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家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3140608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和她,是一辈子的冤家,到死都是。
  五十年前。
  他和人在外地做生意赔了本,来要债的是山西人老陈。还不上钱,老陈便吃住在他的家里,一住就是十多天,山西人要债——腚后跟。村子不大,只有五六百口人,无风三尺浪,有风三丈三。他平常在村里也是走里走面、要头要脸的人,如今被账主子堵着门,左邻右舍指着脊梁骨说他赖账不还。她怕他难堪,更怕他父母担忧,就把老陈叫到她自己家里。
  “老陈,你们俩在外边干的是什么买卖?他欠了你多少钱?”她说得小心翼翼,甚至是战战兢兢。
  “我们俩做的豆腐生意,原先说好了他有销路,能供应几个大食堂,可是后来豆腐做出来卖不出去,做豆腐的这一套家伙也砸在手里,本钱一千多块都是我出的,现在不能叫我一个人赔呀!”老陈愤怒又无奈地说道。
  “再多我也凑不出来了,这是五百块钱,你数数,拿了走吧,家里想必也有老婆孩子,总在这儿住着也不是回事啊!”她像是囚犯等待皇帝的赦免一样看着老陈,怕老陈嫌少不肯接。
  万幸,老陈接过了这一沓皱皱巴巴的钞票,冲她鞠了个躬,走了。
  送走了老陈,她去找他,可他既不认账也不领情,“谁说我欠了老陈的钱?你拿钱给他那是你乐意,和我有什么关系!”她大概早想到他會这么说,摇了摇头,长长地叹了口气,出了门。
  三十五年前。
  和她的四个儿子一样,他的儿子也到了结婚的年纪,可是既盖不起新房也置办不起彩礼,眼看没过门的媳妇要悔婚,她去说情。
  “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如今闺女嫁过去连个窝都没有,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没新房谁来说情也不行。”姑娘在一旁低着头,她母亲说完上面的话,脸像是祠堂墙上的祖宗画像,没有一点儿表情。
  她赔着笑说道:“大妹子说的是,新房正准备盖呢,用不了俩月的工夫肯定盖起来,彩礼咱们不比多、不比少,一辈子的事,怎么也得让闺女风风光光的。”她又转身拉着女孩的手说道:“闺女,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今后过了门儿,日子过好过赖还得靠你们自己。”女孩点了点头,被母亲白了一眼。
  俩月盖新房的话已经说出口,亲事也定了,可是不要说盖房,眼下甚至连一块正经的宅基地都没有,那块所谓的宅基地是一个五六米深的大坑。
  农历五六月的天气,她和她的丈夫还有他和他的妻子,四个人从村外用小推车运土,蚂蚁搬家似的填平了那个大坑。一个半月的时间,愣是盖起了五间平房,新媳妇也顺顺利利地娶进了门。当然,她又不出意料地搭进去三千块钱。可能是因为有了之前的教训,这次她让他打下了借条,这让他觉得丢了面子,难堪。
  二十八年前。
  她男人病死了,不到六十岁就守了寡,可他连一句安慰的话都没有说。传言,她男人的病,起因是跟他生了一场气,不知道真假。
  三年前。
  她八十三岁,他七十九岁。他有酗酒的毛病,冬天里,酒后摔了一跤,一病不起,饮食也渐少,后来竟然连半碗粥也喝不下了。她放下恩怨,又或者她从来没把这些年的恩怨放在心上,诚心诚意去看望他,问他最近食欲怎么样。他却以为她是来看他的笑话,躺在床上背着身说道:“好着呢!一顿还能吃三个馒头两碗粥,怎么也得死你后头!”他一辈子在她面前逞强,哪怕到了这时候也绝不能例外。当然,这句逞强且气人的话后来并没有实现,他终究没能熬过那个并不算十分寒冷的冬天,先死了。
  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在翻箱倒柜地找着什么。“奶奶,您这是找什么?我二爷爷不在了,您怎么也不过去送送他?”我坐在那个陪我一起长大的小板凳上说。她翻了很久,终于找出来半张似乎一碰就要碎掉的黄褐色旧纸,摸着我的头说:“长嫂比母,小叔子是儿,我不去送他也说得过去。他呀,我一辈子想不起他的一点儿好来,到了阴间他也是欠我的。”边说边把那张三千块的欠条扔进了火炉子里。
其他文献
罗大地的成绩一直靠前,是好学生,勤奋,守纪,颜值也高。老师们讲题时,总会多看他两眼,同学们也喜欢他,尤其是女同学。为了稳住年级第一,老师们经常跟他说:“大地,我看看你的白马题。”白马题,就是那种拔高题,只有成绩靠前的同学才有资格做。女同学们为了多跟大地聊上几句,课间也常跑到他桌前请教。  大地在座位上坐着,总是直直的身子,不慌不忙,一副淡定的模样应付老师的关心和女同学的请教。  春日和煦的阳光爬上
期刊
拂晓,老钟起床,腰里塞着短斧,悄悄摸上野马岭。  老钟隐身伏在一块大石后查看。野马岭上,血迹斑斑,可见昨夜双方交火之惨烈。但老钟仔细看了,没发现游击队的踪迹,或者有价值的线索。很显然,战场被清理过。老钟暗自懊悔,自己来晚了。  昨天夜半,密集的枪声忽然响起来。老钟从睡梦中惊醒,侧耳倾听,坏了,像是从野马岭传来的。没多久,枪声渐稀,零星的几声枪响过后,浓得化不开的夜,重又陷入深沉的死寂。  下山的路
期刊
看见严科长回来,老布不禁吃惊地张大了嘴巴。  严科长是早上被老布气跑的。能不跑吗?老布那么懒,属于油瓶倒了都不带扶的那种。前三个帮扶人,最长的只呆了三天,只有严科长,整整呆了一个礼拜。  你咋回来了?老布问。  我不能走啊!严科长边说边把扁担搁在了树下。  扁担是爷爷留下来的。早上,严科长要挑东西回家,老布便把爷爷的扁担给了他。  为什么不能走?老布又问。  因为扁担上的记忆!严科长说。  一条破
期刊
我从来没有见过爱米莉,只是经常听到她的父母提起她,知道她三岁,很可爱。  认识爱米莉的妈妈,是因为我家小宝参加一个大教堂组织的足球队。在给孩子们当拉拉队时,爱米莉的妈妈看到了我,她径直走过来打招呼。这种情形很多见,这个国家中部的小镇,纯黄色面孔不多,而有些人对东方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她张嘴闭嘴都是爱米莉,看来非常宠爱这个女儿。后来,我又认识了爱米莉的哥哥,还有爸爸。  爱米莉的妈妈多次邀请我去她家
期刊
李向阳疾行在山路上。山路陡且窄,爬到山腰,已是满头大汗。往前穿过一片树林,便到了山的北侧。李向阳每每就在这里歇脚,俯瞰卧于山坳的幸福村。流云青山,石墙黛瓦,一条小河曲曲弯弯,穿村而过,一幅自然天成的静美山水画。  李向阳的单位在北大街“老司法局”,位于城里的草桥埠。司法局的前身是一家专为劳苦大众打官司的事务所,创办于民国初年。解放后,人民政府成立,老司法人念旧,仍在此地办公。  李向阳这天起个大早
期刊
兵荒马乱的年代,银娘在人来人往的庸城开着一家烧酒坊。  银娘简易的小铺一年四季飘着酒香。有人说,银娘脸上那对酒窝比烧酒还好,不笑也能醉死人。从没见银娘笑过,只开口说话时,脸上酒窝一闪一闪,像星星。银娘不笑是因为男人走了,走了好几年没回来。银娘头上一直插着男人留给她的那支银簪。  很多人买酒都是想借机找银娘讲几句话,西街的顺六也是一样,并且常对人说,我这辈子就喝银娘卖的烧酒。顺六喜欢银娘很久了,庸城
期刊
泥鳅接替父亲在医院后勤上了班。院长家的七大姑八大姨,雨后春笋般挤满了后勤部。从乡下来的泥鳅,像一块旧抹布,被甩来甩去,甩到太平间当了门神。  一起从乡下来的媳妇儿,看泥鳅的眼神,像是看太平间的死人。泥鳅回家洗一百遍手,也被媳妇儿翻着白眼撵到沙发上睡觉。医院里的同事看到泥鳅,离老远就转了弯,朋友聚会吃饭也故意闪了泥鳅,怕身上沾了晦气。  日子不咸不淡地过着,泥鳅在太平间看着一排死人自言自语,我是你们
期刊
郝仁原是一家企业的技术台柱子。他带出的徒弟表现得都很优秀。  企业改制了。郝仁不但没有感到失落,相反还有自豪感。因为改制后的企业老总是他的徒弟顾泽。此时郝仁正赶上退休。  一日,顾泽带着聘书来到郝仁家。郝仁得知顾泽的来意后,执意拒绝,说,年纪大了也干不动活儿了。  郝仁的老伴在一旁插嘴说,真的不能去,他那脾气,说话尽得罪人。  郝师傅您尽管放心,请您回厂里做技术顾问,您看哪不顺眼的尽管说,顾泽拍着
期刊
赵襄子乘着马车,带着一群随从,浩浩荡荡地出了城门。在阳光的照射下,他的脸上发出红扑扑的油光。他的身体随着马车的颠簸,左右地摇晃着。  城外不远,矗立着层层叠叠的山岭。山下河道弯曲,河上一座木桥,被垂柳挡住了半边。  开路的随从过了桥,车夫鞭子一甩,催马过桥。谁料,马却“咯噔”一下停住了。马头乱摇乱晃,马蹄也往后倒退,马屁股碰到了后面的车头。  赵襄子疑虑重重。自从杀了智伯,把智伯的人头做成了饮具之
期刊
憨福父母因病去世,欠了一屁股债。任凭媒婆说破嘴,相了好多次亲,因家贫如洗,无奈亲事一一黄了。  那一年,憨福去氾水种瓜,钱没赚到,却抱着一个婴儿回家,邻居去看热闹。憨福把喜糖往大伙手里塞,笑着说,俺也有孩子了。  孩子是女孩,憨福给女儿取名喜儿。憨福乐呵呵地当爹又当妈,喂奶粉,洗尿布,渐渐地,这些带孩子的活儿他做得利利索索。  村里人家婴儿的尿布,大多是把旧衣撕成一块一块,开水烫烫,晒干可用。憨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