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随笔三题

来源 :山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ie880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之浩劫
  打开存于书橱的两套“孤本”小说翻看,发现标题下均写着:今仅存孤本,藏于日本××大学或××内阁文库。追思其因,可能是日侵我中华年间,“捎带”而去的。书被盗走东渡夷国,着实可恨,可比起历史上几次大的焚书浩劫,这两套书能幸存至今还算是走运。因为,从秦到唐初年间,中国书籍遭遇过无数次灾难。
  《隋书·经籍志》记载:秦始皇铲除先代之迹,焚《诗》、《书》,坑儒士,规定以吏为师,禁止百姓收藏图书。学者逃难,连儒家经典也无法带之,只能靠口头传播。可惜“犹似去圣既远,经籍散佚,简札错乱,传说纰缪”,让所传古籍经典面目已非。秦后,《书经》出现了两种本子,《诗》有三种,齐地的《论语》与鲁地的不同,《春秋》有数家之多,其他的典籍更乱。多家并立的局面必然导致优存劣亡的文化竞争,你胜我衰,我衰你胜,竞争中又悄然遗失多家。传至今日者多为一家之言,想比较综合取圣人之本意,已难矣!
  所以到了汉武帝时,朝廷设置了太史公,专门收藏全国献上的图书。到了汉成帝时,这些藏书不知何因,又流失不少。因此,汉成帝专派陈农到各地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图书,又令刘向等人加以校阅整理,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终于将三万三千九十卷书分为七类,编成《七略》。
  可以说,自古以来,爱书的皇帝不少,收集到的民间藏本也不少,朝廷的藏书明为国家图书馆,但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样,实则属于皇帝的私藏。所以逢到皇室多舛期,书也和主人一样难逃歹运,光《隋书·经籍志》中就提到过几次大的书灾,无一不与战乱有关。比如王莽覆灭时,皇宫中收集的图书被一炬焚烧,据说飞舞的灰烬如同乌鸦压城,焦煳之气几天不散……相比各代,汉朝皇帝普遍爱经学,所以到了东汉的光武帝、明帝、章帝更是重视文化,从各地收集来的儒家典籍让石室和兰台的藏书渐渐充足。只是好景不长,到董卓之乱时,献帝西迁,军人大乱,将用缣帛写成的长卷当作帐子和包袱,运往长安的书籍只剩七十余车。后来,长安沦于战乱,书籍又一次被一扫而光。
  魏国建立后,朝廷又一次开始大规模地收集民间图书,加上在汲都古墓中发掘出来的一批古书,收获喜人,藏书再次猛增到二万九千四十五卷,只是这批藏书也没能幸免于难,在后来的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中被毁得几乎荡然无存。到东晋初年,整理旧簿,仅剩三千一十四卷。
  此后,北方的遗书逐渐流到江南。到宋元嘉八年,秘书监谢灵运编成《四部目录》,已著录了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到齐朝末年,战火又一次延烧到藏书的秘阁,经籍再次蒙难。
  梁朝初年,由于武帝爱书,图书陡升至二万余卷。加上江南维持了四十多年的安定局面,民间藏书也随之增加。梁元帝平息侯景之乱后,将文德殿的藏书和收集到的民间藏书(共七万余卷),全部运至江陵。不想到了西魏入郢时,梁元帝萧绎自知大势已去,入东阁竹殿,命舍人高善宝将十四万卷藏书尽焚之,并欲投火与书同焚,不想却寻死未遂,十四万卷经籍却付之一炬!
  梁元帝的江陵焚书,将传世书籍毁灭了一半,损失之大,无法估量。
  皇帝爱书,喜聚之,可每一次大规模的聚书活动,都像是在酝酿一次毁灭,都是在给战争征集一条毁灭文明的罪行。梁元帝焚书,问其因,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学者评梁元帝“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像是在生命将尽之时,也没有领会到圣人经典对后世之良益、之价值。
  在没有印刷技术的时代,书只有稿本或少数抄本流传,多则抄上数百份,少则只有两份,甚者一份,举火焚书,免不了会有不幸绝迹者。绝一经,又一经,看似一本书,其实是断了我中华文化的一根又一根的血脉。一次次惨重的代价足以警世,不由让人心生感叹:书也需要过“耳不闻金戈铁马之声,目不视烽火狼烟之警”的太平日子,何况人乎?
  闲话书肆
  古代的书店叫书肆。书肆一词,最早始于汉代。此外各朝代还有书林、书铺、书棚、书堂、书屋、书籍铺、书经籍铺等名称。而书店一名,最早见于清朝乾隆年间。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店也叫书局。书肆起源于何时?据文献推断,汉唐之际应是我国古代书肆产生和初步发展的重要时期。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正式的用竹片和木板做成的书籍,但因为比较重,不便搬运,影响了书籍的流通,读书、藏书都是少数贵族的事情。
  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方针的施行,扩大了垄断书籍的局面,加之当时思想文化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空前盛况,私人著作大量涌出,掀起了我国书籍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如“墨子有书三车,惠施有书五车”的情况。可这时候的书籍依然仅于“士”以上的这阶层,只是在小范围的流通,普通百姓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书。书籍的过分集中,算是焚书坑儒和江陵焚书的一个可怕的前缀。
  书籍什么时候才能有钱便可买到?
  扬雄在《法言》中说:“好书而要诸仲尼,书肆也!”这是“书肆”二字第一次以文字的方式出现,这就说明书肆在西汉末的时候已经广泛兴起,活跃于大街小巷。
  西汉建立之初,惠帝即位以后:“除挟书之策,儒才始以其业行于民间。”书籍的需求量大为增加。武帝时,又“命天下计书”,“开献书之路,置写书之官”,在门阀制度之外,又增加了考试选官的制度,让很多“门阀”之外的子弟,看到了学而优则仕的希望,这一政策的颁布,掀起了书籍需求的热潮。
  由于东汉时期,历代皇帝“笃好文雅”,“尤重经术”,故“四方鸿生巨儒,负袠自远而至者,不可胜算。”所以,这时的书肆以首都洛阳最为繁盛,《后汉书·王充传》中说:“家贫无书,常游洛阳书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王充能站在书店里阅“众流百家”,说明当时书肆销售的书籍种类已经相当繁多。东汉时期,纸质书籍的普及,为书籍的流通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到南朝时,光梁元帝一人的藏书就达14万卷,多是来自书肆。
  隋唐时期,是我国书肆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书肆的分布不但更加广泛,规模更加庞大,还出现了一批以贩书为业的书贾和经营书画买卖的书侩。隋文帝下令搜求各类图书“每书一卷,尝绢一匹”,重赏之下,“民间异本,往往间出”。炀帝即位后,又“喜聚逸书”,遂集书至“三十七万卷”,也多是来自书肆。据说开皇七年,徐文远“每阅于书肆,不避寒暑,遂育五经,尤精《左氏》,仕隋国子博士。”——又一个站在书店里读出名堂的角色。可见书肆不但促进了书籍的流通,还让很多没书读的寒门学士找到了乐园。到了唐代,书肆已经遍及大江南北,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说:“至于缮写模勒,鬻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也就是说,那时候的书肆几乎遍及了穷乡僻壤。据说当时白居易的诗作还曾通过书肆远销到国外。   书肆一般多卖新书,当然也有专卖旧书的书肆。旧书没有新书值钱,可偶尔碰到一本“古书”,其利润便有“三年不发市,发市吃三年”的可能了。
  不管是新书店还是旧书店,从古至今都不缺少站在书店里“蹭”书读的寒门学子。前天,和家人去书店买书,发现四层楼里到处都站着“悦读”的人,有的甚至还拈着茶水和吃物,在书店里一看一天,万事皆忘,如入无人之境。其中有一个老汉,穿着很旧,也很脏,如果走在大街上,一准会被人视为要饭花子,可就是这样一个老人,因为配不起眼镜,正将书“贴”在眼睛上“如饥似渴”。我弯腰看了看书名,原来是《邵子易学》,不由大吃一惊……虽然我还没有站在书店里“蹭”书读历史,可由于眼下物价翻涨,新书太贵,越来越买不起,便常常逛旧书摊。由于“逛”的多,便与旧书摊的书商成了朋友,他每每淘得好书,总是先电话告之,让我星期天的晚上去路边拣宝。像《外国文学简编》全套,《世界经济学》《李清照研究论文集》《辛亥革命首义人物传》《武术传统套路选编》……以及各地的《文史资料》,大多是从旧书堆上淘来的,虽然都是一些二手三手的旧书。母亲目不识丁,每次见我抱回一堆旧书,总会批评我说:“你买这些破烂干啥?”书是破了点,可知识却是崭新的,所以每有获益,便会荡起一次“物美价廉”的感叹,不知道是不是穷人的一种自我宽慰?
  闲话读书法
  凡是上过学的人都有一定的读书经验,只是多寡之别,有为脱盲而读者,有为入仕而读者,也有为生存而读者,有为求趣解闷而读者,为扩充知识结构而读者,也有为术业而读者......相比之下,为术业读书者经验应该多一些,这类人多为高级知识分子,因治学所需,要博览群书,而书读多了,不知不觉间便会形成一套经验之谈,像朱子读书法,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康熙读书法等等。而在中国历史上叫得最响的读书法,除了孔子的“温故而知新”,便是裴松之在《三国志·魏志·王萧传》中的一句注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从表面上看有一定的道理,但却不一定全灵。比如我们小学时一篇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恐怕有百分之九十的人,并不知道“三味”之深义,也就是说“三味”一般都被当作“不是问题”被我们忽略而过。实际上呢?“三味书屋”中的“三味”是大有说道的,有人说它取自于旧典中的“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也有人说“三味”是由“三余”改字而来,当然也有人说它源于“三昩”,且不管鲁迅的老师定名“三味书屋”时喻意何指,但说在我们知识结构不足之时,光靠一遍一遍地读,那是绝对不行的!再如论书画和金石的一句名言:“疏可行马,密不透风”,如果不知道这句话的所指对象,读一万遍又有何用呢?再如炼金界的一句名言:“山中才七日,世上已千年”,如果我们不知道炼金术的那套特有的运算规则和时间概念,读一遍和读一万遍的结果一个样。
  由此可见,读书悟道能悟到第几层深义,与读几遍没有关系,而是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背景密切相关。因为中国文人写作有爱用典故的习惯,“有直用其事者,也有反其意而用之者”不管是直用其事,还是反用其事,在阅读时,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知识背景,不知道那个“事”,别说是读一百遍,就是读一万遍,也难解其义。只是在那个缺书的年代,由于没有过多的书供文人博览,很多文人也只能重读经书和经书重读了。而他们在重读中悟道的历史经验,似乎有一种按着头皮的自我强迫意思。
  时间走到我们这一代,各类纸质书、电子书如氧分子一样多,再加上有无所不知的“百度”助阵,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世界,除了应付考试的学生,还有谁愿意拿着一本书“咬定青山不放松”呢?也就是说在书多的当下,无论是康熙、朱子、还是裴松之,他们那一套又一套的读书大法,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就算是孔子提倡的“温故而知新”,如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陶渊明曾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觉得这才是读书高境界,在自由、爱好与无求中博览群书,通过博览群书,得以无为而为,从而神遇书中之道。
  而苏轼比起陶渊明似乎要多几个头衔,除了文学家和书画家,他还是一位中国哲学史上无法绕过的大哲。他一生最得意的不是他的诗词,也不是他的字画,而是他的易学三传。而“八面受敌”读书法,正是苏轼在流放之地研读经书的过程中,总结出的一套学习大法,也十分讲究重读,一次找一个着重点,各个击破,弄懂弄透。从这一段泛泛的字面阐释来看,它似乎与“书读百遍”有异曲同理之效,实则否也。苏轼说:“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取,但得其所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之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实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似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显然,“八”在这里是一个虚指。从而可见,苏轼各个击破的目的,一是为了吸收多重知识,二是为了它日学成之时,来个从“八面受敌”到“八面受用”的转换,让“八面”成为互解之基。因为知识体系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牵一筋而动全局的大系统,书与书之间常常互为根基、互相解读,将这本书成为解读那本书的根,将这一面成为理解那一面的底儿,那本书成为“温”活这本书的底子。读时头脑高度集中,调动起所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一块参与其间,来个牵筋动骨,读一书 “会”活百书,在活中求“生”,才能将书读进“如来地”,看到“禅境”、见到如来,这大概才是苏轼所说的八面受敌读书大法。因为读书的最终目的不是机械地记住别人的思维结晶,也不仅仅是为了悟别家之道,用别人的思维牵动自己的思维去开花、去结果者,才是真正的读书高人。苏轼是也,陶渊明是也,古今中外凡是成为自己的大家,无不是也!
  孙青瑜,女,1979年生,河南淮阳人。有评论、小说散见于各种报刊。
其他文献
1  离婚以后,韦琳搬到了远离城市的乡村,过起了向往中的隐居生活。  这是一座名叫秀水的村庄,地处偏僻,却也赶时髦搞新农村建设,盖了几幢四层小楼。欧式风格,赭红色屋顶瓦,灰白色外墙砖,远看就像一栋栋别墅。遗憾的是,配套设施不完善,既没有安装暖气,也没有接通煤气管道。农民虽然住上楼房,取暖还是用传统的铁皮洋炉。做饭则有的用电磁炉,有的用煤气罐,还有的烧煤球。  韦琳是无意中发现这个村庄的,有次开车途
前两天去看一个秀,据说设计师是中国最豪奢那个阶层追捧的一位。最大的印象就是全场都是金的,一切都是金光闪闪的世界——背景是一丛一丛的金竹子,模特身上是一层又一层的金丝银线,连地板也是上好的白云石镶金边。衣服是真美,每一件都美艳无比,白色的毛毛大氅选的是一根根上好的鸵鸟毛倒钉上去,底部是水钻,值钱在那些完全看不到的地方,这是真豪。当然,所有这一切都不如那件纱裙耀眼,模特走出来时,全场只听见惊叫声,银色
立体书是当今纸质书市场非常亮眼的黑马,其形式与数字传播时代受众对信息的“互动性”需求不谋而合.通过从叙事方式、游戏理念及空间结构三个角度分析立体纸本书中互动性的建
该文从国际及国内集成电路行业的特点、发展趋势着手,全面阐述了南通富士通微电子有限公司历史演变过程、业务现状、产品结构、竞争力情况,并通过公司的五种竞争力量分析、SW
交谊舞,在城市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交际方式和娱乐方式,可在离城20华里的吉庆村却成了罕见的事物。自从今年夏天新支书上台后,有组织地开展了群众跳交谊舞的活动,有关跳舞的故事也就随之生发出来了。  黄昏时分,牛羊入圈,鸟雀归巢,屋内刚刚认灯。五十大几,生得端庄富态的丁秋菊,在灯下捏了一笼韭菜猪肉包子,坐在锅里已经下了小米、绿豆的电磁炉上。小巧玲珑、粉面朱唇的儿媳妇范小俊手脚麻利地做了腌白萝卜和腌狗头辣椒两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IT领域最重要的两种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Internet技术的融合产生了移动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满足人们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进行个性化交流
每看到听到一些外地朋友手舞足蹈吹嘘自己家乡的美味佳肴,难免耿耿于怀,心说比得了我们古汾州吗?这些年大大小小还是接触过不少友人,其中不乏头面人物。此时此刻,我总想借机向客人吹嘘一通: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在晋中,晋中面食在汾州。此话吹得有些玄乎,但汾州面食在三晋大地确是独树一帜。  汾州面食品类璨若繁星,各色估计不下二三百种。像刀削面、刀拨面、手擀面、包皮面、柳叶面、河捞面、猫耳朵
1  从城市下放农村,落户娘家是母亲唯一的选择。  村子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南石山。用豫西的方言说出来,那个南字,先挑上去,拖一个长腔,再落下来,像豫剧的念白。  七岁那年,我听不懂豫西方言,村里人也听不懂我说话,我说一口武汉话,他们都喊我小南蛮子。母亲和外婆的对话,我听起来就像豫剧《朝阳沟》里的台词。那些年,收音机里几乎天天都在播,栓宝银环的故事家喻户晓。  外婆把一所老院子的中院借给我们,一株皂角
1  临近黄昏,李强和妻女从超市回到家。房子是李强父母生前留给他的,临街的老居民楼,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外表看上去很是破败。与这桩四层小楼相隔不远的那几幢楼早在几年前便出租给了外地人,用于经营废品收购,卫生条件堪忧。尤其是在夏天,腐臭味不时飘来。道路有些狭窄,李强尽量将车靠在路边,幸好居住在此的人已经不多,并不妨碍行走。  八个月大的女儿已在王娜的怀里入睡,李强打开车门,老婆抱着女儿小心翼翼从车上
本文通过分析克里姆特绘画的创作方式以及背后的美学规律,与现代设计语言融汇贯通,就环境艺术设计如何借鉴克里姆特绘画的创作手法提出思考.