豆腐块,衣物得收进柜子,皮鞋得擦得泛起亮光……之后,姥姥就拿起抹布将家具、橱柜上上下下擦干
诗歌,在苏醒  春天轻轻推开我紧闭的窗,她久违的容颜依旧那么娇艳。紫丁香的浓郁牵着我的鼻子,带我走进暖暖的阳光。  这是一个卖弄年轻的时节。垂柳的裙摆一抖,抖落了簇簇毛茸茸的飞絮,柳絮追着春风嬉戏;蒲公英用它亮丽的色彩诠释蓬勃的梦境;还有那一眼望不到边的油菜花,是不是像极了打翻的黄色颜料?  一只鸟,衔来一朵花,绽放一个罗曼蒂克的故事,我将它诉说的每一句话都认真整理,编织成春天最美的诗行;一朵流云
表妹坐在书桌旁,用烫金贴纸帮我装饰页边泛黄有些褶皱的书。她时不时把书放到台灯下看看,看那反射著独特的金色光泽的书皮,完工后神气十足地说:“瞧我多厉害,把你的书包装成了金色,显得你多有品位!”  品位?金色象征着品位与时尚?草莓金、蜜桃金、玫瑰金……挨上“金”字就高大上了?灰黑、灰蓝、灰绿……披上“灰”字就俗气十足?  对于金色的崇拜,古已有之。当原始部落的图腾由蛇、鱼等形象演变为龙,并且随着时代变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城市的生活里处处充满限制:开车有速度的限制,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搭乘地铁、火车需要安检,支付或取款需要密码验证……这些限制常常令人觉得不方便,而一旦这些限制被打破,带来的并非全是自由和便利。  题目解析  此题着眼于当代生活,具有现实针对性,也是目前高中作文命题的一个重要方向,其意义在于引导高中生关注身边的现实、思考现实
哭泣,本来是人类最自然的感情表达方式,特别是当自己失意伤感时,如能酣畅淋漓地大哭一场,心中的郁悶必能排解不少。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所谓的面子往往压抑自己的情感,将泪积在心里,尤其是男人,更是遵循着“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古训,因不想被他人冠以懦弱、无能的“标签”。有泪轻弹,一定是懦弱、无能吗?非也!  就拿《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来说吧。三顾茅庐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刘备再三邀请诸葛亮出山,可诸葛亮愣
互联网无疑是现代科技最重大的发明之一。被誉为“网络文化”的发言人和观察者、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在其重要著作《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中石破天惊地提出,21世纪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是网络科学。  互联网将分散、独立的个体纳入一个超级共生体系。这种紧密联系的共生关系和基于人工智能的虚拟世界,建构出一种全新的人类生产、生活的组织形式。互联网这种虚拟实境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和基于信息互动的超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